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商业观察:“芯片一哥”中芯国际为何增收不增利?

中金在线

3天前

中芯国际的“增收不增利”是短期战略投入与行业低谷叠加的结果。

“芯片一哥”中芯国际(688981.SH,00981.HK)3月27日晚间披露年报,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77.96亿元,同比增长27.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36.99亿元,同比下降23.31%。

营收上,中芯国际首次突破500亿,创历史新高。

利润上,则是连续第二年下滑,年报发布后,3月28日,中芯国际A股、H股早盘分别下跌1.43%、3.38%。

中芯国际主营业务为晶圆代工业务,收入来自五大业务方向(智能手机、电脑与平板、消费电子、互联与可穿戴、工业与汽车)。2024年,除电脑与平板外,其余行业收入均实现增长。

Wind数据显示,消费电子是营收增幅最大的板块,当期实现收入203.38亿元,同比增长99.51%;其次是智能手机板块实现收入149.53亿元,同比增长36.92%;智能可穿戴、工业与汽车增幅较小,分别同比增长9.05%、8.08%;电脑与平板收入则同比下滑17.77%。

中芯国际(SMIC)作为中国领先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对于近年来营收增长但利润未能同步提升,这一现象主要由以下多重因素导致:

1. 行业周期性下行压力

全球芯片需求波动:2022年下半年起,消费电子(如手机、PC)需求疲软,行业进入库存调整周期,导致晶圆代工价格承压。

产能利用率下降:尽管营收增长,但部分产线利用率下滑(例如2023年财报显示利用率降至75%左右),直接影响毛利率。

2. 高昂的资本开支与折旧成本

大规模扩产投入:中芯国际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新建晶圆厂(如中芯京城、中芯东方),资本开支常年维持高位(2023年约75亿美元)。这些投入短期内难以转化为盈利。

折旧压力:半导体设备折旧周期短(通常5-7年),新建产线的折旧成本直接侵蚀利润。例如,2023年折旧费用占营收比例超20%。

3. 技术升级的巨额研发投入

先进制程追赶:为突破28nm以下制程(如14nm、7nm),研发费用持续攀升。2023年研发支出同比增长15%,占营收比例超10%。

设备限制: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获取先进EUV光刻机受阻,部分研发需转向DUV多重曝光等更高成本方案。

4.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成本上升

设备材料涨价:美国对华技术限制导致半导体设备、材料(如光刻胶)采购成本上升,甚至需通过第三方渠道支付溢价。

国产替代成本:为保障供应链安全,转向国产设备/材料,但初期良率与效率可能低于国际成熟供应商。

5. 产品结构变化

成熟制程占比高:中芯国际收入主要来自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占2023年营收75%),这类市场虽稳定但竞争激烈,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

客户结构调整:部分海外客户因政治风险转移订单,国内客户(如华为)虽增长,但议价能力较强。

6. 财务与汇率因素

利息负担:扩产依赖贷款,2023年财务费用同比增加约30%。

汇率波动:美元债务与进口设备以美元计价,人民币贬值推高成本。

7.未来展望

中芯国际的“增收不增利”是短期战略投入与行业低谷叠加的结果。长期来看,其盈利改善取决于:

产能利用率回升:随消费电子复苏及AI/汽车芯片需求增长。

技术突破:14nm/7nm良率提升及国产供应链成熟。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对半导体产业的持续补贴与市场需求引导。

简言之,中芯国际正处于“用短期利润换长期竞争力”的战略阶段,其当前财务表现更多反映行业周期与主动布局的权衡,而非经营能力的根本性下滑。

严重声明:拒绝抄袭,拒绝谩骂,欢迎转载。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笔者分析也仅仅是一个参考,不作为你买卖的依据,文中个股不作为买卖依据,仅仅是研究所用,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中芯国际的“增收不增利”是短期战略投入与行业低谷叠加的结果。

“芯片一哥”中芯国际(688981.SH,00981.HK)3月27日晚间披露年报,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77.96亿元,同比增长27.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36.99亿元,同比下降23.31%。

营收上,中芯国际首次突破500亿,创历史新高。

利润上,则是连续第二年下滑,年报发布后,3月28日,中芯国际A股、H股早盘分别下跌1.43%、3.38%。

中芯国际主营业务为晶圆代工业务,收入来自五大业务方向(智能手机、电脑与平板、消费电子、互联与可穿戴、工业与汽车)。2024年,除电脑与平板外,其余行业收入均实现增长。

Wind数据显示,消费电子是营收增幅最大的板块,当期实现收入203.38亿元,同比增长99.51%;其次是智能手机板块实现收入149.53亿元,同比增长36.92%;智能可穿戴、工业与汽车增幅较小,分别同比增长9.05%、8.08%;电脑与平板收入则同比下滑17.77%。

中芯国际(SMIC)作为中国领先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对于近年来营收增长但利润未能同步提升,这一现象主要由以下多重因素导致:

1. 行业周期性下行压力

全球芯片需求波动:2022年下半年起,消费电子(如手机、PC)需求疲软,行业进入库存调整周期,导致晶圆代工价格承压。

产能利用率下降:尽管营收增长,但部分产线利用率下滑(例如2023年财报显示利用率降至75%左右),直接影响毛利率。

2. 高昂的资本开支与折旧成本

大规模扩产投入:中芯国际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新建晶圆厂(如中芯京城、中芯东方),资本开支常年维持高位(2023年约75亿美元)。这些投入短期内难以转化为盈利。

折旧压力:半导体设备折旧周期短(通常5-7年),新建产线的折旧成本直接侵蚀利润。例如,2023年折旧费用占营收比例超20%。

3. 技术升级的巨额研发投入

先进制程追赶:为突破28nm以下制程(如14nm、7nm),研发费用持续攀升。2023年研发支出同比增长15%,占营收比例超10%。

设备限制: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获取先进EUV光刻机受阻,部分研发需转向DUV多重曝光等更高成本方案。

4.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成本上升

设备材料涨价:美国对华技术限制导致半导体设备、材料(如光刻胶)采购成本上升,甚至需通过第三方渠道支付溢价。

国产替代成本:为保障供应链安全,转向国产设备/材料,但初期良率与效率可能低于国际成熟供应商。

5. 产品结构变化

成熟制程占比高:中芯国际收入主要来自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占2023年营收75%),这类市场虽稳定但竞争激烈,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

客户结构调整:部分海外客户因政治风险转移订单,国内客户(如华为)虽增长,但议价能力较强。

6. 财务与汇率因素

利息负担:扩产依赖贷款,2023年财务费用同比增加约30%。

汇率波动:美元债务与进口设备以美元计价,人民币贬值推高成本。

7.未来展望

中芯国际的“增收不增利”是短期战略投入与行业低谷叠加的结果。长期来看,其盈利改善取决于:

产能利用率回升:随消费电子复苏及AI/汽车芯片需求增长。

技术突破:14nm/7nm良率提升及国产供应链成熟。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对半导体产业的持续补贴与市场需求引导。

简言之,中芯国际正处于“用短期利润换长期竞争力”的战略阶段,其当前财务表现更多反映行业周期与主动布局的权衡,而非经营能力的根本性下滑。

严重声明:拒绝抄袭,拒绝谩骂,欢迎转载。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笔者分析也仅仅是一个参考,不作为你买卖的依据,文中个股不作为买卖依据,仅仅是研究所用,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