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日前公布管道气年度合同定价。其中,中国石油合同价微增、沿海价格下降,中国石化合同价下降。中国海油气价机制目前尚不明晰,但其进口比例较高,海外气价下行背景下预计全年合同气价将小幅下行。东吴证券发布研报称,城燃面临采购成本分化。在供给宽松情况下,燃气公司成本将优化,价格机制也将持续理顺。
■■ 定价方案有所调整
从具体数据看,中国石油体系改革深化,实施“三阶九段”新定价模型。其中,非采暖季管制气占比由65%降至60%,价格上浮比例维持在18.5%。
清燃智库董事长黄庆表示,从不考虑现货价格变化所计算的价格来看,预计中国石油新版价格政策下非采暖季与采暖季价格均同比小幅上浮,其中非采暖季或涨幅偏大,且季节性平滑度有所增加。
“调峰量上浮比例下调至90%,或将一定程度利好南、北方夏季与冬季调峰需求较大的用户。另外,由于非管制浮动部分的资源占比有所增加,在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增强以及价格传导下,有利于平抑国际价格变化给中国石油带来的现货资源采购成本压力,提升销售利润。当然,如果国际价格下跌,也有利于用户获得价格下降的可能。”黄庆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对于下游用户来说,此部分挂钩比例增加将略微加大与国际价格的关联度,部分地区终端顺价不畅,若国际保持高价,城燃采气成本或随之小幅增加,反之可能下降。下游用户还是要做好‘三桶油’之间的价格对比,合理安排各类资源配比。”
根据中国石化最新总部价格方案,其2025年价格有下滑趋势,或将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利好在部分地区扩大市场份额。黄庆认为,中国石化的资源池中,国际现货资源占比虽然相对较高,但2025年其国产气存在一定增量,且年度价格方案中挂靠Brent(布伦特)的定价量占比及挂靠中国进口现货LNG到岸价格指数的顺价量占比均降低,价格受国际价格影响减小。“考虑到急剧变化的国际环境,预计2025年中石化价格稳定性有所加强。”
■■ 让市场发挥作用
受访人士表示,目前上游定价方案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在中国石油的方案中,非管制气量占比提升。非采暖季非管制气占比由35%增至40%,价格参考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现货价格,浮动量比例从3%上调至7%。调峰量价格上浮比例由100%降至90%,降低了城燃企业的调峰成本。中国石化定价量结构调整,占比由40%降至30%。
“比如之前小区的水果供应都由居委会统一采购定价,以每斤5元的‘管制价’供应60%的苹果,剩下40%让水果商自己定价。现在居委会说,我们只供应30%的平价苹果,剩下70%自己买卖。这时会发生什么变化?这就意味着市场部分变大了,水果商要根据天气、产量、居民口味调整价格。丰收时苹果可能降到4元,供不应求时可能涨到7元,不同商家会展开价格竞争。”一位天然气资深从业人士这样解释,“原来居委会定的5元价像‘铁秤砣’影响着整体价格,现在市场交易占大头,价格更多由买卖双方博弈决定,商贩会观察市场价格及时调整,形成动态平衡,促使价格形成机制改变。”
“市场化的价格更能反映真实供需,也使供应商更有动力提升服务,比如推出削皮切块增值服务,也让消费者选择变多。”该人士补充道,“就像小区水果摊一样,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开始发挥作用,通过买卖双方的博弈形成更符合实际供需状况的价格。”
“对比新一年总体价格政策来看,中国石油同比上浮,而中国石化同比下调,两者价差明显或将在非采暖季期明显缩小,预计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黄庆说。
■■ 合理筹措应对风险
黄庆指出,在资源投放方面,伴随中俄东线增供以及国产油气田增储上产,2025年中国石油资源池充裕,在河南、山西、江苏等多地均有投放增量计划。“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石油在各省(区、市)的最终价格政策仍将根据区域市场竞争情况有所调整。”
此外,由于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进口LNG(液化天然气)价格波动直接影响成本。尽管2025年国际气价因海外产能释放有望下行,但东南沿海需求高、西部气源集中的供需区域性矛盾仍存,加之储运能力不足,或加剧供应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城燃企业面临成本压力分化,沿海地区依托进口LNG资源更具成本优势,内陆区域受制于管道气价格刚性或承受更大经营压力。
“对于城燃企业来说,供应商之间的价差缩小、竞争加剧,气源选择将继续向多元化发展。从供应量角度看,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对部分地区都有合同放量的情况,城燃的气量存在保障。”黄庆说,“从成本侧考虑,价格波动性加强,不同城燃企业气源结构不同,成本存在不同程度的小幅上涨和下降,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上述天然气资深从业人士建议,城燃企业应加强气源多元化采购,以掌握定价主动权。“企业拓展LNG进口渠道,与海外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对年用气量超千万方的企业提供直供气源,减少中间环节成本。还可以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燃气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低价管道气资源配额。也可以通过并购或合作整合区域资源,进一步提升议价能力与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