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问:消费有何“新”趋势?需求侧表现为重情绪价值,供给侧呈现跨域融合、智能化升级态势。 近年来,消费需求侧对情绪价值的关注度提升,悦己、社交等新消费热度攀升。2024年居民更重视消费的情绪价值。其一是具有“悦己”属性消费大幅增长,如谷子经济2024年规模增速达40.6%。其二是以运动为代表的具有“社交”属性消费大幅增长,2024年体育娱乐用品零售同比11.1%、超过全部商品(3.2%)。其三是外卖、预制菜等具有“宅消费”属性的规模增速较高,分别7.2%、33.4%。 供给侧“融合”趋势显著,跨领域、跨场景等新消费业态兴起。IP产业是商品领域融合的典型,2019-2024年IP授权潮玩等市场规模平均增速达13.1%。同时服务业领域也有明显的融合趋势。如2024年旅游演艺票房收入较2019年提升122.1%;2023年文旅IP规模达4314亿元、反超2019年水平;2023年包括剧本杀、密室逃脱在内的多元消费场景的沉浸产业规模同比高达68.7%。 同时,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消费内容与场景均呈现智能化趋势。一方面,数字经济使消费内容实现智能化升级,如2022年数字文旅市场规模高达1万亿元、同比18.9%;2023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7157亿元、同比9.7%。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令消费空间重构,2023年直播电商行业交易规模较2018年增长35.3倍,即时零售规模占社零比重由2019年的0.3%增加至2024年是1.6%。 二问:新消费缘何兴起?代际变迁、经济阶段特征、消费供给升级,共同塑造“新”消费偏好。 从需求主体看,受代际特征与工作压力的双重影响,青年群体重视情绪消费。18-34岁是情绪消费主力,该群体多出生于1990年代、为独生子女,更关注自我。且目前性别失衡加剧,2024年20-24岁、25-29岁等适婚年龄段性别比升至113.7、112.2;导致婚配难问题严重,结婚率下行。另外青年失业率高,劳动时间较2018年增加119分,也令青年情绪压力加大,催生对情绪消费的刚需。 从供给端看,得益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汽车、电气机械等中下游行业加大研发投入,有助于消费供给实现智能化升级。近年我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消费品相关行业加大数字研发投入,2021-2023年,囊括智能家电的电气机械业研发投入同比高达17.6%、较2016-2019年上行2.4pct;汽车业研发投入平均增速14.4%、较2016-2019年上行6.1pct,两个行业研发增长均居前列。 消费供给持续向“新”过程,带动消费量增加的同时,也使居民更愿支付高溢价率。以IP授权产品为例,其能提供较高的情绪附加价值,令81.3%授权产品价格高于同类产品,89.1%授权产品销售额高出同类产品。演唱会等服务消费亦具有较高的情绪附加价值,数据显示,接受溢价的消费者占比达76.6%;对于特别喜欢的演出86.1%的消费者可接受的溢价范围介于10-80%之间间。 三问:未来增长空间几何?经济增长、人口结构转变、消费供给完善,强化“新”消费增长动力。 国内外发展经验显示,人均GDP提升时,含“新”量较高的服务消费、发展及享受型消费占总支出比重上行。新型消费多出现于服务业领域或者交通通信、教文娱等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领域。以美日韩为例,在人均GDP 1-3万美元时,三国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上行11.9、7.5、14pcts;期间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占比也分别上行10、24.9、6.2pcts。此外,我国省级数据亦有类似规律。 在出生率回落、家庭小型化等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新消费需求会进一步强化。以美日为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总和生育率、结婚率均有下滑,导致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日本单身家庭占比上行8.9pct,美国上行9.5pct。相应消费表现为日本一人家庭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11.8%)持续幅高于两人及以上家庭(9.9%),美国一人家庭个人护理消费支出占比(1.3%)高于全部家庭(1.2%)。 