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高!A股百亿市值下 5000点牛市号角吹响?

丰华财经

1个月前

以3月17日上证指数3426点为基础,根据历史总结出的比例关系,当总市值要增长34.9%时,按照这个假设的比例去计算上证指数的涨幅。...3、A股历史上的“巴菲特指数”以及对比海外市场的提升空间。
导读上海证券报报道:“截至3月18日收盘,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03.3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上海证券报报道:“截至3月18日收盘,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03.3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延续了自2024年四季度以来持续增长的趋势,且在过去两个交易日不断突破新高。”总市值逼近100万亿大关,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2024年我国GD总量达1349084亿元,将A股总市值与GDP总量相结合,并参考“巴菲特指数”,我们对A股未来理论上的上涨空间做个简单的分析。

1、“巴菲特指数”:衡量股市估值的关键标尺

市场有个众所周知的指数,叫“巴菲特指数”。它指的是股市总市值与GDP的比值,被视为衡量股市整体估值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传统观点认为,当该比值处于70%-80%时,股市估值较为合理;若超过100%,则股市可能存在一定泡沫;低于50%,则意味着股市可能被低估。截至当前,A股总市值超过100万亿,以2024年GDP总量 1349084亿元计算,目前A股的“巴菲特指数”约为74.12%。这一数值处于70%-80%的合理区间下限附近,从“巴菲特指数”的角度来看,A股市场具备一定的向上空间。若以“巴菲特指数”达到100%来计算A股理论上的点位,假设GDP总量以2024年的134.9万亿元为基准,在相对短期内不出现大幅波动(考虑到经济增长的惯性以及目前并无明显大幅波动的趋势),当“巴菲特指数” 达到100%时,A股总市值应达到134.9万亿,即总市值需增长约34.9%。

2、总市值与上证指数的关联性

在探讨A股市场走势时,总市值与上证指数之间的关联不容忽视。虽然二者并非呈现严格的线性关系,但存在较为紧密的正相关。以3月17日上证指数3426点为基础,根据历史总结出的比例关系,当总市值要增长34.9%时,按照这个假设的比例去计算上证指数的涨幅。例如,若历史数据显示在类似情况下,总市值每增长10%,上证指数大约上涨15%,那么总市值增长34.9%时,上证指数可能会增长到5221点。当然,这仅是一个粗略的计算,考虑到实际市场中,金融、能源等大盘蓝筹股对上证指数影响重大。在总市值增长过程中,如果判断这些权重板块表现较为稳定,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且中小市值股票的增长趋势也较为平稳,结合历史经验中市场整体的估值提升节奏等因素,综合判断后认为上证指数可能达到4500点甚至更高。

3、A 股历史上的“巴菲特指数”以及对比海外市场的提升空间

回顾历史,A 股市场的“巴菲特指数”有着较大的波动。在过去的一些牛市高峰期,该比值曾大幅超过100%。例如,在2007年大牛市时,A股总市值大幅增长,“巴菲特指数”显著高于100%,彼时市场处于极度亢奋状态,随后市场经历了大幅调整。而在一些市场低迷时期,该比值也曾降至较低水平。如2018年底,市场持续下跌,“巴菲特指数”处于相对低位,显示出市场的低估状态,随后在2019年开启了新一轮的上涨行情。

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美国股市的“巴菲特指数”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近年来,美股的 “巴菲特指数”超过 150% 已成为常态。以2024年为例,美国2023年GDP为27.36万亿美元,截至2024年11月,美国股市的总市值(以Wilshire 5000指数衡量)为60.25万亿美元,其 “巴菲特指数” 高达220.21%。日本股市在 1989年底股市总市值达到了GDP 的140%左右,彼时日本股市处于泡沫巅峰,随后经历了漫长的熊市。相比之下,A股市场当前的“巴菲特指数”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宏观经济与政策对A股形成支撑和提振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 A 股市场的市值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蓬勃兴起,这些产业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不断发展壮大,将有力推动 A 股总市值的进一步增长。国家政策对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注册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使得更多优质企业能够登陆资本市场,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鼓励长期资金入市等政策,也为市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

从市场内部来看,当前 A 股市场的估值结构存在一定的分化。部分行业和个股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和修复空间。例如一些传统的周期性行业,在经济复苏的预期下,业绩有望改善,其估值也将得到修复。而一些新兴成长行业,尽管前期经历了一定的上涨,但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市值也有望进一步扩张。市场的流动性也较为充裕,货币宽松政策以及市场资金的积极入市,为股价上涨提供了动力。

