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上周,港股互联网公司的业绩都已披露完毕,在发业绩后港股有所回调,这再次引起大家对港股的疑虑,出业绩后就跌,是因为业绩不好?还是这轮行情就此结束了?
实际上,从互联网股的业绩来看,腾讯阿里小米的业绩都是超预期的表现,只是过去两个月里港股的涨幅已经足够大,在出业绩后资金选择止盈,股价在高位有所调整很正常。
从近一周港股的走势来看,虽然恒指有所回调,但回调幅度并不大;甚至我们对比美股下跌的幅度来看,可以说港股的调整很轻微。从最高点算起到本周低点,也就才调整了5%,而前面恒指涨近30%,短期的调整显然不能断定行情结束了。
从南向资金和外资流向来看,短期涨高了不追,跌下来就买,不看空,是现在内资外资的共识,因为需要看到更多的基本面改善。若看好互联网股的AI叙事,那现在是趁着回调通过港股通互联网ETF(159792)和场外联接(A/C:014673/014674)来布局互联网股AI应用化的好机会。
一、港股下一轮的增长是什么?
回看年初至今的互联网股行情,可以说牛市的第一轮行情是从不合理估值修复到合理估值;例如说从10倍PE的阿里修复到15倍PE,而14倍PE的腾讯修复到接近20倍PE,在龙头股的估值修复下,带动了其他互联网股一起修复估值。
第一轮行情可以说是不太看基本面改善的,因为之前是极度的低估值。当前由市场情绪和预期主导的第一阶段修复已经基本完成。
顺着这个逻辑,第二轮行情会围绕着EPS增长说话。
简单粗暴的说,抛出AI货币化叙事,互联网股的盈利增长能否比预期中更快?如果后续盈利空间打开,可以出现此前美股七姐妹“越涨估值越便宜”的情况,这也是市场预期差最大的地方。
目前最被市场看好能做到AI货币化的公司是腾讯、阿里、小米,这3家都有足够大的用户基数,尤其是对于腾讯阿里来说,在国内互联网生态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小米则是有硬件上的优势,以及电动车的新增长。
按照美股交易AI主题的逻辑来看,只要公司能证明AI应用能够赚钱,那市场给估值的空间就会打开。例如说,现在腾讯AI叙事对标的是Meta,目前腾讯约18倍PE,Meta约22倍PE,而阿里对标的则是亚马逊的AWS云,目前阿里约13倍PE,亚马逊约23倍PE。
从腾讯的估值来看,往往涨到20倍PE左右,股价就无法再往上了,而若腾讯接下来能够将AI货币化的故事做好,把握好AI融入超级APP微信,并且能放出利润增长,那腾讯的估值就会从20倍PE打开到20-25倍PE。这对于阿里来说也是同样,想要从现在的13倍PE涨到15-20倍的空间,那就要交出阿里AI赚钱的成绩单。
AI应用化的例子,根据UBS与腾讯的callback报告所说,腾讯的AI应用已经开始了。
1)腾讯在游戏方面融合AI,Gen AI提高了内容和游戏制作的效率,AI提高了游戏创作的能力。和平精英等一些游戏已经集成了Gen AI,这可以增强游戏玩家的体验,提供更多的分析或者帮助玩家完成游戏任务,提高玩家的体验感,从而提升了效率。
2)广告业务:在过去几年里,AI帮助优化了广告质量和转化率,广告业务的增长约为20%,而管理层认为AI驱动自动化广告的模式才刚刚开始。从长远来看,腾讯的产品占据用户日常1/3的时间,但广告收入只占国内的约10%,未来的增长空间很大;
3)AI agent的可能性:腾讯生态是未来AI agent最重要的场景之一,因为腾讯系的生态拥有14亿的用户;前段时间市场看到技术还不是那么成熟的Manus其实已经很激动了,若腾讯在APP生态内也推出类似的AI agent,那市场对腾讯的估值空间一下就会打开了。
以上这3点对于阿里和小米来说也同样适用,只不过是AI应用的场景不同,但相同点是AI确实能够帮助互联网企业提升效率,找到第二条增长曲线,并且强化现有业务的生产效率。
例如说,阿里的夸克AI搜索、钉钉等生产工具的效率提升,而小米则是AI手机、AI眼镜、以及做了很多年的AI家居生态,只是过去AI大模型还没有出现,而现在出现了,显然会让小米的硬件设施比以前聪明的多。
根据中金统计,港股标的估值低于美股等主要市场,中国“科技十巨头”动态PE均值为21.9x,低于美国“科技七姐妹”的28.4x。因此,即使是在港股市场板块和个股内部,港股当前估值仍处于历史区间的较低水平。
二、市场资金在配置什么?