新消费供给改善过程能产生显著“供给创造需求”效应,演唱会等消费大幅回弹、中西部地区消费更强均能证明这一现象。中观数据显示,部分领域供给已在修复;如2023年演出行业规模较2019年提升37.5%、超过历史趋势。区域上为中西部地区供给呈升级态势,代表商超的限额以上零售好于东部;数据上东部向中西部跨区消费现象更明显,核算卖家地的社零、也是中西部好于东部。 目前“消费类基建”的重要性被抬升至新高度,财政或也加大科教卫社保等支出力度,有助于新消费供给进一步完善。以服务业投资为代表的“消费类”基建加快修复,1-2月同比大幅回升8.3pct。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支持加大服务业投资。结构上占比45%的政府驱动型服务业投资主要由一般公共预算驱动,2025年财政预算安排在科教卫等领域加力,后续投资或迎较快增长。 风险提示 经济转型面临短期约束,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居民收入增长不及预期。
报告正文 1. 一问:消费有何“新”趋势? 1.1 需求侧表现为重情绪价值,多元化、个性化消费兴起 近年来,消费需求侧对情绪价值的关注度提升,其一是“悦己”等新消费兴起。2024年消费者购物是为了取悦自己、彰显个性,上述消费动机占比较2021年分别提升9、1pct。消费动机转变的同时,对情绪价值的关注度提升,具有“悦己”属性的消费市场规模实现较大增长,如谷子经济2024年市场规模高达1689亿元、同比40.6%;代表心灵治愈的寺庙经济热度攀升,2024年好运莲莲、财神等摆件成交额同比高达10、5.1倍;内容形式更加多元的网剧、短视频对电视剧形成替代,2023年网剧备案数同比73.8%,短视频用户使用率高达96.4%,而电视剧供给则有收缩。
其二是个性化消费特征愈发凸显,“社交消费”、“宅消费”热度同时攀升。以球类运动为代表的具有“社交”属性的消费大幅增长,2024年体育娱乐用品商品零售同比高达11.1%、明显超过全部商品零售增速(3.2%);其中匹克球、羽毛球拍、网球服等京东成交额2024年同比高达10、5.5、2倍。而与“社交”消费相对应的“宅消费”增长也较快,譬如外卖、预制菜市场规模增速高于餐饮收入,2023年前两者分别是7.2%、33.4%,而餐饮收入同比增速仅为5.3%。
1.2 供给侧呈现跨领域“融合”、智能化升级态势 供给侧表现为消费模式迭代升级,“融合”趋势显著,跨领域、跨场景等新消费业态兴起。IP产业是商品领域跨界融合的典型代表,近年IP授权潮玩、卡牌等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19-2024年平均增速达13.1%。与此同时,服务业领域也呈现明显的融合趋势。譬如以旅游演出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市场显著扩大,2024年旅游演艺票房收入高达166.4亿元、较2019年提升122.1%;文旅IP等市场规模亦有抬升,2023年达4314亿元、反超2019年水平;包括剧本杀、密室逃脱、沉浸演出在内的多元消费场景的沉浸产业2023年实现927亿元市场规模、同比高达68.7%。 同时,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消费内容与场景均呈现智能化趋势。一方面,数字经济使消费内容实现智能化升级,譬如2022年数字文旅市场规模高达1万亿元、同比18.9%;智能家居市场保持稳健增长,2024年规模为7848亿元、同比9.7%。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令消费领域空间重构,2023年直播电商行业交易规模较2018年增长35.3倍,即时零售规模占社零比重由2019年的0.3%增加至2024年是1.6%,反映出线下消费逐步向线上迁移。
2. 二问:新消费缘何兴起? 2.1 代际变迁及经济阶段性特征,塑造消费偏好 从需求主体看,青年群体是情绪消费的主力。情绪消费中,18-34岁青年群体占比高达77.5%、显著超过其他年龄层。且该部分人群的消费偏好呈现明显的情绪价值导向,省级层面数据显示20-40岁人口在首饰手表、美容美发等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方面的支出意愿较高。相比之下,青年群体对质价比和性价比的重视度相对较低,2024年关注比重分别是37.1%、30.2%。
