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笑语》 189cm×165cm 漆画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从《熟悉的陌生人》首次入选全国性漆画展览,到《乡音笑语》亮相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并成为河南省唯一的漆画进京作品,再到《仲夏夜之梦》《画语》接连登陆厦门、宁波等地举办的全国性漆画展览并被主办方收藏,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刘明玉的漆画创作轨迹,始终与中原文化的根脉紧密相连。
多年来,这位扎根豫东大地的女性艺术家,以天然大漆为媒介,主动将商丘的地域风情、河南梆子的乡土韵律、中原百姓的精神图谱,转化为一幅幅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审美的漆画作品。她的创作,既是对漆画语言的创新探索,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深度对话。
刘明玉是如何与漆画结下不解之缘的?未来,她又有着怎样的创作规划?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专访了刘明玉。
漆艺逐梦:二十载的热爱与坚守
2004年,刘明玉在第十届全国美展漆画展现场,首次近距离看到了陈金华、汤志义等名家的漆画作品,那一刻,她内心突然萌发了想要学习漆画的梦想。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得知她任教的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要开设漆画工作室后,便第一时间找到该工作室负责人李娟报了名。随后,她在李娟的专业指导下,正式开启了学习漆画之旅,并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漆画作品。
刘明玉说:“在我从事艺术学习、教学与创作的历程中,曾先后研习中国画、油画、版画等艺术形式,但真正让我倾心着迷的,当属漆画艺术。”2018年,当她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漆画作品展览时,便凭借《熟悉的陌生人》成功入选第五届全国漆画展,这次经历极大地鼓舞了她,也让她坚定地将漆画作为绘画创作的主要方向。多年来,她与李娟始终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两人常常交流漆画创作心得,共同在漆画艺术之路上稳步迈进。
为不断提升漆画技艺,刘明玉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漆画展览、研讨与研修活动。后来,她还专门参加了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的厦门漆画高级研修班,近距离聆听陈立德、吴嘉诠、陈金华、苏国伟、佘国华、杨国舫、杨耀斌、左庆一等当代著名漆画艺术家的教诲,深入钻研漆画技法与创作方式,这段经历为她的艺术创作注入全新活力。在此期间,创作了漆画作品《仲夏夜之梦》,该作品被评为2022厦门漆画高研班优秀作品并被厦门美术馆收藏。
乡音重构:当河南梆子遇见当代漆语
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刘明玉的漆画技艺得到了大幅提升,她精心创作的漆画《乡音笑语》,成为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河南省唯一的漆画进京作品。前不久,这件作品还获批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一般创作项目。
河南梆子作为中原大地的传统剧种,有着200余年的记载历史,深受民众喜爱。其独特唱腔,或高亢激昂,或悲壮低缓,演绎着人生百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河南人的乡土情怀。刘明玉表示:“这幅人物画群像漆画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了春节期间豫东民众观看河南梆子的热闹场景。以艺术形式展现乡民观看河南梆子戏这一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民俗画面,进行艺术加工、浓缩升华,使其成为记录特定中国社会发展时期的历史图像,契合当前构建新时代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的战略与主旋律,这便是《乡音笑语》的主题思想与创意理念来源。”
《乡音笑语》堪称刘明玉漆画艺术理念的集中呈现。此前,她虽然也创作过一些人物漆画,但如此篇幅和体量的作品还是首次尝试,难度不小。为捕捉最鲜活的创作素材,她多次前往豫东地区的各种戏曲庙会,用数千张素材照片和写生稿,记录下老戏迷眼角皱纹的走向、孩童啃糖葫芦的憨态、商贩吆喝时肌肉的颤动等细腻场景。同时,以40余位神态各异的看戏村民为主体,完成了这件漆画作品。
据刘明玉回忆,确定创作素材后,如何将众多人物合理安排进画面,使其既热闹饱满又井然有序是个难题。经过反复尝试并结合师友建议,她选择将看戏民众、舞台、道具、戏曲演员、村落、小商品等元素并列呈现在一个画面中。如此一来,既保证了画面信息量,表达出热烈的画面氛围,又错落有致,保持了良好的画面形式感。最后,她在运用传统材料和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引入麻布、绿豆等新材料,成功营造出拙中见美、诙谐质朴的造型语言风格与画面基调。
