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趋弱是市场结构、流动性转弱和季节效应共同引起的,目前看季节性回调尚未结束。当前A股面临关税带来的宏观经济和美元指数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增长和通胀低迷的冲突,指数向上突破阻力位动能不足而向下大跌风险有限。因此短期市场上下空间皆有限,预计仍以指数震荡整固和行业快速轮动为主要特征。四月首先重视红利避险和一季报超预期方向。“决断时点”或在4月底到5月出现。中长期依然维持战略乐观判断,关注经济超预期或科技新催化,重视科技和顺周期主线的结构性机会。行业重点关注:银行、汽车、家电、小金属、公用事业、传媒等。主题关注贵金属、央企重组等。
摘要
目前市场缘何趋弱?一是市场结构:情绪指数分项指标超60MA在3月14日就已经发出左侧卖出信号,提升后续补涨空间有限。二是流动性转弱:美元指数在3月18日阶段性见底后回升,A股增量资金流入也同步放缓。三是季节效应影响:今年春季行情已经演绎较为充分(持续时间和最大涨幅均已经达到平均水平),随之进入季节性调整。
从季节效应看,春季行情调整什么时候结束。春季行情结束后调整时长均值为22个交易日,中位数为17个交易日,而本轮A股调整仅8个交易日,从时间上看还有一定距离。小盘成长跌幅通常比万得全A更大,而沪深300和万得全A跌幅基本相当,平均最大跌幅为13%左右。本轮万得全A最大跌幅仅4.2%,不过鉴于当前市场仍处于牛市环境,我们并不认为指数必须严格按照季节性规律跌足13%的平均最大跌幅水平。
国内外不确定性上升,市场交易趋冷,四月难决断。由于特朗普4月2日新一轮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投资者近期交易明显冷清,市场并不急于快速选择新的方向,而是倾向于先谨慎应对,观察新一轮关税的实际影响。从海运价格跌幅来看,“抢出口”结束后中国对美出口正面临较大压力。
宏观经济进入验证期,Q1有望超预期,但Q2担忧上升。目前看,关税导致企业“以价换量”压力增大,通胀改善尚不明显,拖累了企业盈利的改善。从历史上看,通胀持续低迷可能拖累增长因子的上升,例如2012年12月、2013年7月和2023年12月增长因子的三次转正就没有获得通胀因子的支撑,最终经济再度疲软市场转向熊市或转为以科技成长为核心的结构性行情。
综合上述对近期市场核心逻辑与主要矛盾的判断,我们可以得出市场重新走强需要的条件:1) 调整完成:调整期通常持续20个交易日左右,超60MA指标回落至中位水平。2) 美元指数回落,使我国货币政策压力和对科技股估值压力明显缓解。3) 经济超预期或科技新催化,这是后续市场主线方向选择的关键。
正文
目前市场缘何趋弱?
投资者情绪和市场结构指标的预警信号
近8个交易日,市场明显趋弱,进入震荡整固阶段,市场情绪也出现了明显回落。事实上,我们的情绪指数分项指标超60MA在3月14日就已经突破80%的预警线发出了左侧卖出信号。这一情况类似去年12月13日,当时市场出现了为期1个月的调整期。从3月的情况来看,春季行情前期演绎的TMT主线率先进入调整,各板块开启轮动补涨行情。超60MA指标突破80%意味着有超过80%的个股处于60周均线上方,这意味着市场过于强势,后续补涨空间有限。
另一个可类比的时点是2020年8-9月,情绪指数分项指标超60MA在当年8月17-18日突破了80%的警戒线,此后市场进入调整期,调整延续至当年9月底,历史约1个半月,全A最大跌幅约8%,情绪指数则降至70附近,阶段性的震荡整固最终无碍牛市行情的延续。对目前的A股来说,只要情绪指数处于50以上,且全A指数处于年线和半年线上方,我们都应该维持战略性乐观判断,可以等待调整基本结束后重新恢复较高仓位水平。
