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琨获普利兹克建筑奖,建筑名家热议:这个奖只会颁给特立独行者

川观新闻

1个月前

这个奖只会颁给特立独行者,王澍和刘家琨恰好都是。...矶崎新+胡倩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胡倩与刘家琨结识20余年,她认为,一对对近、反义词能同时用来形容他的建筑。

川观新闻记者 余如波

连日来,成都人的微信朋友圈被一位建筑师刷屏。3月4日,普利兹克建筑奖官网宣布,来自中国成都的刘家琨荣获2025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继2012年王澍之后,第二位获得这项国际建筑界最高荣誉的中国人。

“建筑应该揭示一些东西——它应该概括、凝练和展示地方的内在品质。它有能力塑造人类行为和营造氛围,提供宁静和诗意的感觉,唤起同情心和仁爱,培养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刘家琨在普利兹克建筑奖官网上写道。

刘家琨获奖后,川观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知名建筑师、建筑学者。他们普遍表示,对于中国当今社会、生态、技术等问题,刘家琨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和思考者,并针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个人的智慧化的处理,真正体现了一名建筑师对于社会、对于环境的责任。他既没有风花雪月的怀旧,也没有盲目的乐观主义的幻想,而是尝试用建筑学的方法,去回答人类共通的问题。

谈获奖缘由: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得知刘家琨获奖,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很开心。多年前给本科生上课时,常青曾大胆断言,中国有两位能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建筑师,一是王澍,一是刘家琨。继前者于2012年获奖后,时隔13年,刘家琨也摘得这一殊荣,印证了常青的预判。

“这个奖只会颁给特立独行者,王澍和刘家琨恰好都是。”在常青看来,“特立独行”就是“与众不同”。“这个很少有建筑师能够达到,所以值得致敬,应该获奖。”

刘艺则用了一个相似的关键词:坚持自我。这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说,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特别重要,在当今资讯时代,很多设计从业者可能更多去关注别人在做什么、国际上流行什么、现在的风向是什么。“家琨老师也关注,但他更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想做什么,他有自己的判断、思考和方向,这是特别珍贵、难得的一种品质。”

刘家琨在建筑领域展露头角之初,中国台湾建筑师谢英俊便与之相识,后来因为共同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两人日渐熟悉。在他看来,刘家琨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只是时间问题”。“中国几十年来的建造量是史无前例的,快速建造、大量建造推动了建筑的商品化、符号化、形式化。在这样一种潮流中,刘家琨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是很难的。”

“勇气+智慧+才情=一个大暖男”——与上述相对“硬核”的分析不同,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朱涛在刘家琨获奖后,用这样一个简单而生动的等式写下对他的赞赏。

谈经典作品:在对比中体现文化上的态度

刘家琨的建筑生涯已持续约40年,在全国各地完成了30多个项目。谈及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刘氏建筑,常青首先提到成都的西村大院,认为“不仅是一组居住社区的空间设计,更是一种理想聚居的场所塑造”。他建议记者到西村大院转一转,拟出问题直接采访刘家琨和“大院居民”。

西村大院也是不少其他建筑同仁的“心头好”,刘艺评价为“一个特别有想象力的作品,因为它像一个巨大的火锅,把成都的生活装了进去”,人们可以在空中跑道跑步、骑车,可以在竹林下喝茶、看电影。这座建筑被不少人戏称为“烂尾楼”“清水房”,因为采用了很多原始、粗犷、自然的材料,“这些和人的身体发生关系的材料,跟铝板、玻璃幕墙这种我们日常见到的现代、光鲜的材料对比,我觉得体现了一种文化上的态度。”刘艺说。

