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2024年,绿色债券市场整体运行稳中有进,虽然在整体发行规模方面有所下降,但基于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对具体绿色项目的深度分析,发现绿债市场质量从多个维度来看呈现明显优化,包括期限、支持实体经济广度和深度、环境效益标准化等方面。现就 2024年绿色债券市场运行主要特点总结如下:
1
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有所下降,但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大幅增长,同比增长33%,净发行同比大幅增长83.1%,直接支持实体企业规模同比增长12.6%。
2
绿色债券支持绿色项目数量同比增长28.5%,绿色债券被更加广泛地纳入绿色项目融资体系。
3
绿色债券继续保持发行成本优势,66%的债券显现出一定成本优势,中国绿色债券指数2024年最大回撤0.29%,低于同期综合债指数最大回撤0.63个百分点,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4
披露了量化环境效益和开展了外部认证的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相较未披露和未认证债券具有更加显著的成本优势和更强的流动性。
5
结构化产品规模全市场占比连续七年攀升,以类REITs作为基础资产的绿色结构化产品市场快速增长,规模相较上年大幅增长1.1倍。
6
绿色债券市场期限结构明显优化,2024年境内市场普通绿色债券加权平均期限为4.0年,相比2023年拉长1.0年。其中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期限显著拉长至4.8年,增幅最为明显,4只30年期绿色中期票据填补超长期发行空白。
7
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在支持民企绿色债券融资方面效果明显,2024年发行规模达到148.3亿元,实现了79.9%的大幅增长。
8
绿色债券市场与国家“新三样”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发展高度呼应,对应目录所支持的绿色项目数量2024年同比大幅增长120%,并逐渐向绿色目录的产业链上游和下游渗透。
9
受益于单位资金碳减排强度更高的清洁能源类项目占比上升,以及多个投向领域单位资金碳减排效益的进一步提升,绿债产生的单位资金环境效益明显提升。
一、绿色债券发行呈现调整态势,募投项目环境效益积极发挥节能降碳作用
根据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统计1,2024年我国境内共发行477只绿色债券,规模共计6814.32亿元。截至2024年,我国已累计发行绿色债券2669只,规模突破4.1万亿元人民币。
绿色债券支持绿色项目数量和带动总投资规模均大幅提升。2024年,绿色债券市场合计1,634个绿色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增加362个,同比增长28.5%;其中,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支持项目数量1,198个,绿色公司债423个。基于披露了总投资额和募集资金使用金额的项目信息统计,2024年全市场对应有1,056个绿色项目获得了合计1,923亿元募集资金的支持,此部分绿色项目合计带动了5.73万亿元绿色总投资规模。
二、绿色债券继续保持发行成本优势,抗风险能力有所增强
发行成本方面,2024年新发行的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中,有效可比同类债券201只,其中67%的债券显现出一定成本优势,加权平均利差为10.58BP,能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中,绿色金融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公司债的加权平均利差分别为11.98BP、11.06BP和6.17BP。
从结构上看,发行规模较大的绿色债券普遍拥有更加显著的成本优势,发行规模在10亿元以上绿色债券的加权平均利差为13.89BP。披露了量化环境效益和开展了外部认证的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2相较于未披露和未认证债券具有更加显著的成本优势,加权平均利差在10BP以上的89只可比债券中,84只债券披露了量化环境效益,81只债券取得外部认证。
交易活跃度方面,2024年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共908只参与交投,年度现券交易规模为6565亿元,换手率为60%,与同期债券市场现券换手率(177%)相比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其中,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有613只参与交投,现券交易规模为4816亿元,占全市场73%,换手率为96%,交投规模、只数、换手率均居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首位。此外,披露了定量环境效益的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较未披露债券更加受到投资者青睐,换手率分别为92%和10%;经过外部认证的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较未认证债券在市场内的流动性更强,换手率分别为71%和44%。从中国绿色债券指数的表现来看,指数全年增幅4.93%,增幅同比上升1.19个百分点,最大回撤0.29%,低于同期综合债指数最大回撤0.63个百分点。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指数最大回撤0.34%,低于同期综合债指数最大回撤0.24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2024年绿债指数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波动加大的市场环境下绿债指数的稳健性优势进一步凸显。
