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券业观研
券业观研从业内人士处独家获悉,国联基金人事调整还在进行中。
其中,总裁助理郑玲兼任权益投研部总经理。原任权益投资部权益投资总监柯海东任权益投研部资深权益基金经理。原权益投资部公募部联席总经理甘传琦任权益投研部高级权益基金经理。原权益投资部总经理钱文成任权益投研部高级权益基金经理。
此外,国联基金基金经理韩正宇任固收投资二部副总经理。
市场管理部(北方营销中心) 副总经理自浩离职。战略客户部联席总陈强离职。
此举或有意于加强国联基金权益投资领域。
据券业观研了解,今年初,国联基金刚完成组织架构改革,本次人事调整为后续工作。具体看来,组织架构改革涉及权益投研体系等。
权益投研体系整合:合并原“权益投资部”与“研究部”,组建“权益投研部”。该部门下设“公募部”和“专户部”两个二级部门。
综合管理职能优化:将“办公室”(含董事会办公室、党务办公室、总裁办公室)与“人力资源部”合并,更名为“综合办公室”。
市场业务架构调整:原市场管理部下设的“券商部”升格为一级部门,并更名为“券商业务部”。原市场管理部下设的“银行部”升格为一级部门,并更名为“银行业务部”。
市场管理部整体更名为“银行管理总部”,并对下设营销中心进行整合,将原有五个营销中心调整为三个:华北营销中心、华南营销中心、华东营销中心。
此次调整旨在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强化各业务线的协同发展。
事实上,在2025年主动权益基金普遍向好的市场环境中,国联基金却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那些原本在权益投资方面就存在短板的机构,潮水退去后,其投资能力的不足暴露无遗。
相对于固收类产品,国联基金的权益类产品无论是规模还是业绩都较差。根据最新数据,国联基金的偏股型基金业绩排名已跌至行业倒数第29位。
去年该公司发布了28次关于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公告,并创下了产品从成立到清盘的最短时间纪录。
2024年12月3日,国联基金发布了国联先进制造混合基金的清算报告。报告显示,截至10月30日,该基金已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且持有人数量不足200人的情况,触发了基金合同终止条款。清算期为10月31日至11月8日。
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成立于2024年7月,仅运作3个多月便遭清盘,这一现象在业内较为罕见。
国联基金前身为中融基金,成立于2013年5月,注册资本7.5亿元。2013年5月,中融基金(原名道富基金)由中融信托与道富环球共同出资设立。2014年7月,道富环球将所持股权转让给中植集团旗下的上海融晟,公司更名为中融基金。中融信托与上海融晟分别持有51%和49%股权,中植集团为实际控制人。
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中植集团遭遇融资困境,旗下多家上市公司相继爆雷,导致资金压力和负面问题加剧。
2022年6月,中融信托以不低于15.04亿元的评估价公开挂牌转让其持有的51%股权,上海融晟放弃优先受让权。
2023年2月,国联证券宣布拟收购中融基金100%股权。具体方案为:通过公开摘牌方式收购中融信托所持51%股权(挂牌底价15亿元),并以受让方式购入上海融晟所持49%股权(估算价格约14.45亿元),以实现全资控股。若收购完成,国联证券将实现“一参一控”的公募业务布局,即持有中海基金33.41%股权并全资控股中融基金。
2023年8月,中融基金正式更名为“国联基金”,成为拥有国资背景的券商系公募。目前,国联证券持有国联基金75.5%股权,上海融晟持有24.5%股权。国联基金的控股股东为国联证券,实际控制人为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自2023年8月国联基金更名以来,市场对其与国联证券的合作前景充满期待,尤其在个人养老金和公募REITs等关键领域。然而,国联基金目前在产品布局上仍显滞后:其一,公募REITs产品尚未推出;其二,在QDII基金和可转债基金等热门产品方面,国联基金也暂未涉足。
现国联基金管理规模超1561.45亿元,作为券商系公募,其核心业务仍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相对较低。
券业观研梳理发现,近两年国联基金高层人事频繁调整。
2025年1月,有消息称,国联基金升任副总裁仅8个月左右的刘鲁旦拟离职。根据公开资料,刘鲁旦拥有丰富的国内外金融机构研究及投资经验,自2023年加入国联基金以来,主要负责固收业务。
刘鲁旦在加入国联基金一年后即被提拔为副总裁,足见公司对其业务能力的认可。然而,升职仅8个月便传出离职消息,令人深思。
回顾过往,国联证券于2023年成功收购中融基金75.5%的股权,同年8月,中融基金更名为国联基金。在2022年底中融基金51%股权挂牌转让后,公司管理层已出现多次变动,三位副总经理相继离职,其中卢强任职时间最短,仅6个月。
2023年12月,国联基金总经理、董事黄震离职,董事长王瑶暂代总经理职位。2024年4月,督察长周妹云转任副总裁,副总裁曹健转任督察长,同时提拔马荣荣和刘鲁旦为副总裁。2024年7月,原副总经理闫军升任总经理,填补了空缺大半年的职位。
自国联基金完成股权架构调整以来,管理层频繁更替已成常态。管理层频繁更替必然对公司业务产生影响。券业观研统计发现,自2023年底国联股东变更以来,多位基金经理已清仓产品并离任,其中大部分为权益类基金经理,包括金拓、寇文红、周桓、朱晓明、冯琪、陈荔等。
随着新业务组织架构改革与人事调整的落实,国联基金2025年能否迎来发展新契机,市场将持续聚焦。
责任编辑:何俊熹
