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爱思唯尔(Elsevier) 正式发布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 (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共有198人入选,共涉及61个单位。其中排名前五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27)、清华大学(16)、北京师范大学(10)、湖南大学(10)、浙江大学(10),括号内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上榜人数。
2025年3月25日,爱思唯尔(Elsevier) 正式发布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 (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该榜单以全球领先的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统计来源,采用了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法。这是自2015年以来双方合作进行的第十一次发布,爱思唯尔为该榜单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实现。
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上榜共计6388人,来自547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覆盖了教育部10个学科领域、83个一级学科。
基础数据提取使用了进一步优化并更新后的爱思唯尔教育部一级学科分类映射(已覆盖111个学科),使得中国学者的学科归属、学科表现等方面的数据更加直观地、系统性的得到了展现。
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共有198人入选,共涉及61个单位。其中排名前五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27)、清华大学(16)、北京师范大学(10)、湖南大学(10)、浙江大学(10),括号内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上榜人数。
下表为所有上榜机构名称机人数:
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环境科学与工程
序号 | 单位名称 | 高被引学者人数 |
1 | 中国科学院 | 27 |
2 | 清华大学 | 16 |
3 | 北京师范大学 | 10 |
4 | 湖南大学 | 10 |
5 | 浙江大学 | 10 |
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8 |
7 | 南京大学 | 8 |
8 | 同济大学 | 7 |
9 | 北京大学 | 6 |
10 | 南开大学 | 6 |
11 | 上海交通大学 | 6 |
12 | 大连理工大学 | 4 |
13 | 广东工业大学 | 4 |
1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4 |
15 | 复旦大学 | 3 |
16 | 华东师范大学 | 3 |
17 | 江南大学 | 3 |
18 | 山东大学 | 3 |
19 | 武汉大学 | 3 |
20 | 中山大学 | 3 |
21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3 |
22 | 浙江工业大学 | 3 |
23 | 暨南大学 | 2 |
24 | 北京建筑大学 | 2 |
25 | 广州大学 | 2 |
26 | 华南师范大学 | 2 |
27 | 河海大学 | 2 |
28 | 江苏大学 | 2 |
29 | 武汉理工大学 | 2 |
30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2 |
31 | 中国农业大学 | 2 |
32 | 北京工业大学 | 1 |
33 | 北京林业大学 | 1 |
34 | 福建农林大学 | 1 |
35 |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 1 |
36 |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 1 |
37 | 华南理工大学 | 1 |
38 | 华东理工大学 | 1 |
39 | 华北电力大学 | 1 |
40 | 河北工业大学 | 1 |
41 | 江汉大学 | 1 |
42 | 江苏科技大学 | 1 |
43 | 昆明理工大学 | 1 |
44 | 兰州交通大学 | 1 |
45 | 南京理工大学 | 1 |
46 | 南方科技大学 | 1 |
47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 1 |
48 | 南昌航空大学 | 1 |
49 | 上海海洋大学 | 1 |
50 | 四川大学 | 1 |
51 | 绍兴文理学院 | 1 |
52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1 |
53 | 上海理工大学 | 1 |
54 | 武汉工程大学 | 1 |
55 | 西安理工大学 | 1 |
56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1 |
57 | 西安交通大学 | 1 |
58 | 新疆大学 | 1 |
59 | 浙江师范大学 | 1 |
60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1 |
61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1 |
附环境科学与工程全部榜单:
编辑:李丹
2025年3月25日,爱思唯尔(Elsevier) 正式发布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 (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共有198人入选,共涉及61个单位。其中排名前五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27)、清华大学(16)、北京师范大学(10)、湖南大学(10)、浙江大学(10),括号内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上榜人数。
2025年3月25日,爱思唯尔(Elsevier) 正式发布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 (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该榜单以全球领先的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统计来源,采用了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法。这是自2015年以来双方合作进行的第十一次发布,爱思唯尔为该榜单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实现。
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上榜共计6388人,来自547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覆盖了教育部10个学科领域、83个一级学科。
基础数据提取使用了进一步优化并更新后的爱思唯尔教育部一级学科分类映射(已覆盖111个学科),使得中国学者的学科归属、学科表现等方面的数据更加直观地、系统性的得到了展现。
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共有198人入选,共涉及61个单位。其中排名前五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27)、清华大学(16)、北京师范大学(10)、湖南大学(10)、浙江大学(10),括号内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上榜人数。
下表为所有上榜机构名称机人数:
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环境科学与工程
序号 | 单位名称 | 高被引学者人数 |
1 | 中国科学院 | 27 |
2 | 清华大学 | 16 |
3 | 北京师范大学 | 10 |
4 | 湖南大学 | 10 |
5 | 浙江大学 | 10 |
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8 |
7 | 南京大学 | 8 |
8 | 同济大学 | 7 |
9 | 北京大学 | 6 |
10 | 南开大学 | 6 |
11 | 上海交通大学 | 6 |
12 | 大连理工大学 | 4 |
13 | 广东工业大学 | 4 |
1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4 |
15 | 复旦大学 | 3 |
16 | 华东师范大学 | 3 |
17 | 江南大学 | 3 |
18 | 山东大学 | 3 |
19 | 武汉大学 | 3 |
20 | 中山大学 | 3 |
21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3 |
22 | 浙江工业大学 | 3 |
23 | 暨南大学 | 2 |
24 | 北京建筑大学 | 2 |
25 | 广州大学 | 2 |
26 | 华南师范大学 | 2 |
27 | 河海大学 | 2 |
28 | 江苏大学 | 2 |
29 | 武汉理工大学 | 2 |
30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2 |
31 | 中国农业大学 | 2 |
32 | 北京工业大学 | 1 |
33 | 北京林业大学 | 1 |
34 | 福建农林大学 | 1 |
35 |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 1 |
36 |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 1 |
37 | 华南理工大学 | 1 |
38 | 华东理工大学 | 1 |
39 | 华北电力大学 | 1 |
40 | 河北工业大学 | 1 |
41 | 江汉大学 | 1 |
42 | 江苏科技大学 | 1 |
43 | 昆明理工大学 | 1 |
44 | 兰州交通大学 | 1 |
45 | 南京理工大学 | 1 |
46 | 南方科技大学 | 1 |
47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 1 |
48 | 南昌航空大学 | 1 |
49 | 上海海洋大学 | 1 |
50 | 四川大学 | 1 |
51 | 绍兴文理学院 | 1 |
52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1 |
53 | 上海理工大学 | 1 |
54 | 武汉工程大学 | 1 |
55 | 西安理工大学 | 1 |
56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1 |
57 | 西安交通大学 | 1 |
58 | 新疆大学 | 1 |
59 | 浙江师范大学 | 1 |
60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1 |
61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1 |
附环境科学与工程全部榜单:
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