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年入百亿不靠奶茶,靠的是什么?

米筐投资

4周前

3月3日,蜜雪冰城在港股上市了,发行上市的时候只想融资34.55亿港元,但最终申购资金却达到了1.77万亿港元,刷新港股新股上市认购的新纪录。

上市第一天,蜜雪的股价又涨了40%多,市值千亿港元,已经成为奶茶第一股!

如果只看蜜雪冰城的表现,很多人感觉是不是奶茶行业的春天又回来了?

可实际上蜜雪的高光时刻可能只是一个盛世幻影,真实的茶饮行业市场完全是另外一个情况。

此前,在港股上市的三家茶饮公司,奈雪的茶、古茗、茶百道,当时的申购热度却远低于预期,为什么蜜雪冰城能受到资本市场的狂热青睐呢?

雪王的消费人群定位太准确了

大家也知道,这几年,随着消费降级,国内的现象级产品主要做的都是下沉市场,特别是拼多多,可谓是抗下了“消费降级”概念股的大旗。

蜜雪冰城就抓住了消费降级的趋势,主打单价约6元人民币的平价产品,包括现制果饮、茶饮、冰淇淋和咖啡等产品。他的招牌产品冰淇淋2元,柠檬水4元,珍珠奶茶6元,拿铁咖啡也只要不到7元。

图片来源: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

根据蜜雪的招股书,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消费人群主要在三线及以下城市,这些人喜欢蜜雪冰城的原因是便宜和极致的性价比。

图片来源: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

这种低价策略碰上消费降级的风口,就会碰撞出非常大的销量,这个路子跟拼多多、瑞幸都特别相似。

有了销量之后,下一步就是扩张,这点跟行业内其他品牌类似,就是通过加盟模式来扩张市场。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蜜雪在中国及海外拥有超过4.5万家门店,共实现饮品出杯量约90亿杯,终端零售额达到约583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四的现制饮品企业,在中国和全球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1.3%和2.2%。

从营收数据来看,蜜雪冰城近年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2021年度至2024年前三季度,其营收分别为103.51亿元、135.76亿元、203.02亿元和186.60亿元,净利润则为19.12亿元、20.13亿元、31.87亿元以及34.91亿元。

而跟行业内不一样的地方是,蜜雪不是靠加盟费盈利,而是采用集中采购和向加盟商销售设备(冰箱、冰淇淋机、咖啡机等)和食材(糖、茶、咖、果、料等)赚钱。

蜜雪99%以上的门店为加盟店,加盟费和相关服务收入占比仅为2.4%,而97.6%的收入来自于向加盟商销售商品和设备。

具体来说,2024年前三季度,蜜雪冰城来自加盟店的商品与设备收入高达182.2亿元,占其总收入的比例高达97.6%,而且毛利率达到31.2%,远高于同行平均水平。

图片来源: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

上图数据彻底揭开其商业本质:表面是奶茶连锁品牌,实则是供应链公司,做的是一门卖食材、卖设备、卖加盟的生意,加盟商才是蜜雪的终极买单者。

在蜜雪的加盟商模式中,加盟商需要承担门店装修收入、租金、人工成本、水电等费用,而蜜雪则是主要通过向加盟商出售物料和设备获取收入。

所以跟其他茶饮连锁品牌不同的是,蜜雪是轻资产模式,通过加盟商模式转移其成本和风险。

比如原材料成本通过集中采购、生产降低了,同时不用负担人力、设备、租金、水电等经营成本,这就是为什么即便蜜雪的单价行业最低,但是毛利却能做到行业领先,毛利率达到30%以上,净利率达到18%。

图片来源: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

蜜雪冰城如此赚钱,每年二三十亿的净利润,为什么还要三闯IPO上市呢?

这几年,都有一个非常惯性的商业模式,就是直接把成本压到最低,再去走量,甚至贴钱卷价格,用补贴的模式来抢占市场,这也是很多公司,哪怕上市多年,都还在亏损,但有市场就有潜力,有潜力就有较高的估值,一个企业最高效的赚钱方式是资产证券化。

当一家公司利润为1个亿时,它只要做出50%增长的财报,再按照PEG估值法(PEG=PE(动态市盈率)/G(盈利增长率))去估值,那么估值就能做到50亿元。

也就是说,公司的股东们可以通过上市从股民身上赚到相当于消费者身上50倍的钱。

所以这也是无数创业者们想要寻求上市的真实原因之一。

蜜雪在2022年就计划登录深交所主板上市,但由于当时A股对餐饮类企业上市的政策限制,申请未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然后在转战港交所后,蜜雪冰城的招股书在2024年1月递交后却在等待6个月后,因未进入聆讯环节,申报材料失效,试水港交所也失败了。

