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最后的“后口期”,后续将避无可避

谢筱白的大A笔记

2周前

最后是奉劝大家一句,山雨欲来,雷声阵阵,四月市场大概率会比我们想象中更动荡。...1.接下来的市场,将避无可避的进入——垃圾时间。...我认为后续继续增加的概率很大,原因无他:。...我们认为,在缺乏明确支撑的情况下,我A将避无可避的进入整理期。

各位股东们,大家好:

今天的稿子很重要,也很难写,希望各位珍惜,还在坚持说真话的博主。

原因无他,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先说我们的观点:

1.接下来的市场,将避无可避的进入——垃圾时间

2.凡是鼓吹”放大招“,市场将再次起飞的博主,都可以——拉黑了

原因无他:

1.君不见,一个周末又有两家公司大有来头的公司暴雷。

其中一家是根正苗红的国企,300亿的盘子说跑就跑了,而另一家是去年的十倍股汇金科技。

还没进入财报季,头顶已经乌云密布,雷声阵阵......

2.市场结构极度扭曲,已经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

截至上周五,融资盘依然在1.9万亿+,这什么概念?

要知道融资额/全A成交量的数值已经大于160%,已经超过去年12月的峰值。

这说明:

市场上交易越来越依赖融资资金(借的钱); 

自有资金(真金白银)参与度下降。

随着这类资金开始占市场主导位置,这本身就意味着:

市场的脆弱性正在加剧。

如果说得更直白一点,眼下市场正处在高杠杆、高估值、低流动性的境地。

如果此时,一旦股价发生下跌,类似去年”雪球“的被动敲入惨案,大概率会再次重演。

道理不复杂,越是靠融资堆起来的涨势,越容易出现大幅杀跌。

我A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类似的场景,比如:

2015年融资余额占比大幅飙升,随后引爆踩踏; 

2021年底,杠杆资金尾盘集中出逃,也同样引发多日大跌。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不得不防一手。

01

先说说周末的暴雷事件。

要知道这家背靠军工的G企主动退市,背景比玉龙股份还硬不知道多少。

300e的盘子之所以说跑就跑,我们核实了下直接原因是:

中融信托爆雷。

要知道以前信托底层资产,都是地产为主,承诺100%刚兑,高的时候收益到10%以上。

基于此,300亿大概率是补不上中航信托的窟窿的。

此时,宣布退市,原因无外乎:

1.被立案,如果继续上市,需要披露消息,不符合某些相关方利益。

2.敞口太大,公布出来不利于......

对此,怎么说呢?

债务不会消失,随着敞口的增大,只会.......

要知道,这已经是近期第二家G企主动退市,而且可与预见:

G企退市会比民企更利索,因为很多内容都不适合被公开。

这也意味着:

选择G企的容错率可能更低。

所以,现在还在无脑吹军工、G企的博主可以直接拉黑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时候,退市的G企,目前来看都还很人道,会给现金选择权作为补偿。

但我们不建议,各位去参与套利。

原因无他,承诺兑现,但什么时候兑现.......是未知数。

事实上,因为中融信托的事件,我A受牵连的公司,远不止目前披露出来的这一两家。

两年前有一家经纬纺机的上市公司也是因此而退市,且没有任何赔偿。

站在这个角度,各位手中持仓标的,如果业务涉及多元金融/地产的,一定要多看财报,规避风险。

02

拿另一家近期退市的st东方举例。

东方集团的资产里占比最大的居然是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

存货还是可能没建好的房子,变现能力约等于0。

这类标的有个特点,大多都是抵押物价值存疑(表面上看着控制几十家公司,穿透一看,一个能制造现金流的东没有).....或者变现能力很差。

其估值符合“p2p时代”的审美,但完全经不起当下风控的审视。

所以,各位一定要多看财报,发现其资产负债表中的猫腻,才能尽可能规避这样的风险。

03

这时候再来看看基本面,周末最大的消息莫过于:

四大行定增5000亿

从目前披露的消息来看:资金主要用于补充核心资本。

如果结合他们的财报来看,显然是:为接下来的风险做准备。

毕竟,近期6大行的披露的年报显示:2023——2024年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大幅上升

除中行和邮储因基数太大外,其余银行的经营贷不良率增幅超过50%,其中邮储的经营贷不良率已达2.21%。

但各位想想,这50%的增速是终点,还是起点?

如果是终点,为何要增加资本金?

如果是起点,那么资本金会不会一次次的增加?

我认为后续继续增加的概率很大,原因无他:

多数贷款以房产抵押。

如今房价普遍下跌30%,抵押物价值缩水,催化信贷风险增加。

这跟数据也对的上。

这次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增发比例分别达到15%和18%,远高于以往惯例。

那么,增资会带来什么连锁反应?

真如大V所说,这会催化后续行情吗?

