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Y趣理说
3月28日,中信保诚基金披露了2024年年报。表面上看,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全年营业收入49.28亿元,净利润高达38.45亿元,收取管理费5.34亿元。
令人尴尬的是,在股票投资收益上,中信保诚基金却“严重掉队”,全年亏损高达22.97亿元。
一边是公司靠着管理费躺赚,一边是投资者深陷亏损,产品最高亏损超65%。中信保诚基金的失衡结构,正暴露出其深层困境。
01
养老产品清盘,指基募集失败
曾被寄予厚望的养老目标基金,也未能逃过清盘命运。
2024年3月,中信保诚养老2035三年持有混合FOF基金规模未能达到2亿元而清盘;
2024年7月,中信保诚养老2040三年持有混合FOF基金规模未能达到2亿元而清盘。
这两只发起式基金成立于2021年,三年时间未见起色,最终“含泪告别”。而这,已是中信保诚基金在产品端失速的缩影。
Wind数据显示,目前中信保诚基金旗下有87只基金,其中23只规模不足5000万元,占比高达四分之一。这些基金随时面临清盘“红线”,成为被市场边缘化的“迷你基”。
更严重的是,近年来指数基金发行火热,但是中信保诚基金指数基金产品也募集失败。2023年11月,中信保诚基金发布公告称,“中信保诚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增强型基金”未能募集成功,直接宣告“夭折”。
基金发行失败,深入看往往面临三方面原因:
赛道冷门,投资者兴趣不足;
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吸引力;
基金公司品牌号召力不足,基金经理知名度不高。
对于中信保诚基金来说,这些问题无一不是警钟。
02
分化、垫底,谁来背锅?
权益投资部总监王睿、研究部副总监孙浩中两大“招牌基金经理”表现两极,信任危机加剧。
曾凭借“信诚新兴产业A”问鼎金牛奖的王睿,如今“割裂式”业绩,难掩风格不稳。
他管理的“中信保诚创新成长A”累计回报高达167.46%,年化收益17.30%;但他同样操盘的“中信保诚至远动力A”却表现惨淡,年化回报为-4.20%,累计亏损13.66%。
业绩分化如此明显,是策略问题,还是资源倾斜?投资者心里自然打了个问号。
孙浩中曾被热捧,如今跌至垫底。
一度被公司高举高打的孙浩中,曾因新能源赛道风口大涨而迎来关注高光时刻。信诚新兴产业也成为热门产品,公司借势大力宣传,吸引大量基民追高入场。
但高光过后,却是惨烈下跌。
Wind数据显示,孙浩中在管7只基金,总规模从2021年末的143.19亿元暴跌至32.62亿元,缩水超77%。
从其整体业绩来看,今年以来依然亏损-1.96%,近三年为-41.32%,处于垫底水平。
其中“中信保诚新兴产业A”近三年下跌49.96%,不仅远远跑输沪深300,收益更是“腰斩”。
中信保诚新兴产业C份额亏损更加夸张,近三年亏损高达50.86%,成立以来总回报为-65.87%。
对基民来说,这是一次典型“上错车”的代价,牛市期间基金大卖,熊市中变“割韭菜”。
03
权益线“塌了”?
如果说明星基金经理“哑火”只是个例,那混合型基金的整体溃败,就是系统性问题。
作为权益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信保诚基金的混合型基金也在加速缩水。
Wind数据显示,中信保诚混合型基金规模在2021年末为604.84亿元;到2024年四季度,仅剩下186.78亿元;三年时间,缩水418.06亿元!
这种断崖式下跌,很难再用“短期回撤”来解释,而是“产品缺乏吸引力 + 基金经理无爆款 + 投研体系不稳定”的综合反映。
更致命的是,中信保诚基金并未推出真正能挑大梁的新生代基金经理或拳头产品,整个权益线几乎“群龙无首”。
如果说固收、量化还撑得起一部分净值增长,那在当前市场行情逐步回暖的背景下,权益类“躺平”,已经严重影响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04
品牌打折,信任难撑场
除了业绩问题,中信保诚基金近几年来还遭遇了声誉层面的双重冲击。
一是:2023年起一则开庭公告引发关注,或与2022年的两起合规问题有关
二是:基民在社交股吧贴吧等平台屡次“点名”孙浩中,引发公司品牌危机
在当下这个“信息透明 + 舆论放大”的时代,公众口碑变得愈发重要。一旦负面情绪传导,极易造成产品被赎回、销售滞缓、品牌贬值等连锁反应。
05
这份“躺赚”贡献者有你吗?
中信保诚基金有着高达5.34亿的管理费入账,却无力重建投资者信任?
当市场普遍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投资者对公募公司的要求早已不是“靠营销忽悠、靠波段冲榜”,而是要稳定可持续的长期回报。
在净值走下坡路时继续收管理费,在规模不断缩水时却不调整策略,在权益“哑火”时仍无拳头基金可救场——中信保诚基金,该如何自我拯救?
