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参选条件和流程

外籍FELLOW智库

9小时前

其中还吸纳了来自世界30个国家的100名外籍院士(目前中国籍院士约50人,包括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宋健、徐匡迪和现任院长李晓红。

图片

图片

导读

俄罗斯工程院Российская инженерная академия(以下简称工程院РИА)(http://www.info-rae.ru)是俄罗斯工程领域最综合最重要的学术机构,首任院长是俄罗斯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普罗霍罗夫。

图片

俄罗工程院


图片


一、简介

俄罗斯工程院Российская инженерная академия(以下简称工程院РИА)(http://www.info-rae.ru)于1990年5月13日正式成立,其前身是苏联工程院,是由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科工部、国防部、航天航空署等部门联合成立的跨行业科学机构,在俄罗斯联邦司法部注册。俄罗斯工程院是俄罗斯工程领域最综合最重要的学术机构,首任院长是俄罗斯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普罗霍罗夫。1993年俄罗斯工程院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咨询机构地位,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欧和东欧新技术专家组织之列。俄罗斯工程院现有1500余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100多位,包括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宋健、徐匡迪和现任院长李晓红等多位两院院士和科学家。

俄罗斯工程院是俄罗斯工程科学、应用科学领域最高荣誉性、最高咨询性机构,同时也是工程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其宗旨为团结领军科学家和工程师群体的力量;开发和有效利用工程领域的知识潜力;发展和协助开展国家工程领域最重要和最有前途的研究和创新计划;创造和引进全新设备、技术和材料;加速以基础科学应用为基础的设备和技术关键领域的开发进程作出贡献。截至目前,俄罗斯工程院全院拥有40多个分院,30多个学部,9个科学中心和工程中心,正式职工700余人,院士1692人(包括通讯院士)。俄罗斯工程院作为俄罗斯三大跨行业科学机构之一,与俄罗斯科学院密切合作与互动,共同实现基础科学成果、开发新技术和技术模型的应用研究,并与俄罗斯工程教育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提高工程人员的素质。

历史背景

俄罗斯工程院(以下简称RAE或Academy),是前苏联工程院的合法继承者,是在前苏联科学院、前苏联科学技术国家委员会、前苏联科学与工业协会、前苏联科学与工程协会以及二十个专业协会与政府各部委的直接共同参与下,于1990年5月13日正式成立。1991年12月24日,俄罗斯联邦司法部将"俄罗斯工程院"登记为全俄公共组织(登记号为NO.512)。根据俄联邦法律《关于科学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相关规定》,在2001年和2004年,RAE成功通过了俄罗斯联邦的国家认证。

鲍里斯·弗拉基米罗维奇·古谢夫当选为前苏联工程院和俄罗斯工程院的首任院长。俄罗斯工程院名誉院长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即之后的俄罗斯科学院)阿·尤·伊什林斯基、伊·阿·格列博夫、波·叶·巴顿、柯·伏·弗罗洛夫及前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尼·波·拉维罗夫院士,他们在组建俄罗斯工程院RAE过程中提供了重要帮助。

1991年底,工程院从前苏联的10个共和国中相应的选举产生了338名院士和通讯院士,为工程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俄罗斯工程院RAE拥有1350名科学家、工程师及大型生产企业组织管理者,为俄罗斯在各个经济领域的科学与工程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还吸纳了来自世界30个国家的100名外籍院士(目前中国籍院士约50人,包括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宋健、徐匡迪和现任院长李晓红。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等科学家获得其金质勋章)。

建院初期,前苏联工程院(之后的俄罗斯工程院RAE)在加强科学与生产之间的联系方面开展了积极工作,旨在解决加快基础研究成果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问题。

1991年8月22日,根据前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第1178号令,关于“苏联工程院”的决议通知,超过100个科学与生产协会、研究机构及设计局移交给工程院进行科学指导和管理。在诸多关注行业里,如:大型机械制造、冶金与采矿企业及公司都已成为工程院的团体会员;区域机构(分支机构、部门、中心)的组织活动进一步得到加强,并制定出10个主要的工程经营方向。

