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看全国两会⑦|民生“老问题”,需要蹚出“新路径”

川观新闻

3周前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道出了一个重要的“变”——有序推进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性、基础性向普惠性发展,包括服务内容从物质保障为主转向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兼顾、要素保障从主要依靠政府到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合力等。

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推出不少新举措,是一个“民生为大”的报告。

民生“老问题”,也是“新课题”。我们在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实打实、老百姓关切的“惠民生”举措之外,其背后蕴含着的破解民生问题的新方法论,同样值得仔细品咂。

以往一说起民生,我们大多时候谈到的是“基础”“兜底”,不可置否,这些相当重要。但涉及民生,光有底线还远远不够。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民生难点,大众对民生领域的需求也在变化和升级,一些民生问题的解题思路需要更新、解法需要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过去提到宏观政策,大家更多关注的是怎么提振投资、如何服务供给、怎样建设项目。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可以预见,2025年财政支出的方向将会进一步“投向”与人的生活、人的感受直接相关的领域,比如养老、就业、教育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大众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期待指数”的提升,从这样的背景出发,“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不仅是政策制定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民生难题的必要之举。

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目前在民生领域所面对的主要矛盾,不只是“有与无”“多与少”的问题,更多体现为供给是不是充分平衡、质量高不高等结构性矛盾。这意味着医疗、就业、教育等问题靠单一发力解决不了,举措原地踏步也解决不了。

比如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我们不能把养老理解为消极被动的一种状态,养老问题也不能只依靠政府力量。老年人的需求是方方面面的,也可以是积极主动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这一点正是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的生动体现。再比如住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了个概念,“好房子”。由“有房住”向“住好房”的转变,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解决住房问题的破题之道。可以说,谁能抓住这一次转型,建设好房子、提供好服务,谁就会有市场、有发展,而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老百姓在住房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

真正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就拿就业来说,稳就业不是简单地增加岗位。当前,新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创新融合,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涌现出大量新职业新岗位。但是供需不同步,很容易出现“岗等人”的情况,从这个角度出发,更能够理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道出了一个重要的“变”——有序推进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性、基础性向普惠性发展,包括服务内容从物质保障为主转向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兼顾、要素保障从主要依靠政府到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合力等。这些是新变化,也是新方向。民生“老问题”,蹚出“新路径”,势在必行、势在必得。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道出了一个重要的“变”——有序推进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性、基础性向普惠性发展,包括服务内容从物质保障为主转向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兼顾、要素保障从主要依靠政府到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合力等。

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推出不少新举措,是一个“民生为大”的报告。

民生“老问题”,也是“新课题”。我们在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实打实、老百姓关切的“惠民生”举措之外,其背后蕴含着的破解民生问题的新方法论,同样值得仔细品咂。

以往一说起民生,我们大多时候谈到的是“基础”“兜底”,不可置否,这些相当重要。但涉及民生,光有底线还远远不够。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民生难点,大众对民生领域的需求也在变化和升级,一些民生问题的解题思路需要更新、解法需要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过去提到宏观政策,大家更多关注的是怎么提振投资、如何服务供给、怎样建设项目。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可以预见,2025年财政支出的方向将会进一步“投向”与人的生活、人的感受直接相关的领域,比如养老、就业、教育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大众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期待指数”的提升,从这样的背景出发,“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不仅是政策制定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民生难题的必要之举。

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目前在民生领域所面对的主要矛盾,不只是“有与无”“多与少”的问题,更多体现为供给是不是充分平衡、质量高不高等结构性矛盾。这意味着医疗、就业、教育等问题靠单一发力解决不了,举措原地踏步也解决不了。

比如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我们不能把养老理解为消极被动的一种状态,养老问题也不能只依靠政府力量。老年人的需求是方方面面的,也可以是积极主动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这一点正是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的生动体现。再比如住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了个概念,“好房子”。由“有房住”向“住好房”的转变,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解决住房问题的破题之道。可以说,谁能抓住这一次转型,建设好房子、提供好服务,谁就会有市场、有发展,而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老百姓在住房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

真正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就拿就业来说,稳就业不是简单地增加岗位。当前,新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创新融合,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涌现出大量新职业新岗位。但是供需不同步,很容易出现“岗等人”的情况,从这个角度出发,更能够理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道出了一个重要的“变”——有序推进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性、基础性向普惠性发展,包括服务内容从物质保障为主转向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兼顾、要素保障从主要依靠政府到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合力等。这些是新变化,也是新方向。民生“老问题”,蹚出“新路径”,势在必行、势在必得。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