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玥,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开发与管理部
樊睿,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金融市场部
原文出自:理财公司被动投资:做供应商还是采购方?[J].金融市场研究,2025(3):97-105.
随着被动投资理念的普及,海外及国内ETF市场蓬勃发展。2024年末,全球ETF规模已达14.7万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近24倍,其中美国市场被动投资占比60%;国内公募ETF规模也突破3.73万亿元,指数基金持有A股市值首次超过主动基金,显示出被动投资理念的广泛接受度。然而,理财公司管理规模近30万亿元,是资管行业第二大主体,在被动投资领域的表现却相对滞后,相关产品存续规模占比不足0.1%。《理财公司被动投资:做供应商还是采购方?》在梳理海外及国内被动投资发展态势和供需格局的基础上,结合理财公司被动投资的现状,分析了理财公司发展被动投资的驱动力,并探讨了作为“供应商”和“采购方”的两种路径。
一、全球被动投资发展的驱动逻辑与路径特征
(一)海外市场的成熟经验
美国市场的发展历程揭示了被动投资崛起的多重动因。有效市场理论的提出为被动投资奠定了理论基础。长牛市场环境下,主动权益基金超额收益持续收窄,1992—2022年的30年间,仅10%的主动权益基金能够跑赢标普500指数,这推动资金持续向低费率、高透明度的ETF产品迁移,特别契合了资金来源稳定的养老金等产品的中长期配置需求。政策层面,美国SEC的特殊豁免政策极大促进了ETF产品创新,形成涵盖股票、债券、商品等多类资产的完整产品线。市场竞争呈现高度集中化特征,贝莱德、先锋领航和道富环球三家机构占据近80%的市场份额,形成典型的头部效应。
(二)国内市场的演进特征
自2004年首只ETF成立以来,行业规模在2020年突破万亿元后进入加速发展期。政策支持成为关键推动力,新"国九条"及《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立ETF快速审批通道,着力推动资本市场指数与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产品创新方面,除传统宽基和行业主题指数外,Smart Beta、跨境投资等产品不断涌现,形成覆盖全市场的工具矩阵。但市场竞争格局同样呈现集中化趋势,华夏、易方达等头部公募占据超50%份额,新进入者面临较高的市场壁垒。
二、理财公司被动投资发展现状与驱动因素
当前理财公司被动投资规模占比仅0.1%,13家机构发行过指数产品,产品风险等级集中在PR2至PR5,主要通过跟踪特定指数和固收+权益指数两种方式实现被动投资。驱动理财公司进一步发展被动投资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理财公司无论定位于资产管理机构还是财富管理机构,构建主动与被动协同发展的业务体系成为必然选择,均需要被动产品补齐产品线建设;二是国务院及金融监管部门明确要求提升权益投资规模,开展被动投资是契合国家政策、顺应市场趋势的必然选择;三是理财公司以指数投资方式切入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弥补其权益投研能力不足、交易结算机制尚未完善的不利条件,在低利率环境下不断丰富资产配置手段。
三、理财公司被动投资的发展路径
(一)供应商路径:自主发行被动产品,直接提供指数化投资工具。作为产品供应商,理财公司相较于公募基金具备三大核心优势,即备案制赋予的产品创设灵活性、银行渠道带来的客户覆盖广度、以及产品孵化和运维成本更低。但面临的挑战同样严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激烈导致理财公司作为后发机构难以突破头部垄断;二是渠道与客群的掣肘,表现在负债端机构客户占比不足、客户风险等级较低、理财销售渠道单一等;三是被动产品费率下行趋势对盈利模式构成挑战,预计只有规模达到1 000亿元才能实现盈利。
(二)采购方路径:全市场优选被动产品,将指数投资作为财富管理解决方案底层工具。作为工具采购方,理财公司可依托全市场2600余只指数基金构建解决方案体系,可考虑以下具体措施。一是通过产品机制创新优化客户体验,例如将目标止盈机制与指数工具结合;二是产品化成熟的被动投资策略,例如哑铃策略、核心卫星策略、交易策略、定投策略、轮动策略等;三是结合长期深根的固收领域,利用被动工具构建股债多元配置产品线。
四、差异化发展战略建议
对于头部理财公司,可聚焦债券ETF领域突破,利用固收投研优势打造差异化产品;通过数字化与科技手段缩小运营差距;借鉴贝莱德收购iShares的经验,通过并购快速获取市场份额。对于多数理财公司,应聚焦采购方定位,强化对适合客群的解决方案能力建设,既规避直接竞争,又能发挥渠道和客群优势。
阅读原文
编辑:王菁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作者:金玥,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开发与管理部
樊睿,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金融市场部
原文出自:理财公司被动投资:做供应商还是采购方?[J].金融市场研究,2025(3):97-105.