全球宏观流动性和A股微观流动性恶化
近期市场趋弱的第二个核心因素是流动性转弱。从全球宏观流动性来看,美元指数的强弱对A股走势的解释力去年12月以来明显上升。例如,美元指数阶段性见顶的1月13日,同时也是A股和港股春季行情启动的时点,而美元指数在3月18日阶段性见底后回升,也推动了A股和港股的回调。美元的强弱,一方面影响市场对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力度的预期,另一方面也影响A股和港股(特别是科技板块)的估值水平。
从微观流动性来看,A股增量资金近期已经明显转弱,上周(17-21日)A股增量资金近流入仅35.4亿元,资金面正在转为存量博弈,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脆弱。权益资产隐含风险溢价下降导致的权益性价比不足和A股赚钱效应回落可能是近期增量资金不足的主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随着开工季的到来,市场流动性通常有所收紧。
季节性规律暗示春季行情结束
近期市场趋弱的第三个核心因素是季节效应的影响。对2008年至今A股春季行情的复盘发现,17年间A股共演绎了15次春季行情,春季行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37个交易日,万得全A最大涨幅中位数为15.3%。由此可见,今年春季行情的演绎——无论是启动和结束的时点(覆盖春节后两会前)、持续时长(41个交易日)或是万得全A最大涨幅(14.8%)——都非常符合季节性规律。这也意味着当前市场走弱是正常的季节性规律,原因包括:市场进入经济数据验证期和财报季、流动性和风险偏好恶化、投资者兑现前期盈利等。宏观经济数据和一季报情况往往是让市场走出季节规律,推动当年主线行情出现的关键因素。
从季节效应看,春季行情调整什么时候结束
当我们发现今年A股市场的走势非常符合季节性规律后,下一个问题在于A股接下来的走势是否将继续符合季节性规律。具体的,我们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春季行情结束后的调整期是否存在季节效应;二是A股传统上的“四月决断”是否会在今年出现。
因此,我们继续对2008年至今A股春季行情结束后的调整期复盘发现,17年间A股15次春季行情结束后的调整期:调整时长均值为22个交易日,中位数为17个交易日,而本轮A股调整仅8个交易日,从时间上看还有一定距离。小盘成长跌幅通常比万得全A更大,而沪深300和万得全A跌幅基本相当,平均最大跌幅为13%左右。本轮万得全A最大跌幅仅4.2%,不过鉴于当前市场仍处于牛市环境,我们并不认为指数必须严格按照季节性规律跌足13%的平均最大跌幅水平。
第二个结论是“四月决断”并不一定在每一年都验证。“四月决断”本质是市场在信息真空期结束后,通过政策、数据和业绩的验证重新选择主线,投资者常以此作为全年策略调整的重要节点,四月市场选择的方向常常延续至年中甚至全年。比较典型的“四月决断”例子包括2009年4月验证经济复苏、2021年4月确立后续周期风格主线等。不过,还有大量年份四月市场方向未能延续,例如2017年4月市场走弱,但全年经济和市场均有走强;2019年市场由强转弱,但很快调整结束市场逐步走牛。随着四月的到来,市场对“四月决断”更加关注,今年A股四月的表现将呈现哪些特征?是否会进一步延续到下半年?