5、时代背景下A股增长潜力或得到释放

除此之外,在时代背景下,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或进一步激发A股增长潜力:

一是今年 “稳股市”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 “消费提振行动方案”也明确提出要通过稳股市来促进消费。这充分彰显了政府对股市稳定发展的高度重视,从政策层面为股市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股市的波动以及整体下跌的空间将受到极大限制。在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政策大力支持、市场内部结构优化以及资金积极涌入等多方支撑以及特殊背景之下,股市向好的趋势值得期待

二是中国资产重估有望持续。随着中国科技展现出强劲的追赶与超越之势,国内科技资产凭借前沿技术突破、创新商业模式构建,以及在全球产业链中关键地位的逐步确立,其内在价值正经历深度重塑。与此同时,涵盖众多领域的中国资产,受益于国内经济结构优化、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正被市场重新审视与定价。在这一时代浪潮下,A股相关资产估值逻辑面临重构,有望为指数上行开拓广阔空间,进一步激活A股市场的增长潜力。

当然,股市的运行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的实际走势、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市场情绪等。但从基于GDP总量和“巴菲特指数”的分析来看,A股市场在当前阶段确实存在着可观的上涨空间。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把握市场机遇,合理配置资产,分享A股市场发展带来的红利。

作者:郭一鸣 执业证书:A0680612120002

粉丝特惠:好股票APP五个热门产品任选一款,体验五天!欢迎下载体验!1702653856519551.jpg

责任编辑:wangjx

免责声明: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巨丰投顾")出品的所有内容、观点取决于市场上相关研究报告作者所知悉的各种市场环境因素及公司内在因素。盈利预测和目标价格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因此,投资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标的在研究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我们所表达的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仅为对相关标的研究报告部分内容之引用或者复述,因受技术或其它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同时完整提供各种观点形成所基于的假设及前提等相关信息,相关内容可能无法完整或准确表达相关研究报告的观点或意见,因而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投资者切勿依赖。任何人不应将巨丰投顾出品内容包含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作为其投资决策的依据,巨丰投顾发布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研究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巨丰投顾不承诺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所有巨丰投顾出品内容或发表观点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信息或所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操作建议。
相关内容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建议意见反馈 jiangy@jfinfo.com
以3月17日上证指数3426点为基础,根据历史总结出的比例关系,当总市值要增长34.9%时,按照这个假设的比例去计算上证指数的涨幅。...3、A股历史上的“巴菲特指数”以及对比海外市场的提升空间。
导读上海证券报报道:“截至3月18日收盘,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03.3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上海证券报报道:“截至3月18日收盘,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03.3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延续了自2024年四季度以来持续增长的趋势,且在过去两个交易日不断突破新高。”总市值逼近100万亿大关,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2024年我国GD总量达1349084亿元,将A股总市值与GDP总量相结合,并参考“巴菲特指数”,我们对A股未来理论上的上涨空间做个简单的分析。

1、“巴菲特指数”:衡量股市估值的关键标尺

市场有个众所周知的指数,叫“巴菲特指数”。它指的是股市总市值与GDP的比值,被视为衡量股市整体估值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传统观点认为,当该比值处于70%-80%时,股市估值较为合理;若超过100%,则股市可能存在一定泡沫;低于50%,则意味着股市可能被低估。截至当前,A股总市值超过100万亿,以2024年GDP总量 1349084亿元计算,目前A股的“巴菲特指数”约为74.12%。这一数值处于70%-80%的合理区间下限附近,从“巴菲特指数”的角度来看,A股市场具备一定的向上空间。若以“巴菲特指数”达到100%来计算A股理论上的点位,假设GDP总量以2024年的134.9万亿元为基准,在相对短期内不出现大幅波动(考虑到经济增长的惯性以及目前并无明显大幅波动的趋势),当“巴菲特指数” 达到100%时,A股总市值应达到134.9万亿,即总市值需增长约34.9%。

2、总市值与上证指数的关联性

在探讨A股市场走势时,总市值与上证指数之间的关联不容忽视。虽然二者并非呈现严格的线性关系,但存在较为紧密的正相关。以3月17日上证指数3426点为基础,根据历史总结出的比例关系,当总市值要增长34.9%时,按照这个假设的比例去计算上证指数的涨幅。例如,若历史数据显示在类似情况下,总市值每增长10%,上证指数大约上涨15%,那么总市值增长34.9%时,上证指数可能会增长到5221点。当然,这仅是一个粗略的计算,考虑到实际市场中,金融、能源等大盘蓝筹股对上证指数影响重大。在总市值增长过程中,如果判断这些权重板块表现较为稳定,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且中小市值股票的增长趋势也较为平稳,结合历史经验中市场整体的估值提升节奏等因素,综合判断后认为上证指数可能达到4500点甚至更高。

