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融资谣言背后

巨潮WAVE

11小时前

中国DeepSeek的横空出世,势必将引发一轮全球科技资产估值的大混乱。未来需要被反复论证价值的,不仅包括英伟达和几大美国科技巨头,也包括一众中国科技企业,和DeepSeek自己。

文 | 小卢鱼

编辑 | 杨旭然

根据外媒The Information的披露,称DeepSeek正考虑首次引入外部资金,且阿里巴巴、中投公司等巨头企业均表现出投资意向。这则消息迅速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且影响到了部分公司的股价。

DeepSeek官方则迅速作出回应,明确表示这些融资传闻纯属谣言。

在此之前,2月7日左右已有过一次谣传。当时有消息称阿里投资计划以100亿美元的估值,投资10亿美元认购DeepSeek股权,随后被阿里方面辟谣。

但无论怎样,在与DeepSeek之间建立起的似有似无的资本关系之后,阿里巴巴的股价已被市场彻底点燃,几年没有过的大行情一路向上,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阿里巴巴股价表现(自2024年11月至今)

阿里高层在辟谣时特别强调,两家公司“同为杭州企业”,这反而强化了外界对双方存在隐性关联的想象。不论是否真的与DeepSeek能够达成股权层面的合作,阿里在资本市场上的面貌都已经被焕然一新。

阿里借力传言标榜自己的智能无可厚非,只是这不一定是DeepSeek想要的,更不可能是极其看重DeepSeek的中国官方想要的。

试探

阿里与DeepSeek已经开启了正常的业务合作,即通过阿里云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平台,为DeepSeek的模型提供支持,同时借助DeepSeek的技术能力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服务水平。

市场可能会将这种正常的业务合作,误解为是股权投资的前奏。

除了支持国产做大做强、服务好国内用户需求这种明面上的理由之外,传播DeepSeek融资谣言的人还有一个隐秘的动机,就是重构AI赛道估值体系。

当前AI企业估值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大模型研发成本极高,但商业化路径尚不清晰,导致传统的市盈率、市销率估值法已经完全失效,市场亟需新指标(如单参数估值、算力效率比)但共识尚未形成。

哪怕是OpenAI的估值,也令人难以信服。孙正义今年投资OpenAI,不少人就认为这只是变相给美国送钱,而不是因为OpenAI真的价值3000亿美元。

孙正义总是那个高估值大规模投入的角色

目前行业专家对DeepSeek的估值分歧巨大。根据彭博数据的调研和国内媒体的报道,DeepSeek的估值预计在10亿美元到1500亿美元之间,估值的中间值为20亿到300亿美元。

更激进些的,已经在按照OpenAI一半的估值——也就是大概1500亿美元来对标。按照这个数字,梁文锋已经可以预定中国首富的位置了。

综合这些言论和报道可以看出,市场反复炒作DeepSeek开启融资,可能与国内外多方资本力量试图通过非正式渠道,对AI企业估值进行某种测试有关。

释放“阿里10亿美元投资DeepSeek”的假消息,不仅可以观察DeepSeek是否动心,等待其积极反馈,也可以看腾讯、字节是否会跟进甚至抬价,甚至可以通过二级市场相关概念股的涨幅,去观察市场对于人工智能企业估值的接受度。

只要二级市场足够疯狂,一级市场就可以给出更高的估值价码。

在市场没有探索出对AI赛道的估值方法共识之前,这种关于DeepSeek的融资传闻炒作,恐怕还会反复上演。释放消息就可以得到反馈,通过反馈就可以判断预期,通过判断预期,就可以摸索出各方对于人工智能行情、估值的真实态度。

外界风声不止,梁文锋和DeepSeek的表现却尤为安静。为数不多的几次亮相都是参加中央政府组织的重磅会议,比如2月17日的民营企业座谈会。

安静

网络盛传,现在有人想见梁文锋都要先经过浙江省政府的“审批”。一些来路不清、资金归属不明的投资人想在这种风口浪尖的时期谈投资,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除了政府方面的态度强硬,梁文锋和DeepSeek看起来也是一点也不缺钱。