三、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创新工作效果显著,结构化产品有效盘活绿色基础资产
从绿色债券子品种的发行情况来看,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大幅增长。2024年,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超越绿色金融债,成为发行最为活跃的品种,共发行265只,规模达2587.5亿元同比增长33.0%,发行规模占比超过绿色金融债,占整体的38.0%,相较上年大幅提升14.8个百分点。从净发行的角度考察,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净发行2164.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3.1%。绿色金融债发行62只,计2545.9亿元,回落42.3%。绿色公司债和绿色企业债分别发行1625.3亿元和55.6亿元,同比分别回落15.4%和41.8%。
从绿色债券市场创新进展来看,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债券子品种—碳中和债表现优异,2024年共发行137只,计1802.6亿元,同比增长19.1%,发行规模占绿色债券的比重达28.7%,较上年提升4.6个百分点,市场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其中,银行间市场碳中和债对碳中和债整体增长贡献突出。银行间市场共发行碳中和债78只,计1008.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5.2%,规模占整体的56.9%,是碳中和债市场增长的首要驱动力。
结构化产品份额逐年提升,类REITs产品成为主要驱动力量。2024年,绿色结构化产品累计发行2038.1亿元,同比回落14.8%。虽然绝对规模出现下滑,但结构化产品规模占比达到29.9%,相较2023年提升1.4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连续七年攀升。根据结构化产品上市地点不同,将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分为银行间ABN、交易所ABS,以及金融ABS。交易所ABS和金融ABS发行规模占比有所下降,银行间ABN共发行719.7亿元,份额从上年的30.9%提高至35.3%。从结构化产品基础资产类型划分3来看,2024年以类REITs作为基础资产的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最大,共计682.2亿元,比重达33.5%,规模相较上年增长1.1倍,成为第一大基础资产类型,带动绿色结构化产品市场份额提升。
四、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期限显著拉长,超长期绿色债券发行填补空白
2024年绿色债券市场期限结构4进一步优化。2024年境内市场普通绿色债券加权平均期限为4.0年,相比2023年拉长1.0年。从绿色债券子品种来考察,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期限达到4.8年,相比2023年拉长2.6年,在各品种中增幅最为明显;绿色公司债、绿色金融债加权平均期限分别为5.0年和3.0年,相比上年也有小幅拉长;绿色企业债虽然平均期限达到6.9年,但相比2023年缩短1.8年。
具体考察绿色债券的期限结构,短期债券比重有所下降。3年期以下绿色债券发行44只,共计402.3亿元,同比下降50.0%,规模占比从2023年的13.4%下降至8.4%,其中1年期以下品种仅发行22只,114.8亿元,规模同比大幅下跌1.9倍。长期限品种发行取得显著进展,10年及以上期限绿色债券共发行28只,共计317亿元,份额相较上年提升5.8个百分点,其中银行间市场首次发行4只期限达到30年的绿色中期票据,填补了我国境内超长期限绿色债券发行的空白。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资料显示,2024年10年期以上的绿色公募债券募投资金主要投向水电站、光伏电站、风电场、污水处理厂、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其中20年与30年期绿色债券募集资金集中投向大型水电站项目。
与普通绿色项目相比,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类项目绿色效益更为显著,投资回收期也普遍偏长,更倾向于发行长期限债券,有利于绿色债券拉长久期。2024年长期限绿色债券比重的提升顺应了这一趋势和有利条件,一方面能够更好满足该类项目的建设与运营需求,为国民经济的低碳转型做出长期稳定贡献,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绿色项目在债券收益率历史低位锁定长期低成本资金。
五、银行间市场民营企业表现彰显服务成效,非金融行业主体对双碳目标直接支持力度加大
2024年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共计248家。其中,共有136家主体发行了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相比上年增加14家。2024年共有16家主体通过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在银行间市场首次亮相,相比2023年增加2家。
从主体所有制类型来看,2024年全市场发行主体中地方国有企业数量最多,共计131家,中央国有企业次之,达到76家。从发行规模来看,中央国有企业发行4064.7亿元,占整体的59.6%,相较上年提升9.9个百分点。地方国有企业发行1910.5亿元,占比28.0%。民营企业发行460.0亿元,市场份额几与上年持平。2024年,银行间市场加大民营经济服务力度,支持民企绿色债券融资成果显著。民营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达到148.3亿元,实现了79.9%的大幅增长。其中,募投领域集中在光伏电站建设、硅片制造等清洁能源领域的民营制造业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实现了1.5倍的几何式增长,显示出良好的增长潜力。