俄罗斯工程院优势业务

俄罗斯工程院优势业务以工程机械,建筑,材料科学,能源及资源节约为主,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社会信息化应用,开发监测各类设备及其运行状况的系统,以科技创新技术与军工综合体项目为载体开发多用途产品,和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工业应用领域只有权咸的研究。

● 工程院在造船领域开展了重大的科学与实践研究,主要是在"原海军造船厂"的基础上,创建企业级新类型的适应北极极端环境的船舶,其中与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合作研发散货船及具有破冰功能的船舶,工程院积极参与建造能处理复杂的海洋信息的水下综合体机器人。该项目的意义是在大陆架、港口、湖泊和水道中,提供现代化的水下技术服务。

●工程院在材料科学领域,探导各个行业领域内的创新技术与材料科:如航空航天领域,基于碳、芳纶和其他类型的纤维(高模量目质轻的新型合成材料)的高可靠性结构材料做研发:在机械工程领域,尝试式新型钢和轻合金的应用;而在钢与混凝土建筑结构中,材料要考虑耐低温和各种侵蚀因素,对温凝十和金属使用保护涂料可显普增加其强度,耐久性可增强3-7倍。该研究的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实践,如应用于索素契奥运会场馆及配套设施。

●工程院在建筑领域,积极开发新的解决方案,包括地震和永久冻土结构,提出额外的预应力与建筑用绳索加强方案,以提高筑物及结构的稳固性。用三维测虽技术来评估建筑物结构(水坝、发电厂等)的可靠性。评估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状态的通弱区域可能造成的影响。

●工程院在能源及资源节约领域,研发出使发电厂效率提高70%以上、热交换可提高90%以上的技术,为从集中式供热到移动式供热转变提供了解决方案。在非传统能源中开展了积极的尝试:如使用风力发电机,用于热网加热器等。工程院深入研究的波浪技术,创建各种不同模式,包括生物共振分离乳剂和忌浮液,提高材料的均匀性。尤其重视对汽油和柴油燃料使用波浪技术实现其质变。波浪发生器上获得的"燃料-水"类型的夹层乳液,可以增加燃科的辛烷值,同时减少排放到大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氮气等有吉物。开发新设计反应器中的生物质气化制合成气技术:在催化加氢裂化反应器中处理生物质,可有效地利用天然生物物质生产可燃气体、热和电能,使环境更安全。光纤设备的研发(巴什科尔托斯坦分院):军事工业综合体(莫斯科中心)的工程开发中使用各种设备和技术:研发用于评估在高压下运行的设备的剩余寿命标准(伊尔库茨克分院):在不确定的参数变化条件下,多连接非线性动态系统的自适应和自调整控制系统合成法的开发(滨海边疆区分院);微钠米学、纳米机械系统的研发(普斯科夫中心):智能系统技术及过程自动化的研发(托木斯克分院):工业科研废物处理技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分院):跟踪建筑物和结构的土壤基地的现有位置,预测地理过程(雅车特分院)等。

俄罗斯工程院一直是国际及全俄主要论坛的积极组织者。其中包括:俄罗斯工程师主题大会,全俄科学技术会议"加速经济增长和GDP增长的预案",全俄"航天空间利用与和平"论坛,国际及全俄科技大会"一展望未来",科学与实践远程会议"纳米技术在建设中的应用",专业展览和会议"国防工业的多元化与双用途产品和技术"。

俄罗斯工程院组织结构

(1)俄罗斯工程院下设俄罗所工程院学部、俄罗所工程院分院、俄罗斯工程院中心、俄罗斯工程院主席团下屈科学机构。

(2)俄罗所工程院主席团包括院长、副院长、学术秘书长、主席团成员、主席团大会、主席团功公室。

俄罗斯工程院学部

●机械工程(重、能源、运输等)
●新技术方法
●治金
●石油和天然气技术
●工程教音的问题
●工业工程设计
●焊接及相关技术
●控制系统,诊断仪器
●建筑
●造船业
●轻工技术
●食品加工技术
●祸轮机结构
●化工技术
●工程中的经济、法律和管理
●能源