青年群体重视情绪消费,其一源于代际特征的长期影响。当下18-34岁的群体成长于1990年代后,该部分人群多为独生子女,成长过程更关注自我。且目前性别失衡加剧,20-24岁、25-29岁、30-34岁等适婚年龄段性别比由2013年的109.7、100.5、103.2增加至113.7、112.2、108.3;期间婚配难问题愈发严重,导致结婚率同步下行,由2013年的9.9‰降至5.4‰,直接映射在消费决策中便是悦己消费、宅消费的兴起。 其二是较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传导至消费行为,令其更关注消费在情绪层面的附加价值。近年来青年失业率水平较高,2025年2月为16.9%、超过城镇调查失业率11.5个百分点;工作时长也有增多,2023年日均有酬劳动时间为6小时23分、较2018年增加119分。与此同时,房价收入比持续抬升,2024年为28.5倍,分别超过美国、德国、日本25.2、19.6、16.3倍。受收入不确定、工作强度增大、房价攀升等因素的影响,青年情绪压力加剧,由此催生了对情绪消费的刚性需求。 2.2 研发投入与政策引导,创新消费供给 从供给端看,得益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汽车、电气机械等中下游行业加大研发投入,有助于消费供给实现智能化升级。近年来,我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2024年5G基站数占总基站数的比重为33.2%、较2021年上行18.9pct;算力总规模325.7 EFlops,同比36.3%,其中智能算力同比高达59.3%。在此背景下,消费品相关行业加大数字研发投入,2021-2023年,囊括智能家电的电气机械业研发投入同比平均高达17.6%、较2016-2019年上行2.4个百分点;汽车业研发投入平均增速为14.4%、较2016-2019年上行6.1个百分点,两个行业研发增长均居于前列。 并且消费供给持续向“新”,居民消费量增加的同时,也更愿意支付高溢价率。以IP授权产品为例,更为个性化的产品供给能够提供更高的情绪附加价值,令居民支付溢价的意愿也较强。2021年81%授权产品价格高于同类产品,50%的授权产品价格高出同类产品50%以上;并且89%授权产品销售额高出同类产品,23%授权其产品销售额提升一倍以上。演唱会等服务消费亦具有较高的情绪附加价值,数据显示,接受溢价票的消费者占比达76.2%;对于特别喜欢的演出或体育赛事,86.1%的消费者可接受的溢价范围介于10-80%之间。 此外,政策层面通过“制度创新与基础投入”双轮驱动,持续推动新消费发展。2020年,中央提出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后,相关政策加速推进。譬如旅游业强调与文化产业融合,丰富“旅游+”新业态;消费品方面加速“人工智能+消费”融合,培育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国货“潮品”等新品类;消费场景方面要培育健康养老托育等新场景。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再次强调,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 3. 三问:未来增长空间几何? 3.1 经济增长叠加人口结构转变,强化新消费增长动力 主要经济体发展经验显示,人均GDP提升时,含“新”量较高的服务消费、发展及享受型消费占总支出比重上行。新型消费多出现于服务业领域或者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领域;其中发展型消费侧重提高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包括交通通信、教文娱、医疗保健,享受型消费侧重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包括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及服务。以美日韩发达经济体为例,在人均GDP 1-3万美元时,三国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均呈现上升态势,期间分别上行11.9、7.5、14pcts;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占比也分别上行10、24.9、6.2 pcts,这一趋势或也与消费升级、更注重情绪价值有关。 在出生率回落、家庭小型化等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新消费需求会进一步强化。以美国、日本为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总和生育率、结婚率也有下滑,导致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单身家庭数均有显著增长,其中日本由1980年的19.8%增加至2010年的28.4%,美国由1980年的26.3%增加至2022年的35.8%。