从主体行业分布来看,金融业5主体数量保持领先,2024年,77个金融行业主体累计发行160只,共计3222.5亿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回落37.9%。相比之下,303个非金融行业主体累计发行317只绿色债券,计3591.8亿元,实现12.6%的增长,绿色资金直接支持实体经济低碳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非金融行业主体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主体表现最为突出,共发行116只绿色债券,计1419.67亿元,同比增长16.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主体数量2024年超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位居非金融行业第二,发行规模也实现了39.2%的增长,这与绿色交通领域的持续投资、交运行业发行人发行活跃的关联较大。此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主体的发行规模分别实现了25.2%和58.3%的大幅增长,双双成为绿色债券市场增长的行业新引擎。
六、绿色项目广泛支持各地区绿色转型,且与区域绿色转型特点相结合
发行主体区域分布集中度偏高,2024年绿色债券发行人遍布于24个省级行政区,发行规模前5名的地区均为东部发达地区,主体数量占全国的55.6%,发行数量与规模的占比更是分别达到了58.1%和68.2%,区域集中度较高。从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主体地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或成为新的增长点。2016年至2020年,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民营主体单一集中在北京、广东,以及江苏等东部地区。2021年起,民企地域覆盖度明显加大,将安徽、河南等中部省份纳入版图。2022年,四川等西部地区民营主体开始参与银行间绿色债券发行。2024年,四川省辖内的民营主体共发行9只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超过传统强省广东位居第一,同时也创下了历年单一地区民营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数量纪录。西部地区水、风、光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大量民营企业存在绿色债券市场融资需求。
项目层面绿色资金流向的区域分布更加广泛而均衡,其中西部地区绿色项目数量占第一,各地新增项目与当地经济特点相契合,值得后续各地挖掘绿色项目参考借鉴。2024年,项目数量增加最多的区域分别为西南(188个)、华东(119个)、东北(39个),此三个区域合计增加项目346个,而同期全市场对应增加了362个项目。西部地区自2022年绿色项目数量超越东部地区以来,其项目数量一直占据第一位,2024年合计占比39%,达到了638个。从绿色项目投放结构来看,2024年西南地区的主要项目数量增长点集中在地铁公交、光伏电站、风电项目、智能电网项目、光伏制造等项目,除了光伏风电此类新能源项目普遍受到各地各类发行人的关注以外,西南地区新增点主要为地域内的地铁企业、电网企业、以及光伏生产企业在西南地区的生产基地等而形成的绿色项目。东北地区得益于煤炭和石油产业遗留的许多废弃矿井和油井资源,具有实施碳封存项目6的优良条件,2024年新增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各区域绿色项目可结合地区产业条件与资源禀赋情况进行挖掘。
七、投向符合绿色项目多元化需求,碳减排类最受支持
募投领域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具有碳减排效益的领域,“新三样”生产项目数量同比大幅增长120%。在9大绿色投向中,资金主要集中在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上,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建筑、能效提升5大领域的项目数量合计占比91.9%,较去年上升2.4个百分点。
绿色债券市场亦大力支持了代表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三样”产品生产。对应“新三样”的“1.6.1.1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和产业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3.2.1.2 太阳能发电装备制造”(光伏电池)两个目录所支持的绿色项目数量2024年同比大幅增长了120%,绿色债券市场与国家整体绿色产业发展高度呼应。
绿色项目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清洁能源上游的光伏制造项目、下游的智能电网应用项目增长明显。年内绿色项目归属《目录》的四级目录投向共计50个,数量前十的主流项目对应的目录发行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具体到四级目录分布,光伏、风电电站设施、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项目保持大幅增长,共增加439个;光伏制造和智能电网项目同比明显增加,分别增加26个和38个。双碳战略背景下,减碳类绿色项目蓬勃发展,并带动新能源产业链项目用途的延伸,包括产业链上游如光伏制造、下游如智能电网的应用。
