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亿!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加码核聚变

智车科技

3周前

核电央企、电力国企同日官宣加码核聚变的消息带来利好,即消息宣布后的首个工作日(3月3日),A股核聚变板块大涨。

2月28日,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分别增资10亿、7.5亿,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下称“聚变公司”)。

两家公司均在公告中表示:“聚变公司的技术研发方向和未来的产业化发展与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公司参股聚变公司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和必要性。”

核电央企、电力国企同日官宣加码核聚变的消息带来利好,即消息宣布后的首个工作日(3月3日),A股核聚变板块大涨。

今年是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核能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其中可控核聚变是核工业的热门赛道‌,据Wind数据显示,可控核聚变板块指数(886065.TI)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7.79%

前瞻性布局

可控核聚变具有无限、清洁和安全的特性,由于核聚变实现极度困难,参与投资的股东有限,商业化进程较为缓慢。

中泰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全球聚变投资约为71亿美元,2031年至2035年有望实现可控核聚变商业化

目前,中国主要的商业核聚变公司包括新奥集团、能量奇点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陕西星环聚能科技有限公司、瀚海聚能(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等。

随着央国企凭借资金、技术和政策优势入局可控核聚变,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构建将加速进行。

2024年8月,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下称“聚变新能”)新增股东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合肥科学岛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至145亿元,成为国内注册资本最高的一家商业核聚变公司,同时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唯一成果转化平台。

工商资料显示,聚变公司成立于1983年,原名为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2023年12月29日,由中核集团牵头,25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成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聚变公司也由此正式揭牌,并发布第一批关键技术攻关任务。

聚变公司成立后,国务院明确可控核聚变为未来能源唯一方向。

而此次中国核能和浙能电力参股聚变公司的“前瞻性布局”,标志着可控核聚变产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未来的终极能源

核聚变是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原子核并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

由于聚变原材料资源相对丰富,且无污染排放,因此可控核聚变被一直认为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出路,被称为“终极能源”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核聚变有望成为民用发电领域的终极能源,行业热度持续上升,在技术路径较为确定、各国持续加大投入的背景下,聚变堆商业化的节奏有望超市场预期。根据核聚变工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核聚变企业对商业堆的规划为2030年前3台,2030—2035年22台,2036—2040年6台。预计2030—2035年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6万亿元

目前,中国磁约束聚变技术已实现重大突破——新一代“中国环流三号”等离子体电流达1.6兆安(国际领先),东方超环(EAST)更创下1066秒长脉冲高约束模运行世界纪录,技术优势显著。

未来,依托中核集团在聚变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方面的深厚积淀,迎来核电龙头和电力国企的资金加持,聚变公司将成为中国商业核聚变领域的“激活者”,通过引入创新动能打破行业固有格局,激发技术竞争与产业协同效应。

这一战略布局将加速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进程,牵引超导材料研发、核心部件制造、聚变装置建设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集聚效应。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原文标题 : 17.5亿!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加码核聚变

核电央企、电力国企同日官宣加码核聚变的消息带来利好,即消息宣布后的首个工作日(3月3日),A股核聚变板块大涨。

2月28日,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分别增资10亿、7.5亿,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下称“聚变公司”)。

两家公司均在公告中表示:“聚变公司的技术研发方向和未来的产业化发展与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公司参股聚变公司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和必要性。”

核电央企、电力国企同日官宣加码核聚变的消息带来利好,即消息宣布后的首个工作日(3月3日),A股核聚变板块大涨。

今年是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核能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其中可控核聚变是核工业的热门赛道‌,据Wind数据显示,可控核聚变板块指数(886065.TI)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7.79%

前瞻性布局

可控核聚变具有无限、清洁和安全的特性,由于核聚变实现极度困难,参与投资的股东有限,商业化进程较为缓慢。

中泰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全球聚变投资约为71亿美元,2031年至2035年有望实现可控核聚变商业化

目前,中国主要的商业核聚变公司包括新奥集团、能量奇点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陕西星环聚能科技有限公司、瀚海聚能(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等。

随着央国企凭借资金、技术和政策优势入局可控核聚变,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构建将加速进行。

2024年8月,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下称“聚变新能”)新增股东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合肥科学岛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至145亿元,成为国内注册资本最高的一家商业核聚变公司,同时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唯一成果转化平台。

工商资料显示,聚变公司成立于1983年,原名为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2023年12月29日,由中核集团牵头,25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成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聚变公司也由此正式揭牌,并发布第一批关键技术攻关任务。

聚变公司成立后,国务院明确可控核聚变为未来能源唯一方向。

而此次中国核能和浙能电力参股聚变公司的“前瞻性布局”,标志着可控核聚变产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未来的终极能源

核聚变是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原子核并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

由于聚变原材料资源相对丰富,且无污染排放,因此可控核聚变被一直认为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出路,被称为“终极能源”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核聚变有望成为民用发电领域的终极能源,行业热度持续上升,在技术路径较为确定、各国持续加大投入的背景下,聚变堆商业化的节奏有望超市场预期。根据核聚变工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核聚变企业对商业堆的规划为2030年前3台,2030—2035年22台,2036—2040年6台。预计2030—2035年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6万亿元

目前,中国磁约束聚变技术已实现重大突破——新一代“中国环流三号”等离子体电流达1.6兆安(国际领先),东方超环(EAST)更创下1066秒长脉冲高约束模运行世界纪录,技术优势显著。

未来,依托中核集团在聚变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方面的深厚积淀,迎来核电龙头和电力国企的资金加持,聚变公司将成为中国商业核聚变领域的“激活者”,通过引入创新动能打破行业固有格局,激发技术竞争与产业协同效应。

这一战略布局将加速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进程,牵引超导材料研发、核心部件制造、聚变装置建设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集聚效应。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原文标题 : 17.5亿!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加码核聚变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