●航空航天
●水资原管理和水利工程
●军事技术问题
●地质,采矿和回收有用的矿石
●铁路运输
●生物工程技术
●工程力学
●工程生态学和资原保存
●工程稳定性的问题和转换
●信总安全
●信息学和无线电电子
●通讯工具
●森林工程技术
●材料科料学和技术
●机械工程(汽车、拖拉机、建筑和道路)
●养蜂的过程、设备和新技术
●核电

地区分院

工程院分中心

阿尔汉格尔斯克>
阿斯特拉罕>
巴什科尔托斯坦>
布拉斯科>
布良斯克>
布里亚特>
沃洛格达>
沃罗涅日>
达吉斯坦>
伊尔库茨克>
加里宁格勒>
卡卢加>
卡累利>
克麦罗沃(库兹巴斯)>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西伯利亚)>
克里米亚>
库班>
利佩茨克>
摩尔多维>
莫斯科地区>
下诺夫哥罗德(伏尔加-维亚特卡)>
新西伯利亚>
奥姆斯基>
奥伦堡>
奥廖尔>
奔萨>
彼尔姆>
远东>
普斯科夫>
罗斯托夫>
萨马拉(伏尔加地区)>
圣彼得堡>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乌拉尔)>
鞑靼部(喀山)>
特维尔>
陶里亚蒂>
托木斯克>
乌德穆尔斯科>
哈巴罗夫斯克>
卡卡斯>
雅库特>
雅罗斯拉夫>

工程院分中心

阿尔马维尔中心>沃罗涅日中心>工程-施工中心>萨马拉中心>专业地球物理中心>南方科技中心>

领导简介

图片

院长:鲍里斯·弗拉基米罗维奇·古谢夫

现任院长为鲍里斯·弗拉基米罗维奇·古谢夫:工程学科学正博士、教授、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荣誉科学家、苏联和俄罗斯联邦国家奖章获得者、俄罗斯联邦政府科学及教育奖5次奖项获得者。

图片

副院长:斯比兰斯基·阿纳托利·阿 列克谢耶维奇

副院长由院长提名后再提交院士大会选举产生。主席团现有成员20人,第一副院长3人,副院长12人。其中工程院常驻副院长3人。

二、院士选举

根据《俄罗斯工程院准入成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办法》

一、推荐参选条件

(一)基本条件:

  1. 中国籍和以在华工作为主的外籍华人专家,热爱祖国、学风端正、品行正派,无违法犯罪记录;

  2. 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要的、创造性的成绩和贡献,愿意且能够积极开展中俄工程科技交流合作;

  3. 申请人必须具备,博士学位、正高级职称,有能证明卓越专业水平的论文、专利、奖项、专著、等。

(二)优先条件:

  1. 在促进中俄工程科学技术界交流合作中做出突出成绩或重要贡献的;

  2. 中国两院院士或有效候选人,或在面向重大需求、引领国际前沿、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国家级人才。

二、推荐参选流程

(一)遴选推荐:

(1)拟参选人提交材料如下:

  1. -申请书——1份

  2. -俄罗斯工程科学院成员签署的意见书——1份

  3. -教育信息和工作地点(并写明职务)清单——1份

  4. -自传——1份

  5. -护照、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硕士、博士、博士后)和职称证书(教授)扫描件——1份(依次放在同一个Word文档内)

  6. -主要科学著作和专利奖项清单——1份(最多10项)

  7. -工程(或科研)项目清单——1份(最多10项)

  8. -3х4см尺寸的护照照片(白色背景)——1份,以及电子版高清照片

  9. -表格Form№1 RAE英俄文版本(只填写英文部分,俄文部分不需要填写)——1份

  10. -表格Form№1 RAE中文——1份

  11. -CONSENT——1份

(2)审核评判,包括对拟参选人考察了解,择优报知俄罗斯工程院专项工作组;

(3)确定推选人员,并制作翻译俄文版。

(二)评选流程:

  1. 由中科新达国际科技服务中心上报材料至俄罗斯工程院,由俄罗斯工程院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审查材料,通过投票的方式终选决定。

(三)当选后事宜:

  1. 俄罗斯工程院秘书处发送贺信邮件通知祝贺当选外籍院士,列入俄罗斯工程院网站院士名录,颁发证书;

  2. 按照俄罗斯工程院章程规定,开展科技、项目合作或有关活动等。表现突出者拟授予荣誉奖项;