与此同时,多类绿色项目的活跃发行,进一步带动了新目录用途的探索,绿色项目持续向绿色产业链上下游延展,年内首次发行了4个四级目录新用途。早期绿债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光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项目,现已向上延伸到新能源装备制造环节,光伏设备制造类项目从2023年的14个增加至2024年的40个;向下延伸到智能电网应用类项目,从2023年的1个增加至2024年的39个;同时新能源电站也由单一能源类项目横向拓展至多能互补类项目。此外,在污染防治等其他领域也逐渐向上延展至固废处理装备制造类项目。
募集资金实际用途上,85%项目资金用于支持项目建设。基于2024年穿透后资金分配数据, 85%用于项目建设阶段的资金使用(含偿还建设贷款),15%用于项目运营。项目进展方面,绝大多数拟建在建项目都取得了推进。基于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开展存续期信息披露7的2,000个绿色项目数据来看,存续期95%的绿色项目在2024年披露了项目进展状态,其中85%的项目处于运营阶段,10%的项目处于拟建和在建状态,5%的项目未披露进展。与发行阶段相比,前述项目中34%状态出现变化,其中在建占比由25%下降到9%,拟建由3%下降到0.3%,绝大多数拟在建绿色项目在存续期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八、多重因素带动单位绿债资金碳减排效益明显增长
从环境效益总体规模来看8,绿色债券在我国节能降碳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节能减碳方面,2024年实现节能量2,912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7,115万吨;在污染物减排方面,2024年减排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14,486吨、减排水体污染物COD计59,264吨,固废处理量388万吨;节约水资源方面,直接支持实现节水2,868万吨。市场支持实现的环境效益总体保持大幅增长。
碳中和债品种方面,2024年合计实现碳减排1,302万吨,同比增长56.3%,占全市场直接碳减排效益的28.5%。其中,银行间市场碳中和债实现碳减排944万吨,同比增长78%,同期碳中和公司债碳减排358万吨,同比增长18%。
单位绿债资金的碳减排效益9进一步增长。受益于单位资金碳减排强度更高的清洁能源类项目占比上升,以及多个投向领域单位资金碳减排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市场单位资金节能量和二氧化碳减排效益呈现上升趋势,2024年全市场单位资金碳减排量为1.21万吨/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3.6%。不同品种方面,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公司债分别为1.28万吨/亿元和1.05万吨/亿元。
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介绍
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以下简称“数据库”)旨在为绿色债券市场提供全景式信息分析数据支持,满足主题投资、统计报送、研究分析、项目挖掘与筛选等多元应用场景的需求,支持市场机构更加高效地开展市场拓展,辅助发行人进行项目初步筛选与准备工作,并为绿色债券投资人提供决策参考。
数据库已实现对全市场绿色债券和所投绿色项目数据的全覆盖,包括近千家绿债发行主体,维度齐全、口径权威的200余项通用、特色和独家指标,以及7000余个新发行和存续期绿色债券募投项目,展现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全景。
数据库实时跟踪绿色债券环境效益实现情况,已实现绿色债券发行和存续期环境效益信息全覆盖,环境效益可量化、可测算,并可实现环境效益跨省份、跨券种、跨行业、跨募投领域对比,前瞻性地实现发行期与存续期数据联动,展示绿色债券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果。
标注
1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介绍见附件一。
2由于绿色金融债券的环境效益贡献在发行时存在较高不确定性,不包含在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统计范围内。
3参照Wind对ABS产品的基础资产分类标准。
4指剔除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普通绿色债券。
5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门类)标准。
6负碳技术指能够从大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永久储存起来,甚至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从而实现碳负排放的技术,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一种负碳技术,是指将 CO2 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 CO2 永久减排的过程。利用废弃矿井、油井封存二氧化碳是一项重要的碳封存实施路线。
7纳入统计范围的项目标准为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中1)截至2023年12月31日存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资金投向的绿色项目,2)项目状态可与发行期进行对比,根据以上标准,本期可比项目共计2000个。
8环境效益统计口径为项目整体减排量按照募集资金占总投资比例换算后的募集资金减排量。
