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银行,一场迟到的转型困局

中国金融网

9小时前

对比浙商银行0.46%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广发银行仅0.46%的表现更显羸弱。...广发银行2025年提出的六大重点工作看似对症下药,实则面临三重悖论:。

nc15.jpg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金捷

作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唯一的"非上市元老",广发银行正陷入双重困境:盈利能力持续弱化与上市计划遥遥无期。2024年财报显示,该行营业收入687.96亿元、净利润150.0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0.65%和4.98%,成为同业中罕见的"双降"案例。这一表现不仅暴露出其经营模式的深层危机,更折射出未上市银行在资本补充与治理转型中的系统性难题。

盈利能力塌陷:从战略迷失到结构失衡

广发银行的盈利困境本质上是战略定位模糊的产物。十年前,其营收规模与华夏银行旗鼓相当(2015年分别为547亿与588亿),但至2024年,华夏银行营收已达932亿,而广发银行仍停滞在688亿水平,差距从41亿扩大至244亿。这种失速源于三个关键领域的结构性失衡:

业务结构上,信用卡业务曾是广发银行的王牌,但2024年发卡量首次停止增长,透支余额同比下降3.37%,占总贷款比例降至20.49%。过度依赖传统存贷业务的弊端显现,非息收入占比持续低于同业,2023年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8.52%,净息差仅1.6%,在12家股份行中排名第八。

资产质量上,虽然2024年不良率降至1.53%,但房地产业不良率仍高达6.21%,远超行业均值。富力、恒大等房企风险敞口尚未完全出清,资产减值压力如悬顶之剑。对比浙商银行0.46%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广发银行仅0.46%的表现更显羸弱。

区域布局上,尽管身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但公司存款占比71.59%的畸形结构,暴露出对公业务过度集中的风险。活期存款占比近半的资金结构,在利率波动中抗风险能力堪忧。

上市困局:治理缺陷与资本压力的恶性循环

作为12家股份行中唯二未上市者,广发银行的上市停滞已演变为系统性危机。2017年因侨兴案被罚7.22亿元后,其IPO进程实质性中止,此后虽多次表态却无实质进展。与恒丰银行积极筹备上市形成鲜明对比,广发银行的沉默折射出更深层的治理困境:

高管频繁落马形成"权力真空"。2021年以来,包括原董事长王滨、乌鲁木齐分行行长陈峻晖等11名高管被查,仅2024年就收到23张罚单、882.94万元罚款。这种"前腐后继"的乱象,直接导致内控体系失效——2024年13张罚单涉及贷款管理问题,暴露风控流程形同虚设。

资本补充陷入死胡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虽升至9.11%,但仍低于行业均值,且依赖债券发行的短期补血难以为继。股东减持潮加剧资本压力,华晨汽车等股东退出前十大席位,中石化财务公司等机构挂牌转让股份,市场信心持续流失。

破局之难:在历史包袱与转型压力之间

广发银行2025年提出的"六大重点工作"看似对症下药,实则面临三重悖论:

战略定力与短期业绩的冲突。信用卡业务收缩虽降低风险,但导致非息收入下降;房地产业务风险出清需要时间,但资本消耗加剧38。在"提升营收"与"风险化解"之间难以平衡。

治理改革与路径依赖的博弈。重塑内控体系需打破既有利益格局,但频繁的人事动荡削弱改革执行力。2024年深圳分行因贷款"三查"不到位被罚300万元,显示基层执行力仍未改善。

区域优势与全国布局的错配。作为大湾区唯一未上市股份行,未能有效转化区位优势。对比江苏银行深耕长三角实现14.2%的资产增速,广发银行3.86%的资产扩张显出力不从心。

未上市银行的警示:制度性缺陷与市场选择的双重困境

广发银行的困境揭示了未上市股份行的生存危机:缺乏资本市场监督,导致治理缺陷自我强化;融资渠道受限,制约业务创新。其拨备覆盖率165.58%远低于上市城商行均值(如杭州银行543.25%),风险抵御能力存疑。当恒丰银行通过上市筹备倒逼改革时,广发银行的停滞实则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

这场困局的核心,在于能否构建"刮骨疗毒"的勇气:既需果断处置历史风险,又要重塑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或许,引入战略投资者、分拆优质业务上市等非常规手段,才是打破僵局的关键。否则,这家曾与招行比肩的股份行,恐将在未上市的状态下继续滑向边缘化深渊。