从资金流向来看,即使近一周的回调,南向资金仍在持续流入,光是今年一季度就净流入了3000亿港元,而去年全年净流入额只为3000亿港元。市场预计,按照现在的流入势头,今年全年南向资金可能会超过1万亿的流入额,可以说抢到了港股一半的定价权。
而港股另一半定价权仍在外资手上,但与过去几年有所变化的是,外资对港股有明显的态度转变。即使是近期的下跌,仍然没有像去年9.24行情那样的快速离场,而是观察到有更多的外资资金在慢慢配置中国,只要跌下来就买,这是南向资金和外资对港股的态度。
尤其是在地缘政治不确定性高,当新兴市场走差时,低估值且确定性高的港股显然是更好的避风港。
根据中金统计,中资股的配置比例仍处于历史低位,较全球其他市场低配1.2%。主动资金的配置比例为5.8%,被动资金的配置比例为6.5%,主动和被动资金的配置都远低于2021年的10%以上的比例,外资能够回补的空间巨大。
想看到外资进一步的加仓中国资产,需要看到两点,一是互联网股EPS/基本面的改善,二是国内宏观数据有更强的趋势。
第一点是有确定性的,而第二点目前是缺乏大规模的政策刺激,这就使得港股行情主要分为两种主线,一是上述所说的拥抱AI时代下的互联网股,二是整体经济杠杆修复的板块用红利思维来估值。配置红利股的趋势也是险资和外资在做的事情,拉开近60日南向资金净流入额的榜单里,有不少红利股的身影。
那这其实就是过去一两年里港股演绎的行情,只是主角换了一下。
同样的是互联网股搭配红利股的思维,过去1-2年里由于基本面和AI叙事未出现拐点,那市场的风险偏好则是大多数仓位在红利股做稳健的增长,而少部分仓位在股价弹性更大的互联网股。
这逻辑转换到当下市场,随着市场风险偏好的上升,投资组合中的主角可以是进攻性的港股通互联网ETF(159792,场外A/C类:014673/014674);搭配恒生红利ETF(513950,场外A/C:019260/019261),参与宏观经济Beta的修复;进可攻退可守的两不误搭配。
正如最近一个多月行情演绎的一样,在牛市里选择ETF获得的回报并不会差于个股表现,甚至于如果选股出差错,反倒可能会在日益变化的AI行情中吃亏,已知市场的大方向,不如通过ETF的方式来拥抱高确定性的回报,更加省心。
加入【真是港股圈】知识星球,您可以获得:
1、每日港(A)股复盘,紧贴每天行情,时机在投资上永远最重要;
2、重要财经新闻的分析(包括中美日股市),主要针对它对企业/行业/股市形势的影响。
3、有价值的第三方报告 + 纪要分享,以供大家借鉴与学习参考。
4、每一周至两周一篇分析员的股票报告,深入剖析投资逻辑和基本面因素。
真是港股圈商务合作微信:Real_hk_manager
(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合作事项)
真是港股圈内容投稿:2458032576@qq.com
开了挂一样的港股和小米
跌出好机会的美股要搭配好工具
连创近三年新高的港股,你怕了吗?