9由于2024年间接环境效益项目数量明显增加,间接环境效益项目和直接环境效益项目在环境效益测算口径上存在明显差异,为增加可比性,单位环境效益表现仅统计直接环境效益项目。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2024年,绿色债券市场整体运行稳中有进,虽然在整体发行规模方面有所下降,但基于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对具体绿色项目的深度分析,发现绿债市场质量从多个维度来看呈现明显优化,包括期限、支持实体经济广度和深度、环境效益标准化等方面。现就 2024年绿色债券市场运行主要特点总结如下:
1
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有所下降,但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大幅增长,同比增长33%,净发行同比大幅增长83.1%,直接支持实体企业规模同比增长12.6%。
2
绿色债券支持绿色项目数量同比增长28.5%,绿色债券被更加广泛地纳入绿色项目融资体系。
3
绿色债券继续保持发行成本优势,66%的债券显现出一定成本优势,中国绿色债券指数2024年最大回撤0.29%,低于同期综合债指数最大回撤0.63个百分点,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4
披露了量化环境效益和开展了外部认证的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相较未披露和未认证债券具有更加显著的成本优势和更强的流动性。
5
结构化产品规模全市场占比连续七年攀升,以类REITs作为基础资产的绿色结构化产品市场快速增长,规模相较上年大幅增长1.1倍。
6
绿色债券市场期限结构明显优化,2024年境内市场普通绿色债券加权平均期限为4.0年,相比2023年拉长1.0年。其中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期限显著拉长至4.8年,增幅最为明显,4只30年期绿色中期票据填补超长期发行空白。
7
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在支持民企绿色债券融资方面效果明显,2024年发行规模达到148.3亿元,实现了79.9%的大幅增长。
8
绿色债券市场与国家“新三样”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发展高度呼应,对应目录所支持的绿色项目数量2024年同比大幅增长120%,并逐渐向绿色目录的产业链上游和下游渗透。
9
受益于单位资金碳减排强度更高的清洁能源类项目占比上升,以及多个投向领域单位资金碳减排效益的进一步提升,绿债产生的单位资金环境效益明显提升。
一、绿色债券发行呈现调整态势,募投项目环境效益积极发挥节能降碳作用
根据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统计1,2024年我国境内共发行477只绿色债券,规模共计6814.32亿元。截至2024年,我国已累计发行绿色债券2669只,规模突破4.1万亿元人民币。
绿色债券支持绿色项目数量和带动总投资规模均大幅提升。2024年,绿色债券市场合计1,634个绿色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增加362个,同比增长28.5%;其中,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支持项目数量1,198个,绿色公司债423个。基于披露了总投资额和募集资金使用金额的项目信息统计,2024年全市场对应有1,056个绿色项目获得了合计1,923亿元募集资金的支持,此部分绿色项目合计带动了5.73万亿元绿色总投资规模。
二、绿色债券继续保持发行成本优势,抗风险能力有所增强
发行成本方面,2024年新发行的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中,有效可比同类债券201只,其中67%的债券显现出一定成本优势,加权平均利差为10.58BP,能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中,绿色金融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公司债的加权平均利差分别为11.98BP、11.06BP和6.17BP。
从结构上看,发行规模较大的绿色债券普遍拥有更加显著的成本优势,发行规模在10亿元以上绿色债券的加权平均利差为13.89BP。披露了量化环境效益和开展了外部认证的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2相较于未披露和未认证债券具有更加显著的成本优势,加权平均利差在10BP以上的89只可比债券中,84只债券披露了量化环境效益,81只债券取得外部认证。
交易活跃度方面,2024年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共908只参与交投,年度现券交易规模为6565亿元,换手率为60%,与同期债券市场现券换手率(177%)相比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其中,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有613只参与交投,现券交易规模为4816亿元,占全市场73%,换手率为96%,交投规模、只数、换手率均居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首位。此外,披露了定量环境效益的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较未披露债券更加受到投资者青睐,换手率分别为92%和10%;经过外部认证的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较未认证债券在市场内的流动性更强,换手率分别为71%和44%。从中国绿色债券指数的表现来看,指数全年增幅4.93%,增幅同比上升1.19个百分点,最大回撤0.29%,低于同期综合债指数最大回撤0.63个百分点。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指数最大回撤0.34%,低于同期综合债指数最大回撤0.24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2024年绿债指数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波动加大的市场环境下绿债指数的稳健性优势进一步凸显。
