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丰微策略:成交跌破万亿!A股调整是否尾声?

丰华财经

14小时前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两市成交额跌破万亿,为本轮牛市行情回落以来第二次破万亿。...首先,自2024年10月以来,A股成交额第二次回落至万亿以下(当前约1.15万亿),市场对“地量见地价”的讨论升温。
导读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考虑“防御+进攻”的均衡配置策略。

今日,A股市场冲高回落,三大球指数上午一度上行下午后震荡走低,延续近期调整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今日两市成交额跌破万亿,为本轮牛市行情回落以来第二次破万亿。在此之下,市场是否迎来新地量?而地量是否意味着指数调整尾声?接下来又该如何应对呢?

全天看,冲高回落成交弱势,背后或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1. 科技股回调与估值压力释放。近期以AI算力、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科技板块持续回调,TMT(科技、媒体、通信)板块前期累计涨幅超50%,部分个股估值已偏离基本面。随着4月财报季临近,资金担忧高估值难以兑现,选择提前获利了结,导致市场情绪承压;

  2. 政策真空期与观望情绪浓厚。当前市场处于政策空窗期,缺乏类似2024年四季度降准、地产松绑等强刺激政策。投资者对4月政治局会议及一季度经济数据的预期存在分歧,叠加美国对华关税政策落地在即,避险需求升温,交易意愿显著下降;

  3. 季末流动性收紧与机构调仓。3月作为季度末,机构面临业绩考核压力,部分资金选择兑现收益,调仓至防御性板块。此外,两融余额下滑,增量资金匮乏进一步抑制市场活跃度;

  4. 外部扰动与全球市场波动。美联储货币政策摇摆不定,地缘政治风险及全球经济复苏斜率的不确定性,导致外资流入动能减弱,港股调整亦拖累A股情绪。

在此之下,近期市场交投热情骤减,从此前的1.8万亿成交额迅速萎缩至1.5万亿左右,再到当前的1.1万亿以及跌破万亿成交。如此,市场实际上再次进入此轮牛市行情以来的地量区间,在此之下,市场的调整是否接近尾声呢?

首先,自2024年10月以来,A股成交额第二次回落至万亿以下(当前约1.15万亿),市场对“地量见地价”的讨论升温。结合历史,地量往往对应低价,但地量后反弹需政策或业绩催化确认;

其次,此次市场缩量伴随市场微观结构恶化。尤其是板块轮动快速且缺乏主线,赚钱效应消失,存量资金持续流出。若按历史平均缩量幅度(30%以上),本轮潜在新地量或降至8000-9000亿区间;

地量并非绝对底部,但或接近调整尾声。虽然极端缩量常预示市场进入底部区域,但反转需依赖政策或盈利改善信号。当前市场处于“弱现实与强预期博弈”的僵局,若4月财报季验证经济复苏成色(如消费回暖、制造业PMI回升),或政策加码(如财政发力、科技产业扶持),则地量后有望开启修复行情。

因此,随着市场成交额再次萎缩至万亿下方,市场进一步进入地量区间,也意味着调整在逐步接近尾声。但多方不确定下,指数或仍有再次下探的可能。不过,中期支撑基础和提振动力依旧下,我们仍看好市场中期向好的趋势。短期,市场进入磨底阶段,而中期,回调则是较好的战略低吸的好时机。

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考虑“防御+进攻”的均衡配置策略,重点关注以下三条主线:一方面,业绩复苏顺周期板块。化工与有色金属,比如国际磷肥涨价等一些业盈利修复确定性强的企业。再比如铜价上行下,相关企业的投资机遇;设备更新政策加码下,机械与家电等方向;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成长赛道。尤其是AI+应用、人形机器人等核心赛道,景气度较高,资金关注度较强;此外,估值修复和高股息品种。消费与医药、银行与保险等,估值低位以及防御属性凸显之下,可适当做底仓配置。

作者:郭一鸣 执业证书:A0680612120002

微信图片_20241225150917.png

责任编辑:tangmm

免责声明: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巨丰投顾")出品的所有内容、观点取决于市场上相关研究报告作者所知悉的各种市场环境因素及公司内在因素。盈利预测和目标价格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因此,投资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标的在研究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我们所表达的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仅为对相关标的研究报告部分内容之引用或者复述,因受技术或其它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同时完整提供各种观点形成所基于的假设及前提等相关信息,相关内容可能无法完整或准确表达相关研究报告的观点或意见,因而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投资者切勿依赖。任何人不应将巨丰投顾出品内容包含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作为其投资决策的依据,巨丰投顾发布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研究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巨丰投顾不承诺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所有巨丰投顾出品内容或发表观点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信息或所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操作建议。
相关内容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建议意见反馈 jiangy@jfinfo.com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两市成交额跌破万亿,为本轮牛市行情回落以来第二次破万亿。...首先,自2024年10月以来,A股成交额第二次回落至万亿以下(当前约1.15万亿),市场对“地量见地价”的讨论升温。
导读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考虑“防御+进攻”的均衡配置策略。

今日,A股市场冲高回落,三大球指数上午一度上行下午后震荡走低,延续近期调整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今日两市成交额跌破万亿,为本轮牛市行情回落以来第二次破万亿。在此之下,市场是否迎来新地量?而地量是否意味着指数调整尾声?接下来又该如何应对呢?