3、A 股历史上的“巴菲特指数”以及对比海外市场的提升空间

回顾历史,A 股市场的“巴菲特指数”有着较大的波动。在过去的一些牛市高峰期,该比值曾大幅超过100%。例如,在2007年大牛市时,A股总市值大幅增长,“巴菲特指数”显著高于100%,彼时市场处于极度亢奋状态,随后市场经历了大幅调整。而在一些市场低迷时期,该比值也曾降至较低水平。如2018年底,市场持续下跌,“巴菲特指数”处于相对低位,显示出市场的低估状态,随后在2019年开启了新一轮的上涨行情。

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美国股市的“巴菲特指数”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近年来,美股的 “巴菲特指数”超过 150% 已成为常态。以2024年为例,美国2023年GDP为27.36万亿美元,截至2024年11月,美国股市的总市值(以Wilshire 5000指数衡量)为60.25万亿美元,其 “巴菲特指数” 高达220.21%。日本股市在 1989年底股市总市值达到了GDP 的140%左右,彼时日本股市处于泡沫巅峰,随后经历了漫长的熊市。相比之下,A股市场当前的“巴菲特指数”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宏观经济与政策对A股形成支撑和提振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 A 股市场的市值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蓬勃兴起,这些产业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不断发展壮大,将有力推动 A 股总市值的进一步增长。国家政策对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注册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使得更多优质企业能够登陆资本市场,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鼓励长期资金入市等政策,也为市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

从市场内部来看,当前 A 股市场的估值结构存在一定的分化。部分行业和个股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和修复空间。例如一些传统的周期性行业,在经济复苏的预期下,业绩有望改善,其估值也将得到修复。而一些新兴成长行业,尽管前期经历了一定的上涨,但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市值也有望进一步扩张。市场的流动性也较为充裕,货币宽松政策以及市场资金的积极入市,为股价上涨提供了动力。

5、时代背景下A股增长潜力或得到释放

除此之外,在时代背景下,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或进一步激发A股增长潜力:

一是今年 “稳股市”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 “消费提振行动方案”也明确提出要通过稳股市来促进消费。这充分彰显了政府对股市稳定发展的高度重视,从政策层面为股市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股市的波动以及整体下跌的空间将受到极大限制。在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政策大力支持、市场内部结构优化以及资金积极涌入等多方支撑以及特殊背景之下,股市向好的趋势值得期待

二是中国资产重估有望持续。随着中国科技展现出强劲的追赶与超越之势,国内科技资产凭借前沿技术突破、创新商业模式构建,以及在全球产业链中关键地位的逐步确立,其内在价值正经历深度重塑。与此同时,涵盖众多领域的中国资产,受益于国内经济结构优化、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正被市场重新审视与定价。在这一时代浪潮下,A股相关资产估值逻辑面临重构,有望为指数上行开拓广阔空间,进一步激活A股市场的增长潜力。

当然,股市的运行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的实际走势、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市场情绪等。但从基于GDP总量和“巴菲特指数”的分析来看,A股市场在当前阶段确实存在着可观的上涨空间。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把握市场机遇,合理配置资产,分享A股市场发展带来的红利。

作者:郭一鸣 执业证书:A0680612120002

粉丝特惠:好股票APP五个热门产品任选一款,体验五天!欢迎下载体验!1702653856519551.jpg

责任编辑:wangjx

免责声明: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巨丰投顾")出品的所有内容、观点取决于市场上相关研究报告作者所知悉的各种市场环境因素及公司内在因素。盈利预测和目标价格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因此,投资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标的在研究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我们所表达的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仅为对相关标的研究报告部分内容之引用或者复述,因受技术或其它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同时完整提供各种观点形成所基于的假设及前提等相关信息,相关内容可能无法完整或准确表达相关研究报告的观点或意见,因而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投资者切勿依赖。任何人不应将巨丰投顾出品内容包含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作为其投资决策的依据,巨丰投顾发布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研究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巨丰投顾不承诺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所有巨丰投顾出品内容或发表观点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信息或所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操作建议。
相关内容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建议意见反馈 jiangy@jfinfo.com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