相比于其他AI项目,DeepSeek的孵化路径相当特殊,核心目的是构建AI与量化交易的协同生态,而非追求独立上市退出,甚至也不太需要商业化上的绝对成功。

母公司幻方量化不需要靠DeepSeek赚钱,还承担了前期高额的人力成本和算力成本。2024年,DeepSeek70%的收入来自幻方体系的使用费,无需外部资金。

甚至,DeepSeek能通过B端模型订阅(如为金融机构提供量化策略生成服务)实现现金流平衡。

只是对于免费使用的C端客户来说,遇到“系统繁忙”这种事还是难以避免。

所以在开头所说的The Information传言版本中,就说DeepSeek之所以考虑融资,主要是因为用户需求显著增加,公司内部展开了关于增加资源投入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讨论,进而引发了是否引入更多投资者的议题。

这种看起来合情合理又能戳中人心的原由,明显增强了谣言的可传播性。

近期,市场上又出现了炒作幻方量化管理规模缩水的情况,似乎想让DeepSeek多一些赚钱的急迫感,但幻方量化也只是很淡定回应“这是正常现象”。

对梁文锋这样有强烈技术原教旨主义特征,并且没有海外背景的创业者来说,融资这事的优先级大概真的不高。

而且以目前政府、国企、学校大力推广DeepSeek的架势来看,实际上已经不能再用传统的商业逻辑、互联网企业成长的框架去观察这家公司了。

央视报道DeepSeek处理政务

开年以来,北京、广东、江苏、辽宁、江西、内蒙古等多地政务系统都已接入DeepSeek系列大模型,尤其是市民常用的12345。深圳市福田区近日推出70名智慧政务“新员工”,更是直接上了热搜。

很难想象如果DeepSeek是一家股权结构复杂、大量海外资本介入的公司,这样的场面还会发生,政府官方机构怎么敢于如此大规模使用。

保持相对封闭的股权状态,DeepSeek可以通过避免国际资本介入,防范因地缘冲突、科技战导致的技术掣肘或外资股东背刺,也更可能获得优先接入国家算力网络、获取政府数据等稀缺资源的倾斜。

因此,风投、互联网资本无法投资DeepSeek根本算不上意外,真投了才称得上是意外。只可惜中国的顶级科技公司,似乎总是与普通投资者无缘。

修正

目前中国最优秀的那批科技企业,包括华为、大疆、DeepSeek,似乎都有回避上市的倾向。每次当这些企业带来技术突破,行业前景想象又无法在一级市场兑现时,市场资金就会通过二级市场寻找关联标的,哪怕只是“按名索骥”。

比如“AI伴侣”话题发酵就带火了趣睡科技,股价三天暴涨47%,逼得公司赶紧公告,称目前并未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领域有相应的业务。

恒生科技指数虽然有“套人前科”,但大型成分股如腾讯、阿里的业务场景毕竟与AI应用强相关,算是眼下真正能吃到AI技术突破红利的“替代性资产”,也迎来了大批资金涌入。

恒生科技指数表现(自2024年11月至今)

截至2月21日,恒生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超17%,恒生科技指数年内累计涨幅高达31.14%。相比于去年2月的低点,恒生科技指数已经上涨94.93%,恒生指数涨幅已超过51%。

买方情绪和买盘力量是支撑这一轮港股科技股走强的重要原因。在买方情绪背后,是DeepSeek的算法突破和成本优势,真正动摇了过去市场关于“中国科技落后于人”的谬论——港股市场率先做出了大幅的认知修正。

一方面,港股市场因其国际化属性,成为少数能容纳中国科技巨头估值高涨,且具备监管灵活性的场所。因为同时连接国内应用场景和海外资本,港股自然能成为内外资博弈中国AI发展前景的主战场。

