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中国新能源车市以接近40%的渗透率迈入“新常态”,特斯拉、比亚迪与华为系车企的“三国杀”愈演愈烈。
在此背景下,一则关于阿维塔科技(Avatr Technology)拟赴港上市的消息引发市场震荡——这家由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三巨头”联手孵化的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被传计划于下半年递交IPO申请,募资10亿美元。
尽管长安汽车回应称“尚未制定具体执行方案”,但阿维塔的资本化动向已折射出行业新趋势。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绞杀”中,唯有深度整合产业链资源,方能在高端市场撕开生存裂缝。
从“三巨头联姻”
到融资续命的生死时速
阿维塔的前身是2018年长安汽车与蔚来汽车合资成立的“长安蔚来”,定位高端电动车品牌。然而,2021年蔚来因资金链压力退出,长安转而引入华为与宁德时代,形成“CHN模式”(长安、华为、宁德时代首字母缩写)。
这一调整被业内视为“精准补位”:长安提供整车制造经验,华为注入智能驾驶与鸿蒙生态,宁德时代保障动力电池供应,三方以技术协同替代传统股权绑定。
尽管背靠三大巨头,阿维塔的财务状况仍令人担忧。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其累计净亏损超过71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94.46%。
2023年,公司销量目标为10万辆,但实际年销量仅为2.35万辆,完成目标的23.5%。2024年1-9月,阿维塔累计销量为40900辆,与全年90000辆的目标相去甚远,完成度仅40.9%。高昂的产品定价和前卫的设计似乎未能迎合大众市场的需求,导致销量持续低迷。
为缓解压力,阿维塔在2024年完成C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110亿元,创下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行业最大单笔融资纪录。据悉,阿维塔本次获得的111亿元增资,将主要用于支付华为子公司——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10%的股权款。
而长安汽车也多次强调阿维塔“独立上市计划”,意在通过资本化实现市场化运作,同时整合三方资源。华为虽未直接持股,但通过技术合作与子公司引望智能的股权绑定(阿维塔持股10%)深化协同;宁德时代则以独家电池供应巩固话语权。
这种“轻股权、重生态”的模式,既规避了传统合资车企的利益冲突,也为新能源车企探索出新型联盟范式。
行业暗战升级
高端市场“哑铃型”绞杀与智能化内卷
当前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依然呈现“哑铃型”结构:10万元以下代步车与3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占比较高。
阿维塔主攻20-50万元区间,直面特斯拉Model Y、蔚来ES6及华为系问界M9等中高端车型的围剿。其2024年全年销量73606辆,同比翻番。12月销量为11067辆,虽连续三月销量破万,但销量波动依然剧烈。
阿维塔12开始搭载华为乾崑ADS 3.0智驾系统,城区NOA功能覆盖率达99%,在复杂路况下表现位居前列。
然而,华为智选车模式(问界、智界)的快速扩张,正稀释阿维塔的独特性。与此同时,蔚来NOP+与小鹏XNGP的自研技术迭代,进一步加剧竞争。技术依赖与自主创新的平衡,成为阿维塔的长期挑战。
至于,2024年、2025年新能源车行业掀起新一轮价格战。特斯拉Model Y降价15%,比亚迪推出“荣耀版”车型。阿维塔虽未直接参战,但其销量、盈利却持续承压。规模效应未显叠加供应链成本高企,使其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怪圈。
与头部车企仍有一定差距,目前特斯拉、比亚迪、理想等已实现毛利率转正,而阿维塔仍依赖外部技术(如华为智能驾驶、宁德时代电池),自主研发能力有待加强。
而传统车企也已进入转型关键阶段。吉利极氪、广汽埃安等年销均实现新的突破,且通过自研技术构建护城河,而阿维塔的“代工模式”削弱了品牌独立性。
上市迷局与行业洗牌:
阿维塔的突围之路
长期来看,阿维塔若成功上市,10亿美元或将投向三大领域:
智能驾驶研发:深化与华为合作,2025年实现L4级功能落地;渠道扩张:在北上广深等多城布局“直营+代理”混合模式;全球化突围:依托长安海外网络,进军海外市场。
