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投行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乐观情绪持续升温。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顶级机构相继发布报告,不仅上调中国股市目标价,更强调中国资产在全球配置中的战略价值。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多重信号显示,国际资本正加速回流中国,科技与消费赛道成为布局重点。
机构看多逻辑:盈利修复与科技突破共振
高盛策略团队在 3 月 26 日的报告中指出,国际投资者对中资股的参与度达到四年峰值,MSCI 中国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年初至今分别上涨 16% 和 23%,显著跑赢全球主要市场。
该行认为,中国资产的吸引力源于三大支撑:首先,AI 技术突破重塑科技股估值逻辑,DeepSeek 等本土企业的崛起打破 “技术追赶者” 刻板印象;其次,全球资金寻求美股以外的多元化配置,中国市场在流动性和估值方面优势凸显;此外,中美关税风险边际缓和,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进一步提振投资者信心。
摩根士丹利则以盈利改善为由,在不到两个月内第二次上调中国股市目标。
该行将 MSCI 中国指数 2025 年底目标从 77 点提升至 83 点,对应 9% 上涨空间,并强调盈利预期下调已接近拐点。
数据显示,MSCI 中国指数去年四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 8%,为三年半来首次正增长。策略师 Laura Wang 指出,中国股市正摆脱长期折价,估值有望向新兴市场均值回归,建议投资者增持 A 股科技股并逢低布局优质标的。
市场表现印证机构判断
和众汇富认为,DeepSeek 等国产大模型的技术突破,不仅重塑了市场对中国科技企业的估值逻辑,更吸引了内外资的持续流入。
1 月中旬至 2 月 19 日,外资回流港股市场近 130 亿港元,南向资金同期净流入超 400 亿元。尽管 3 月中下旬恒生科技指数出现短期回调,但资金 “越跌越买” 的特征明显 ——3 月 19 日至 25 日,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 ETF 等 4 只港股科技主题 ETF 合计净流入 32.45 亿元。
机构普遍认为,港股科技的配置价值仍具吸引力。天风国际指出,当前恒生科技指数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而美国科技股因业绩指引不及预期面临回调压力,部分资金正转向新兴市场。鹏华基金李悦进一步分析,中国政策支持、AI 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以及低配背景下的再平衡需求,构成外资流入的核心逻辑。
与港股的 “科技独舞” 不同,和众汇富观察发现,A 股市场呈现多元化的结构性机会。银河证券指出,在新旧动能转换期,科技创新、自主可控与内需扩张成为三大主线。华福证券则强调,中小盘科技成长股的崛起源于盈利周期触底、政策红利释放及科技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提升。
具体来看,AI 赋能的机器人、半导体产业链以及关键资源领域(如锑)受到重点关注。天风证券预计,英伟达 GTC 大会可能加速人形机器人普及,推动硬件供应商的价值重估;中信建投则指出,锑资源供需缺口扩大至 20% 以上,其在 AI、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或引发板块估值重构。此外,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消费电子、电动智能汽车等产业变革方向,以及家电等政策补贴受益行业,亦被视为布局重点。
外资用真金白银投票
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 月外资净买入境内债券和股票合计 127 亿美元,韩国投资者对华股市投资额环比激增近两倍,创 2022 年 8 月以来新高。台州市财政局分析指出,外资增持释放三重信号: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确定性、科技资产价值重估的必然性,以及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持续性。当前沪深 300 指数市盈率约 12 倍,处于历史低位,叠加政策红利,进一步凸显配置价值。
展望后市,机构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转型与科技创新将形成长期增长动力,而全球资本从 “低配” 到 “标配” 的再平衡进程仍在持续。随着政策工具箱持续发力,消费复苏与科技突破的双重驱动有望推动市场估值中枢进一步抬升。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近期,国际投行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乐观情绪持续升温。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顶级机构相继发布报告,不仅上调中国股市目标价,更强调中国资产在全球配置中的战略价值。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多重信号显示,国际资本正加速回流中国,科技与消费赛道成为布局重点。
机构看多逻辑:盈利修复与科技突破共振
高盛策略团队在 3 月 26 日的报告中指出,国际投资者对中资股的参与度达到四年峰值,MSCI 中国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年初至今分别上涨 16% 和 23%,显著跑赢全球主要市场。
该行认为,中国资产的吸引力源于三大支撑:首先,AI 技术突破重塑科技股估值逻辑,DeepSeek 等本土企业的崛起打破 “技术追赶者” 刻板印象;其次,全球资金寻求美股以外的多元化配置,中国市场在流动性和估值方面优势凸显;此外,中美关税风险边际缓和,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进一步提振投资者信心。
摩根士丹利则以盈利改善为由,在不到两个月内第二次上调中国股市目标。
该行将 MSCI 中国指数 2025 年底目标从 77 点提升至 83 点,对应 9% 上涨空间,并强调盈利预期下调已接近拐点。
数据显示,MSCI 中国指数去年四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 8%,为三年半来首次正增长。策略师 Laura Wang 指出,中国股市正摆脱长期折价,估值有望向新兴市场均值回归,建议投资者增持 A 股科技股并逢低布局优质标的。
市场表现印证机构判断
和众汇富认为,DeepSeek 等国产大模型的技术突破,不仅重塑了市场对中国科技企业的估值逻辑,更吸引了内外资的持续流入。
1 月中旬至 2 月 19 日,外资回流港股市场近 130 亿港元,南向资金同期净流入超 400 亿元。尽管 3 月中下旬恒生科技指数出现短期回调,但资金 “越跌越买” 的特征明显 ——3 月 19 日至 25 日,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 ETF 等 4 只港股科技主题 ETF 合计净流入 32.45 亿元。
机构普遍认为,港股科技的配置价值仍具吸引力。天风国际指出,当前恒生科技指数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而美国科技股因业绩指引不及预期面临回调压力,部分资金正转向新兴市场。鹏华基金李悦进一步分析,中国政策支持、AI 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以及低配背景下的再平衡需求,构成外资流入的核心逻辑。
与港股的 “科技独舞” 不同,和众汇富观察发现,A 股市场呈现多元化的结构性机会。银河证券指出,在新旧动能转换期,科技创新、自主可控与内需扩张成为三大主线。华福证券则强调,中小盘科技成长股的崛起源于盈利周期触底、政策红利释放及科技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提升。
具体来看,AI 赋能的机器人、半导体产业链以及关键资源领域(如锑)受到重点关注。天风证券预计,英伟达 GTC 大会可能加速人形机器人普及,推动硬件供应商的价值重估;中信建投则指出,锑资源供需缺口扩大至 20% 以上,其在 AI、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或引发板块估值重构。此外,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消费电子、电动智能汽车等产业变革方向,以及家电等政策补贴受益行业,亦被视为布局重点。
外资用真金白银投票
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 月外资净买入境内债券和股票合计 127 亿美元,韩国投资者对华股市投资额环比激增近两倍,创 2022 年 8 月以来新高。台州市财政局分析指出,外资增持释放三重信号: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确定性、科技资产价值重估的必然性,以及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持续性。当前沪深 300 指数市盈率约 12 倍,处于历史低位,叠加政策红利,进一步凸显配置价值。
展望后市,机构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转型与科技创新将形成长期增长动力,而全球资本从 “低配” 到 “标配” 的再平衡进程仍在持续。随着政策工具箱持续发力,消费复苏与科技突破的双重驱动有望推动市场估值中枢进一步抬升。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