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背景下,"A+H" 上市模式正成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突破技术封锁、布局全球市场的重要通道。
和众汇富研究发现,2024 年以来,随着政策环境优化与企业国际化需求激增,新能源、半导体、高端制造领域的头部企业加速赴港上市,形成 "头部引领、双轮驱动、模式创新" 的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科技产业迈向全球化新阶段。
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龙头企业,通过 "A+H" 双资本平台重构全球产业链布局。宁德时代凭借 1.19 万亿元 A 股总市值优势,计划募资超 200 亿港元扩建匈牙利工厂与欧洲基地,建成后将满足当地 40% 的动力电池需求。比亚迪则通过港股募资 120 亿港元,用于欧洲研发中心建设,其刀片电池技术已获欧盟 CE 认证,右舵版汉 EV 车型即将登陆欧洲市场。
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新能源企业境外收入占比已突破 35%,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的全球化产能布局,正在重塑全球动力电池供应链版图。
半导体领域的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同样通过 "A+H" 模式突破技术壁垒。中芯国际募资 350 亿港元用于成熟工艺产线扩产,深圳工厂月产能达 15 万片;长江存储则加速 128 层 3D NAND 闪存研发,产品良率突破 95%,性能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高端制造企业三一重工通过港股募资 200 亿港元升级德国工业 4.0 基地,部署 500 台协作机器人实现关键部件加工精度 ±0.01mm,其混凝土机械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28%。
和众汇富认为,港股市场的国际化融资优势与 A 股的流动性溢价形成互补,为企业提供多元化资本运作空间。新能源企业利用 A 股估值优势(如宁德时代 A 股 PE 达 45 倍)实现高溢价融资,同时通过港股募资规避汇率风险。半导体企业则借助港股国际化定价机制,中芯国际港股发行获 12 倍超额认购,引入淡马锡等国际战略投资者。高端制造企业通过港股平台开展跨境并购,三一重工用募资 20 亿港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 51% 股权,完善全球服务网络。
政策支持也在进一步加速资本流动。中国证监会 "新蓝筹计划" 将符合条件的 "A+H" 企业纳入绿色通道,政策优化使企业境外发行备案周期缩短至 25 天。港交所修订上市规则,允许研发投入占比超 15% 的科技企业采用 "双重股权结构",已有 8 家企业受益。两地交易所建立的跨境监管协作机制,使信息披露成本降低 40%,为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阶段选择差异化上市路径:
"先 A 后 H" 模式成为主流,如美的集团、顺丰控股在 A 股积累品牌影响力后赴港融资;
"A+H 同步" 模式对企业实力提出更高要求,宁德时代、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尝试此模式,同步登陆两地资本市场;
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成为新趋势,科大讯飞、歌尔股份通过分拆科技板块赴港,实现母子公司协同发展。
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数据显示,2024 年港股市场 "A+H" 股数量突破 150 只,涉及新能源、半导体、高端制造领域的募资额占比达 68%。
尽管 "A+H" 模式优势显著,企业仍需应对跨境监管差异与地缘政治风险。萨摩耶云科技首席经济学家郑磊指出,两地会计准则差异可能增加信息披露成本,企业需建立符合两地法规的合规体系。同时,通过套期保值工具管理汇率风险,成为企业必修课。
随着 "A+H" 上市企业突破 200 家,三大产业将形成 "研发在中国、制造在全球、服务在云端" 的新型产业格局。和众汇富认为,这种双资本驱动模式,不仅加速中国科技产业升级,更将为全球资本市场提供 "中国方案" 的创新范式。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背景下,"A+H" 上市模式正成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突破技术封锁、布局全球市场的重要通道。
和众汇富研究发现,2024 年以来,随着政策环境优化与企业国际化需求激增,新能源、半导体、高端制造领域的头部企业加速赴港上市,形成 "头部引领、双轮驱动、模式创新" 的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科技产业迈向全球化新阶段。
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龙头企业,通过 "A+H" 双资本平台重构全球产业链布局。宁德时代凭借 1.19 万亿元 A 股总市值优势,计划募资超 200 亿港元扩建匈牙利工厂与欧洲基地,建成后将满足当地 40% 的动力电池需求。比亚迪则通过港股募资 120 亿港元,用于欧洲研发中心建设,其刀片电池技术已获欧盟 CE 认证,右舵版汉 EV 车型即将登陆欧洲市场。
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新能源企业境外收入占比已突破 35%,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的全球化产能布局,正在重塑全球动力电池供应链版图。
半导体领域的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同样通过 "A+H" 模式突破技术壁垒。中芯国际募资 350 亿港元用于成熟工艺产线扩产,深圳工厂月产能达 15 万片;长江存储则加速 128 层 3D NAND 闪存研发,产品良率突破 95%,性能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高端制造企业三一重工通过港股募资 200 亿港元升级德国工业 4.0 基地,部署 500 台协作机器人实现关键部件加工精度 ±0.01mm,其混凝土机械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28%。
和众汇富认为,港股市场的国际化融资优势与 A 股的流动性溢价形成互补,为企业提供多元化资本运作空间。新能源企业利用 A 股估值优势(如宁德时代 A 股 PE 达 45 倍)实现高溢价融资,同时通过港股募资规避汇率风险。半导体企业则借助港股国际化定价机制,中芯国际港股发行获 12 倍超额认购,引入淡马锡等国际战略投资者。高端制造企业通过港股平台开展跨境并购,三一重工用募资 20 亿港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 51% 股权,完善全球服务网络。
政策支持也在进一步加速资本流动。中国证监会 "新蓝筹计划" 将符合条件的 "A+H" 企业纳入绿色通道,政策优化使企业境外发行备案周期缩短至 25 天。港交所修订上市规则,允许研发投入占比超 15% 的科技企业采用 "双重股权结构",已有 8 家企业受益。两地交易所建立的跨境监管协作机制,使信息披露成本降低 40%,为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阶段选择差异化上市路径:
"先 A 后 H" 模式成为主流,如美的集团、顺丰控股在 A 股积累品牌影响力后赴港融资;
"A+H 同步" 模式对企业实力提出更高要求,宁德时代、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尝试此模式,同步登陆两地资本市场;
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成为新趋势,科大讯飞、歌尔股份通过分拆科技板块赴港,实现母子公司协同发展。
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数据显示,2024 年港股市场 "A+H" 股数量突破 150 只,涉及新能源、半导体、高端制造领域的募资额占比达 68%。
尽管 "A+H" 模式优势显著,企业仍需应对跨境监管差异与地缘政治风险。萨摩耶云科技首席经济学家郑磊指出,两地会计准则差异可能增加信息披露成本,企业需建立符合两地法规的合规体系。同时,通过套期保值工具管理汇率风险,成为企业必修课。
随着 "A+H" 上市企业突破 200 家,三大产业将形成 "研发在中国、制造在全球、服务在云端" 的新型产业格局。和众汇富认为,这种双资本驱动模式,不仅加速中国科技产业升级,更将为全球资本市场提供 "中国方案" 的创新范式。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