  3. 积极参与中俄科技合作、研讨会或论坛、地方产业发展对接活动、建设中俄合作新型研发机构等。

图片
图片

院士证书

部分华人院士名单 

宋健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匡迪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晓红 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学记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国家特聘教授 

翟裕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吴淦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 

葛世荣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乔建永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周文斌 前南昌大学校长

宫辉力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 

王文科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章 毅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陈广学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中国感光学会副理事长 

李宏男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教授、建设工程学部学术分委员 会主任 

张全国 河南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 

刘雪松 浙江大学药学院研究员、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转化药学创制中心研究             员 

毕 勇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池汝安 湖北三峡实验室主任 

方明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志荣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中国药学会工业药剂学专委会 委员 

白国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李楚源 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广药集团首席科学家、技术 委员会主任 

陈士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              究所首席 研究员 

王凭慧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谭云亮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

沈照理 曾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

翁宇庆 曾任国家钢铁研究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大融 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院士

潘毅  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              公共卫生学院院士

陈 坚    曾任江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一卿 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动力系统首席专家

王成彪 曾任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长

刘河洲 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

阮殿波  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特聘院长

赵自然 清华大学工物系学士、博士,清华大学危爆物品扫描探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教授

李清文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副所长

荣毅超  曾任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

陈湘生 深圳地铁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军  任中国中车集团总工程师,曾获第四届“全国杰出工程师奖”

关鸿亮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空间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侯锋  现任中国水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李永东 清华大学新概念技术汽车研究院副院长

张扬军 清华大学车辆工程学院教授

池汝安 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兴发矿业学院院长、湖北三峡实验室主任

梁应敞 欧洲科学院院士

吴建平 现任清华大学土木系教授,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

陈福明 现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员、工业分离和生态环保团队首席科学家

外籍院士智库

外籍院士智库(Foreign Fellow Think Tank,简称FFTT),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深远影响力的智库, 致力于推动理论、科技与产业的创新,链接全球顶尖学术组织,促进科技界顶级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外籍院士智库”

分享、点赞、在看,一键3连!

其中还吸纳了来自世界30个国家的100名外籍院士(目前中国籍院士约50人,包括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宋健、徐匡迪和现任院长李晓红。

图片

图片

导读

俄罗斯工程院Российская инженерная академия(以下简称工程院РИА)(http://www.info-rae.ru)是俄罗斯工程领域最综合最重要的学术机构,首任院长是俄罗斯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普罗霍罗夫。

图片

俄罗工程院


图片


一、简介

俄罗斯工程院Российская инженерная академия(以下简称工程院РИА)(http://www.info-rae.ru)于1990年5月13日正式成立,其前身是苏联工程院,是由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科工部、国防部、航天航空署等部门联合成立的跨行业科学机构,在俄罗斯联邦司法部注册。俄罗斯工程院是俄罗斯工程领域最综合最重要的学术机构,首任院长是俄罗斯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普罗霍罗夫。1993年俄罗斯工程院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咨询机构地位,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欧和东欧新技术专家组织之列。俄罗斯工程院现有1500余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100多位,包括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宋健、徐匡迪和现任院长李晓红等多位两院院士和科学家。

俄罗斯工程院是俄罗斯工程科学、应用科学领域最高荣誉性、最高咨询性机构,同时也是工程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其宗旨为团结领军科学家和工程师群体的力量;开发和有效利用工程领域的知识潜力;发展和协助开展国家工程领域最重要和最有前途的研究和创新计划;创造和引进全新设备、技术和材料;加速以基础科学应用为基础的设备和技术关键领域的开发进程作出贡献。截至目前,俄罗斯工程院全院拥有40多个分院,30多个学部,9个科学中心和工程中心,正式职工700余人,院士1692人(包括通讯院士)。俄罗斯工程院作为俄罗斯三大跨行业科学机构之一,与俄罗斯科学院密切合作与互动,共同实现基础科学成果、开发新技术和技术模型的应用研究,并与俄罗斯工程教育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提高工程人员的素质。