国内外不确定性上升,市场交易趋冷,四月难决断
关税落地前,市场倾向谨慎
今年特朗普就职美国总统以来,其对华加征关税的节奏和力度超出我们此前的预期。特朗普2月1日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来自中国的产品加征10%的关税(2月4日实施),又于2月27日表示,将对华追加额外10%的关税,叠加此前税率后累计达20%(3月4日生效),对于特定商品,比如光伏、钢铝产品,产品原有关税率加上232条款关税率25%、301条款关税率25%以及2月份以来继续加征的20%,关税税率将会高达70%。另外,特朗普计划于4月2日宣布新一轮关税政策,可能包括对进口汽车、半导体、药品加征25%关税,并实施“对等关税”制度,即根据贸易伙伴对美关税水平调整税率。在特朗普接连不断的关税冲击下,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正逐步接近特朗普此前威胁的60%税率水平。
由于特朗普4月2日新一轮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投资者近期交易明显冷清,市场并不急于快速选择新的方向,而是倾向于先谨慎应对,观察新一轮关税的实际影响。往后看,悲观者担忧不断加码的关税对中国经济和市场的压力;乐观者则认为4月2日可能是全球市场对关税担忧的高峰,此后随着各国关税谈判陆续展开,市场可能利空出尽,得以回升。
目前,已经能够从一些高频经济指标当中观察到特朗普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这主要体现为一季度工业生产较为活跃,和“抢出口”现象。另一方面,关税对出口的冲击正在显现,例如自2月14日以来,美西航线、美东航线出口集装箱运价分别大幅下跌27.4%和25.1%,远超综合指数19.9%的跌幅。这也反映出“抢出口”结束后中国对美出口正面临较大压力。
宏观经济进入验证期,Q1有望超预期,但Q2担忧上升
临近4月,宏观经济进入验证期,投资者对基本面数据关注上升。目前看Q1基本面数据有望超过市场预期,但并未明显超过季节性正常水平,与此同时,在关税压力和通胀低迷环境下,投资者对Q2基本面的担忧正在上升。中国经济是否会重演近几年的走势:在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后,二季度开始逐步走弱,三季度开始部署稳增长政策,四季度政策提前发力推动次年经济高开?
从PMI指标来看,2月PMI虽然大幅回升至50.2,回到荣枯线上方,但仍未超过季节性,而从历史经验来看,3月PMI需要达到51.2才符合季节性平均水平。反映战略新兴产业景气度的EPMI指标3月大幅回升至59.6,与3月平均水平59.5基本相当。可以看到在国内政策刺激、对外“抢出口”背景下,战略新兴产业3月景气度改善明显,但并未显著超出季节性。
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关键指标BCI指数则实现了连续3个月回升,其中2月和3月都位于50荣枯线上方位置,这同样印证了一季度经济的回暖。然而,BCI企业利润前瞻指数3月有所回落,为49.38,再度低于荣枯线。通胀低迷可能是压制企业盈利改善的主要原因。
通胀修复将是企业盈利改善和走出“债务-通缩螺旋”的关键因素,我们可以通过主要商品价格走势判断通胀修复情况。目前南华商品指数相比去年5月底高点下跌约8.7%,Wind煤焦钢矿指数较去年5月底下跌了21.3%,这意味着未来两个月PPI同比仍然面临较大向下压力。未来走出通胀主要观察两大因素,一是房地产市场企稳止跌,二是产能周期见底,产能过剩问题逐步解决。在去年11月对2025年的年度策略展望中,我们曾经指出,关税2.0如果超预期,可能压制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导致产能周期见底时间由2025年下半年进一步向后推迟。目前看,出口企业已经面临“以价换量”的压力,上述情形出现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建信高金宏观因子指标很好的描述了当前中国经济量升价跌的情形。1月13日以来,建信高金高频拟合的增长因子明显回升,在3月11日转正,对应A股1月13日以来的上涨和3月11日之后的顺周期板块(家电、汽车。银行等)行情。不过,通胀因子依然为负,从历史上看,如果通胀持续低迷可能拖累增长因子的上升,例如2012年12月、2013年7月和2023年12月增长因子的三次转正就没有获得通胀因子的支撑,最终经济再度疲软市场转向熊市或转为以科技成长为核心的结构性行情。而2016年8月和2020年11月增长因子的转正获得了通胀因子的支持,市场能够演绎以顺周期为核心牛市行情。从目前看,由于通胀改善的缺位,顺周期板块将以阶段性行情为主,暂时无法成为主线行情。
市场重新走强有哪些条件?
综合上述对近期市场核心逻辑与主要矛盾的判断,我们可以得出市场重新走强需要的条件:
1) 调整完成:春季行情结束后的调整期通常有20个交易日左右,超60MA指标从80%以上回落至中位水平(50%左右),这将标志着本轮震荡整固阶段的结束。
2) 美元指数回落:特朗普关税压力和市场对德国财政后续政策的疑虑导致了近期美元再度走强。随着4.2关税落地和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担忧的上升,美元指数或将再度回落,届时美元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压力和对科技股的估值压力将明显缓解,有望成为市场重新走强的契机。
3) 经济超预期或科技新催化:经济在一季度已经显示出一定的回暖迹象,如果这一趋势得以延续,超预期经济数据的确认了将推动市场顺周期行情的启动。另外,今年是我国AI、人形机器人和智能驾驶发展大年,互联网具体资本开支、新的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新产品推出和量产等科技新催化有望推动科技成长主线再次启动。经济超预期或科技新催化是后续市场主线方向选择的关键。
为什么说四月难决断?