对比浙商银行0.46%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广发银行仅0.46%的表现更显羸弱。...广发银行2025年提出的六大重点工作看似对症下药,实则面临三重悖论:。

nc15.jpg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金捷

作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唯一的"非上市元老",广发银行正陷入双重困境:盈利能力持续弱化与上市计划遥遥无期。2024年财报显示,该行营业收入687.96亿元、净利润150.0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0.65%和4.98%,成为同业中罕见的"双降"案例。这一表现不仅暴露出其经营模式的深层危机,更折射出未上市银行在资本补充与治理转型中的系统性难题。

盈利能力塌陷:从战略迷失到结构失衡

广发银行的盈利困境本质上是战略定位模糊的产物。十年前,其营收规模与华夏银行旗鼓相当(2015年分别为547亿与588亿),但至2024年,华夏银行营收已达932亿,而广发银行仍停滞在688亿水平,差距从41亿扩大至244亿。这种失速源于三个关键领域的结构性失衡:

业务结构上,信用卡业务曾是广发银行的王牌,但2024年发卡量首次停止增长,透支余额同比下降3.37%,占总贷款比例降至20.49%。过度依赖传统存贷业务的弊端显现,非息收入占比持续低于同业,2023年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8.52%,净息差仅1.6%,在12家股份行中排名第八。

资产质量上,虽然2024年不良率降至1.53%,但房地产业不良率仍高达6.21%,远超行业均值。富力、恒大等房企风险敞口尚未完全出清,资产减值压力如悬顶之剑。对比浙商银行0.46%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广发银行仅0.46%的表现更显羸弱。

区域布局上,尽管身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但公司存款占比71.59%的畸形结构,暴露出对公业务过度集中的风险。活期存款占比近半的资金结构,在利率波动中抗风险能力堪忧。

上市困局:治理缺陷与资本压力的恶性循环

作为12家股份行中唯二未上市者,广发银行的上市停滞已演变为系统性危机。2017年因侨兴案被罚7.22亿元后,其IPO进程实质性中止,此后虽多次表态却无实质进展。与恒丰银行积极筹备上市形成鲜明对比,广发银行的沉默折射出更深层的治理困境:

高管频繁落马形成"权力真空"。2021年以来,包括原董事长王滨、乌鲁木齐分行行长陈峻晖等11名高管被查,仅2024年就收到23张罚单、882.94万元罚款。这种"前腐后继"的乱象,直接导致内控体系失效——2024年13张罚单涉及贷款管理问题,暴露风控流程形同虚设。

资本补充陷入死胡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虽升至9.11%,但仍低于行业均值,且依赖债券发行的短期补血难以为继。股东减持潮加剧资本压力,华晨汽车等股东退出前十大席位,中石化财务公司等机构挂牌转让股份,市场信心持续流失。

破局之难:在历史包袱与转型压力之间

广发银行2025年提出的"六大重点工作"看似对症下药,实则面临三重悖论:

战略定力与短期业绩的冲突。信用卡业务收缩虽降低风险,但导致非息收入下降;房地产业务风险出清需要时间,但资本消耗加剧38。在"提升营收"与"风险化解"之间难以平衡。

治理改革与路径依赖的博弈。重塑内控体系需打破既有利益格局,但频繁的人事动荡削弱改革执行力。2024年深圳分行因贷款"三查"不到位被罚300万元,显示基层执行力仍未改善。

区域优势与全国布局的错配。作为大湾区唯一未上市股份行,未能有效转化区位优势。对比江苏银行深耕长三角实现14.2%的资产增速,广发银行3.86%的资产扩张显出力不从心。

未上市银行的警示:制度性缺陷与市场选择的双重困境

广发银行的困境揭示了未上市股份行的生存危机:缺乏资本市场监督,导致治理缺陷自我强化;融资渠道受限,制约业务创新。其拨备覆盖率165.58%远低于上市城商行均值(如杭州银行543.25%),风险抵御能力存疑。当恒丰银行通过上市筹备倒逼改革时,广发银行的停滞实则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

这场困局的核心,在于能否构建"刮骨疗毒"的勇气:既需果断处置历史风险,又要重塑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或许,引入战略投资者、分拆优质业务上市等非常规手段,才是打破僵局的关键。否则,这家曾与招行比肩的股份行,恐将在未上市的状态下继续滑向边缘化深渊。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