直至2025年1月1日,两次挫折仍不灭上市决心,蜜雪冰城再次踏上征途。

实际上,蜜雪冰城的加盟模式中,加盟店承担门店的装修投入、租金、人工成本、水电等费用,而这几年开业的加盟店日均零售额增长滞缓,意味着门店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对加盟商而言,“不是卖奶茶、是在给总部打工”成为他们的生存现实。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前9个月,蜜雪冰城关闭的加盟门店数量分别为577家、696家、1307家及1298家。

长此以往,很容易打击加盟商的积极性,甚至引发加盟商和品牌方之间的矛盾,他们不满品牌乃至偷工减料,对蜜雪的品牌声誉和长期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再加上蜜雪冰城一直被诟病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扎在品牌形象上的一根刺,如此这般,去资本市场上市“镀金”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而且从行业的角度来说,何况茶饮是个低门槛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有数据统计,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国内奶茶饮品行业新开门店数11万家,而同期,有超过 14 万家奶茶店选择了关门。

由于集中关店规模过大,很多上万元的设备在二手市场只能卖一两千块,而品牌门店的存活周期也从原来的 2 ~ 3 年,最低降到了两个月。换句话说,很多新店开业之后,还没有过完打折促销攒人气的阶段,就差不多要考虑关店了。

数据显示,尽管我国现制茶饮店行业规模保持增长,但增速正在逐渐放缓。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预计达3547亿元,同比增长仅6.4%,且预计2024-2028年市场增长幅度将进一步降低。

也就是新茶饮市场的容量即将触及顶部,品牌竞争愈发激烈,必然导致中小型茶饮品牌难以生存。各大头部品牌也纷纷陷入上升瓶颈期,营收和利润的增长停滞、门店扩张放缓、单店收入下滑等,如此背景下,上市或许是头部茶饮品牌的共同心愿。

毕竟上市之后,能不能赚到消费者的钱可能没那么重要了,关键的是要赚股民的钱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上市并不代表着万事大吉,且看已上市的奈雪市值严重缩水,蜜雪能否穿越周期,变成消费巨头,可能他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

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既做不到规模效应,也难以转移风险,单纯靠低价也很难和品牌竞争,相较于下沉市场,高客单价的富裕人群、高端服务行业,或许有一片新天地。



3月3日,蜜雪冰城在港股上市了,发行上市的时候只想融资34.55亿港元,但最终申购资金却达到了1.77万亿港元,刷新港股新股上市认购的新纪录。

上市第一天,蜜雪的股价又涨了40%多,市值千亿港元,已经成为奶茶第一股!

如果只看蜜雪冰城的表现,很多人感觉是不是奶茶行业的春天又回来了?

可实际上蜜雪的高光时刻可能只是一个盛世幻影,真实的茶饮行业市场完全是另外一个情况。

此前,在港股上市的三家茶饮公司,奈雪的茶、古茗、茶百道,当时的申购热度却远低于预期,为什么蜜雪冰城能受到资本市场的狂热青睐呢?

雪王的消费人群定位太准确了

大家也知道,这几年,随着消费降级,国内的现象级产品主要做的都是下沉市场,特别是拼多多,可谓是抗下了“消费降级”概念股的大旗。

蜜雪冰城就抓住了消费降级的趋势,主打单价约6元人民币的平价产品,包括现制果饮、茶饮、冰淇淋和咖啡等产品。他的招牌产品冰淇淋2元,柠檬水4元,珍珠奶茶6元,拿铁咖啡也只要不到7元。

图片来源: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

根据蜜雪的招股书,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消费人群主要在三线及以下城市,这些人喜欢蜜雪冰城的原因是便宜和极致的性价比。

图片来源: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

这种低价策略碰上消费降级的风口,就会碰撞出非常大的销量,这个路子跟拼多多、瑞幸都特别相似。

有了销量之后,下一步就是扩张,这点跟行业内其他品牌类似,就是通过加盟模式来扩张市场。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蜜雪在中国及海外拥有超过4.5万家门店,共实现饮品出杯量约90亿杯,终端零售额达到约583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四的现制饮品企业,在中国和全球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1.3%和2.2%。

从营收数据来看,蜜雪冰城近年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2021年度至2024年前三季度,其营收分别为103.51亿元、135.76亿元、203.02亿元和186.60亿元,净利润则为19.12亿元、20.13亿元、31.87亿元以及34.91亿元。