历史背景

俄罗斯工程院(以下简称RAE或Academy),是前苏联工程院的合法继承者,是在前苏联科学院、前苏联科学技术国家委员会、前苏联科学与工业协会、前苏联科学与工程协会以及二十个专业协会与政府各部委的直接共同参与下,于1990年5月13日正式成立。1991年12月24日,俄罗斯联邦司法部将"俄罗斯工程院"登记为全俄公共组织(登记号为NO.512)。根据俄联邦法律《关于科学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相关规定》,在2001年和2004年,RAE成功通过了俄罗斯联邦的国家认证。

鲍里斯·弗拉基米罗维奇·古谢夫当选为前苏联工程院和俄罗斯工程院的首任院长。俄罗斯工程院名誉院长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即之后的俄罗斯科学院)阿·尤·伊什林斯基、伊·阿·格列博夫、波·叶·巴顿、柯·伏·弗罗洛夫及前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尼·波·拉维罗夫院士,他们在组建俄罗斯工程院RAE过程中提供了重要帮助。

1991年底,工程院从前苏联的10个共和国中相应的选举产生了338名院士和通讯院士,为工程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俄罗斯工程院RAE拥有1350名科学家、工程师及大型生产企业组织管理者,为俄罗斯在各个经济领域的科学与工程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还吸纳了来自世界30个国家的100名外籍院士(目前中国籍院士约50人,包括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宋健、徐匡迪和现任院长李晓红。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等科学家获得其金质勋章)。

建院初期,前苏联工程院(之后的俄罗斯工程院RAE)在加强科学与生产之间的联系方面开展了积极工作,旨在解决加快基础研究成果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问题。

1991年8月22日,根据前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第1178号令,关于“苏联工程院”的决议通知,超过100个科学与生产协会、研究机构及设计局移交给工程院进行科学指导和管理。在诸多关注行业里,如:大型机械制造、冶金与采矿企业及公司都已成为工程院的团体会员;区域机构(分支机构、部门、中心)的组织活动进一步得到加强,并制定出10个主要的工程经营方向。

俄罗斯工程院优势业务

俄罗斯工程院优势业务以工程机械,建筑,材料科学,能源及资源节约为主,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社会信息化应用,开发监测各类设备及其运行状况的系统,以科技创新技术与军工综合体项目为载体开发多用途产品,和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工业应用领域只有权咸的研究。

● 工程院在造船领域开展了重大的科学与实践研究,主要是在"原海军造船厂"的基础上,创建企业级新类型的适应北极极端环境的船舶,其中与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合作研发散货船及具有破冰功能的船舶,工程院积极参与建造能处理复杂的海洋信息的水下综合体机器人。该项目的意义是在大陆架、港口、湖泊和水道中,提供现代化的水下技术服务。

●工程院在材料科学领域,探导各个行业领域内的创新技术与材料科:如航空航天领域,基于碳、芳纶和其他类型的纤维(高模量目质轻的新型合成材料)的高可靠性结构材料做研发:在机械工程领域,尝试式新型钢和轻合金的应用;而在钢与混凝土建筑结构中,材料要考虑耐低温和各种侵蚀因素,对温凝十和金属使用保护涂料可显普增加其强度,耐久性可增强3-7倍。该研究的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实践,如应用于索素契奥运会场馆及配套设施。

●工程院在建筑领域,积极开发新的解决方案,包括地震和永久冻土结构,提出额外的预应力与建筑用绳索加强方案,以提高筑物及结构的稳固性。用三维测虽技术来评估建筑物结构(水坝、发电厂等)的可靠性。评估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状态的通弱区域可能造成的影响。