04

这很难判断。

原因无他,这次的“定增”是打破过往惯例的一个全新操作。

过去定增有个要求,“股价高于净资产才能定增”。

而这次一反常态的操作,说明:

1.事态很紧急。

为何紧急,这里不方便展开,需要各位去思索

2.从行业角度来看,确实是利好,有利于银行业务扩张;

3.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其实是偏利空的,这意味着股权被稀释,会面临实基损失。

但请注意,资本充足率较好的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未参与此次增发。

说明补充资本金并非全行业问题,而是聚焦在几家压力大的银行。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认为大V所说的“放大招”,其实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如果是真利好,为何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不参与定增?

05

再结合眼下杠杆资金高达1.9万亿元,但日成交额仅1.1万亿元,资金结构失衡的现状。

我们认为,在缺乏明确支撑的情况下,我A将避无可避的进入整理期。

随着业绩不达预期的公司开始调整,交易波动加大,市场将大概率进入为期3-4周,甚至更长时间的不确定阶段。

道理不复杂,任何交易都需要数据支撑。

目前deepseek 、机器人板块引发资产价值重估的预期,都需要数据来验证。

现在麻烦的点就在于:宏观数据相对疲软,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随着年报季的披露,科技股过去过高的涨幅,以及高位的杠杆资金都面临调整,这必将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

06

这样的“垃圾时间”我们该如何应对?

越是这时候,我们越要沉着应对,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

首先我们要寻找确定性收益,比如,找到对冲银行下行的标的。

我们的建议是降低股票头寸仓位,保持现金流。

尽可能多的参与逆回购、与短期国债波段交易,这可以提供稳定的利息收入,尽管收益率较低,但有助于保持资金安全。

其次是做足功课,挖掘潜力股关注那些虽然近期下跌但基本面支撑的科技股,它们可能成为未来上涨的主力。

比如:哪怕你看好短期承压的银行,也要知道,眼下不需要补充资本金的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比其他银行更优质。

最后是奉劝大家一句,山雨欲来,雷声阵阵,四月市场大概率会比我们想象中更动荡。

建议各位杜绝妄念,去杠杆、降低持仓头寸、降低波动敞口.......

事实上,我们在周五竞价阶段就已经完成了减仓。

给各位股东汇报一下目前实盘的运行情况。

本月浮盈3.72%。

实盘截至目前整体盈利57.53%,对沪深300超额为49.98%

本文提到的详细数据、一线资讯,持仓交易日志均同步更新到我们的圈子:“乎西百万"。

有需要的读者,可自行加入后阅读。

图片

余不一一,欢迎加入

我们一起乘风破浪

最后是奉劝大家一句,山雨欲来,雷声阵阵,四月市场大概率会比我们想象中更动荡。...1.接下来的市场,将避无可避的进入——垃圾时间。...我认为后续继续增加的概率很大,原因无他:。...我们认为,在缺乏明确支撑的情况下,我A将避无可避的进入整理期。

各位股东们,大家好:

今天的稿子很重要,也很难写,希望各位珍惜,还在坚持说真话的博主。

原因无他,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先说我们的观点:

1.接下来的市场,将避无可避的进入——垃圾时间

2.凡是鼓吹”放大招“,市场将再次起飞的博主,都可以——拉黑了

原因无他:

1.君不见,一个周末又有两家公司大有来头的公司暴雷。

其中一家是根正苗红的国企,300亿的盘子说跑就跑了,而另一家是去年的十倍股汇金科技。

还没进入财报季,头顶已经乌云密布,雷声阵阵......

2.市场结构极度扭曲,已经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

截至上周五,融资盘依然在1.9万亿+,这什么概念?

要知道融资额/全A成交量的数值已经大于160%,已经超过去年12月的峰值。

这说明:

市场上交易越来越依赖融资资金(借的钱); 

自有资金(真金白银)参与度下降。

随着这类资金开始占市场主导位置,这本身就意味着:

市场的脆弱性正在加剧。

如果说得更直白一点,眼下市场正处在高杠杆、高估值、低流动性的境地。

如果此时,一旦股价发生下跌,类似去年”雪球“的被动敲入惨案,大概率会再次重演。

道理不复杂,越是靠融资堆起来的涨势,越容易出现大幅杀跌。

我A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类似的场景,比如:

2015年融资余额占比大幅飙升,随后引爆踩踏; 

2021年底,杠杆资金尾盘集中出逃,也同样引发多日大跌。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不得不防一手。

01

先说说周末的暴雷事件。

要知道这家背靠军工的G企主动退市,背景比玉龙股份还硬不知道多少。

300e的盘子之所以说跑就跑,我们核实了下直接原因是:

中融信托爆雷。

要知道以前信托底层资产,都是地产为主,承诺100%刚兑,高的时候收益到10%以上。

基于此,300亿大概率是补不上中航信托的窟窿的。

此时,宣布退市,原因无外乎:

1.被立案,如果继续上市,需要披露消息,不符合某些相关方利益。

2.敞口太大,公布出来不利于......