现阶段,资本市场对新能源车企的估值逻辑已从“故事驱动”转向“盈利验证”。以蔚来为例,其美股股价较2021年高点下跌过半。
可想而知,阿维塔的任务很重。需推出更多新车(覆盖轿跑、SUV、MPV),并在年销和营收上进一步拔高,才能支撑高市值预期。
而且,CHN模式”的核心矛盾在于三方利益平衡:
华为的技术“双刃剑”:华为乾崑智驾系统虽为阿维塔构建技术壁垒,但华为同时与赛力斯(问界)、奇瑞(智界)等车企合作,可能导致资源分散。例如,问界M9上市首月就已出现分流部分高端市场需求。
宁德时代的供应链博弈:宁德时代虽为阿维塔独家供应电池,但其客户包括特斯拉、蔚来等竞品,且正在研发磷酸锰铁锂等新型电池技术,未来可能优先向更大规模客户倾斜产能。
长安的制造与资本角色:长安汽车作为最大股东,需在支持阿维塔独立运营与集团整体战略间权衡。例如,长安深蓝等子品牌同样需要资源投入,可能引发内部竞争。
唯有构建技术标准统一、利益分配清晰的协同机制,方能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窘境。
再参考过去的“蔚小理”,对阿维塔当前的资本路径进行反思。
阿维塔的IPO尝试可对比新能源车企典型路径:比亚迪模式:垂直整合产业链,通过规模化降本。但阿维塔定位高端,难以复制此路径,需探索“高端+技术溢价”的差异化盈利模型。
华为智选模式:问界凭借华为渠道与品牌赋能快速崛起,但阿维塔作为“HI(Huawei Inside)模式”代表,需证明技术合作而非渠道依赖的核心价值。
阿维塔科技的赴港上市传闻,本质上是新能源车市从技术竞赛转向资本耐力赛的缩影。背靠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三大巨头,其“CHN模式”以生态协同替代传统股权绑定,试图在高端市场撕开缺口。
然而,71亿元亏损、94%负债率与智能化内卷的现实,暴露出资源整合的复杂性与盈利模式的脆弱性。若成功上市,10亿美元募资或能为其技术攻坚与全球化提供弹药,但高端市场的“哑铃型绞杀”与资本市场的耐心消退,仍将考验其运营效率与生态协同的深度。
阿维塔的突围之路,不仅关乎一家车企的生死,更将验证“中国式造车联盟”的可持续性——在特斯拉的规模压制、比亚迪的垂直整合、华为的生态扩张之间,唯有真正实现技术、资本与市场的“三向奔赴”,才能避免成为新能源狂潮中的又一个资本泡沫。
2025年3月,中国新能源车市以接近40%的渗透率迈入“新常态”,特斯拉、比亚迪与华为系车企的“三国杀”愈演愈烈。
在此背景下,一则关于阿维塔科技(Avatr Technology)拟赴港上市的消息引发市场震荡——这家由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三巨头”联手孵化的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被传计划于下半年递交IPO申请,募资10亿美元。
尽管长安汽车回应称“尚未制定具体执行方案”,但阿维塔的资本化动向已折射出行业新趋势。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绞杀”中,唯有深度整合产业链资源,方能在高端市场撕开生存裂缝。
从“三巨头联姻”
到融资续命的生死时速
阿维塔的前身是2018年长安汽车与蔚来汽车合资成立的“长安蔚来”,定位高端电动车品牌。然而,2021年蔚来因资金链压力退出,长安转而引入华为与宁德时代,形成“CHN模式”(长安、华为、宁德时代首字母缩写)。
这一调整被业内视为“精准补位”:长安提供整车制造经验,华为注入智能驾驶与鸿蒙生态,宁德时代保障动力电池供应,三方以技术协同替代传统股权绑定。
尽管背靠三大巨头,阿维塔的财务状况仍令人担忧。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其累计净亏损超过71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94.46%。
2023年,公司销量目标为10万辆,但实际年销量仅为2.35万辆,完成目标的23.5%。2024年1-9月,阿维塔累计销量为40900辆,与全年90000辆的目标相去甚远,完成度仅40.9%。高昂的产品定价和前卫的设计似乎未能迎合大众市场的需求,导致销量持续低迷。
为缓解压力,阿维塔在2024年完成C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110亿元,创下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行业最大单笔融资纪录。据悉,阿维塔本次获得的111亿元增资,将主要用于支付华为子公司——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10%的股权款。