来源:券业观研
券业观研从业内人士处独家获悉,国联基金人事调整还在进行中。
其中,总裁助理郑玲兼任权益投研部总经理。原任权益投资部权益投资总监柯海东任权益投研部资深权益基金经理。原权益投资部公募部联席总经理甘传琦任权益投研部高级权益基金经理。原权益投资部总经理钱文成任权益投研部高级权益基金经理。
此外,国联基金基金经理韩正宇任固收投资二部副总经理。
市场管理部(北方营销中心) 副总经理自浩离职。战略客户部联席总陈强离职。
此举或有意于加强国联基金权益投资领域。
据券业观研了解,今年初,国联基金刚完成组织架构改革,本次人事调整为后续工作。具体看来,组织架构改革涉及权益投研体系等。
权益投研体系整合:合并原“权益投资部”与“研究部”,组建“权益投研部”。该部门下设“公募部”和“专户部”两个二级部门。
综合管理职能优化:将“办公室”(含董事会办公室、党务办公室、总裁办公室)与“人力资源部”合并,更名为“综合办公室”。
市场业务架构调整:原市场管理部下设的“券商部”升格为一级部门,并更名为“券商业务部”。原市场管理部下设的“银行部”升格为一级部门,并更名为“银行业务部”。
市场管理部整体更名为“银行管理总部”,并对下设营销中心进行整合,将原有五个营销中心调整为三个:华北营销中心、华南营销中心、华东营销中心。
此次调整旨在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强化各业务线的协同发展。
事实上,在2025年主动权益基金普遍向好的市场环境中,国联基金却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那些原本在权益投资方面就存在短板的机构,潮水退去后,其投资能力的不足暴露无遗。
相对于固收类产品,国联基金的权益类产品无论是规模还是业绩都较差。根据最新数据,国联基金的偏股型基金业绩排名已跌至行业倒数第29位。
去年该公司发布了28次关于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公告,并创下了产品从成立到清盘的最短时间纪录。
2024年12月3日,国联基金发布了国联先进制造混合基金的清算报告。报告显示,截至10月30日,该基金已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且持有人数量不足200人的情况,触发了基金合同终止条款。清算期为10月31日至11月8日。
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成立于2024年7月,仅运作3个多月便遭清盘,这一现象在业内较为罕见。
国联基金前身为中融基金,成立于2013年5月,注册资本7.5亿元。2013年5月,中融基金(原名道富基金)由中融信托与道富环球共同出资设立。2014年7月,道富环球将所持股权转让给中植集团旗下的上海融晟,公司更名为中融基金。中融信托与上海融晟分别持有51%和49%股权,中植集团为实际控制人。
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中植集团遭遇融资困境,旗下多家上市公司相继爆雷,导致资金压力和负面问题加剧。
2022年6月,中融信托以不低于15.04亿元的评估价公开挂牌转让其持有的51%股权,上海融晟放弃优先受让权。
2023年2月,国联证券宣布拟收购中融基金100%股权。具体方案为:通过公开摘牌方式收购中融信托所持51%股权(挂牌底价15亿元),并以受让方式购入上海融晟所持49%股权(估算价格约14.45亿元),以实现全资控股。若收购完成,国联证券将实现“一参一控”的公募业务布局,即持有中海基金33.41%股权并全资控股中融基金。
2023年8月,中融基金正式更名为“国联基金”,成为拥有国资背景的券商系公募。目前,国联证券持有国联基金75.5%股权,上海融晟持有24.5%股权。国联基金的控股股东为国联证券,实际控制人为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自2023年8月国联基金更名以来,市场对其与国联证券的合作前景充满期待,尤其在个人养老金和公募REITs等关键领域。然而,国联基金目前在产品布局上仍显滞后:其一,公募REITs产品尚未推出;其二,在QDII基金和可转债基金等热门产品方面,国联基金也暂未涉足。
现国联基金管理规模超1561.45亿元,作为券商系公募,其核心业务仍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相对较低。
券业观研梳理发现,近两年国联基金高层人事频繁调整。
2025年1月,有消息称,国联基金升任副总裁仅8个月左右的刘鲁旦拟离职。根据公开资料,刘鲁旦拥有丰富的国内外金融机构研究及投资经验,自2023年加入国联基金以来,主要负责固收业务。
刘鲁旦在加入国联基金一年后即被提拔为副总裁,足见公司对其业务能力的认可。然而,升职仅8个月便传出离职消息,令人深思。
回顾过往,国联证券于2023年成功收购中融基金75.5%的股权,同年8月,中融基金更名为国联基金。在2022年底中融基金51%股权挂牌转让后,公司管理层已出现多次变动,三位副总经理相继离职,其中卢强任职时间最短,仅6个月。
2023年12月,国联基金总经理、董事黄震离职,董事长王瑶暂代总经理职位。2024年4月,督察长周妹云转任副总裁,副总裁曹健转任督察长,同时提拔马荣荣和刘鲁旦为副总裁。2024年7月,原副总经理闫军升任总经理,填补了空缺大半年的职位。
自国联基金完成股权架构调整以来,管理层频繁更替已成常态。管理层频繁更替必然对公司业务产生影响。券业观研统计发现,自2023年底国联股东变更以来,多位基金经理已清仓产品并离任,其中大部分为权益类基金经理,包括金拓、寇文红、周桓、朱晓明、冯琪、陈荔等。
随着新业务组织架构改革与人事调整的落实,国联基金2025年能否迎来发展新契机,市场将持续聚焦。
责任编辑: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