相应消费表现为日本一人家庭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11.8%)持续幅高于两人及以上家庭(9.9%),美国一人家庭个人护理消费支出占比(1.3%)高于全部家庭(1.2%),反映家庭小型化令新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 我国省级数据亦有类似规律,一方面人均GDP较高的省份,含“新”量较高的消费占比较高。省级数据显示,2013-2023年人均GDP增长越快的地区,发展及享受型消费支出增速也越高,如贵州(发展及享受型消费,下同,12.5%)、江西(11.2%)、安徽(9.9%)该项消费增速超过全国(8.5%);具体品类中,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支出呈现更高增速,如贵州(生活用品及服务,8.3%;交通通信,14.6%;下同)、江西(7.8%,10.5%)、安徽(9.7%,8.5%)上述两项消费增速均超全国(6.7%,8.6%)。综合国内外经验可知,后续伴随人均GDP提升,新消费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另一方面,生育率与结婚率较低的省份,相应首饰手表、旅游住宿等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比更高。省级层面数据显示,出生率、少儿抚养比与居民含“新”量较高的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在数据上呈现负相关关系;譬如上海、辽宁等地少儿抚养比、出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占比却超过全国0.4、0.7pcts。由于20-40岁群体恰恰是首饰手表、住宿餐饮等新消费的主要群体,目前生育率与结婚率有所下行,会缓解该群体的育儿压力,新消费或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3.2 消费类基建完善、数字化发展,有助于释放潜在需求 新消费供给改善过程能产生较大的“供给创造需求”效应,相关行业消费已迎来回升。2022年底,住宿餐饮业销售净利率回升,期间最高涨幅达15.7pct;需求恢复下,供给侧也有明显修复,行业内投资增速于2个季度后上行。另外,文体娱业中,具有“悦己”消费属性的供给已在修复,如2023年演出行业经济规模较2019年提升37.5%、超过历史趋势。前期供给受限较大的场景类服务业,2023年修复斜率也明显偏高,譬如旅行社数量边际抬升21.4%,带动团游人数明显提升。 区域上也呈现类似特征,中西部地区服务供给加快完善,对应地区消费表现好于东部。中西部地区供给呈现升级态势,代表大型商超供给的限额以上零售额涨幅超过东部地区,而限额以下零售东、中西地区基本持平。供给侧完善下,中西部地区消费增长更快,且东部居民跨区消费现象更明显,数据上2024年北京、上海以“卖家所在地”统计的社零为负增长,分别是-2.7%、-3.1%;但以“消费者所在地”统计的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却不低,分别是4.5%、0.4%,东、中西部间分化不大。另外,2021年前,旅游CPI增速与在外餐饮CPI基本一致,但2021年以来,旅游CPI增速明显超过在外餐饮CPI,也间接说明居民跨区流动增加。 目前“消费类基建”的重要性被抬升至新高度,并且财政加大科教卫社保等支出力度,有助于新消费供给进一步提升。年初以来,以服务业投资为代表的“消费类”基建有加快修复迹象,1-2月其同比大幅回升8.3pct至6.8%。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要支持加大服务业投资”,后续有助于提升新消费供给水平。结构上,占比45%的政府驱动型服务业投资主要由一般公共预算驱动,其与科教卫社保支出走势较为一致;2025年财政预算安排在科学、教育、卫生、社保领域支出加力,同比分别为8%、7%、6%、5%,后续政府驱动型投资或迎来较快增长。 此外,参考海外消费供给端增长规律,研发支出强度提升时,数字化程度同步上行;而我国研发支出与数字化程度均偏低,数字化供给也有较大提升空间。主要经济体,特别是在后地产周期均经历无形资本形成占比大幅提升,新加坡、美国提升最为显著,对研发支出形成较大拉动;同时上述两国数字化程度也明显偏高。对比之下,当前我国研发支出水平偏低,2021年其占GDP比重仅为2.4%,低于美国1pct;且同等研发支出强度下,数字化水平也偏低,数字经济指数低于荷兰6.3、低于法国5.2。
风险提示 1)经济转型面临短期约束。海内外形势变化使内需修复偏慢、通胀水平偏低。 2)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促消费等政策落地较慢。 3)居民收入增长不及预期。居民收入增长不及预期,消费倾向持续回落。