截止上周,港股互联网公司的业绩都已披露完毕,在发业绩后港股有所回调,这再次引起大家对港股的疑虑,出业绩后就跌,是因为业绩不好?还是这轮行情就此结束了?
实际上,从互联网股的业绩来看,腾讯阿里小米的业绩都是超预期的表现,只是过去两个月里港股的涨幅已经足够大,在出业绩后资金选择止盈,股价在高位有所调整很正常。
从近一周港股的走势来看,虽然恒指有所回调,但回调幅度并不大;甚至我们对比美股下跌的幅度来看,可以说港股的调整很轻微。从最高点算起到本周低点,也就才调整了5%,而前面恒指涨近30%,短期的调整显然不能断定行情结束了。
从南向资金和外资流向来看,短期涨高了不追,跌下来就买,不看空,是现在内资外资的共识,因为需要看到更多的基本面改善。若看好互联网股的AI叙事,那现在是趁着回调通过港股通互联网ETF(159792)和场外联接(A/C:014673/014674)来布局互联网股AI应用化的好机会。
一、港股下一轮的增长是什么?
回看年初至今的互联网股行情,可以说牛市的第一轮行情是从不合理估值修复到合理估值;例如说从10倍PE的阿里修复到15倍PE,而14倍PE的腾讯修复到接近20倍PE,在龙头股的估值修复下,带动了其他互联网股一起修复估值。
第一轮行情可以说是不太看基本面改善的,因为之前是极度的低估值。当前由市场情绪和预期主导的第一阶段修复已经基本完成。
顺着这个逻辑,第二轮行情会围绕着EPS增长说话。
简单粗暴的说,抛出AI货币化叙事,互联网股的盈利增长能否比预期中更快?如果后续盈利空间打开,可以出现此前美股七姐妹“越涨估值越便宜”的情况,这也是市场预期差最大的地方。
目前最被市场看好能做到AI货币化的公司是腾讯、阿里、小米,这3家都有足够大的用户基数,尤其是对于腾讯阿里来说,在国内互联网生态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小米则是有硬件上的优势,以及电动车的新增长。
按照美股交易AI主题的逻辑来看,只要公司能证明AI应用能够赚钱,那市场给估值的空间就会打开。例如说,现在腾讯AI叙事对标的是Meta,目前腾讯约18倍PE,Meta约22倍PE,而阿里对标的则是亚马逊的AWS云,目前阿里约13倍PE,亚马逊约23倍PE。
从腾讯的估值来看,往往涨到20倍PE左右,股价就无法再往上了,而若腾讯接下来能够将AI货币化的故事做好,把握好AI融入超级APP微信,并且能放出利润增长,那腾讯的估值就会从20倍PE打开到20-25倍PE。这对于阿里来说也是同样,想要从现在的13倍PE涨到15-20倍的空间,那就要交出阿里AI赚钱的成绩单。
AI应用化的例子,根据UBS与腾讯的callback报告所说,腾讯的AI应用已经开始了。
1)腾讯在游戏方面融合AI,Gen AI提高了内容和游戏制作的效率,AI提高了游戏创作的能力。和平精英等一些游戏已经集成了Gen AI,这可以增强游戏玩家的体验,提供更多的分析或者帮助玩家完成游戏任务,提高玩家的体验感,从而提升了效率。
2)广告业务:在过去几年里,AI帮助优化了广告质量和转化率,广告业务的增长约为20%,而管理层认为AI驱动自动化广告的模式才刚刚开始。从长远来看,腾讯的产品占据用户日常1/3的时间,但广告收入只占国内的约10%,未来的增长空间很大;
3)AI agent的可能性:腾讯生态是未来AI agent最重要的场景之一,因为腾讯系的生态拥有14亿的用户;前段时间市场看到技术还不是那么成熟的Manus其实已经很激动了,若腾讯在APP生态内也推出类似的AI agent,那市场对腾讯的估值空间一下就会打开了。
以上这3点对于阿里和小米来说也同样适用,只不过是AI应用的场景不同,但相同点是AI确实能够帮助互联网企业提升效率,找到第二条增长曲线,并且强化现有业务的生产效率。
例如说,阿里的夸克AI搜索、钉钉等生产工具的效率提升,而小米则是AI手机、AI眼镜、以及做了很多年的AI家居生态,只是过去AI大模型还没有出现,而现在出现了,显然会让小米的硬件设施比以前聪明的多。
根据中金统计,港股标的估值低于美股等主要市场,中国“科技十巨头”动态PE均值为21.9x,低于美国“科技七姐妹”的28.4x。因此,即使是在港股市场板块和个股内部,港股当前估值仍处于历史区间的较低水平。
二、市场资金在配置什么?