而跟行业内不一样的地方是,蜜雪不是靠加盟费盈利,而是采用集中采购和向加盟商销售设备(冰箱、冰淇淋机、咖啡机等)和食材(糖、茶、咖、果、料等)赚钱。

蜜雪99%以上的门店为加盟店,加盟费和相关服务收入占比仅为2.4%,而97.6%的收入来自于向加盟商销售商品和设备。

具体来说,2024年前三季度,蜜雪冰城来自加盟店的商品与设备收入高达182.2亿元,占其总收入的比例高达97.6%,而且毛利率达到31.2%,远高于同行平均水平。

图片来源: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

上图数据彻底揭开其商业本质:表面是奶茶连锁品牌,实则是供应链公司,做的是一门卖食材、卖设备、卖加盟的生意,加盟商才是蜜雪的终极买单者。

在蜜雪的加盟商模式中,加盟商需要承担门店装修收入、租金、人工成本、水电等费用,而蜜雪则是主要通过向加盟商出售物料和设备获取收入。

所以跟其他茶饮连锁品牌不同的是,蜜雪是轻资产模式,通过加盟商模式转移其成本和风险。

比如原材料成本通过集中采购、生产降低了,同时不用负担人力、设备、租金、水电等经营成本,这就是为什么即便蜜雪的单价行业最低,但是毛利却能做到行业领先,毛利率达到30%以上,净利率达到18%。

图片来源: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

蜜雪冰城如此赚钱,每年二三十亿的净利润,为什么还要三闯IPO上市呢?

这几年,都有一个非常惯性的商业模式,就是直接把成本压到最低,再去走量,甚至贴钱卷价格,用补贴的模式来抢占市场,这也是很多公司,哪怕上市多年,都还在亏损,但有市场就有潜力,有潜力就有较高的估值,一个企业最高效的赚钱方式是资产证券化。

当一家公司利润为1个亿时,它只要做出50%增长的财报,再按照PEG估值法(PEG=PE(动态市盈率)/G(盈利增长率))去估值,那么估值就能做到50亿元。

也就是说,公司的股东们可以通过上市从股民身上赚到相当于消费者身上50倍的钱。

所以这也是无数创业者们想要寻求上市的真实原因之一。

蜜雪在2022年就计划登录深交所主板上市,但由于当时A股对餐饮类企业上市的政策限制,申请未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然后在转战港交所后,蜜雪冰城的招股书在2024年1月递交后却在等待6个月后,因未进入聆讯环节,申报材料失效,试水港交所也失败了。

直至2025年1月1日,两次挫折仍不灭上市决心,蜜雪冰城再次踏上征途。

实际上,蜜雪冰城的加盟模式中,加盟店承担门店的装修投入、租金、人工成本、水电等费用,而这几年开业的加盟店日均零售额增长滞缓,意味着门店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对加盟商而言,“不是卖奶茶、是在给总部打工”成为他们的生存现实。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前9个月,蜜雪冰城关闭的加盟门店数量分别为577家、696家、1307家及1298家。

长此以往,很容易打击加盟商的积极性,甚至引发加盟商和品牌方之间的矛盾,他们不满品牌乃至偷工减料,对蜜雪的品牌声誉和长期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再加上蜜雪冰城一直被诟病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扎在品牌形象上的一根刺,如此这般,去资本市场上市“镀金”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而且从行业的角度来说,何况茶饮是个低门槛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有数据统计,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国内奶茶饮品行业新开门店数11万家,而同期,有超过 14 万家奶茶店选择了关门。

由于集中关店规模过大,很多上万元的设备在二手市场只能卖一两千块,而品牌门店的存活周期也从原来的 2 ~ 3 年,最低降到了两个月。换句话说,很多新店开业之后,还没有过完打折促销攒人气的阶段,就差不多要考虑关店了。

数据显示,尽管我国现制茶饮店行业规模保持增长,但增速正在逐渐放缓。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预计达3547亿元,同比增长仅6.4%,且预计2024-2028年市场增长幅度将进一步降低。

也就是新茶饮市场的容量即将触及顶部,品牌竞争愈发激烈,必然导致中小型茶饮品牌难以生存。各大头部品牌也纷纷陷入上升瓶颈期,营收和利润的增长停滞、门店扩张放缓、单店收入下滑等,如此背景下,上市或许是头部茶饮品牌的共同心愿。

毕竟上市之后,能不能赚到消费者的钱可能没那么重要了,关键的是要赚股民的钱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上市并不代表着万事大吉,且看已上市的奈雪市值严重缩水,蜜雪能否穿越周期,变成消费巨头,可能他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

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既做不到规模效应,也难以转移风险,单纯靠低价也很难和品牌竞争,相较于下沉市场,高客单价的富裕人群、高端服务行业,或许有一片新天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feuser_5798325 4周前 蜜雪冰城年入百亿不靠奶茶,靠的是什么?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