摘要 一问:消费有何“新”趋势?需求侧表现为重情绪价值,供给侧呈现跨域融合、智能化升级态势。 近年来,消费需求侧对情绪价值的关注度提升,悦己、社交等新消费热度攀升。2024年居民更重视消费的情绪价值。其一是具有“悦己”属性消费大幅增长,如谷子经济2024年规模增速达40.6%。其二是以运动为代表的具有“社交”属性消费大幅增长,2024年体育娱乐用品零售同比11.1%、超过全部商品(3.2%)。其三是外卖、预制菜等具有“宅消费”属性的规模增速较高,分别7.2%、33.4%。 供给侧“融合”趋势显著,跨领域、跨场景等新消费业态兴起。IP产业是商品领域融合的典型,2019-2024年IP授权潮玩等市场规模平均增速达13.1%。同时服务业领域也有明显的融合趋势。如2024年旅游演艺票房收入较2019年提升122.1%;2023年文旅IP规模达4314亿元、反超2019年水平;2023年包括剧本杀、密室逃脱在内的多元消费场景的沉浸产业规模同比高达68.7%。 同时,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消费内容与场景均呈现智能化趋势。一方面,数字经济使消费内容实现智能化升级,如2022年数字文旅市场规模高达1万亿元、同比18.9%;2023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7157亿元、同比9.7%。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令消费空间重构,2023年直播电商行业交易规模较2018年增长35.3倍,即时零售规模占社零比重由2019年的0.3%增加至2024年是1.6%。 二问:新消费缘何兴起?代际变迁、经济阶段特征、消费供给升级,共同塑造“新”消费偏好。 从需求主体看,受代际特征与工作压力的双重影响,青年群体重视情绪消费。18-34岁是情绪消费主力,该群体多出生于1990年代、为独生子女,更关注自我。且目前性别失衡加剧,2024年20-24岁、25-29岁等适婚年龄段性别比升至113.7、112.2;导致婚配难问题严重,结婚率下行。另外青年失业率高,劳动时间较2018年增加119分,也令青年情绪压力加大,催生对情绪消费的刚需。 从供给端看,得益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汽车、电气机械等中下游行业加大研发投入,有助于消费供给实现智能化升级。近年我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消费品相关行业加大数字研发投入,2021-2023年,囊括智能家电的电气机械业研发投入同比高达17.6%、较2016-2019年上行2.4pct;汽车业研发投入平均增速14.4%、较2016-2019年上行6.1pct,两个行业研发增长均居前列。 消费供给持续向“新”过程,带动消费量增加的同时,也使居民更愿支付高溢价率。以IP授权产品为例,其能提供较高的情绪附加价值,令81.3%授权产品价格高于同类产品,89.1%授权产品销售额高出同类产品。演唱会等服务消费亦具有较高的情绪附加价值,数据显示,接受溢价的消费者占比达76.6%;对于特别喜欢的演出86.1%的消费者可接受的溢价范围介于10-80%之间间。 三问:未来增长空间几何?经济增长、人口结构转变、消费供给完善,强化“新”消费增长动力。 国内外发展经验显示,人均GDP提升时,含“新”量较高的服务消费、发展及享受型消费占总支出比重上行。新型消费多出现于服务业领域或者交通通信、教文娱等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领域。以美日韩为例,在人均GDP 1-3万美元时,三国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上行11.9、7.5、14pcts;期间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占比也分别上行10、24.9、6.2pcts。此外,我国省级数据亦有类似规律。 在出生率回落、家庭小型化等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新消费需求会进一步强化。以美日为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总和生育率、结婚率均有下滑,导致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日本单身家庭占比上行8.9pct,美国上行9.5pct。相应消费表现为日本一人家庭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11.8%)持续幅高于两人及以上家庭(9.9%),美国一人家庭个人护理消费支出占比(1.3%)高于全部家庭(1.2%)。 