另一方面,港股上市的科技巨头既具备 AI 落地场景,又有不错的现金流和财报表现支撑估值修复,盈利能力和确定性比大部分A股科技股可靠的多。

如果未来腾讯、阿里的财报中能体现接入DeepSeek带来的增量收益,那么就算DeepSeek一直不接受外部投资,港股科技巨头估值的想象空间还是会变得更大。

腾讯产品已经开始陆续接入DeepSeek

二级市场在春季躁动,一级市场同样如此。

“杭州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在2月14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准备带着不到3年亏损超17亿的沉重负担冲刺IPO。此前完成九轮融资的宇树科技,据称将开启新一轮融资,届时估值有望突破200亿大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想要认购宇树老股的客户中,有40%来自海外市场,充分说明了中国科技进步并不只是中国人的自嗨。

写在最后

“我认为市场当时对R1的反应是‘哦,我的天哪,人工智能结束了!它从天而降,我们不再需要进行任何计算了!’”黄仁勋表示,“而事实恰恰相反。”

这是黄仁勋第一次回应DeepSeek所带来的冲击。

但美国股市刚刚遭遇了“黑色星期五”,道指与标普500指数分别下跌1.69%、1.71%,均创今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英伟达的股价当天也下挫4.05%。反倒是中概股逆势上涨,中国金龙指数周五收盘涨1.65%。

纳斯达克指数表现(自2024年11月至今

投资者对美国科技公司的担忧情绪显然正在加重,黄仁勋的风轻云淡并没有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出来。

这种担忧一方面来源于美国内政外交的混乱局面,另一方面则来源于DeepSeek的出现,戳破了关于某些美国科技公司“独占全球”、“技术垄断”的假设。

中国DeepSeek的横空出世,势必将引发一轮全球科技资产估值的大混乱。未来需要被反复论证价值的,不仅包括英伟达和几大美国科技巨头,也包括一众中国科技企业,和DeepSeek自己。

中国DeepSeek的横空出世,势必将引发一轮全球科技资产估值的大混乱。未来需要被反复论证价值的,不仅包括英伟达和几大美国科技巨头,也包括一众中国科技企业,和DeepSeek自己。

文 | 小卢鱼

编辑 | 杨旭然

根据外媒The Information的披露,称DeepSeek正考虑首次引入外部资金,且阿里巴巴、中投公司等巨头企业均表现出投资意向。这则消息迅速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且影响到了部分公司的股价。

DeepSeek官方则迅速作出回应,明确表示这些融资传闻纯属谣言。

在此之前,2月7日左右已有过一次谣传。当时有消息称阿里投资计划以100亿美元的估值,投资10亿美元认购DeepSeek股权,随后被阿里方面辟谣。

但无论怎样,在与DeepSeek之间建立起的似有似无的资本关系之后,阿里巴巴的股价已被市场彻底点燃,几年没有过的大行情一路向上,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阿里巴巴股价表现(自2024年11月至今)

阿里高层在辟谣时特别强调,两家公司“同为杭州企业”,这反而强化了外界对双方存在隐性关联的想象。不论是否真的与DeepSeek能够达成股权层面的合作,阿里在资本市场上的面貌都已经被焕然一新。

阿里借力传言标榜自己的智能无可厚非,只是这不一定是DeepSeek想要的,更不可能是极其看重DeepSeek的中国官方想要的。

试探

阿里与DeepSeek已经开启了正常的业务合作,即通过阿里云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平台,为DeepSeek的模型提供支持,同时借助DeepSeek的技术能力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服务水平。

市场可能会将这种正常的业务合作,误解为是股权投资的前奏。

除了支持国产做大做强、服务好国内用户需求这种明面上的理由之外,传播DeepSeek融资谣言的人还有一个隐秘的动机,就是重构AI赛道估值体系。

当前AI企业估值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大模型研发成本极高,但商业化路径尚不清晰,导致传统的市盈率、市销率估值法已经完全失效,市场亟需新指标(如单参数估值、算力效率比)但共识尚未形成。