而长安汽车也多次强调阿维塔“独立上市计划”,意在通过资本化实现市场化运作,同时整合三方资源。华为虽未直接持股,但通过技术合作与子公司引望智能的股权绑定(阿维塔持股10%)深化协同;宁德时代则以独家电池供应巩固话语权。
这种“轻股权、重生态”的模式,既规避了传统合资车企的利益冲突,也为新能源车企探索出新型联盟范式。
行业暗战升级
高端市场“哑铃型”绞杀与智能化内卷
当前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依然呈现“哑铃型”结构:10万元以下代步车与3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占比较高。
阿维塔主攻20-50万元区间,直面特斯拉Model Y、蔚来ES6及华为系问界M9等中高端车型的围剿。其2024年全年销量73606辆,同比翻番。12月销量为11067辆,虽连续三月销量破万,但销量波动依然剧烈。
阿维塔12开始搭载华为乾崑ADS 3.0智驾系统,城区NOA功能覆盖率达99%,在复杂路况下表现位居前列。
然而,华为智选车模式(问界、智界)的快速扩张,正稀释阿维塔的独特性。与此同时,蔚来NOP+与小鹏XNGP的自研技术迭代,进一步加剧竞争。技术依赖与自主创新的平衡,成为阿维塔的长期挑战。
至于,2024年、2025年新能源车行业掀起新一轮价格战。特斯拉Model Y降价15%,比亚迪推出“荣耀版”车型。阿维塔虽未直接参战,但其销量、盈利却持续承压。规模效应未显叠加供应链成本高企,使其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怪圈。
与头部车企仍有一定差距,目前特斯拉、比亚迪、理想等已实现毛利率转正,而阿维塔仍依赖外部技术(如华为智能驾驶、宁德时代电池),自主研发能力有待加强。
而传统车企也已进入转型关键阶段。吉利极氪、广汽埃安等年销均实现新的突破,且通过自研技术构建护城河,而阿维塔的“代工模式”削弱了品牌独立性。
上市迷局与行业洗牌:
阿维塔的突围之路
长期来看,阿维塔若成功上市,10亿美元或将投向三大领域:
智能驾驶研发:深化与华为合作,2025年实现L4级功能落地;渠道扩张:在北上广深等多城布局“直营+代理”混合模式;全球化突围:依托长安海外网络,进军海外市场。
现阶段,资本市场对新能源车企的估值逻辑已从“故事驱动”转向“盈利验证”。以蔚来为例,其美股股价较2021年高点下跌过半。
可想而知,阿维塔的任务很重。需推出更多新车(覆盖轿跑、SUV、MPV),并在年销和营收上进一步拔高,才能支撑高市值预期。
而且,CHN模式”的核心矛盾在于三方利益平衡:
华为的技术“双刃剑”:华为乾崑智驾系统虽为阿维塔构建技术壁垒,但华为同时与赛力斯(问界)、奇瑞(智界)等车企合作,可能导致资源分散。例如,问界M9上市首月就已出现分流部分高端市场需求。
宁德时代的供应链博弈:宁德时代虽为阿维塔独家供应电池,但其客户包括特斯拉、蔚来等竞品,且正在研发磷酸锰铁锂等新型电池技术,未来可能优先向更大规模客户倾斜产能。
长安的制造与资本角色:长安汽车作为最大股东,需在支持阿维塔独立运营与集团整体战略间权衡。例如,长安深蓝等子品牌同样需要资源投入,可能引发内部竞争。
唯有构建技术标准统一、利益分配清晰的协同机制,方能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窘境。
再参考过去的“蔚小理”,对阿维塔当前的资本路径进行反思。
阿维塔的IPO尝试可对比新能源车企典型路径:比亚迪模式:垂直整合产业链,通过规模化降本。但阿维塔定位高端,难以复制此路径,需探索“高端+技术溢价”的差异化盈利模型。
华为智选模式:问界凭借华为渠道与品牌赋能快速崛起,但阿维塔作为“HI(Huawei Inside)模式”代表,需证明技术合作而非渠道依赖的核心价值。
阿维塔科技的赴港上市传闻,本质上是新能源车市从技术竞赛转向资本耐力赛的缩影。背靠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三大巨头,其“CHN模式”以生态协同替代传统股权绑定,试图在高端市场撕开缺口。
然而,71亿元亏损、94%负债率与智能化内卷的现实,暴露出资源整合的复杂性与盈利模式的脆弱性。若成功上市,10亿美元募资或能为其技术攻坚与全球化提供弹药,但高端市场的“哑铃型绞杀”与资本市场的耐心消退,仍将考验其运营效率与生态协同的深度。
阿维塔的突围之路,不仅关乎一家车企的生死,更将验证“中国式造车联盟”的可持续性——在特斯拉的规模压制、比亚迪的垂直整合、华为的生态扩张之间,唯有真正实现技术、资本与市场的“三向奔赴”,才能避免成为新能源狂潮中的又一个资本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