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每次打开手机银行或前往银行网点,总能看到铺天盖地的个人养老金开户广告——“开户有好礼”“送微信立减金”,各种福利优惠层出不穷。为了薅上这口“羊毛”,许多人都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然而,你是否又往账户里存了钱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放心,你绝对不属于极少数:根据人社部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底,在个人养老金试点两年的时间里,36个城市(地区)共有超过7200万人开立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但实际缴存比例仅占30%左右。
这种“开户热、缴存冷”的现象,暴露了当前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一个尴尬现实:大多数人只是来“薅羊毛”的,真正想用它养老的人寥寥无几。
个人养老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当前的个人养老金采取“税收递延”模式:存钱时抵扣个税,领取时按3%的税率单独计税。这一设计对高收入群体无疑是重大利好——顶额缴存1.2万元,每年最多可省5040元的税款,如果缴纳30年,到期后最多可以省出超过15万元。而考虑到递延部分的资金在递延期间可用于投资产生收益,因此,缴存人所能获得的优惠不止于此。
不过,对于税率低于3%,尤其是根本不缴税的“打工人”来说,缴存个人养老金就是凭空多出一笔3%税的“养老税”了?——然而事实是,这批“打工人”才是我们之中的大多数: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2023年度个税汇算清缴数据显示,在我国取得综合所得的人员中,无需缴纳个税的人员占比超过七成,在剩余不到三成的实际缴税人员中,60%以上仅适用3%的最低档税率,缴税金额较少——因此,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缴存个人养老金,直白点说,明摆着就是“亏钱”。
各级税率下,顶额缴纳1.2万元对应的节税金额表
除了税率的问题之外,相对“鸡肋”的1.2万元额度上限,也有点装不下“打工人”对于养老的焦虑。试想1年缴1.2万元,30年累计缴36万元,算上投资收益和税收,退休时能积累到约60万元(投资收益率按3%计算)。而有“资格”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人,年收入至少在20万元以上,60万元最多相当于现在3年的收入,完全无法满足养老的需要。
因此,无论是对于高收入人群还是低税率人群来说,缴存个人养老金其实都不具备“非存不可”的吸引力。
当然,个人养老金账户对于资金流动性的限制,也使得一部分人望而却步:虽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自主决定是每年都参加还是部分年度参加,以及年度内缴多少、一次性缴纳还是分次缴纳,但一旦往个人养老金账户里缴钱,除非遭遇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出国/境定居等的特殊情况外,参加人只能在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年龄,也就是退休后才能领取个人养老金,对于对现金流有一定需求的“打工人”来说,往往会有些心里没底。
如果这样改,你会心动吗?
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是两会的焦点话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也提到,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
因此,对于如何进一步增强个人养老金对公众的吸引力,无疑也激起了不少热议,许多业内人士也在两会中提出了个人养老金的优化升级方案,例如,引入灵活支取制度,给包括医疗、教育等在内的“应急需求”开一扇窗,允许每年提取不超过账户余额10%的资金用于特定用途;根据提取场景分类设定税率,对教育、重大医疗、首次购房等刚性需求提取可减免或降低税率;也有人建议,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同质化严重,需要创新开发更多提供中长期稳健收益的养老金融产品……
不过,对于普通“打工人”来说,3%的税率才是个人养老金缴款的最大“门槛”,如果可以在领取养老金时直接免征3%的税款,让中低收入者能够“零成本入场”,相信对于推动个人养老金从“高收入者专属”向“普惠工具”转变,会有着不小的作用。
此外,提高额度上限,让“多存多得”成为可能?,或许也是一种好方法:比如,将个人养老金的缴存额度上限与社平工资挂钩,允许根据收入情况、家庭赡养人数、区域收入/消费水平差异化等设定额度。
所以,如果个人养老金制度真的调整税率、提高额度、增加灵活性,你会愿意参与吗?你会为怎样的个人养老金“买单”呢?