三、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创新工作效果显著,结构化产品有效盘活绿色基础资产
从绿色债券子品种的发行情况来看,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大幅增长。2024年,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超越绿色金融债,成为发行最为活跃的品种,共发行265只,规模达2587.5亿元同比增长33.0%,发行规模占比超过绿色金融债,占整体的38.0%,相较上年大幅提升14.8个百分点。从净发行的角度考察,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净发行2164.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3.1%。绿色金融债发行62只,计2545.9亿元,回落42.3%。绿色公司债和绿色企业债分别发行1625.3亿元和55.6亿元,同比分别回落15.4%和41.8%。
从绿色债券市场创新进展来看,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债券子品种—碳中和债表现优异,2024年共发行137只,计1802.6亿元,同比增长19.1%,发行规模占绿色债券的比重达28.7%,较上年提升4.6个百分点,市场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其中,银行间市场碳中和债对碳中和债整体增长贡献突出。银行间市场共发行碳中和债78只,计1008.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5.2%,规模占整体的56.9%,是碳中和债市场增长的首要驱动力。
结构化产品份额逐年提升,类REITs产品成为主要驱动力量。2024年,绿色结构化产品累计发行2038.1亿元,同比回落14.8%。虽然绝对规模出现下滑,但结构化产品规模占比达到29.9%,相较2023年提升1.4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连续七年攀升。根据结构化产品上市地点不同,将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分为银行间ABN、交易所ABS,以及金融ABS。交易所ABS和金融ABS发行规模占比有所下降,银行间ABN共发行719.7亿元,份额从上年的30.9%提高至35.3%。从结构化产品基础资产类型划分3来看,2024年以类REITs作为基础资产的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最大,共计682.2亿元,比重达33.5%,规模相较上年增长1.1倍,成为第一大基础资产类型,带动绿色结构化产品市场份额提升。
四、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期限显著拉长,超长期绿色债券发行填补空白
2024年绿色债券市场期限结构4进一步优化。2024年境内市场普通绿色债券加权平均期限为4.0年,相比2023年拉长1.0年。从绿色债券子品种来考察,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期限达到4.8年,相比2023年拉长2.6年,在各品种中增幅最为明显;绿色公司债、绿色金融债加权平均期限分别为5.0年和3.0年,相比上年也有小幅拉长;绿色企业债虽然平均期限达到6.9年,但相比2023年缩短1.8年。
具体考察绿色债券的期限结构,短期债券比重有所下降。3年期以下绿色债券发行44只,共计402.3亿元,同比下降50.0%,规模占比从2023年的13.4%下降至8.4%,其中1年期以下品种仅发行22只,114.8亿元,规模同比大幅下跌1.9倍。长期限品种发行取得显著进展,10年及以上期限绿色债券共发行28只,共计317亿元,份额相较上年提升5.8个百分点,其中银行间市场首次发行4只期限达到30年的绿色中期票据,填补了我国境内超长期限绿色债券发行的空白。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资料显示,2024年10年期以上的绿色公募债券募投资金主要投向水电站、光伏电站、风电场、污水处理厂、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其中20年与30年期绿色债券募集资金集中投向大型水电站项目。
与普通绿色项目相比,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类项目绿色效益更为显著,投资回收期也普遍偏长,更倾向于发行长期限债券,有利于绿色债券拉长久期。2024年长期限绿色债券比重的提升顺应了这一趋势和有利条件,一方面能够更好满足该类项目的建设与运营需求,为国民经济的低碳转型做出长期稳定贡献,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绿色项目在债券收益率历史低位锁定长期低成本资金。
五、银行间市场民营企业表现彰显服务成效,非金融行业主体对双碳目标直接支持力度加大
2024年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共计248家。其中,共有136家主体发行了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相比上年增加14家。2024年共有16家主体通过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在银行间市场首次亮相,相比2023年增加2家。
从主体所有制类型来看,2024年全市场发行主体中地方国有企业数量最多,共计131家,中央国有企业次之,达到76家。从发行规模来看,中央国有企业发行4064.7亿元,占整体的59.6%,相较上年提升9.9个百分点。地方国有企业发行1910.5亿元,占比28.0%。民营企业发行460.0亿元,市场份额几与上年持平。2024年,银行间市场加大民营经济服务力度,支持民企绿色债券融资成果显著。民营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达到148.3亿元,实现了79.9%的大幅增长。其中,募投领域集中在光伏电站建设、硅片制造等清洁能源领域的民营制造业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实现了1.5倍的几何式增长,显示出良好的增长潜力。