全天看,冲高回落成交弱势,背后或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1. 科技股回调与估值压力释放。近期以AI算力、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科技板块持续回调,TMT(科技、媒体、通信)板块前期累计涨幅超50%,部分个股估值已偏离基本面。随着4月财报季临近,资金担忧高估值难以兑现,选择提前获利了结,导致市场情绪承压;

  2. 政策真空期与观望情绪浓厚。当前市场处于政策空窗期,缺乏类似2024年四季度降准、地产松绑等强刺激政策。投资者对4月政治局会议及一季度经济数据的预期存在分歧,叠加美国对华关税政策落地在即,避险需求升温,交易意愿显著下降;

  3. 季末流动性收紧与机构调仓。3月作为季度末,机构面临业绩考核压力,部分资金选择兑现收益,调仓至防御性板块。此外,两融余额下滑,增量资金匮乏进一步抑制市场活跃度;

  4. 外部扰动与全球市场波动。美联储货币政策摇摆不定,地缘政治风险及全球经济复苏斜率的不确定性,导致外资流入动能减弱,港股调整亦拖累A股情绪。

在此之下,近期市场交投热情骤减,从此前的1.8万亿成交额迅速萎缩至1.5万亿左右,再到当前的1.1万亿以及跌破万亿成交。如此,市场实际上再次进入此轮牛市行情以来的地量区间,在此之下,市场的调整是否接近尾声呢?

首先,自2024年10月以来,A股成交额第二次回落至万亿以下(当前约1.15万亿),市场对“地量见地价”的讨论升温。结合历史,地量往往对应低价,但地量后反弹需政策或业绩催化确认;

其次,此次市场缩量伴随市场微观结构恶化。尤其是板块轮动快速且缺乏主线,赚钱效应消失,存量资金持续流出。若按历史平均缩量幅度(30%以上),本轮潜在新地量或降至8000-9000亿区间;

地量并非绝对底部,但或接近调整尾声。虽然极端缩量常预示市场进入底部区域,但反转需依赖政策或盈利改善信号。当前市场处于“弱现实与强预期博弈”的僵局,若4月财报季验证经济复苏成色(如消费回暖、制造业PMI回升),或政策加码(如财政发力、科技产业扶持),则地量后有望开启修复行情。

因此,随着市场成交额再次萎缩至万亿下方,市场进一步进入地量区间,也意味着调整在逐步接近尾声。但多方不确定下,指数或仍有再次下探的可能。不过,中期支撑基础和提振动力依旧下,我们仍看好市场中期向好的趋势。短期,市场进入磨底阶段,而中期,回调则是较好的战略低吸的好时机。

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考虑“防御+进攻”的均衡配置策略,重点关注以下三条主线:一方面,业绩复苏顺周期板块。化工与有色金属,比如国际磷肥涨价等一些业盈利修复确定性强的企业。再比如铜价上行下,相关企业的投资机遇;设备更新政策加码下,机械与家电等方向;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成长赛道。尤其是AI+应用、人形机器人等核心赛道,景气度较高,资金关注度较强;此外,估值修复和高股息品种。消费与医药、银行与保险等,估值低位以及防御属性凸显之下,可适当做底仓配置。

作者:郭一鸣 执业证书:A0680612120002

微信图片_20241225150917.png

责任编辑:tangmm

免责声明: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巨丰投顾")出品的所有内容、观点取决于市场上相关研究报告作者所知悉的各种市场环境因素及公司内在因素。盈利预测和目标价格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因此,投资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标的在研究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我们所表达的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仅为对相关标的研究报告部分内容之引用或者复述,因受技术或其它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同时完整提供各种观点形成所基于的假设及前提等相关信息,相关内容可能无法完整或准确表达相关研究报告的观点或意见,因而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投资者切勿依赖。任何人不应将巨丰投顾出品内容包含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作为其投资决策的依据,巨丰投顾发布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研究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巨丰投顾不承诺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所有巨丰投顾出品内容或发表观点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信息或所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操作建议。
相关内容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建议意见反馈 jiangy@jfinfo.com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