最近两年,每次打开手机银行或前往银行网点,总能看到铺天盖地的个人养老金开户广告——“开户有好礼”“送微信立减金”,各种福利优惠层出不穷。为了薅上这口“羊毛”,许多人都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然而,你是否又往账户里存了钱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放心,你绝对不属于极少数:根据人社部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底,在个人养老金试点两年的时间里,36个城市(地区)共有超过7200万人开立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但实际缴存比例仅占30%左右。
这种“开户热、缴存冷”的现象,暴露了当前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一个尴尬现实:大多数人只是来“薅羊毛”的,真正想用它养老的人寥寥无几。
个人养老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当前的个人养老金采取“税收递延”模式:存钱时抵扣个税,领取时按3%的税率单独计税。这一设计对高收入群体无疑是重大利好——顶额缴存1.2万元,每年最多可省5040元的税款,如果缴纳30年,到期后最多可以省出超过15万元。而考虑到递延部分的资金在递延期间可用于投资产生收益,因此,缴存人所能获得的优惠不止于此。
不过,对于税率低于3%,尤其是根本不缴税的“打工人”来说,缴存个人养老金就是凭空多出一笔3%税的“养老税”了?——然而事实是,这批“打工人”才是我们之中的大多数: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2023年度个税汇算清缴数据显示,在我国取得综合所得的人员中,无需缴纳个税的人员占比超过七成,在剩余不到三成的实际缴税人员中,60%以上仅适用3%的最低档税率,缴税金额较少——因此,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缴存个人养老金,直白点说,明摆着就是“亏钱”。
各级税率下,顶额缴纳1.2万元对应的节税金额表
除了税率的问题之外,相对“鸡肋”的1.2万元额度上限,也有点装不下“打工人”对于养老的焦虑。试想1年缴1.2万元,30年累计缴36万元,算上投资收益和税收,退休时能积累到约60万元(投资收益率按3%计算)。而有“资格”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人,年收入至少在20万元以上,60万元最多相当于现在3年的收入,完全无法满足养老的需要。
因此,无论是对于高收入人群还是低税率人群来说,缴存个人养老金其实都不具备“非存不可”的吸引力。
当然,个人养老金账户对于资金流动性的限制,也使得一部分人望而却步:虽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自主决定是每年都参加还是部分年度参加,以及年度内缴多少、一次性缴纳还是分次缴纳,但一旦往个人养老金账户里缴钱,除非遭遇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出国/境定居等的特殊情况外,参加人只能在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年龄,也就是退休后才能领取个人养老金,对于对现金流有一定需求的“打工人”来说,往往会有些心里没底。
如果这样改,你会心动吗?
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是两会的焦点话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也提到,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
因此,对于如何进一步增强个人养老金对公众的吸引力,无疑也激起了不少热议,许多业内人士也在两会中提出了个人养老金的优化升级方案,例如,引入灵活支取制度,给包括医疗、教育等在内的“应急需求”开一扇窗,允许每年提取不超过账户余额10%的资金用于特定用途;根据提取场景分类设定税率,对教育、重大医疗、首次购房等刚性需求提取可减免或降低税率;也有人建议,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同质化严重,需要创新开发更多提供中长期稳健收益的养老金融产品……
不过,对于普通“打工人”来说,3%的税率才是个人养老金缴款的最大“门槛”,如果可以在领取养老金时直接免征3%的税款,让中低收入者能够“零成本入场”,相信对于推动个人养老金从“高收入者专属”向“普惠工具”转变,会有着不小的作用。
此外,提高额度上限,让“多存多得”成为可能?,或许也是一种好方法:比如,将个人养老金的缴存额度上限与社平工资挂钩,允许根据收入情况、家庭赡养人数、区域收入/消费水平差异化等设定额度。
所以,如果个人养老金制度真的调整税率、提高额度、增加灵活性,你会愿意参与吗?你会为怎样的个人养老金“买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