随着被动投资理念的普及,海外及国内ETF市场蓬勃发展。2024年末,全球ETF规模已达14.7万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近24倍,其中美国市场被动投资占比60%;国内公募ETF规模也突破3.73万亿元,指数基金持有A股市值首次超过主动基金,显示出被动投资理念的广泛接受度。然而,理财公司管理规模近30万亿元,是资管行业第二大主体,在被动投资领域的表现却相对滞后,相关产品存续规模占比不足0.1%。《理财公司被动投资:做供应商还是采购方?》在梳理海外及国内被动投资发展态势和供需格局的基础上,结合理财公司被动投资的现状,分析了理财公司发展被动投资的驱动力,并探讨了作为“供应商”和“采购方”的两种路径。
一、全球被动投资发展的驱动逻辑与路径特征
(一)海外市场的成熟经验
美国市场的发展历程揭示了被动投资崛起的多重动因。有效市场理论的提出为被动投资奠定了理论基础。长牛市场环境下,主动权益基金超额收益持续收窄,1992—2022年的30年间,仅10%的主动权益基金能够跑赢标普500指数,这推动资金持续向低费率、高透明度的ETF产品迁移,特别契合了资金来源稳定的养老金等产品的中长期配置需求。政策层面,美国SEC的特殊豁免政策极大促进了ETF产品创新,形成涵盖股票、债券、商品等多类资产的完整产品线。市场竞争呈现高度集中化特征,贝莱德、先锋领航和道富环球三家机构占据近80%的市场份额,形成典型的头部效应。
(二)国内市场的演进特征
自2004年首只ETF成立以来,行业规模在2020年突破万亿元后进入加速发展期。政策支持成为关键推动力,新"国九条"及《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立ETF快速审批通道,着力推动资本市场指数与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产品创新方面,除传统宽基和行业主题指数外,Smart Beta、跨境投资等产品不断涌现,形成覆盖全市场的工具矩阵。但市场竞争格局同样呈现集中化趋势,华夏、易方达等头部公募占据超50%份额,新进入者面临较高的市场壁垒。
二、理财公司被动投资发展现状与驱动因素
当前理财公司被动投资规模占比仅0.1%,13家机构发行过指数产品,产品风险等级集中在PR2至PR5,主要通过跟踪特定指数和固收+权益指数两种方式实现被动投资。驱动理财公司进一步发展被动投资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理财公司无论定位于资产管理机构还是财富管理机构,构建主动与被动协同发展的业务体系成为必然选择,均需要被动产品补齐产品线建设;二是国务院及金融监管部门明确要求提升权益投资规模,开展被动投资是契合国家政策、顺应市场趋势的必然选择;三是理财公司以指数投资方式切入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弥补其权益投研能力不足、交易结算机制尚未完善的不利条件,在低利率环境下不断丰富资产配置手段。
三、理财公司被动投资的发展路径
(一)供应商路径:自主发行被动产品,直接提供指数化投资工具。作为产品供应商,理财公司相较于公募基金具备三大核心优势,即备案制赋予的产品创设灵活性、银行渠道带来的客户覆盖广度、以及产品孵化和运维成本更低。但面临的挑战同样严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激烈导致理财公司作为后发机构难以突破头部垄断;二是渠道与客群的掣肘,表现在负债端机构客户占比不足、客户风险等级较低、理财销售渠道单一等;三是被动产品费率下行趋势对盈利模式构成挑战,预计只有规模达到1 000亿元才能实现盈利。
(二)采购方路径:全市场优选被动产品,将指数投资作为财富管理解决方案底层工具。作为工具采购方,理财公司可依托全市场2600余只指数基金构建解决方案体系,可考虑以下具体措施。一是通过产品机制创新优化客户体验,例如将目标止盈机制与指数工具结合;二是产品化成熟的被动投资策略,例如哑铃策略、核心卫星策略、交易策略、定投策略、轮动策略等;三是结合长期深根的固收领域,利用被动工具构建股债多元配置产品线。
四、差异化发展战略建议
对于头部理财公司,可聚焦债券ETF领域突破,利用固收投研优势打造差异化产品;通过数字化与科技手段缩小运营差距;借鉴贝莱德收购iShares的经验,通过并购快速获取市场份额。对于多数理财公司,应聚焦采购方定位,强化对适合客群的解决方案能力建设,既规避直接竞争,又能发挥渠道和客群优势。
阅读原文
编辑:王菁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