A股历史上,市场往往在三月信息真空期结束后,在四月通过政策、数据和业绩的验证重新选择主线。对当前的A股来说,短期震荡整固期结束后,市场可能很难迅速选择新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关税带来的宏观经济和美元指数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增长和通胀低迷的冲突,指数向上突破阻力位动能不足而向下大跌风险有限。今年A股的“决断时点”可能需要等到4月底到5月份,在关税影响和基本面修复情况更加明朗后出现。
A股四月展望
总的来说,我们继续维持战略乐观判断,短期市场上下空间皆有限,预计仍以指数震荡整固和行业快速轮动为主要特征。四月首先重视红利避险和一季报超预期方向。中长期关注 经济超预期或科技新催化,重视科技和顺周期主线的结构性机会。行业重点关注:银行、汽车、家电、小金属、公用事业、传媒等。主题关注贵金属、央企重组等。
【风险提示】
(1)内需支持政策效果低于预期。如果后续国内地产销售、投资等数据迟迟难以恢复,通胀持续低迷,消费未出现明显提振,企业盈利增速持续下滑,经济复苏最终证伪,那么整体市场走势将会承压,过于乐观的定价预期将会面临修正。
(2)美国对华加征关税风险。如果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同时通过各种制裁措施和威胁手段阻止中国产品通过转口贸易等渠道进入美国,可能对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带来较大负面冲击,同时影响A股基本面和投资者风险偏好。
(3)美股市场波动超预期。若美国经济超预期恶化,或美联储宽松力度不及预期,可能导致美股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届时也将对国内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造成外溢影响。
近期市场趋弱是市场结构、流动性转弱和季节效应共同引起的,目前看季节性回调尚未结束。当前A股面临关税带来的宏观经济和美元指数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增长和通胀低迷的冲突,指数向上突破阻力位动能不足而向下大跌风险有限。因此短期市场上下空间皆有限,预计仍以指数震荡整固和行业快速轮动为主要特征。四月首先重视红利避险和一季报超预期方向。“决断时点”或在4月底到5月出现。中长期依然维持战略乐观判断,关注经济超预期或科技新催化,重视科技和顺周期主线的结构性机会。行业重点关注:银行、汽车、家电、小金属、公用事业、传媒等。主题关注贵金属、央企重组等。
摘要
目前市场缘何趋弱?一是市场结构:情绪指数分项指标超60MA在3月14日就已经发出左侧卖出信号,提升后续补涨空间有限。二是流动性转弱:美元指数在3月18日阶段性见底后回升,A股增量资金流入也同步放缓。三是季节效应影响:今年春季行情已经演绎较为充分(持续时间和最大涨幅均已经达到平均水平),随之进入季节性调整。
从季节效应看,春季行情调整什么时候结束。春季行情结束后调整时长均值为22个交易日,中位数为17个交易日,而本轮A股调整仅8个交易日,从时间上看还有一定距离。小盘成长跌幅通常比万得全A更大,而沪深300和万得全A跌幅基本相当,平均最大跌幅为13%左右。本轮万得全A最大跌幅仅4.2%,不过鉴于当前市场仍处于牛市环境,我们并不认为指数必须严格按照季节性规律跌足13%的平均最大跌幅水平。
国内外不确定性上升,市场交易趋冷,四月难决断。由于特朗普4月2日新一轮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投资者近期交易明显冷清,市场并不急于快速选择新的方向,而是倾向于先谨慎应对,观察新一轮关税的实际影响。从海运价格跌幅来看,“抢出口”结束后中国对美出口正面临较大压力。
宏观经济进入验证期,Q1有望超预期,但Q2担忧上升。目前看,关税导致企业“以价换量”压力增大,通胀改善尚不明显,拖累了企业盈利的改善。从历史上看,通胀持续低迷可能拖累增长因子的上升,例如2012年12月、2013年7月和2023年12月增长因子的三次转正就没有获得通胀因子的支撑,最终经济再度疲软市场转向熊市或转为以科技成长为核心的结构性行情。
综合上述对近期市场核心逻辑与主要矛盾的判断,我们可以得出市场重新走强需要的条件:1) 调整完成:调整期通常持续20个交易日左右,超60MA指标回落至中位水平。2) 美元指数回落,使我国货币政策压力和对科技股估值压力明显缓解。3) 经济超预期或科技新催化,这是后续市场主线方向选择的关键。
正文
目前市场缘何趋弱?
