转眼间,2025年第一季度要结束,据Choice数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A股IPO市场上市新股27只,总募资163.2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数量减少3只,募资总额下降超过3成。
除了IPO融资额下降,A股三个月仅有8家企业接受审核,过会率100%;46家企业终止A股IPO。
不过,27只新股的赚钱效应喜人,首日涨幅平均243.34%,无一破发,超过8成新股上市至今涨幅超过100%。
对于A股IPO市场的融资下滑和数量减少,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当下市场偏保守,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一定影响,目前恐怕不太适合提高IPO节奏。
制图:佘诗婕
融资规模连降
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3月31日,A股市场有27家公司首发IPO,共募集资金163.24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首发上市的公司数量减少了3家,募资资金规模也相应减少了72.95亿元,同比下降超过3成。
分交易所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上交所IPO公司9家,募资金额61.52亿元。深交所IPO公司15家,募资金额88.08亿元。北交所IPO公司3家,募资金额13.64亿元。其中,上交所科创板IPO公司5家,募资金额31.8亿元;创业板IPO公司12家,募资金额71.52亿元。
可以看出,深交所创业板是主力军。
值得一提的是,从全年来看,2023年、2024年IPO市场融资规模已连续两年下滑;从第一季度来看,IPO融资额同比已经连续三年下滑。
对此,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表示,新冠疫情虽然结束,但受到疫情疤痕效应等内外部因素影响,我们的经济出现了一定的波动,这对拟上市公司的业绩和投资者信心都造成了影响,因此部分拟上市公司撤回IPO申请。与此同时,监管机构加大了对拟上市公司质量的抽查检查,提高了IPO的质量要求,这也是近年来IPO数量呈下滑走势的原因。
“疫情以后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资金偏保守,而长期债券收益率走低也说明资金信心不足。当前,可能大资金更愿意投资抗风险产品。去年924行情以来,虽然二级市场成交额基本维持在1.2万亿元以上,但是大资金的信心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美国关税政策具有不确定性,而市场也在等待着中国的应对,这些因素都导致资金面偏谨慎。”某拟IPO企业财务高管常方正认为,目前可能还不适合提高IPO节奏,维持住市场信心应该是主要目标。
此外,常方正表示,现在地方政府对IPO企业的补贴取消了,许多企业IPO的动力缩小。
资料显示,1月1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提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以股票公开发行上市结果为条件,给予发行人或者中介机构奖励。
此外,IPO日报统计发现,2025年一季度单个企业的IPO融资规模普遍不高,27家上市企业实际募资额平均值为6.05亿元,实际募资额最高的企业为兴福电子,仅为11.68亿元;超过10亿元规模的共有5家。
过会率100%
据IPO日报不完全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A股市场共有8家企业接受IPO审核(二次上会以最终结果计算), 8家企业全部成功过会,过会率达100%。
其中,马可波罗二度上会后获通过。
对比2024年第一季度,当时A股上市委共审核了25家企业的首发申请,有22家公司获通过,过会率为88%,1家企业未通过,2家企业取消审核。
不难看出,2025年一季度的IPO上会数量大幅减少,不及2024年同期的32%。
去年IPO与再融资审核曾一度停滞三个多月,在5月份重新启动。不过,IPO虽然恢复常态化,但审核节奏相对较慢。
46家终止,同比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拟上市公司的撤退步伐比较快。
IPO日报发现,2025年第一季度已有至少46家拟IPO企业撤回材料。其中,上交所终止的企业有10家(科创板2家,上证主板8家),深交所有19家企业主动撤回申请(创业板11家,深证主板8家),北交所有17家企业终止IPO。
而2024年第一季度,则有超过86家拟IPO企业终止IPO,其中深交所34家,上交所29家,北交所23家。
从撤单量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IPO终止企业数量明显比去年同期减少。
从板块来看,北交所终止企业最多,约占37%。创业板2025年以来IPO终止数量仅次于北交所,终止企业占24%。
从终止类型来看,大多数企业是在问询阶段主动撤回申请,其余还有部分企业为审议过会后终止注册等。
对于IPO终止企业,沈萌表示,未能在A股融资的企业有两个方向去寻求资金,一个是被A股上市公司并购;另一个是寻求海外市场上市,如港股、美股。
新股赚钱效应喜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市的新股整体赚钱效应不错。
据IPO日报不完全统计,2025年至今,A股今年共有27只新股上市,上市首日无一破发,最低涨幅为79.06%,最高涨幅是江南新材达的606.83%。
这27只新股,上市至3月31日收盘,后复权涨跌幅均为正数,也就是说,新股中签后持有至今均皆盈利。
其中,27只新股中,上市以来涨幅最大的是星图测控,涨幅11.83倍,一枝独秀,远超涨幅第二的浙江华远。
星图测控于1月2日登陆北交所,是2025年整个A股市场第一家上市企业,同时也是北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发行价格为6.92元,最新收盘价为88.8元。投资者如果中一签并持有三个月,可赚8186.36元。
第二名浙江华远于3月27日上市,发行价格4.92元/股,主要从事定制化汽车系统连接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浙江华远仅仅上市三个交易日就上涨400%,投资者中一签赚1968元。
27家新股上市至今,上涨超过100%的企业有22家,占新股八成。