新消费供给改善过程能产生显著“供给创造需求”效应,演唱会等消费大幅回弹、中西部地区消费更强均能证明这一现象。中观数据显示,部分领域供给已在修复;如2023年演出行业规模较2019年提升37.5%、超过历史趋势。区域上为中西部地区供给呈升级态势,代表商超的限额以上零售好于东部;数据上东部向中西部跨区消费现象更明显,核算卖家地的社零、也是中西部好于东部。 目前“消费类基建”的重要性被抬升至新高度,财政或也加大科教卫社保等支出力度,有助于新消费供给进一步完善。以服务业投资为代表的“消费类”基建加快修复,1-2月同比大幅回升8.3pct。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支持加大服务业投资。结构上占比45%的政府驱动型服务业投资主要由一般公共预算驱动,2025年财政预算安排在科教卫等领域加力,后续投资或迎较快增长。 风险提示 经济转型面临短期约束,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居民收入增长不及预期。
报告正文 1. 一问:消费有何“新”趋势? 1.1 需求侧表现为重情绪价值,多元化、个性化消费兴起 近年来,消费需求侧对情绪价值的关注度提升,其一是“悦己”等新消费兴起。2024年消费者购物是为了取悦自己、彰显个性,上述消费动机占比较2021年分别提升9、1pct。消费动机转变的同时,对情绪价值的关注度提升,具有“悦己”属性的消费市场规模实现较大增长,如谷子经济2024年市场规模高达1689亿元、同比40.6%;代表心灵治愈的寺庙经济热度攀升,2024年好运莲莲、财神等摆件成交额同比高达10、5.1倍;内容形式更加多元的网剧、短视频对电视剧形成替代,2023年网剧备案数同比73.8%,短视频用户使用率高达96.4%,而电视剧供给则有收缩。
其二是个性化消费特征愈发凸显,“社交消费”、“宅消费”热度同时攀升。以球类运动为代表的具有“社交”属性的消费大幅增长,2024年体育娱乐用品商品零售同比高达11.1%、明显超过全部商品零售增速(3.2%);其中匹克球、羽毛球拍、网球服等京东成交额2024年同比高达10、5.5、2倍。而与“社交”消费相对应的“宅消费”增长也较快,譬如外卖、预制菜市场规模增速高于餐饮收入,2023年前两者分别是7.2%、33.4%,而餐饮收入同比增速仅为5.3%。
1.2 供给侧呈现跨领域“融合”、智能化升级态势 供给侧表现为消费模式迭代升级,“融合”趋势显著,跨领域、跨场景等新消费业态兴起。IP产业是商品领域跨界融合的典型代表,近年IP授权潮玩、卡牌等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19-2024年平均增速达13.1%。与此同时,服务业领域也呈现明显的融合趋势。譬如以旅游演出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市场显著扩大,2024年旅游演艺票房收入高达166.4亿元、较2019年提升122.1%;文旅IP等市场规模亦有抬升,2023年达4314亿元、反超2019年水平;包括剧本杀、密室逃脱、沉浸演出在内的多元消费场景的沉浸产业2023年实现927亿元市场规模、同比高达68.7%。 同时,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消费内容与场景均呈现智能化趋势。一方面,数字经济使消费内容实现智能化升级,譬如2022年数字文旅市场规模高达1万亿元、同比18.9%;智能家居市场保持稳健增长,2024年规模为7848亿元、同比9.7%。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令消费领域空间重构,2023年直播电商行业交易规模较2018年增长35.3倍,即时零售规模占社零比重由2019年的0.3%增加至2024年是1.6%,反映出线下消费逐步向线上迁移。
2. 二问:新消费缘何兴起? 2.1 代际变迁及经济阶段性特征,塑造消费偏好 从需求主体看,青年群体是情绪消费的主力。情绪消费中,18-34岁青年群体占比高达77.5%、显著超过其他年龄层。且该部分人群的消费偏好呈现明显的情绪价值导向,省级层面数据显示20-40岁人口在首饰手表、美容美发等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方面的支出意愿较高。相比之下,青年群体对质价比和性价比的重视度相对较低,2024年关注比重分别是37.1%、30.2%。
