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3月17日电 时隔7年多,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降至20000家以下。
在私募基金行业监管逐步完善、扶优限劣的背景下,私募基金专业性及合规性持续提升,行业整体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减量提质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信息显示,3月14日,有9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登记。至此,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为19995家,下降至20000家以下。
记者梳理发现,2015年9月底,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达到20383家,历史上首次突破20000家,随后在2016年3月底达到历史高峰的25901家。2016年一季度之后,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持续下滑,7月底降至16467家。
随后,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逐步回升,2017年7月底再次上升至20000家以上,此后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长期维持在24000家左右。至2022年2月底达到24683家的历史次高后,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再次开始下降。
此次时隔7年多,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再次降至20000家以下。近年来,私募基金在推动科技创新与国家战略实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活跃资本市场与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私募基金专业性及合规性持续提升,行业整体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更规范、更专业、更多元
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持续下降的同时,私募基金相关的法律法规持续推出。业内人士认为,与上一次“10000+”期间对比来看,当前私募基金行业更规范、更专业、更多元。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认为,与7年前相比,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和监管趋严,部分私募管理人因业绩不佳、成本压力等原因逐渐退出市场,行业进入洗牌阶段;而实力较强的管理人脱颖而出,投资策略也从起初的单一策略向多策略转变。量化基金占比逐年增加,前沿科技不断被应用到投研中,以挖掘超额收益。私募基金投资者变得更加理性,监管更加规范,私募基金的运营成本也在提升,整个行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华林证券总裁助理、机构业务部(筹)总经理黄文博表示,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已经从1.0阶段的粗犷式发展、2.0阶段的规范式发展,进入3.0阶段的精细化发展。私募管理人更需注重全面综合发展,利用单一策略的爆款让管理人迅速实现管理规模跳跃式发展的模式越来越难实现。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许瀚律师表示,我国私募基金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两大阶段。近年来,私募基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自律规则持续推出,行业规则需要不断结合新的金融政策、新的监管环境,从偶发的风险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更新监管规则,不断压缩违法违规行为的空间,引导私募管理人遵循投资者利益优先原则,不断提升投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在挑战与机遇中不断发展
展望未来,私募行业将会呈现什么样的竞争格局?私募基金如何适应新的环境?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称,未来行业竞争会更加激烈,大型私募基金凭借资源和品牌优势占据更大市场份额,中小型私募需要以专业化、特色化策略在细分市场中突围。随着市场开放,一方面国际私募基金会不断进入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国内私募管理人将“走出去”,布局海外市场。未来私募行业科技含量会不断提高,整个行业将在挑战与机遇中不断发展,为投资者创造更多价值。
黄文博表示,未来市场关注的不仅是产品短期业绩表现,同时需关注私募管理人产品业绩的长期成长性、团队实力、投研投入、公司品牌等综合因素,行业的发展也会倒逼私募管理人全面综合发展。私募机构首先需要不断自修内功,规范运作,提高投研与策略特色,将产品打磨出亮点,通过不断的品牌塑造,逐步得到市场及投资者的认可,从而提升整体管理规模。
私募基金在打法上要有什么样的变化,才能适应新的环境?