作为一名现实主义画家,刘明玉秉持现实主义创作思路,始终认为艺术应肩负表现生活、影响公众的责任,主动参与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在进行漆画创作的过程中,她积极从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汲取灵感,幼时听闻的杨家将、岳飞传、花木兰等故事,过年时见到的年画画片、兔爷、布老虎等民间艺术,都成为她创作的精神源泉。
承古融新:在千年漆脉中开凿当代路径
刘明玉发现,相较于往届全国美展来说,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上的漆画作品呈现出诸多新趋势。一方面,入选作品作者新面孔增多,漆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这为漆画艺术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题材类型多元化,涵盖人物、风景、静物等,作品主题涉及社会生活、时代发展等多个方面,时代性更强。此外,作品的个性化、学术性和实验性特征更加显著,漆画的审美定位更加清晰。
刘明玉还提到,本届全国美展漆画展作品面貌丰富、艺术水准高,基本上代表了中国漆画的最新高度与成果,是近年来中国漆画健康、良性发展的集中体现,折射出漆画发展的深层转变。她说:“如今,中国现当代漆画在主题表现、技法材料、美学理论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逐渐摆脱‘工艺性’‘小画种’的旧有印象,与国、油、版等传统大画种并肩前行,其文化内涵和审美品格在多维度考量下愈发成熟,为当代漆画创作者指明了方向。”
在刘明玉看来,参加全国美展等高规格的展赛活动,对艺术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当前的艺术生态中,国家级美展为艺术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许多艺术家因全国美展而受到关注,实现了艺术事业的突破与发展。对于广大漆画艺术家来说,除全国美展外,还有众多专门为漆画设立的展览和项目,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展示机会。
中国有着七八千年的传统漆艺术、漆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明代黄成所著的《髹饰录》记载了60多种漆工艺和漆材料,16大类90多种技法。在当代艺术生态中,刘明玉认为,漆画创作需平衡传统工艺传承与现代表达创新。当代漆画艺术家不仅要深入研习传统漆工艺,更要敢于在新时代语境下创新解读,将传统与现代融合,推动漆画艺术蓬勃发展。
刘明玉告诉记者,接下来,她将继续聚焦当下时代生活,讲好中国故事,创作更多具有现实主义审美取向的漆画作品。同时,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吸收多种艺术语言元素,构建属于自己的漆画艺术风格,使作品更具时代性、学术性与前沿性。
《乡音笑语》 189cm×165cm 漆画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从《熟悉的陌生人》首次入选全国性漆画展览,到《乡音笑语》亮相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并成为河南省唯一的漆画进京作品,再到《仲夏夜之梦》《画语》接连登陆厦门、宁波等地举办的全国性漆画展览并被主办方收藏,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刘明玉的漆画创作轨迹,始终与中原文化的根脉紧密相连。
多年来,这位扎根豫东大地的女性艺术家,以天然大漆为媒介,主动将商丘的地域风情、河南梆子的乡土韵律、中原百姓的精神图谱,转化为一幅幅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审美的漆画作品。她的创作,既是对漆画语言的创新探索,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深度对话。
刘明玉是如何与漆画结下不解之缘的?未来,她又有着怎样的创作规划?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专访了刘明玉。
漆艺逐梦:二十载的热爱与坚守
2004年,刘明玉在第十届全国美展漆画展现场,首次近距离看到了陈金华、汤志义等名家的漆画作品,那一刻,她内心突然萌发了想要学习漆画的梦想。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得知她任教的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要开设漆画工作室后,便第一时间找到该工作室负责人李娟报了名。随后,她在李娟的专业指导下,正式开启了学习漆画之旅,并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漆画作品。
刘明玉说:“在我从事艺术学习、教学与创作的历程中,曾先后研习中国画、油画、版画等艺术形式,但真正让我倾心着迷的,当属漆画艺术。”2018年,当她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漆画作品展览时,便凭借《熟悉的陌生人》成功入选第五届全国漆画展,这次经历极大地鼓舞了她,也让她坚定地将漆画作为绘画创作的主要方向。多年来,她与李娟始终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两人常常交流漆画创作心得,共同在漆画艺术之路上稳步迈进。
为不断提升漆画技艺,刘明玉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漆画展览、研讨与研修活动。后来,她还专门参加了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的厦门漆画高级研修班,近距离聆听陈立德、吴嘉诠、陈金华、苏国伟、佘国华、杨国舫、杨耀斌、左庆一等当代著名漆画艺术家的教诲,深入钻研漆画技法与创作方式,这段经历为她的艺术创作注入全新活力。在此期间,创作了漆画作品《仲夏夜之梦》,该作品被评为2022厦门漆画高研班优秀作品并被厦门美术馆收藏。