转眼间,2025年第一季度要结束,据Choice数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A股IPO市场上市新股27只,总募资163.2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数量减少3只,募资总额下降超过3成。
除了IPO融资额下降,A股三个月仅有8家企业接受审核,过会率100%;46家企业终止A股IPO。
不过,27只新股的赚钱效应喜人,首日涨幅平均243.34%,无一破发,超过8成新股上市至今涨幅超过100%。
对于A股IPO市场的融资下滑和数量减少,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当下市场偏保守,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一定影响,目前恐怕不太适合提高IPO节奏。
制图:佘诗婕
融资规模连降
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3月31日,A股市场有27家公司首发IPO,共募集资金163.24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首发上市的公司数量减少了3家,募资资金规模也相应减少了72.95亿元,同比下降超过3成。
分交易所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上交所IPO公司9家,募资金额61.52亿元。深交所IPO公司15家,募资金额88.08亿元。北交所IPO公司3家,募资金额13.64亿元。其中,上交所科创板IPO公司5家,募资金额31.8亿元;创业板IPO公司12家,募资金额71.52亿元。
可以看出,深交所创业板是主力军。
值得一提的是,从全年来看,2023年、2024年IPO市场融资规模已连续两年下滑;从第一季度来看,IPO融资额同比已经连续三年下滑。
对此,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表示,新冠疫情虽然结束,但受到疫情疤痕效应等内外部因素影响,我们的经济出现了一定的波动,这对拟上市公司的业绩和投资者信心都造成了影响,因此部分拟上市公司撤回IPO申请。与此同时,监管机构加大了对拟上市公司质量的抽查检查,提高了IPO的质量要求,这也是近年来IPO数量呈下滑走势的原因。
“疫情以后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资金偏保守,而长期债券收益率走低也说明资金信心不足。当前,可能大资金更愿意投资抗风险产品。去年924行情以来,虽然二级市场成交额基本维持在1.2万亿元以上,但是大资金的信心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美国关税政策具有不确定性,而市场也在等待着中国的应对,这些因素都导致资金面偏谨慎。”某拟IPO企业财务高管常方正认为,目前可能还不适合提高IPO节奏,维持住市场信心应该是主要目标。
此外,常方正表示,现在地方政府对IPO企业的补贴取消了,许多企业IPO的动力缩小。
资料显示,1月1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提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以股票公开发行上市结果为条件,给予发行人或者中介机构奖励。
此外,IPO日报统计发现,2025年一季度单个企业的IPO融资规模普遍不高,27家上市企业实际募资额平均值为6.05亿元,实际募资额最高的企业为兴福电子,仅为11.68亿元;超过10亿元规模的共有5家。
过会率100%
据IPO日报不完全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A股市场共有8家企业接受IPO审核(二次上会以最终结果计算), 8家企业全部成功过会,过会率达100%。
其中,马可波罗二度上会后获通过。
对比2024年第一季度,当时A股上市委共审核了25家企业的首发申请,有22家公司获通过,过会率为88%,1家企业未通过,2家企业取消审核。
不难看出,2025年一季度的IPO上会数量大幅减少,不及2024年同期的32%。
去年IPO与再融资审核曾一度停滞三个多月,在5月份重新启动。不过,IPO虽然恢复常态化,但审核节奏相对较慢。
46家终止,同比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拟上市公司的撤退步伐比较快。
IPO日报发现,2025年第一季度已有至少46家拟IPO企业撤回材料。其中,上交所终止的企业有10家(科创板2家,上证主板8家),深交所有19家企业主动撤回申请(创业板11家,深证主板8家),北交所有17家企业终止IPO。
而2024年第一季度,则有超过86家拟IPO企业终止IPO,其中深交所34家,上交所29家,北交所23家。
从撤单量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IPO终止企业数量明显比去年同期减少。
从板块来看,北交所终止企业最多,约占37%。创业板2025年以来IPO终止数量仅次于北交所,终止企业占24%。
从终止类型来看,大多数企业是在问询阶段主动撤回申请,其余还有部分企业为审议过会后终止注册等。
对于IPO终止企业,沈萌表示,未能在A股融资的企业有两个方向去寻求资金,一个是被A股上市公司并购;另一个是寻求海外市场上市,如港股、美股。
新股赚钱效应喜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市的新股整体赚钱效应不错。
据IPO日报不完全统计,2025年至今,A股今年共有27只新股上市,上市首日无一破发,最低涨幅为79.06%,最高涨幅是江南新材达的606.83%。
这27只新股,上市至3月31日收盘,后复权涨跌幅均为正数,也就是说,新股中签后持有至今均皆盈利。
其中,27只新股中,上市以来涨幅最大的是星图测控,涨幅11.83倍,一枝独秀,远超涨幅第二的浙江华远。
星图测控于1月2日登陆北交所,是2025年整个A股市场第一家上市企业,同时也是北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发行价格为6.92元,最新收盘价为88.8元。投资者如果中一签并持有三个月,可赚8186.36元。
第二名浙江华远于3月27日上市,发行价格4.92元/股,主要从事定制化汽车系统连接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浙江华远仅仅上市三个交易日就上涨400%,投资者中一签赚1968元。
27家新股上市至今,上涨超过100%的企业有22家,占新股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