哪怕是OpenAI的估值,也令人难以信服。孙正义今年投资OpenAI,不少人就认为这只是变相给美国送钱,而不是因为OpenAI真的价值3000亿美元。

孙正义总是那个高估值大规模投入的角色

目前行业专家对DeepSeek的估值分歧巨大。根据彭博数据的调研和国内媒体的报道,DeepSeek的估值预计在10亿美元到1500亿美元之间,估值的中间值为20亿到300亿美元。

更激进些的,已经在按照OpenAI一半的估值——也就是大概1500亿美元来对标。按照这个数字,梁文锋已经可以预定中国首富的位置了。

综合这些言论和报道可以看出,市场反复炒作DeepSeek开启融资,可能与国内外多方资本力量试图通过非正式渠道,对AI企业估值进行某种测试有关。

释放“阿里10亿美元投资DeepSeek”的假消息,不仅可以观察DeepSeek是否动心,等待其积极反馈,也可以看腾讯、字节是否会跟进甚至抬价,甚至可以通过二级市场相关概念股的涨幅,去观察市场对于人工智能企业估值的接受度。

只要二级市场足够疯狂,一级市场就可以给出更高的估值价码。

在市场没有探索出对AI赛道的估值方法共识之前,这种关于DeepSeek的融资传闻炒作,恐怕还会反复上演。释放消息就可以得到反馈,通过反馈就可以判断预期,通过判断预期,就可以摸索出各方对于人工智能行情、估值的真实态度。

外界风声不止,梁文锋和DeepSeek的表现却尤为安静。为数不多的几次亮相都是参加中央政府组织的重磅会议,比如2月17日的民营企业座谈会。

安静

网络盛传,现在有人想见梁文锋都要先经过浙江省政府的“审批”。一些来路不清、资金归属不明的投资人想在这种风口浪尖的时期谈投资,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除了政府方面的态度强硬,梁文锋和DeepSeek看起来也是一点也不缺钱。

相比于其他AI项目,DeepSeek的孵化路径相当特殊,核心目的是构建AI与量化交易的协同生态,而非追求独立上市退出,甚至也不太需要商业化上的绝对成功。

母公司幻方量化不需要靠DeepSeek赚钱,还承担了前期高额的人力成本和算力成本。2024年,DeepSeek70%的收入来自幻方体系的使用费,无需外部资金。

甚至,DeepSeek能通过B端模型订阅(如为金融机构提供量化策略生成服务)实现现金流平衡。

只是对于免费使用的C端客户来说,遇到“系统繁忙”这种事还是难以避免。

所以在开头所说的The Information传言版本中,就说DeepSeek之所以考虑融资,主要是因为用户需求显著增加,公司内部展开了关于增加资源投入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讨论,进而引发了是否引入更多投资者的议题。

这种看起来合情合理又能戳中人心的原由,明显增强了谣言的可传播性。

近期,市场上又出现了炒作幻方量化管理规模缩水的情况,似乎想让DeepSeek多一些赚钱的急迫感,但幻方量化也只是很淡定回应“这是正常现象”。

对梁文锋这样有强烈技术原教旨主义特征,并且没有海外背景的创业者来说,融资这事的优先级大概真的不高。

而且以目前政府、国企、学校大力推广DeepSeek的架势来看,实际上已经不能再用传统的商业逻辑、互联网企业成长的框架去观察这家公司了。

央视报道DeepSeek处理政务

开年以来,北京、广东、江苏、辽宁、江西、内蒙古等多地政务系统都已接入DeepSeek系列大模型,尤其是市民常用的12345。深圳市福田区近日推出70名智慧政务“新员工”,更是直接上了热搜。