除了体量巨大的西村大院,让刘艺留下深刻印象的刘家琨作品,还有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画家何多苓工作室。“记得是2000年,我刚开始工作来到成都,就去看了这个作品。”他觉得,其艺术化的处理超越了日常功能,对于诗意、对于建筑、对于艺术家精神的表达,以及在郊区环境下对当地建筑匠人的手艺的处理都非常好,体现了四川的地域特点和环境特征。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胡倩与刘家琨结识20余年,她认为,一对对近、反义词能同时用来形容他的建筑。胡倩与日本著名建筑师、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矶崎新合作多年,她觉得两人都是“同样拥有矛盾体天赋,并能巧妙平衡矛盾而不失控的建筑师”。“虽然他们时代不同,有些方面的维度不同,实践侧重点不同,但不妨碍互相的欣赏。”

谈地域色彩:成都的多元复杂滋养了建筑师

刘家琨是继王澍之后,中国第二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刘艺认为他们一在江南、一在蜀中,都有很强的地域性。成都这片特殊的土地,也赋予了刘家琨作品独到之处。“成都既有很深厚的历史,也有广袤的农村地区,又有国际化、时尚化的一面,这种多元性、复杂性、混合性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资源,滋养了家琨老师,让他在这片土地上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胡倩也发觉,刘家琨的身上“包裹天府之国人文养分”。“他给我的印象是体魄高大但不压抑,看似温和,能广交不同领域的朋友,但内核稳定又坚定,爱生活爱玩乐,又极具专注力。有诗性也有痞气,粗中有细。”

仅在成都范围内,就分布有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之钟博物馆、水井街酒坊遗址博物馆、西村大院等刘家琨代表作。刘艺表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地方精神,“但这不是对传统的、历史的成都的再现,而是今天创造出来的一种成都时代精神、一种新的文化。”

谈到这个话题,谢英俊再次提到西村大院,认为它展现的成都色彩,“不只是建筑空间,还包括人情世故。”“有些建筑太漂亮了,它的空间、材料和设计者的意图,让你感觉有压力。但是西村大院让你觉得巴适、闲散,不是很紧张。”谢英俊说,在国内高速的城市发展中,西村大院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一种样本,让人们感受到“千城一面”之外更多的可能性。

这个奖只会颁给特立独行者,王澍和刘家琨恰好都是。...矶崎新+胡倩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胡倩与刘家琨结识20余年,她认为,一对对近、反义词能同时用来形容他的建筑。

川观新闻记者 余如波

连日来,成都人的微信朋友圈被一位建筑师刷屏。3月4日,普利兹克建筑奖官网宣布,来自中国成都的刘家琨荣获2025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继2012年王澍之后,第二位获得这项国际建筑界最高荣誉的中国人。

“建筑应该揭示一些东西——它应该概括、凝练和展示地方的内在品质。它有能力塑造人类行为和营造氛围,提供宁静和诗意的感觉,唤起同情心和仁爱,培养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刘家琨在普利兹克建筑奖官网上写道。

刘家琨获奖后,川观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知名建筑师、建筑学者。他们普遍表示,对于中国当今社会、生态、技术等问题,刘家琨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和思考者,并针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个人的智慧化的处理,真正体现了一名建筑师对于社会、对于环境的责任。他既没有风花雪月的怀旧,也没有盲目的乐观主义的幻想,而是尝试用建筑学的方法,去回答人类共通的问题。

谈获奖缘由: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得知刘家琨获奖,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很开心。多年前给本科生上课时,常青曾大胆断言,中国有两位能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建筑师,一是王澍,一是刘家琨。继前者于2012年获奖后,时隔13年,刘家琨也摘得这一殊荣,印证了常青的预判。

“这个奖只会颁给特立独行者,王澍和刘家琨恰好都是。”在常青看来,“特立独行”就是“与众不同”。“这个很少有建筑师能够达到,所以值得致敬,应该获奖。”

刘艺则用了一个相似的关键词:坚持自我。这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说,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特别重要,在当今资讯时代,很多设计从业者可能更多去关注别人在做什么、国际上流行什么、现在的风向是什么。“家琨老师也关注,但他更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想做什么,他有自己的判断、思考和方向,这是特别珍贵、难得的一种品质。”