对于投资者而言,真正的“信诚”,不是名字里带“信”,而是长期兑现回报、用业绩赢得信任。
数据来源:wind、天天基金网。
责任编辑:杨红卜
来源:Y趣理说
3月28日,中信保诚基金披露了2024年年报。表面上看,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全年营业收入49.28亿元,净利润高达38.45亿元,收取管理费5.34亿元。
令人尴尬的是,在股票投资收益上,中信保诚基金却“严重掉队”,全年亏损高达22.97亿元。
一边是公司靠着管理费躺赚,一边是投资者深陷亏损,产品最高亏损超65%。中信保诚基金的失衡结构,正暴露出其深层困境。
01
养老产品清盘,指基募集失败
曾被寄予厚望的养老目标基金,也未能逃过清盘命运。
2024年3月,中信保诚养老2035三年持有混合FOF基金规模未能达到2亿元而清盘;
2024年7月,中信保诚养老2040三年持有混合FOF基金规模未能达到2亿元而清盘。
这两只发起式基金成立于2021年,三年时间未见起色,最终“含泪告别”。而这,已是中信保诚基金在产品端失速的缩影。
Wind数据显示,目前中信保诚基金旗下有87只基金,其中23只规模不足5000万元,占比高达四分之一。这些基金随时面临清盘“红线”,成为被市场边缘化的“迷你基”。
更严重的是,近年来指数基金发行火热,但是中信保诚基金指数基金产品也募集失败。2023年11月,中信保诚基金发布公告称,“中信保诚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增强型基金”未能募集成功,直接宣告“夭折”。
基金发行失败,深入看往往面临三方面原因:
赛道冷门,投资者兴趣不足;
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吸引力;
基金公司品牌号召力不足,基金经理知名度不高。
对于中信保诚基金来说,这些问题无一不是警钟。
02
分化、垫底,谁来背锅?
权益投资部总监王睿、研究部副总监孙浩中两大“招牌基金经理”表现两极,信任危机加剧。
曾凭借“信诚新兴产业A”问鼎金牛奖的王睿,如今“割裂式”业绩,难掩风格不稳。
他管理的“中信保诚创新成长A”累计回报高达167.46%,年化收益17.30%;但他同样操盘的“中信保诚至远动力A”却表现惨淡,年化回报为-4.20%,累计亏损13.66%。
业绩分化如此明显,是策略问题,还是资源倾斜?投资者心里自然打了个问号。
孙浩中曾被热捧,如今跌至垫底。
一度被公司高举高打的孙浩中,曾因新能源赛道风口大涨而迎来关注高光时刻。信诚新兴产业也成为热门产品,公司借势大力宣传,吸引大量基民追高入场。
但高光过后,却是惨烈下跌。
Wind数据显示,孙浩中在管7只基金,总规模从2021年末的143.19亿元暴跌至32.62亿元,缩水超77%。
从其整体业绩来看,今年以来依然亏损-1.96%,近三年为-41.32%,处于垫底水平。
其中“中信保诚新兴产业A”近三年下跌49.96%,不仅远远跑输沪深300,收益更是“腰斩”。
中信保诚新兴产业C份额亏损更加夸张,近三年亏损高达50.86%,成立以来总回报为-65.87%。
对基民来说,这是一次典型“上错车”的代价,牛市期间基金大卖,熊市中变“割韭菜”。
03
权益线“塌了”?
如果说明星基金经理“哑火”只是个例,那混合型基金的整体溃败,就是系统性问题。
作为权益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信保诚基金的混合型基金也在加速缩水。
Wind数据显示,中信保诚混合型基金规模在2021年末为604.84亿元;到2024年四季度,仅剩下186.78亿元;三年时间,缩水418.06亿元!
这种断崖式下跌,很难再用“短期回撤”来解释,而是“产品缺乏吸引力 + 基金经理无爆款 + 投研体系不稳定”的综合反映。
更致命的是,中信保诚基金并未推出真正能挑大梁的新生代基金经理或拳头产品,整个权益线几乎“群龙无首”。
如果说固收、量化还撑得起一部分净值增长,那在当前市场行情逐步回暖的背景下,权益类“躺平”,已经严重影响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04
品牌打折,信任难撑场
除了业绩问题,中信保诚基金近几年来还遭遇了声誉层面的双重冲击。
一是:2023年起一则开庭公告引发关注,或与2022年的两起合规问题有关
二是:基民在社交股吧贴吧等平台屡次“点名”孙浩中,引发公司品牌危机
在当下这个“信息透明 + 舆论放大”的时代,公众口碑变得愈发重要。一旦负面情绪传导,极易造成产品被赎回、销售滞缓、品牌贬值等连锁反应。
05
这份“躺赚”贡献者有你吗?
中信保诚基金有着高达5.34亿的管理费入账,却无力重建投资者信任?
当市场普遍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投资者对公募公司的要求早已不是“靠营销忽悠、靠波段冲榜”,而是要稳定可持续的长期回报。
在净值走下坡路时继续收管理费,在规模不断缩水时却不调整策略,在权益“哑火”时仍无拳头基金可救场——中信保诚基金,该如何自我拯救?
对于投资者而言,真正的“信诚”,不是名字里带“信”,而是长期兑现回报、用业绩赢得信任。
数据来源:wind、天天基金网。
责任编辑:杨红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