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媒体眼中的上海金融|航运指数期货背后的故事

上期所发布

16小时前

之所以想说航运指数期货背后的故事,是因为他们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被称为是一个“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团队。

从无到有。

从第一次提出想法开始算起,到2023年八月挂牌上市,这个品种,整整走过二十年。它就是航运指数期货,一个被证监会定义为“近些年最具创新性的期货品种”,从上海,登陆资本市场。

这是航运、外贸产业翘首以盼的一个风险对冲工具,填补了我国航运衍生品市场的空白。

2024年以来,这个品种依然保持高度活跃。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10月,航运指数期货已挂牌交易9个合约品种,累计成交超4200万手,总成交金额约3.5万亿元,折算下来,一个交易日的成交额为123亿元,日均持仓量8万手。

这个成绩,放在全球市场中来看,活跃度远超其它同类品种。再从指数本身来看,期现联动非常紧密,价格发现功能初步发挥,为我国这样的航运大国发展,提供金融力量。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年间,极端市场风险如影随形。

2024年年初,在红海危机下,指数涨势异常凶猛,不仅因为现货市场上,航运运费大涨,而且大量个人投资者涌入市场,做多氛围达到极致。两周多时间里,航运指数期货多次打板,指数翻了超2倍。

与其它领域不同,期货市场具有独特的复杂性,且与实物现货市场天然相连,涉及主体众多。从交易结算制度上来看,由于采取保证金制度,所以期货交易天然带杠杆,也就是说,如果航运指数期货的凌厉涨势继续演变下去,一旦价格下跌,这对于参与交易的投资者来说,都可能是巨大的损失。

如何做到“降温、消肿、软着陆”?是摆在上期所面前的一个问题。

时刻监控价格的交易所,果断采取措施,3周内出台了6轮风控措施,保证金比例从12%小步多次提高至22%,交易限额不断下调。终于,伴随着绕行前往欧洲成为常态,期货市场逐步回归理性。

这是2024年夏天,采访上海期货交易所衍生品部时,曾经播出过的一段新闻素材,这也是交易所首次面对媒体,讲述风险发生时的应对思路。

衍生品部的负责人黄伟,在采访中讲过这样一段话:“自己的感受就是我们算是打了一场大仗,我们整个的监管、包括制度,经受住了相应的一些考验。在面对极端行情的过程中,我们整体上感受,心里更有谱了,应对也更加从容了。那我们所有给出的政策,就是为了保证运价现货价格这样的一个大幅上涨,在期货市场上不要扩大,不要风险放大”。

和其它行业不同,金融创新的另一面,是风险,两者如影随形,对于风险的监管和应对,和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摆在同样位置的工作。从2019年以来,全球市场上,极端事件频出,如何在服务实体经济和防风险中间找平衡,是门学问,也是我们媒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以上海期货交易所为代表的中国期货行业,在保证金交易、持仓限额、每日无负债结算等国际通行的制度基础上,探索出了穿透式监管、涨跌停板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期货监管制度,成功应对了美国期货市场负油价、英国期货市场镍事件等境外风险传导,保障了市场平稳运行,为全球客户提供理性的价格信号。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0月份,全国期货交易市场成交量为6.95亿手,成交额58万亿元,这其中,如果从交易所成交占比排名来看,无论从哪个口径衡量,上期所都稳占全市场三成以上。

在上海,聚集了多家金融基础设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等等。2024年前三季度,沪上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已经突破了2600万亿元,同比增长3.4%,这其中,期货交易所成交额涨幅最高,达到了24.5%。

之所以想说航运指数期货背后的故事,是因为他们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被称为是一个“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团队。上期所期货衍生品部的奋斗故事,不仅仅是20多年发展过程的写照,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无数奋进者的缩影。

之所以想说航运指数期货背后的故事,是因为他们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被称为是一个“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团队。

从无到有。

从第一次提出想法开始算起,到2023年八月挂牌上市,这个品种,整整走过二十年。它就是航运指数期货,一个被证监会定义为“近些年最具创新性的期货品种”,从上海,登陆资本市场。

这是航运、外贸产业翘首以盼的一个风险对冲工具,填补了我国航运衍生品市场的空白。

2024年以来,这个品种依然保持高度活跃。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10月,航运指数期货已挂牌交易9个合约品种,累计成交超4200万手,总成交金额约3.5万亿元,折算下来,一个交易日的成交额为123亿元,日均持仓量8万手。

这个成绩,放在全球市场中来看,活跃度远超其它同类品种。再从指数本身来看,期现联动非常紧密,价格发现功能初步发挥,为我国这样的航运大国发展,提供金融力量。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年间,极端市场风险如影随形。

2024年年初,在红海危机下,指数涨势异常凶猛,不仅因为现货市场上,航运运费大涨,而且大量个人投资者涌入市场,做多氛围达到极致。两周多时间里,航运指数期货多次打板,指数翻了超2倍。

与其它领域不同,期货市场具有独特的复杂性,且与实物现货市场天然相连,涉及主体众多。从交易结算制度上来看,由于采取保证金制度,所以期货交易天然带杠杆,也就是说,如果航运指数期货的凌厉涨势继续演变下去,一旦价格下跌,这对于参与交易的投资者来说,都可能是巨大的损失。

如何做到“降温、消肿、软着陆”?是摆在上期所面前的一个问题。

时刻监控价格的交易所,果断采取措施,3周内出台了6轮风控措施,保证金比例从12%小步多次提高至22%,交易限额不断下调。终于,伴随着绕行前往欧洲成为常态,期货市场逐步回归理性。

这是2024年夏天,采访上海期货交易所衍生品部时,曾经播出过的一段新闻素材,这也是交易所首次面对媒体,讲述风险发生时的应对思路。

衍生品部的负责人黄伟,在采访中讲过这样一段话:“自己的感受就是我们算是打了一场大仗,我们整个的监管、包括制度,经受住了相应的一些考验。在面对极端行情的过程中,我们整体上感受,心里更有谱了,应对也更加从容了。那我们所有给出的政策,就是为了保证运价现货价格这样的一个大幅上涨,在期货市场上不要扩大,不要风险放大”。

和其它行业不同,金融创新的另一面,是风险,两者如影随形,对于风险的监管和应对,和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摆在同样位置的工作。从2019年以来,全球市场上,极端事件频出,如何在服务实体经济和防风险中间找平衡,是门学问,也是我们媒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以上海期货交易所为代表的中国期货行业,在保证金交易、持仓限额、每日无负债结算等国际通行的制度基础上,探索出了穿透式监管、涨跌停板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期货监管制度,成功应对了美国期货市场负油价、英国期货市场镍事件等境外风险传导,保障了市场平稳运行,为全球客户提供理性的价格信号。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0月份,全国期货交易市场成交量为6.95亿手,成交额58万亿元,这其中,如果从交易所成交占比排名来看,无论从哪个口径衡量,上期所都稳占全市场三成以上。

在上海,聚集了多家金融基础设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等等。2024年前三季度,沪上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已经突破了2600万亿元,同比增长3.4%,这其中,期货交易所成交额涨幅最高,达到了24.5%。

之所以想说航运指数期货背后的故事,是因为他们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被称为是一个“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团队。上期所期货衍生品部的奋斗故事,不仅仅是20多年发展过程的写照,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无数奋进者的缩影。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