投资者情绪和市场结构指标的预警信号
近8个交易日,市场明显趋弱,进入震荡整固阶段,市场情绪也出现了明显回落。事实上,我们的情绪指数分项指标超60MA在3月14日就已经突破80%的预警线发出了左侧卖出信号。这一情况类似去年12月13日,当时市场出现了为期1个月的调整期。从3月的情况来看,春季行情前期演绎的TMT主线率先进入调整,各板块开启轮动补涨行情。超60MA指标突破80%意味着有超过80%的个股处于60周均线上方,这意味着市场过于强势,后续补涨空间有限。
另一个可类比的时点是2020年8-9月,情绪指数分项指标超60MA在当年8月17-18日突破了80%的警戒线,此后市场进入调整期,调整延续至当年9月底,历史约1个半月,全A最大跌幅约8%,情绪指数则降至70附近,阶段性的震荡整固最终无碍牛市行情的延续。对目前的A股来说,只要情绪指数处于50以上,且全A指数处于年线和半年线上方,我们都应该维持战略性乐观判断,可以等待调整基本结束后重新恢复较高仓位水平。
全球宏观流动性和A股微观流动性恶化
近期市场趋弱的第二个核心因素是流动性转弱。从全球宏观流动性来看,美元指数的强弱对A股走势的解释力去年12月以来明显上升。例如,美元指数阶段性见顶的1月13日,同时也是A股和港股春季行情启动的时点,而美元指数在3月18日阶段性见底后回升,也推动了A股和港股的回调。美元的强弱,一方面影响市场对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力度的预期,另一方面也影响A股和港股(特别是科技板块)的估值水平。
从微观流动性来看,A股增量资金近期已经明显转弱,上周(17-21日)A股增量资金近流入仅35.4亿元,资金面正在转为存量博弈,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脆弱。权益资产隐含风险溢价下降导致的权益性价比不足和A股赚钱效应回落可能是近期增量资金不足的主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随着开工季的到来,市场流动性通常有所收紧。
季节性规律暗示春季行情结束
近期市场趋弱的第三个核心因素是季节效应的影响。对2008年至今A股春季行情的复盘发现,17年间A股共演绎了15次春季行情,春季行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37个交易日,万得全A最大涨幅中位数为15.3%。由此可见,今年春季行情的演绎——无论是启动和结束的时点(覆盖春节后两会前)、持续时长(41个交易日)或是万得全A最大涨幅(14.8%)——都非常符合季节性规律。这也意味着当前市场走弱是正常的季节性规律,原因包括:市场进入经济数据验证期和财报季、流动性和风险偏好恶化、投资者兑现前期盈利等。宏观经济数据和一季报情况往往是让市场走出季节规律,推动当年主线行情出现的关键因素。
从季节效应看,春季行情调整什么时候结束
当我们发现今年A股市场的走势非常符合季节性规律后,下一个问题在于A股接下来的走势是否将继续符合季节性规律。具体的,我们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春季行情结束后的调整期是否存在季节效应;二是A股传统上的“四月决断”是否会在今年出现。
因此,我们继续对2008年至今A股春季行情结束后的调整期复盘发现,17年间A股15次春季行情结束后的调整期:调整时长均值为22个交易日,中位数为17个交易日,而本轮A股调整仅8个交易日,从时间上看还有一定距离。小盘成长跌幅通常比万得全A更大,而沪深300和万得全A跌幅基本相当,平均最大跌幅为13%左右。本轮万得全A最大跌幅仅4.2%,不过鉴于当前市场仍处于牛市环境,我们并不认为指数必须严格按照季节性规律跌足13%的平均最大跌幅水平。
第二个结论是“四月决断”并不一定在每一年都验证。“四月决断”本质是市场在信息真空期结束后,通过政策、数据和业绩的验证重新选择主线,投资者常以此作为全年策略调整的重要节点,四月市场选择的方向常常延续至年中甚至全年。比较典型的“四月决断”例子包括2009年4月验证经济复苏、2021年4月确立后续周期风格主线等。不过,还有大量年份四月市场方向未能延续,例如2017年4月市场走弱,但全年经济和市场均有走强;2019年市场由强转弱,但很快调整结束市场逐步走牛。随着四月的到来,市场对“四月决断”更加关注,今年A股四月的表现将呈现哪些特征?是否会进一步延续到下半年?