对此,怎么说呢?

债务不会消失,随着敞口的增大,只会.......

要知道,这已经是近期第二家G企主动退市,而且可与预见:

G企退市会比民企更利索,因为很多内容都不适合被公开。

这也意味着:

选择G企的容错率可能更低。

所以,现在还在无脑吹军工、G企的博主可以直接拉黑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时候,退市的G企,目前来看都还很人道,会给现金选择权作为补偿。

但我们不建议,各位去参与套利。

原因无他,承诺兑现,但什么时候兑现.......是未知数。

事实上,因为中融信托的事件,我A受牵连的公司,远不止目前披露出来的这一两家。

两年前有一家经纬纺机的上市公司也是因此而退市,且没有任何赔偿。

站在这个角度,各位手中持仓标的,如果业务涉及多元金融/地产的,一定要多看财报,规避风险。

02

拿另一家近期退市的st东方举例。

东方集团的资产里占比最大的居然是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

存货还是可能没建好的房子,变现能力约等于0。

这类标的有个特点,大多都是抵押物价值存疑(表面上看着控制几十家公司,穿透一看,一个能制造现金流的东没有).....或者变现能力很差。

其估值符合“p2p时代”的审美,但完全经不起当下风控的审视。

所以,各位一定要多看财报,发现其资产负债表中的猫腻,才能尽可能规避这样的风险。

03

这时候再来看看基本面,周末最大的消息莫过于:

四大行定增5000亿

从目前披露的消息来看:资金主要用于补充核心资本。

如果结合他们的财报来看,显然是:为接下来的风险做准备。

毕竟,近期6大行的披露的年报显示:2023——2024年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大幅上升

除中行和邮储因基数太大外,其余银行的经营贷不良率增幅超过50%,其中邮储的经营贷不良率已达2.21%。

但各位想想,这50%的增速是终点,还是起点?

如果是终点,为何要增加资本金?

如果是起点,那么资本金会不会一次次的增加?

我认为后续继续增加的概率很大,原因无他:

多数贷款以房产抵押。

如今房价普遍下跌30%,抵押物价值缩水,催化信贷风险增加。

这跟数据也对的上。

这次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增发比例分别达到15%和18%,远高于以往惯例。

那么,增资会带来什么连锁反应?

真如大V所说,这会催化后续行情吗?

04

这很难判断。

原因无他,这次的“定增”是打破过往惯例的一个全新操作。

过去定增有个要求,“股价高于净资产才能定增”。

而这次一反常态的操作,说明:

1.事态很紧急。

为何紧急,这里不方便展开,需要各位去思索

2.从行业角度来看,确实是利好,有利于银行业务扩张;

3.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其实是偏利空的,这意味着股权被稀释,会面临实基损失。

但请注意,资本充足率较好的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未参与此次增发。

说明补充资本金并非全行业问题,而是聚焦在几家压力大的银行。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认为大V所说的“放大招”,其实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如果是真利好,为何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不参与定增?

05

再结合眼下杠杆资金高达1.9万亿元,但日成交额仅1.1万亿元,资金结构失衡的现状。

我们认为,在缺乏明确支撑的情况下,我A将避无可避的进入整理期。

随着业绩不达预期的公司开始调整,交易波动加大,市场将大概率进入为期3-4周,甚至更长时间的不确定阶段。

道理不复杂,任何交易都需要数据支撑。

目前deepseek 、机器人板块引发资产价值重估的预期,都需要数据来验证。

现在麻烦的点就在于:宏观数据相对疲软,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随着年报季的披露,科技股过去过高的涨幅,以及高位的杠杆资金都面临调整,这必将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

06

这样的“垃圾时间”我们该如何应对?

越是这时候,我们越要沉着应对,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

首先我们要寻找确定性收益,比如,找到对冲银行下行的标的。

我们的建议是降低股票头寸仓位,保持现金流。

尽可能多的参与逆回购、与短期国债波段交易,这可以提供稳定的利息收入,尽管收益率较低,但有助于保持资金安全。

其次是做足功课,挖掘潜力股关注那些虽然近期下跌但基本面支撑的科技股,它们可能成为未来上涨的主力。

比如:哪怕你看好短期承压的银行,也要知道,眼下不需要补充资本金的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比其他银行更优质。

最后是奉劝大家一句,山雨欲来,雷声阵阵,四月市场大概率会比我们想象中更动荡。

建议各位杜绝妄念,去杠杆、降低持仓头寸、降低波动敞口.......

事实上,我们在周五竞价阶段就已经完成了减仓。

给各位股东汇报一下目前实盘的运行情况。

本月浮盈3.72%。

实盘截至目前整体盈利57.53%,对沪深300超额为49.98%

本文提到的详细数据、一线资讯,持仓交易日志均同步更新到我们的圈子:“乎西百万"。

有需要的读者,可自行加入后阅读。

图片

余不一一,欢迎加入

我们一起乘风破浪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