青年群体重视情绪消费,其一源于代际特征的长期影响。当下18-34岁的群体成长于1990年代后,该部分人群多为独生子女,成长过程更关注自我。且目前性别失衡加剧,20-24岁、25-29岁、30-34岁等适婚年龄段性别比由2013年的109.7、100.5、103.2增加至113.7、112.2、108.3;期间婚配难问题愈发严重,导致结婚率同步下行,由2013年的9.9‰降至5.4‰,直接映射在消费决策中便是悦己消费、宅消费的兴起。 其二是较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传导至消费行为,令其更关注消费在情绪层面的附加价值。近年来青年失业率水平较高,2025年2月为16.9%、超过城镇调查失业率11.5个百分点;工作时长也有增多,2023年日均有酬劳动时间为6小时23分、较2018年增加119分。与此同时,房价收入比持续抬升,2024年为28.5倍,分别超过美国、德国、日本25.2、19.6、16.3倍。受收入不确定、工作强度增大、房价攀升等因素的影响,青年情绪压力加剧,由此催生了对情绪消费的刚性需求。 2.2 研发投入与政策引导,创新消费供给 从供给端看,得益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汽车、电气机械等中下游行业加大研发投入,有助于消费供给实现智能化升级。近年来,我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2024年5G基站数占总基站数的比重为33.2%、较2021年上行18.9pct;算力总规模325.7 EFlops,同比36.3%,其中智能算力同比高达59.3%。在此背景下,消费品相关行业加大数字研发投入,2021-2023年,囊括智能家电的电气机械业研发投入同比平均高达17.6%、较2016-2019年上行2.4个百分点;汽车业研发投入平均增速为14.4%、较2016-2019年上行6.1个百分点,两个行业研发增长均居于前列。 并且消费供给持续向“新”,居民消费量增加的同时,也更愿意支付高溢价率。以IP授权产品为例,更为个性化的产品供给能够提供更高的情绪附加价值,令居民支付溢价的意愿也较强。2021年81%授权产品价格高于同类产品,50%的授权产品价格高出同类产品50%以上;并且89%授权产品销售额高出同类产品,23%授权其产品销售额提升一倍以上。演唱会等服务消费亦具有较高的情绪附加价值,数据显示,接受溢价票的消费者占比达76.2%;对于特别喜欢的演出或体育赛事,86.1%的消费者可接受的溢价范围介于10-80%之间。 此外,政策层面通过“制度创新与基础投入”双轮驱动,持续推动新消费发展。2020年,中央提出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后,相关政策加速推进。譬如旅游业强调与文化产业融合,丰富“旅游+”新业态;消费品方面加速“人工智能+消费”融合,培育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国货“潮品”等新品类;消费场景方面要培育健康养老托育等新场景。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再次强调,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 3. 三问:未来增长空间几何? 3.1 经济增长叠加人口结构转变,强化新消费增长动力 主要经济体发展经验显示,人均GDP提升时,含“新”量较高的服务消费、发展及享受型消费占总支出比重上行。新型消费多出现于服务业领域或者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领域;其中发展型消费侧重提高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包括交通通信、教文娱、医疗保健,享受型消费侧重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包括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及服务。以美日韩发达经济体为例,在人均GDP 1-3万美元时,三国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均呈现上升态势,期间分别上行11.9、7.5、14pcts;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占比也分别上行10、24.9、6.2 pcts,这一趋势或也与消费升级、更注重情绪价值有关。 在出生率回落、家庭小型化等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新消费需求会进一步强化。以美国、日本为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总和生育率、结婚率也有下滑,导致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单身家庭数均有显著增长,其中日本由1980年的19.8%增加至2010年的28.4%,美国由1980年的26.3%增加至2022年的35.8%。