国内外不确定性上升,市场交易趋冷,四月难决断
关税落地前,市场倾向谨慎
今年特朗普就职美国总统以来,其对华加征关税的节奏和力度超出我们此前的预期。特朗普2月1日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来自中国的产品加征10%的关税(2月4日实施),又于2月27日表示,将对华追加额外10%的关税,叠加此前税率后累计达20%(3月4日生效),对于特定商品,比如光伏、钢铝产品,产品原有关税率加上232条款关税率25%、301条款关税率25%以及2月份以来继续加征的20%,关税税率将会高达70%。另外,特朗普计划于4月2日宣布新一轮关税政策,可能包括对进口汽车、半导体、药品加征25%关税,并实施“对等关税”制度,即根据贸易伙伴对美关税水平调整税率。在特朗普接连不断的关税冲击下,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正逐步接近特朗普此前威胁的60%税率水平。
由于特朗普4月2日新一轮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投资者近期交易明显冷清,市场并不急于快速选择新的方向,而是倾向于先谨慎应对,观察新一轮关税的实际影响。往后看,悲观者担忧不断加码的关税对中国经济和市场的压力;乐观者则认为4月2日可能是全球市场对关税担忧的高峰,此后随着各国关税谈判陆续展开,市场可能利空出尽,得以回升。
目前,已经能够从一些高频经济指标当中观察到特朗普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这主要体现为一季度工业生产较为活跃,和“抢出口”现象。另一方面,关税对出口的冲击正在显现,例如自2月14日以来,美西航线、美东航线出口集装箱运价分别大幅下跌27.4%和25.1%,远超综合指数19.9%的跌幅。这也反映出“抢出口”结束后中国对美出口正面临较大压力。
宏观经济进入验证期,Q1有望超预期,但Q2担忧上升
临近4月,宏观经济进入验证期,投资者对基本面数据关注上升。目前看Q1基本面数据有望超过市场预期,但并未明显超过季节性正常水平,与此同时,在关税压力和通胀低迷环境下,投资者对Q2基本面的担忧正在上升。中国经济是否会重演近几年的走势:在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后,二季度开始逐步走弱,三季度开始部署稳增长政策,四季度政策提前发力推动次年经济高开?