很难想象如果DeepSeek是一家股权结构复杂、大量海外资本介入的公司,这样的场面还会发生,政府官方机构怎么敢于如此大规模使用。

保持相对封闭的股权状态,DeepSeek可以通过避免国际资本介入,防范因地缘冲突、科技战导致的技术掣肘或外资股东背刺,也更可能获得优先接入国家算力网络、获取政府数据等稀缺资源的倾斜。

因此,风投、互联网资本无法投资DeepSeek根本算不上意外,真投了才称得上是意外。只可惜中国的顶级科技公司,似乎总是与普通投资者无缘。

修正

目前中国最优秀的那批科技企业,包括华为、大疆、DeepSeek,似乎都有回避上市的倾向。每次当这些企业带来技术突破,行业前景想象又无法在一级市场兑现时,市场资金就会通过二级市场寻找关联标的,哪怕只是“按名索骥”。

比如“AI伴侣”话题发酵就带火了趣睡科技,股价三天暴涨47%,逼得公司赶紧公告,称目前并未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领域有相应的业务。

恒生科技指数虽然有“套人前科”,但大型成分股如腾讯、阿里的业务场景毕竟与AI应用强相关,算是眼下真正能吃到AI技术突破红利的“替代性资产”,也迎来了大批资金涌入。

恒生科技指数表现(自2024年11月至今)

截至2月21日,恒生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超17%,恒生科技指数年内累计涨幅高达31.14%。相比于去年2月的低点,恒生科技指数已经上涨94.93%,恒生指数涨幅已超过51%。

买方情绪和买盘力量是支撑这一轮港股科技股走强的重要原因。在买方情绪背后,是DeepSeek的算法突破和成本优势,真正动摇了过去市场关于“中国科技落后于人”的谬论——港股市场率先做出了大幅的认知修正。

一方面,港股市场因其国际化属性,成为少数能容纳中国科技巨头估值高涨,且具备监管灵活性的场所。因为同时连接国内应用场景和海外资本,港股自然能成为内外资博弈中国AI发展前景的主战场。

另一方面,港股上市的科技巨头既具备 AI 落地场景,又有不错的现金流和财报表现支撑估值修复,盈利能力和确定性比大部分A股科技股可靠的多。

如果未来腾讯、阿里的财报中能体现接入DeepSeek带来的增量收益,那么就算DeepSeek一直不接受外部投资,港股科技巨头估值的想象空间还是会变得更大。

腾讯产品已经开始陆续接入DeepSeek

二级市场在春季躁动,一级市场同样如此。

“杭州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在2月14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准备带着不到3年亏损超17亿的沉重负担冲刺IPO。此前完成九轮融资的宇树科技,据称将开启新一轮融资,届时估值有望突破200亿大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想要认购宇树老股的客户中,有40%来自海外市场,充分说明了中国科技进步并不只是中国人的自嗨。

写在最后

“我认为市场当时对R1的反应是‘哦,我的天哪,人工智能结束了!它从天而降,我们不再需要进行任何计算了!’”黄仁勋表示,“而事实恰恰相反。”

这是黄仁勋第一次回应DeepSeek所带来的冲击。

但美国股市刚刚遭遇了“黑色星期五”,道指与标普500指数分别下跌1.69%、1.71%,均创今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英伟达的股价当天也下挫4.05%。反倒是中概股逆势上涨,中国金龙指数周五收盘涨1.65%。

纳斯达克指数表现(自2024年11月至今

投资者对美国科技公司的担忧情绪显然正在加重,黄仁勋的风轻云淡并没有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出来。

这种担忧一方面来源于美国内政外交的混乱局面,另一方面则来源于DeepSeek的出现,戳破了关于某些美国科技公司“独占全球”、“技术垄断”的假设。

中国DeepSeek的横空出世,势必将引发一轮全球科技资产估值的大混乱。未来需要被反复论证价值的,不仅包括英伟达和几大美国科技巨头,也包括一众中国科技企业,和DeepSeek自己。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