相应消费表现为日本一人家庭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11.8%)持续幅高于两人及以上家庭(9.9%),美国一人家庭个人护理消费支出占比(1.3%)高于全部家庭(1.2%),反映家庭小型化令新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 我国省级数据亦有类似规律,一方面人均GDP较高的省份,含“新”量较高的消费占比较高。省级数据显示,2013-2023年人均GDP增长越快的地区,发展及享受型消费支出增速也越高,如贵州(发展及享受型消费,下同,12.5%)、江西(11.2%)、安徽(9.9%)该项消费增速超过全国(8.5%);具体品类中,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支出呈现更高增速,如贵州(生活用品及服务,8.3%;交通通信,14.6%;下同)、江西(7.8%,10.5%)、安徽(9.7%,8.5%)上述两项消费增速均超全国(6.7%,8.6%)。综合国内外经验可知,后续伴随人均GDP提升,新消费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另一方面,生育率与结婚率较低的省份,相应首饰手表、旅游住宿等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比更高。省级层面数据显示,出生率、少儿抚养比与居民含“新”量较高的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在数据上呈现负相关关系;譬如上海、辽宁等地少儿抚养比、出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占比却超过全国0.4、0.7pcts。由于20-40岁群体恰恰是首饰手表、住宿餐饮等新消费的主要群体,目前生育率与结婚率有所下行,会缓解该群体的育儿压力,新消费或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3.2 消费类基建完善、数字化发展,有助于释放潜在需求 新消费供给改善过程能产生较大的“供给创造需求”效应,相关行业消费已迎来回升。2022年底,住宿餐饮业销售净利率回升,期间最高涨幅达15.7pct;需求恢复下,供给侧也有明显修复,行业内投资增速于2个季度后上行。另外,文体娱业中,具有“悦己”消费属性的供给已在修复,如2023年演出行业经济规模较2019年提升37.5%、超过历史趋势。前期供给受限较大的场景类服务业,2023年修复斜率也明显偏高,譬如旅行社数量边际抬升21.4%,带动团游人数明显提升。 区域上也呈现类似特征,中西部地区服务供给加快完善,对应地区消费表现好于东部。中西部地区供给呈现升级态势,代表大型商超供给的限额以上零售额涨幅超过东部地区,而限额以下零售东、中西地区基本持平。供给侧完善下,中西部地区消费增长更快,且东部居民跨区消费现象更明显,数据上2024年北京、上海以“卖家所在地”统计的社零为负增长,分别是-2.7%、-3.1%;但以“消费者所在地”统计的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却不低,分别是4.5%、0.4%,东、中西部间分化不大。另外,2021年前,旅游CPI增速与在外餐饮CPI基本一致,但2021年以来,旅游CPI增速明显超过在外餐饮CPI,也间接说明居民跨区流动增加。 目前“消费类基建”的重要性被抬升至新高度,并且财政加大科教卫社保等支出力度,有助于新消费供给进一步提升。年初以来,以服务业投资为代表的“消费类”基建有加快修复迹象,1-2月其同比大幅回升8.3pct至6.8%。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要支持加大服务业投资”,后续有助于提升新消费供给水平。结构上,占比45%的政府驱动型服务业投资主要由一般公共预算驱动,其与科教卫社保支出走势较为一致;2025年财政预算安排在科学、教育、卫生、社保领域支出加力,同比分别为8%、7%、6%、5%,后续政府驱动型投资或迎来较快增长。 此外,参考海外消费供给端增长规律,研发支出强度提升时,数字化程度同步上行;而我国研发支出与数字化程度均偏低,数字化供给也有较大提升空间。主要经济体,特别是在后地产周期均经历无形资本形成占比大幅提升,新加坡、美国提升最为显著,对研发支出形成较大拉动;同时上述两国数字化程度也明显偏高。对比之下,当前我国研发支出水平偏低,2021年其占GDP比重仅为2.4%,低于美国1pct;且同等研发支出强度下,数字化水平也偏低,数字经济指数低于荷兰6.3、低于法国5.2。
风险提示 1)经济转型面临短期约束。海内外形势变化使内需修复偏慢、通胀水平偏低。 2)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促消费等政策落地较慢。 3)居民收入增长不及预期。居民收入增长不及预期,消费倾向持续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