从资金流向来看,即使近一周的回调,南向资金仍在持续流入,光是今年一季度就净流入了3000亿港元,而去年全年净流入额只为3000亿港元。市场预计,按照现在的流入势头,今年全年南向资金可能会超过1万亿的流入额,可以说抢到了港股一半的定价权。
而港股另一半定价权仍在外资手上,但与过去几年有所变化的是,外资对港股有明显的态度转变。即使是近期的下跌,仍然没有像去年9.24行情那样的快速离场,而是观察到有更多的外资资金在慢慢配置中国,只要跌下来就买,这是南向资金和外资对港股的态度。
尤其是在地缘政治不确定性高,当新兴市场走差时,低估值且确定性高的港股显然是更好的避风港。
根据中金统计,中资股的配置比例仍处于历史低位,较全球其他市场低配1.2%。主动资金的配置比例为5.8%,被动资金的配置比例为6.5%,主动和被动资金的配置都远低于2021年的10%以上的比例,外资能够回补的空间巨大。
想看到外资进一步的加仓中国资产,需要看到两点,一是互联网股EPS/基本面的改善,二是国内宏观数据有更强的趋势。
第一点是有确定性的,而第二点目前是缺乏大规模的政策刺激,这就使得港股行情主要分为两种主线,一是上述所说的拥抱AI时代下的互联网股,二是整体经济杠杆修复的板块用红利思维来估值。配置红利股的趋势也是险资和外资在做的事情,拉开近60日南向资金净流入额的榜单里,有不少红利股的身影。
那这其实就是过去一两年里港股演绎的行情,只是主角换了一下。
同样的是互联网股搭配红利股的思维,过去1-2年里由于基本面和AI叙事未出现拐点,那市场的风险偏好则是大多数仓位在红利股做稳健的增长,而少部分仓位在股价弹性更大的互联网股。
这逻辑转换到当下市场,随着市场风险偏好的上升,投资组合中的主角可以是进攻性的港股通互联网ETF(159792,场外A/C类:014673/014674);搭配恒生红利ETF(513950,场外A/C:019260/019261),参与宏观经济Beta的修复;进可攻退可守的两不误搭配。
正如最近一个多月行情演绎的一样,在牛市里选择ETF获得的回报并不会差于个股表现,甚至于如果选股出差错,反倒可能会在日益变化的AI行情中吃亏,已知市场的大方向,不如通过ETF的方式来拥抱高确定性的回报,更加省心。
加入【真是港股圈】知识星球,您可以获得:
1、每日港(A)股复盘,紧贴每天行情,时机在投资上永远最重要;
2、重要财经新闻的分析(包括中美日股市),主要针对它对企业/行业/股市形势的影响。
3、有价值的第三方报告 + 纪要分享,以供大家借鉴与学习参考。
4、每一周至两周一篇分析员的股票报告,深入剖析投资逻辑和基本面因素。
真是港股圈商务合作微信:Real_hk_manager
(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合作事项)
真是港股圈内容投稿:2458032576@qq.com
开了挂一样的港股和小米
跌出好机会的美股要搭配好工具
连创近三年新高的港股,你怕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