从主体行业分布来看,金融业5主体数量保持领先,2024年,77个金融行业主体累计发行160只,共计3222.5亿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回落37.9%。相比之下,303个非金融行业主体累计发行317只绿色债券,计3591.8亿元,实现12.6%的增长,绿色资金直接支持实体经济低碳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非金融行业主体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主体表现最为突出,共发行116只绿色债券,计1419.67亿元,同比增长16.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主体数量2024年超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位居非金融行业第二,发行规模也实现了39.2%的增长,这与绿色交通领域的持续投资、交运行业发行人发行活跃的关联较大。此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主体的发行规模分别实现了25.2%和58.3%的大幅增长,双双成为绿色债券市场增长的行业新引擎。
六、绿色项目广泛支持各地区绿色转型,且与区域绿色转型特点相结合
发行主体区域分布集中度偏高,2024年绿色债券发行人遍布于24个省级行政区,发行规模前5名的地区均为东部发达地区,主体数量占全国的55.6%,发行数量与规模的占比更是分别达到了58.1%和68.2%,区域集中度较高。从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主体地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或成为新的增长点。2016年至2020年,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民营主体单一集中在北京、广东,以及江苏等东部地区。2021年起,民企地域覆盖度明显加大,将安徽、河南等中部省份纳入版图。2022年,四川等西部地区民营主体开始参与银行间绿色债券发行。2024年,四川省辖内的民营主体共发行9只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超过传统强省广东位居第一,同时也创下了历年单一地区民营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数量纪录。西部地区水、风、光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大量民营企业存在绿色债券市场融资需求。
项目层面绿色资金流向的区域分布更加广泛而均衡,其中西部地区绿色项目数量占第一,各地新增项目与当地经济特点相契合,值得后续各地挖掘绿色项目参考借鉴。2024年,项目数量增加最多的区域分别为西南(188个)、华东(119个)、东北(39个),此三个区域合计增加项目346个,而同期全市场对应增加了362个项目。西部地区自2022年绿色项目数量超越东部地区以来,其项目数量一直占据第一位,2024年合计占比39%,达到了638个。从绿色项目投放结构来看,2024年西南地区的主要项目数量增长点集中在地铁公交、光伏电站、风电项目、智能电网项目、光伏制造等项目,除了光伏风电此类新能源项目普遍受到各地各类发行人的关注以外,西南地区新增点主要为地域内的地铁企业、电网企业、以及光伏生产企业在西南地区的生产基地等而形成的绿色项目。东北地区得益于煤炭和石油产业遗留的许多废弃矿井和油井资源,具有实施碳封存项目6的优良条件,2024年新增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各区域绿色项目可结合地区产业条件与资源禀赋情况进行挖掘。
七、投向符合绿色项目多元化需求,碳减排类最受支持
募投领域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具有碳减排效益的领域,“新三样”生产项目数量同比大幅增长120%。在9大绿色投向中,资金主要集中在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上,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建筑、能效提升5大领域的项目数量合计占比91.9%,较去年上升2.4个百分点。
绿色债券市场亦大力支持了代表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三样”产品生产。对应“新三样”的“1.6.1.1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和产业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3.2.1.2 太阳能发电装备制造”(光伏电池)两个目录所支持的绿色项目数量2024年同比大幅增长了120%,绿色债券市场与国家整体绿色产业发展高度呼应。
绿色项目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清洁能源上游的光伏制造项目、下游的智能电网应用项目增长明显。年内绿色项目归属《目录》的四级目录投向共计50个,数量前十的主流项目对应的目录发行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具体到四级目录分布,光伏、风电电站设施、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项目保持大幅增长,共增加439个;光伏制造和智能电网项目同比明显增加,分别增加26个和38个。双碳战略背景下,减碳类绿色项目蓬勃发展,并带动新能源产业链项目用途的延伸,包括产业链上游如光伏制造、下游如智能电网的应用。