刘家琨在建筑领域展露头角之初,中国台湾建筑师谢英俊便与之相识,后来因为共同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两人日渐熟悉。在他看来,刘家琨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只是时间问题”。“中国几十年来的建造量是史无前例的,快速建造、大量建造推动了建筑的商品化、符号化、形式化。在这样一种潮流中,刘家琨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是很难的。”

“勇气+智慧+才情=一个大暖男”——与上述相对“硬核”的分析不同,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朱涛在刘家琨获奖后,用这样一个简单而生动的等式写下对他的赞赏。

谈经典作品:在对比中体现文化上的态度

刘家琨的建筑生涯已持续约40年,在全国各地完成了30多个项目。谈及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刘氏建筑,常青首先提到成都的西村大院,认为“不仅是一组居住社区的空间设计,更是一种理想聚居的场所塑造”。他建议记者到西村大院转一转,拟出问题直接采访刘家琨和“大院居民”。

西村大院也是不少其他建筑同仁的“心头好”,刘艺评价为“一个特别有想象力的作品,因为它像一个巨大的火锅,把成都的生活装了进去”,人们可以在空中跑道跑步、骑车,可以在竹林下喝茶、看电影。这座建筑被不少人戏称为“烂尾楼”“清水房”,因为采用了很多原始、粗犷、自然的材料,“这些和人的身体发生关系的材料,跟铝板、玻璃幕墙这种我们日常见到的现代、光鲜的材料对比,我觉得体现了一种文化上的态度。”刘艺说。

除了体量巨大的西村大院,让刘艺留下深刻印象的刘家琨作品,还有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画家何多苓工作室。“记得是2000年,我刚开始工作来到成都,就去看了这个作品。”他觉得,其艺术化的处理超越了日常功能,对于诗意、对于建筑、对于艺术家精神的表达,以及在郊区环境下对当地建筑匠人的手艺的处理都非常好,体现了四川的地域特点和环境特征。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胡倩与刘家琨结识20余年,她认为,一对对近、反义词能同时用来形容他的建筑。胡倩与日本著名建筑师、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矶崎新合作多年,她觉得两人都是“同样拥有矛盾体天赋,并能巧妙平衡矛盾而不失控的建筑师”。“虽然他们时代不同,有些方面的维度不同,实践侧重点不同,但不妨碍互相的欣赏。”

谈地域色彩:成都的多元复杂滋养了建筑师

刘家琨是继王澍之后,中国第二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刘艺认为他们一在江南、一在蜀中,都有很强的地域性。成都这片特殊的土地,也赋予了刘家琨作品独到之处。“成都既有很深厚的历史,也有广袤的农村地区,又有国际化、时尚化的一面,这种多元性、复杂性、混合性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资源,滋养了家琨老师,让他在这片土地上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胡倩也发觉,刘家琨的身上“包裹天府之国人文养分”。“他给我的印象是体魄高大但不压抑,看似温和,能广交不同领域的朋友,但内核稳定又坚定,爱生活爱玩乐,又极具专注力。有诗性也有痞气,粗中有细。”

仅在成都范围内,就分布有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之钟博物馆、水井街酒坊遗址博物馆、西村大院等刘家琨代表作。刘艺表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地方精神,“但这不是对传统的、历史的成都的再现,而是今天创造出来的一种成都时代精神、一种新的文化。”

谈到这个话题,谢英俊再次提到西村大院,认为它展现的成都色彩,“不只是建筑空间,还包括人情世故。”“有些建筑太漂亮了,它的空间、材料和设计者的意图,让你感觉有压力。但是西村大院让你觉得巴适、闲散,不是很紧张。”谢英俊说,在国内高速的城市发展中,西村大院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一种样本,让人们感受到“千城一面”之外更多的可能性。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