明世伙伴基金总经理郑晓秋认为,私募可以在几个维度上进行创新:一是投资风格和体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上,对比单一年份、单一风格的高收益率,相对稳定和持续的业绩和高夏普的产品,更容易得到投资者的认可;二是不断丰富投资策略和投资工具,与前几年相比,私募在多资产、多策略方向的尝试有很明显的进步,衍生品、多资产的混合运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三是丰富获客渠道,直销获客更接近“私募”本质,与客户更为直接的沟通、更为定制化的产品、产品与客户更匹配等总体提升了客户黏性和忠诚度。
星石投资表示,行业机构需要持续聚焦核心投研能力的建设,形成竞争壁垒。坚持投研能力走在管理规模之前,持续优秀的业绩会带来规模的增长,实现规模和业绩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私募管理人之间也将是综合实力的比拼,管理人需要补足各方面短板,形成投研、运营、品牌、服务、合规的综合竞争力,打造中长期竞争优势。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北京3月17日电 时隔7年多,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降至20000家以下。
在私募基金行业监管逐步完善、扶优限劣的背景下,私募基金专业性及合规性持续提升,行业整体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减量提质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信息显示,3月14日,有9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登记。至此,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为19995家,下降至20000家以下。
记者梳理发现,2015年9月底,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达到20383家,历史上首次突破20000家,随后在2016年3月底达到历史高峰的25901家。2016年一季度之后,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持续下滑,7月底降至16467家。
随后,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逐步回升,2017年7月底再次上升至20000家以上,此后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长期维持在24000家左右。至2022年2月底达到24683家的历史次高后,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再次开始下降。
此次时隔7年多,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再次降至20000家以下。近年来,私募基金在推动科技创新与国家战略实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活跃资本市场与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私募基金专业性及合规性持续提升,行业整体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更规范、更专业、更多元
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持续下降的同时,私募基金相关的法律法规持续推出。业内人士认为,与上一次“10000+”期间对比来看,当前私募基金行业更规范、更专业、更多元。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认为,与7年前相比,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和监管趋严,部分私募管理人因业绩不佳、成本压力等原因逐渐退出市场,行业进入洗牌阶段;而实力较强的管理人脱颖而出,投资策略也从起初的单一策略向多策略转变。量化基金占比逐年增加,前沿科技不断被应用到投研中,以挖掘超额收益。私募基金投资者变得更加理性,监管更加规范,私募基金的运营成本也在提升,整个行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华林证券总裁助理、机构业务部(筹)总经理黄文博表示,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已经从1.0阶段的粗犷式发展、2.0阶段的规范式发展,进入3.0阶段的精细化发展。私募管理人更需注重全面综合发展,利用单一策略的爆款让管理人迅速实现管理规模跳跃式发展的模式越来越难实现。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许瀚律师表示,我国私募基金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两大阶段。近年来,私募基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自律规则持续推出,行业规则需要不断结合新的金融政策、新的监管环境,从偶发的风险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更新监管规则,不断压缩违法违规行为的空间,引导私募管理人遵循投资者利益优先原则,不断提升投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在挑战与机遇中不断发展
展望未来,私募行业将会呈现什么样的竞争格局?私募基金如何适应新的环境?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称,未来行业竞争会更加激烈,大型私募基金凭借资源和品牌优势占据更大市场份额,中小型私募需要以专业化、特色化策略在细分市场中突围。随着市场开放,一方面国际私募基金会不断进入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国内私募管理人将“走出去”,布局海外市场。未来私募行业科技含量会不断提高,整个行业将在挑战与机遇中不断发展,为投资者创造更多价值。
黄文博表示,未来市场关注的不仅是产品短期业绩表现,同时需关注私募管理人产品业绩的长期成长性、团队实力、投研投入、公司品牌等综合因素,行业的发展也会倒逼私募管理人全面综合发展。私募机构首先需要不断自修内功,规范运作,提高投研与策略特色,将产品打磨出亮点,通过不断的品牌塑造,逐步得到市场及投资者的认可,从而提升整体管理规模。
私募基金在打法上要有什么样的变化,才能适应新的环境?
明世伙伴基金总经理郑晓秋认为,私募可以在几个维度上进行创新:一是投资风格和体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上,对比单一年份、单一风格的高收益率,相对稳定和持续的业绩和高夏普的产品,更容易得到投资者的认可;二是不断丰富投资策略和投资工具,与前几年相比,私募在多资产、多策略方向的尝试有很明显的进步,衍生品、多资产的混合运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三是丰富获客渠道,直销获客更接近“私募”本质,与客户更为直接的沟通、更为定制化的产品、产品与客户更匹配等总体提升了客户黏性和忠诚度。
星石投资表示,行业机构需要持续聚焦核心投研能力的建设,形成竞争壁垒。坚持投研能力走在管理规模之前,持续优秀的业绩会带来规模的增长,实现规模和业绩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私募管理人之间也将是综合实力的比拼,管理人需要补足各方面短板,形成投研、运营、品牌、服务、合规的综合竞争力,打造中长期竞争优势。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