●工程院在能源及资源节约领域,研发出使发电厂效率提高70%以上、热交换可提高90%以上的技术,为从集中式供热到移动式供热转变提供了解决方案。在非传统能源中开展了积极的尝试:如使用风力发电机,用于热网加热器等。工程院深入研究的波浪技术,创建各种不同模式,包括生物共振分离乳剂和忌浮液,提高材料的均匀性。尤其重视对汽油和柴油燃料使用波浪技术实现其质变。波浪发生器上获得的"燃料-水"类型的夹层乳液,可以增加燃科的辛烷值,同时减少排放到大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氮气等有吉物。开发新设计反应器中的生物质气化制合成气技术:在催化加氢裂化反应器中处理生物质,可有效地利用天然生物物质生产可燃气体、热和电能,使环境更安全。光纤设备的研发(巴什科尔托斯坦分院):军事工业综合体(莫斯科中心)的工程开发中使用各种设备和技术:研发用于评估在高压下运行的设备的剩余寿命标准(伊尔库茨克分院):在不确定的参数变化条件下,多连接非线性动态系统的自适应和自调整控制系统合成法的开发(滨海边疆区分院);微钠米学、纳米机械系统的研发(普斯科夫中心):智能系统技术及过程自动化的研发(托木斯克分院):工业科研废物处理技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分院):跟踪建筑物和结构的土壤基地的现有位置,预测地理过程(雅车特分院)等。

俄罗斯工程院一直是国际及全俄主要论坛的积极组织者。其中包括:俄罗斯工程师主题大会,全俄科学技术会议"加速经济增长和GDP增长的预案",全俄"航天空间利用与和平"论坛,国际及全俄科技大会"一展望未来",科学与实践远程会议"纳米技术在建设中的应用",专业展览和会议"国防工业的多元化与双用途产品和技术"。

俄罗斯工程院组织结构

(1)俄罗斯工程院下设俄罗所工程院学部、俄罗所工程院分院、俄罗斯工程院中心、俄罗斯工程院主席团下屈科学机构。

(2)俄罗所工程院主席团包括院长、副院长、学术秘书长、主席团成员、主席团大会、主席团功公室。

俄罗斯工程院学部

●机械工程(重、能源、运输等)
●新技术方法
●治金
●石油和天然气技术
●工程教音的问题
●工业工程设计
●焊接及相关技术
●控制系统,诊断仪器
●建筑
●造船业
●轻工技术
●食品加工技术
●祸轮机结构
●化工技术
●工程中的经济、法律和管理
●能源

●航空航天
●水资原管理和水利工程
●军事技术问题
●地质,采矿和回收有用的矿石
●铁路运输
●生物工程技术
●工程力学
●工程生态学和资原保存
●工程稳定性的问题和转换
●信总安全
●信息学和无线电电子
●通讯工具
●森林工程技术
●材料科料学和技术
●机械工程(汽车、拖拉机、建筑和道路)
●养蜂的过程、设备和新技术
●核电

地区分院

工程院分中心

阿尔汉格尔斯克>
阿斯特拉罕>
巴什科尔托斯坦>
布拉斯科>
布良斯克>
布里亚特>
沃洛格达>
沃罗涅日>
达吉斯坦>
伊尔库茨克>
加里宁格勒>
卡卢加>
卡累利>
克麦罗沃(库兹巴斯)>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西伯利亚)>
克里米亚>
库班>
利佩茨克>
摩尔多维>
莫斯科地区>
下诺夫哥罗德(伏尔加-维亚特卡)>
新西伯利亚>
奥姆斯基>
奥伦堡>
奥廖尔>
奔萨>
彼尔姆>
远东>
普斯科夫>
罗斯托夫>
萨马拉(伏尔加地区)>
圣彼得堡>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乌拉尔)>
鞑靼部(喀山)>
特维尔>
陶里亚蒂>
托木斯克>
乌德穆尔斯科>
哈巴罗夫斯克>
卡卡斯>
雅库特>
雅罗斯拉夫>

工程院分中心

阿尔马维尔中心>沃罗涅日中心>工程-施工中心>萨马拉中心>专业地球物理中心>南方科技中心>

领导简介

图片

院长:鲍里斯·弗拉基米罗维奇·古谢夫

现任院长为鲍里斯·弗拉基米罗维奇·古谢夫:工程学科学正博士、教授、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荣誉科学家、苏联和俄罗斯联邦国家奖章获得者、俄罗斯联邦政府科学及教育奖5次奖项获得者。

图片

副院长:斯比兰斯基·阿纳托利·阿 列克谢耶维奇

副院长由院长提名后再提交院士大会选举产生。主席团现有成员20人,第一副院长3人,副院长12人。其中工程院常驻副院长3人。

二、院士选举

根据《俄罗斯工程院准入成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办法》

一、推荐参选条件

(一)基本条件:

  1. 中国籍和以在华工作为主的外籍华人专家,热爱祖国、学风端正、品行正派,无违法犯罪记录;

  2. 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要的、创造性的成绩和贡献,愿意且能够积极开展中俄工程科技交流合作;

  3. 申请人必须具备,博士学位、正高级职称,有能证明卓越专业水平的论文、专利、奖项、专著、等。

(二)优先条件:

  1. 在促进中俄工程科学技术界交流合作中做出突出成绩或重要贡献的;

  2. 中国两院院士或有效候选人,或在面向重大需求、引领国际前沿、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国家级人才。

二、推荐参选流程

(一)遴选推荐:

(1)拟参选人提交材料如下:

  1. -申请书——1份

  2. -俄罗斯工程科学院成员签署的意见书——1份

  3. -教育信息和工作地点(并写明职务)清单——1份

  4. -自传——1份

  5. -护照、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硕士、博士、博士后)和职称证书(教授)扫描件——1份(依次放在同一个Word文档内)

  6. -主要科学著作和专利奖项清单——1份(最多10项)

  7. -工程(或科研)项目清单——1份(最多10项)

  8. -3х4см尺寸的护照照片(白色背景)——1份,以及电子版高清照片

  9. -表格Form№1 RAE英俄文版本(只填写英文部分,俄文部分不需要填写)——1份

  10. -表格Form№1 RAE中文——1份

  11. -CONSENT——1份

(2)审核评判,包括对拟参选人考察了解,择优报知俄罗斯工程院专项工作组;

(3)确定推选人员,并制作翻译俄文版。

(二)评选流程:

  1. 由中科新达国际科技服务中心上报材料至俄罗斯工程院,由俄罗斯工程院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审查材料,通过投票的方式终选决定。

(三)当选后事宜:

  1. 俄罗斯工程院秘书处发送贺信邮件通知祝贺当选外籍院士,列入俄罗斯工程院网站院士名录,颁发证书;

  2. 按照俄罗斯工程院章程规定,开展科技、项目合作或有关活动等。表现突出者拟授予荣誉奖项;

  3. 积极参与中俄科技合作、研讨会或论坛、地方产业发展对接活动、建设中俄合作新型研发机构等。

图片
图片

院士证书

部分华人院士名单 

宋健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匡迪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晓红 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学记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国家特聘教授 

翟裕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吴淦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 

葛世荣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乔建永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周文斌 前南昌大学校长

宫辉力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 

王文科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章 毅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陈广学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中国感光学会副理事长 

李宏男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教授、建设工程学部学术分委员 会主任 

张全国 河南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 

刘雪松 浙江大学药学院研究员、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转化药学创制中心研究             员 

毕 勇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池汝安 湖北三峡实验室主任 

方明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志荣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中国药学会工业药剂学专委会 委员 

白国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李楚源 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广药集团首席科学家、技术 委员会主任 

陈士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              究所首席 研究员 

王凭慧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谭云亮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

沈照理 曾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

翁宇庆 曾任国家钢铁研究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大融 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院士

潘毅  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              公共卫生学院院士

陈 坚    曾任江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一卿 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动力系统首席专家

王成彪 曾任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长

刘河洲 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

阮殿波  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特聘院长

赵自然 清华大学工物系学士、博士,清华大学危爆物品扫描探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教授

李清文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副所长

荣毅超  曾任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

陈湘生 深圳地铁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军  任中国中车集团总工程师,曾获第四届“全国杰出工程师奖”

关鸿亮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空间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侯锋  现任中国水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李永东 清华大学新概念技术汽车研究院副院长

张扬军 清华大学车辆工程学院教授

池汝安 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兴发矿业学院院长、湖北三峡实验室主任

梁应敞 欧洲科学院院士

吴建平 现任清华大学土木系教授,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

陈福明 现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员、工业分离和生态环保团队首席科学家

外籍院士智库

外籍院士智库(Foreign Fellow Think Tank,简称FFTT),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深远影响力的智库, 致力于推动理论、科技与产业的创新,链接全球顶尖学术组织,促进科技界顶级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外籍院士智库”

分享、点赞、在看,一键3连!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