从PMI指标来看,2月PMI虽然大幅回升至50.2,回到荣枯线上方,但仍未超过季节性,而从历史经验来看,3月PMI需要达到51.2才符合季节性平均水平。反映战略新兴产业景气度的EPMI指标3月大幅回升至59.6,与3月平均水平59.5基本相当。可以看到在国内政策刺激、对外“抢出口”背景下,战略新兴产业3月景气度改善明显,但并未显著超出季节性。
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关键指标BCI指数则实现了连续3个月回升,其中2月和3月都位于50荣枯线上方位置,这同样印证了一季度经济的回暖。然而,BCI企业利润前瞻指数3月有所回落,为49.38,再度低于荣枯线。通胀低迷可能是压制企业盈利改善的主要原因。
通胀修复将是企业盈利改善和走出“债务-通缩螺旋”的关键因素,我们可以通过主要商品价格走势判断通胀修复情况。目前南华商品指数相比去年5月底高点下跌约8.7%,Wind煤焦钢矿指数较去年5月底下跌了21.3%,这意味着未来两个月PPI同比仍然面临较大向下压力。未来走出通胀主要观察两大因素,一是房地产市场企稳止跌,二是产能周期见底,产能过剩问题逐步解决。在去年11月对2025年的年度策略展望中,我们曾经指出,关税2.0如果超预期,可能压制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导致产能周期见底时间由2025年下半年进一步向后推迟。目前看,出口企业已经面临“以价换量”的压力,上述情形出现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建信高金宏观因子指标很好的描述了当前中国经济量升价跌的情形。1月13日以来,建信高金高频拟合的增长因子明显回升,在3月11日转正,对应A股1月13日以来的上涨和3月11日之后的顺周期板块(家电、汽车。银行等)行情。不过,通胀因子依然为负,从历史上看,如果通胀持续低迷可能拖累增长因子的上升,例如2012年12月、2013年7月和2023年12月增长因子的三次转正就没有获得通胀因子的支撑,最终经济再度疲软市场转向熊市或转为以科技成长为核心的结构性行情。而2016年8月和2020年11月增长因子的转正获得了通胀因子的支持,市场能够演绎以顺周期为核心牛市行情。从目前看,由于通胀改善的缺位,顺周期板块将以阶段性行情为主,暂时无法成为主线行情。
市场重新走强有哪些条件?
综合上述对近期市场核心逻辑与主要矛盾的判断,我们可以得出市场重新走强需要的条件:
1) 调整完成:春季行情结束后的调整期通常有20个交易日左右,超60MA指标从80%以上回落至中位水平(50%左右),这将标志着本轮震荡整固阶段的结束。
2) 美元指数回落:特朗普关税压力和市场对德国财政后续政策的疑虑导致了近期美元再度走强。随着4.2关税落地和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担忧的上升,美元指数或将再度回落,届时美元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压力和对科技股的估值压力将明显缓解,有望成为市场重新走强的契机。
3) 经济超预期或科技新催化:经济在一季度已经显示出一定的回暖迹象,如果这一趋势得以延续,超预期经济数据的确认了将推动市场顺周期行情的启动。另外,今年是我国AI、人形机器人和智能驾驶发展大年,互联网具体资本开支、新的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新产品推出和量产等科技新催化有望推动科技成长主线再次启动。经济超预期或科技新催化是后续市场主线方向选择的关键。
为什么说四月难决断?
A股历史上,市场往往在三月信息真空期结束后,在四月通过政策、数据和业绩的验证重新选择主线。对当前的A股来说,短期震荡整固期结束后,市场可能很难迅速选择新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关税带来的宏观经济和美元指数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增长和通胀低迷的冲突,指数向上突破阻力位动能不足而向下大跌风险有限。今年A股的“决断时点”可能需要等到4月底到5月份,在关税影响和基本面修复情况更加明朗后出现。
A股四月展望
总的来说,我们继续维持战略乐观判断,短期市场上下空间皆有限,预计仍以指数震荡整固和行业快速轮动为主要特征。四月首先重视红利避险和一季报超预期方向。中长期关注 经济超预期或科技新催化,重视科技和顺周期主线的结构性机会。行业重点关注:银行、汽车、家电、小金属、公用事业、传媒等。主题关注贵金属、央企重组等。
【风险提示】
(1)内需支持政策效果低于预期。如果后续国内地产销售、投资等数据迟迟难以恢复,通胀持续低迷,消费未出现明显提振,企业盈利增速持续下滑,经济复苏最终证伪,那么整体市场走势将会承压,过于乐观的定价预期将会面临修正。
(2)美国对华加征关税风险。如果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同时通过各种制裁措施和威胁手段阻止中国产品通过转口贸易等渠道进入美国,可能对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带来较大负面冲击,同时影响A股基本面和投资者风险偏好。
(3)美股市场波动超预期。若美国经济超预期恶化,或美联储宽松力度不及预期,可能导致美股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届时也将对国内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造成外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