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3月9日电(记者孙广见)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市长马军围绕智能传感器、硅基新材料、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系列建议,强调以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集群建设为支点,为蚌埠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注入强劲动能。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市长马军
智能传感器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物联网、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产业的支撑作用愈加凸显。马军介绍,蚌埠市规划建设了总面积200万平方米的中国传感谷,初步形成了智能传感器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
马军建议国家层面依托中国传感谷建设智能传感器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及全国重点实验室,加速科技成果遴选验证与产业化应用;围绕晶圆制造等重点环节,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布局力度,优先支持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自主可控芯体最多、传感器种类最全、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蚌埠市硅基新材料产业规模超300亿元,拥有全球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电子玻璃等多项突破,铜铟镓硒薄膜光伏组件光电转化效率达20.4%。马军指出,蚌埠依托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打造的“中国玻璃谷”,正加速攻关超薄触控玻璃、柔性可折叠玻璃等关键技术领域。
2024年6月,搭载蚌埠产液氧甲烷发动机的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成功完成国内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标志着蚌埠商业航天产业迈入技术攻坚新阶段。目前,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已集聚九州云箭、星河动力等头部企业,形成“1个科创中心+4大基地+N个应用场景”的产业集群。马军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编制商业航天“十五五”专项规划,设立国家级产业基金支持全链条发展,让蚌埠成为长三角商业航天技术转化和产业落地的核心枢纽。
马军表示,2025年蚌埠将锚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六大产业集群产值破千亿的目标,以智能传感、硅基新材料、商业航天为突破口,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让创新驱动的“蚌埠实践”成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本。
编辑:张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北京3月9日电(记者孙广见)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市长马军围绕智能传感器、硅基新材料、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系列建议,强调以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集群建设为支点,为蚌埠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注入强劲动能。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市长马军
智能传感器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物联网、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产业的支撑作用愈加凸显。马军介绍,蚌埠市规划建设了总面积200万平方米的中国传感谷,初步形成了智能传感器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
马军建议国家层面依托中国传感谷建设智能传感器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及全国重点实验室,加速科技成果遴选验证与产业化应用;围绕晶圆制造等重点环节,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布局力度,优先支持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自主可控芯体最多、传感器种类最全、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蚌埠市硅基新材料产业规模超300亿元,拥有全球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电子玻璃等多项突破,铜铟镓硒薄膜光伏组件光电转化效率达20.4%。马军指出,蚌埠依托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打造的“中国玻璃谷”,正加速攻关超薄触控玻璃、柔性可折叠玻璃等关键技术领域。
2024年6月,搭载蚌埠产液氧甲烷发动机的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成功完成国内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标志着蚌埠商业航天产业迈入技术攻坚新阶段。目前,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已集聚九州云箭、星河动力等头部企业,形成“1个科创中心+4大基地+N个应用场景”的产业集群。马军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编制商业航天“十五五”专项规划,设立国家级产业基金支持全链条发展,让蚌埠成为长三角商业航天技术转化和产业落地的核心枢纽。
马军表示,2025年蚌埠将锚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六大产业集群产值破千亿的目标,以智能传感、硅基新材料、商业航天为突破口,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让创新驱动的“蚌埠实践”成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本。
编辑:张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