乡音重构:当河南梆子遇见当代漆语
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刘明玉的漆画技艺得到了大幅提升,她精心创作的漆画《乡音笑语》,成为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河南省唯一的漆画进京作品。前不久,这件作品还获批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一般创作项目。
河南梆子作为中原大地的传统剧种,有着200余年的记载历史,深受民众喜爱。其独特唱腔,或高亢激昂,或悲壮低缓,演绎着人生百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河南人的乡土情怀。刘明玉表示:“这幅人物画群像漆画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了春节期间豫东民众观看河南梆子的热闹场景。以艺术形式展现乡民观看河南梆子戏这一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民俗画面,进行艺术加工、浓缩升华,使其成为记录特定中国社会发展时期的历史图像,契合当前构建新时代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的战略与主旋律,这便是《乡音笑语》的主题思想与创意理念来源。”
《乡音笑语》堪称刘明玉漆画艺术理念的集中呈现。此前,她虽然也创作过一些人物漆画,但如此篇幅和体量的作品还是首次尝试,难度不小。为捕捉最鲜活的创作素材,她多次前往豫东地区的各种戏曲庙会,用数千张素材照片和写生稿,记录下老戏迷眼角皱纹的走向、孩童啃糖葫芦的憨态、商贩吆喝时肌肉的颤动等细腻场景。同时,以40余位神态各异的看戏村民为主体,完成了这件漆画作品。
据刘明玉回忆,确定创作素材后,如何将众多人物合理安排进画面,使其既热闹饱满又井然有序是个难题。经过反复尝试并结合师友建议,她选择将看戏民众、舞台、道具、戏曲演员、村落、小商品等元素并列呈现在一个画面中。如此一来,既保证了画面信息量,表达出热烈的画面氛围,又错落有致,保持了良好的画面形式感。最后,她在运用传统材料和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引入麻布、绿豆等新材料,成功营造出拙中见美、诙谐质朴的造型语言风格与画面基调。
作为一名现实主义画家,刘明玉秉持现实主义创作思路,始终认为艺术应肩负表现生活、影响公众的责任,主动参与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在进行漆画创作的过程中,她积极从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汲取灵感,幼时听闻的杨家将、岳飞传、花木兰等故事,过年时见到的年画画片、兔爷、布老虎等民间艺术,都成为她创作的精神源泉。
承古融新:在千年漆脉中开凿当代路径
刘明玉发现,相较于往届全国美展来说,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上的漆画作品呈现出诸多新趋势。一方面,入选作品作者新面孔增多,漆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这为漆画艺术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题材类型多元化,涵盖人物、风景、静物等,作品主题涉及社会生活、时代发展等多个方面,时代性更强。此外,作品的个性化、学术性和实验性特征更加显著,漆画的审美定位更加清晰。
刘明玉还提到,本届全国美展漆画展作品面貌丰富、艺术水准高,基本上代表了中国漆画的最新高度与成果,是近年来中国漆画健康、良性发展的集中体现,折射出漆画发展的深层转变。她说:“如今,中国现当代漆画在主题表现、技法材料、美学理论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逐渐摆脱‘工艺性’‘小画种’的旧有印象,与国、油、版等传统大画种并肩前行,其文化内涵和审美品格在多维度考量下愈发成熟,为当代漆画创作者指明了方向。”
在刘明玉看来,参加全国美展等高规格的展赛活动,对艺术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当前的艺术生态中,国家级美展为艺术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许多艺术家因全国美展而受到关注,实现了艺术事业的突破与发展。对于广大漆画艺术家来说,除全国美展外,还有众多专门为漆画设立的展览和项目,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展示机会。
中国有着七八千年的传统漆艺术、漆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明代黄成所著的《髹饰录》记载了60多种漆工艺和漆材料,16大类90多种技法。在当代艺术生态中,刘明玉认为,漆画创作需平衡传统工艺传承与现代表达创新。当代漆画艺术家不仅要深入研习传统漆工艺,更要敢于在新时代语境下创新解读,将传统与现代融合,推动漆画艺术蓬勃发展。
刘明玉告诉记者,接下来,她将继续聚焦当下时代生活,讲好中国故事,创作更多具有现实主义审美取向的漆画作品。同时,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吸收多种艺术语言元素,构建属于自己的漆画艺术风格,使作品更具时代性、学术性与前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