与此同时,多类绿色项目的活跃发行,进一步带动了新目录用途的探索,绿色项目持续向绿色产业链上下游延展,年内首次发行了4个四级目录新用途。早期绿债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光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项目,现已向上延伸到新能源装备制造环节,光伏设备制造类项目从2023年的14个增加至2024年的40个;向下延伸到智能电网应用类项目,从2023年的1个增加至2024年的39个;同时新能源电站也由单一能源类项目横向拓展至多能互补类项目。此外,在污染防治等其他领域也逐渐向上延展至固废处理装备制造类项目。
募集资金实际用途上,85%项目资金用于支持项目建设。基于2024年穿透后资金分配数据, 85%用于项目建设阶段的资金使用(含偿还建设贷款),15%用于项目运营。项目进展方面,绝大多数拟建在建项目都取得了推进。基于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开展存续期信息披露7的2,000个绿色项目数据来看,存续期95%的绿色项目在2024年披露了项目进展状态,其中85%的项目处于运营阶段,10%的项目处于拟建和在建状态,5%的项目未披露进展。与发行阶段相比,前述项目中34%状态出现变化,其中在建占比由25%下降到9%,拟建由3%下降到0.3%,绝大多数拟在建绿色项目在存续期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八、多重因素带动单位绿债资金碳减排效益明显增长
从环境效益总体规模来看8,绿色债券在我国节能降碳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节能减碳方面,2024年实现节能量2,912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7,115万吨;在污染物减排方面,2024年减排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14,486吨、减排水体污染物COD计59,264吨,固废处理量388万吨;节约水资源方面,直接支持实现节水2,868万吨。市场支持实现的环境效益总体保持大幅增长。
碳中和债品种方面,2024年合计实现碳减排1,302万吨,同比增长56.3%,占全市场直接碳减排效益的28.5%。其中,银行间市场碳中和债实现碳减排944万吨,同比增长78%,同期碳中和公司债碳减排358万吨,同比增长18%。
单位绿债资金的碳减排效益9进一步增长。受益于单位资金碳减排强度更高的清洁能源类项目占比上升,以及多个投向领域单位资金碳减排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市场单位资金节能量和二氧化碳减排效益呈现上升趋势,2024年全市场单位资金碳减排量为1.21万吨/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3.6%。不同品种方面,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公司债分别为1.28万吨/亿元和1.05万吨/亿元。
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介绍
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以下简称“数据库”)旨在为绿色债券市场提供全景式信息分析数据支持,满足主题投资、统计报送、研究分析、项目挖掘与筛选等多元应用场景的需求,支持市场机构更加高效地开展市场拓展,辅助发行人进行项目初步筛选与准备工作,并为绿色债券投资人提供决策参考。
数据库已实现对全市场绿色债券和所投绿色项目数据的全覆盖,包括近千家绿债发行主体,维度齐全、口径权威的200余项通用、特色和独家指标,以及7000余个新发行和存续期绿色债券募投项目,展现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全景。
数据库实时跟踪绿色债券环境效益实现情况,已实现绿色债券发行和存续期环境效益信息全覆盖,环境效益可量化、可测算,并可实现环境效益跨省份、跨券种、跨行业、跨募投领域对比,前瞻性地实现发行期与存续期数据联动,展示绿色债券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果。
标注
1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介绍见附件一。
2由于绿色金融债券的环境效益贡献在发行时存在较高不确定性,不包含在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统计范围内。
3参照Wind对ABS产品的基础资产分类标准。
4指剔除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普通绿色债券。
5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门类)标准。
6负碳技术指能够从大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永久储存起来,甚至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从而实现碳负排放的技术,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一种负碳技术,是指将 CO2 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 CO2 永久减排的过程。利用废弃矿井、油井封存二氧化碳是一项重要的碳封存实施路线。
7纳入统计范围的项目标准为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中1)截至2023年12月31日存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资金投向的绿色项目,2)项目状态可与发行期进行对比,根据以上标准,本期可比项目共计2000个。
8环境效益统计口径为项目整体减排量按照募集资金占总投资比例换算后的募集资金减排量。
9由于2024年间接环境效益项目数量明显增加,间接环境效益项目和直接环境效益项目在环境效益测算口径上存在明显差异,为增加可比性,单位环境效益表现仅统计直接环境效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