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艺术教育新方向
——访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儿童福利会会长、陕西省美协顾问宋亚平
日前,随着ChatGPT、DeepSeek等AI工具面世,引发有关数字技术如何影响教育、艺术、医疗等领域的广泛讨论。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儿童福利会会长、陕西省美协顾问宋亚平长期关心儿童青少年教育,就AI赋能科艺融合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数字赋能乡村美育教育等话题,与本报记者分享了见解。
AI技术催生人才培养新要求
宋亚平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教师数字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工作能力的强弱,未来如何学会人机协同的学习与工作方式,将成为国家人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对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了要求。
在宋亚平看来,应当对教师进行数字化技术相关培训,如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及数字化教学工具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用AI工具辅助备课,生成教学大纲、制作PPT、设计课堂活动等。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培训需要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实用性和前瞻性,既要涵盖当前教学实际需求,又要引导教师探索未来教育的趋势。
与此同时,应当在监督与评估、数字赋能校本研修等方面进行投入。把教师数字素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师资格考试认证,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训方案。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技术加大校本研修力度,深入推动新型数字化工作思维与教学技术的应用探索,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和成长路径。
数字技术开拓艺术教育新空间
宋亚平以陕西省中小学学科优质教学基地(初中美术)西安市高新第二学校为例,指出相比于传统课堂,充分运用数字技术“AI+美云展课程”在诸多方面具有优势。“AI+美云展课程”以真实的云展场景驱动“做中学-学中创-创中传”,开启AI与学科深度融合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通过AI “文本绘画”,不擅长绘画甚至不会绘画的学生也能用具有逻辑思维和想象力的文字描述生成绘画,这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基于综合实践、学科知识、校园文化、研学活动等亲身经历提炼办展主题,通过“身边事—真问题—深探究”路径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增加真实性与代入感。学生通过扮演策展人、设计师等职业角色,在云展场景中学习,锻炼各项综合能力,解决学校开展项目式学习中兴趣脱节、协作低效和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难题。
宋亚平认为,云展空间模板化无须场地和高端硬件设施,AI赋能支持下,仅需用PPT、Word、美图秀秀、剪映、创客贴等师生都熟悉的工具就可以完成布展,操作门槛低,教师易实施,学生易上手,可以缩小城乡学校的“数字鸿沟”。
数字技术助力乡村美育
宋亚平说,在推动AI等数字技术应用于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乡村地区。当前乡村美育教育面临资源匮乏、师资短缺、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乡村儿童美育素养的提升。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乡村美育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乡村,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赋能已成为解决乡村美育教育资源不均衡、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在开展乡村美育的过程中,应当将数字技术的优势与乡村特点充分结合,宋亚平认为可从几方面着手:
一是推广“互联网+美育”教学模式。鼓励乡村学校与城市优质学校结对,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美育教学,通过直播课堂、在线互动等形式,让乡村儿童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美育教育资源。
二是开展乡村美育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数字技术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育实践活动,如乡村儿童书画展、艺术创作比赛等,激发乡村儿童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
三是开发适合乡村的美育数字课程。结合乡村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数字课程,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增强乡村儿童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乡村儿童综合素质。
数字技术赋能艺术教育新方向
——访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儿童福利会会长、陕西省美协顾问宋亚平
日前,随着ChatGPT、DeepSeek等AI工具面世,引发有关数字技术如何影响教育、艺术、医疗等领域的广泛讨论。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儿童福利会会长、陕西省美协顾问宋亚平长期关心儿童青少年教育,就AI赋能科艺融合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数字赋能乡村美育教育等话题,与本报记者分享了见解。
AI技术催生人才培养新要求
宋亚平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教师数字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工作能力的强弱,未来如何学会人机协同的学习与工作方式,将成为国家人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对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了要求。
在宋亚平看来,应当对教师进行数字化技术相关培训,如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及数字化教学工具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用AI工具辅助备课,生成教学大纲、制作PPT、设计课堂活动等。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培训需要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实用性和前瞻性,既要涵盖当前教学实际需求,又要引导教师探索未来教育的趋势。
与此同时,应当在监督与评估、数字赋能校本研修等方面进行投入。把教师数字素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师资格考试认证,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训方案。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技术加大校本研修力度,深入推动新型数字化工作思维与教学技术的应用探索,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和成长路径。
数字技术开拓艺术教育新空间
宋亚平以陕西省中小学学科优质教学基地(初中美术)西安市高新第二学校为例,指出相比于传统课堂,充分运用数字技术“AI+美云展课程”在诸多方面具有优势。“AI+美云展课程”以真实的云展场景驱动“做中学-学中创-创中传”,开启AI与学科深度融合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通过AI “文本绘画”,不擅长绘画甚至不会绘画的学生也能用具有逻辑思维和想象力的文字描述生成绘画,这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基于综合实践、学科知识、校园文化、研学活动等亲身经历提炼办展主题,通过“身边事—真问题—深探究”路径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增加真实性与代入感。学生通过扮演策展人、设计师等职业角色,在云展场景中学习,锻炼各项综合能力,解决学校开展项目式学习中兴趣脱节、协作低效和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难题。
宋亚平认为,云展空间模板化无须场地和高端硬件设施,AI赋能支持下,仅需用PPT、Word、美图秀秀、剪映、创客贴等师生都熟悉的工具就可以完成布展,操作门槛低,教师易实施,学生易上手,可以缩小城乡学校的“数字鸿沟”。
数字技术助力乡村美育
宋亚平说,在推动AI等数字技术应用于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乡村地区。当前乡村美育教育面临资源匮乏、师资短缺、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乡村儿童美育素养的提升。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乡村美育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乡村,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赋能已成为解决乡村美育教育资源不均衡、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在开展乡村美育的过程中,应当将数字技术的优势与乡村特点充分结合,宋亚平认为可从几方面着手:
一是推广“互联网+美育”教学模式。鼓励乡村学校与城市优质学校结对,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美育教学,通过直播课堂、在线互动等形式,让乡村儿童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美育教育资源。
二是开展乡村美育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数字技术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育实践活动,如乡村儿童书画展、艺术创作比赛等,激发乡村儿童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
三是开发适合乡村的美育数字课程。结合乡村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数字课程,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增强乡村儿童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乡村儿童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