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正在崩溃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1小时前

共识社会的问题在于,有时共识是错的,而当共识出错时,却没有纠错机制,”《Kaput——德国奇迹的终结》一书的作者沃尔夫冈·穆恩肖(WolfgangMünchau)说。

导语:偏爱维持现状而非变革,偏好反应而非行动,谨慎而非冒险。


十年前,德国被视为全球经济的典范。

当时,德国的经济不仅成功抵御了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反而在这一过程中蓬勃发展。它的公共财政保持平衡,远超全球其他国家的巨额政府债务。而在英国和美国的政客沉浸于文化战争时,德国的政治家们依然秉持妥协的艺术。

然而今天,德国已从一个典范变成了“弃儿”。

其经济模式已遭遇崩溃,民众自信心被摧毁,政治格局四分五裂。

欧洲曾经的经济引擎已经连续两年萎缩,抹去了自新冠疫情以来的任何复苏迹象。其制造业产出在同期下降了约10%,而企业在成本上升与出口下降之间的夹击下,每个月都在裁员数千人。

免费 德国国旗在楼前 素材图片

当选民在周日选举新一届议会时,极右翼党派极有可能将议席数量翻倍,四分五裂的中间派可能会很难组建一个稳定的政府。

这一切的背后,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乌克兰战争到美国的保护主义,再到中国经济放缓。

然而,一些分析人士、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柏林的应对措施存在管理失误。原因正是“保守主义”——这种保守主义并非指政治意识形态,而是指偏爱维持现状而非变革,偏好反应而非行动,谨慎而非冒险。

这种现象部分源自德国的成功。正如历史学家蒂莫西·加尔顿·阿什(Timothy Garton Ash)在其著作《家园:过去50年欧洲的历史》中所指出的,只要德国经济处于增长状态,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欧元区债务危机都未能对其构成重大威胁,德国就没有面临调整方向的压力。

“德国是最后一个觉醒的,因为他们做得最好,”他说。“这是对政治、商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分子精英的批评,因为他们本应该预见到即将到来的挑战。”

能源危机的根源

德国曾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先行者。25年前,它通过了首部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法,并计划到2045年实现温室气体中和,比大多数国家都早。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德国在这一领域的成功程度相对有限。根据政府数据,2023年德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了60%,但这一年大幅下降的原因是经济衰退。

如今,德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全球及欧盟的平均水平,甚至高于英国和法国,仅略低于中国。与此同时,根据欧盟官方统计数据,2024年上半年,德国家庭的电费是欧盟最高的。

这一成效不显著的原因之一,正是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2011年做出的决定,在福岛核灾后加速淘汰核能。为了弥补核能的缺失,德国不得不依赖更多化石燃料,包括煤炭和俄罗斯天然气,同时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资。

美国和欧洲盟友曾警告德国过度依赖俄罗斯。然而,默克尔在2014年并未改变立场,即便在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时,她依然保持不变。而她的继任者奥拉夫·肖尔茨(Olaf Scholz)也同样没有采取行动,直到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并开始减少天然气供应,迫使柏林重新启动闲置的燃煤电厂。

“共识社会的问题在于,有时共识是错的,而当共识出错时,却没有纠错机制,”《Kaput——德国奇迹的终结》一书的作者沃尔夫冈·穆恩肖(Wolfgang Münchau)说。“这正好与举报者文化相反。”

2023年4月,在德国能源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德国的最后三座核电站停运,进一步加剧了危机。

优柔寡断导致大规模移民潮

当默克尔在2015年让数十万中东、中央亚洲和非洲的难民涌入时,许多德国人热烈欢迎这些新来者,纷纷涌向火车站接待他们。

这一波移民潮是二战后德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源自一个“非决定”——正如《世界报》副主编罗宾·亚历山大(Robin Alexander)在其2017年出版的《被驱赶的人》(Die Getriebenen)一书中所描述,德国的边界本来就在《申根协议》下开放。当难民接近时,默克尔选择不关闭边界。

为什么?因为她担心关闭边界会面临法院的挑战,且边境警察可能需要使用武力来维护边界安全。

“边界没有关闭,并不是因为默克尔故意决定这么做,也不是因为联邦政府中的其他人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亚历山大写道。“在关键时刻,根本没有人愿意承担关闭边界的责任。”

免费 比利时国旗在建筑物的顶部 素材图片

对于历史学家兼柏林保守派智库Republik21的负责人安德烈亚斯·罗德(Andreas Rödder)来说,“默克尔总是擅长分析事情为什么行不通,为什么不可能,但却很少找到如何让事情变得可能的办法。这是德国人的态度,但也是欧洲人的态度。美国人更擅长尝试新事物,看看结果如何。”

随着公众情绪对移民的反感加剧,极右翼党派德国选择党(AfD)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历届政府虽做出了一些微小的移民法改革,但效果甚微。

去年,德国接到超过25万份庇护申请,虽然比2023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自2016年以来的任何一年。如今,移民的就业率远低于德国人,且犯罪率更高。联邦政府每年仅在难民和庇护申请者的福利上就花费了300亿欧元,相当于315亿美元,超过了德国国防预算的一半。

对于罗德来说,德国未能在形势变化时做出应对,无论是在核能还是移民政策方面,都暴露出一种“静态的世界观”,这自统一以来已成为德国的固有思维。

德国汽车产业的落后

十年前,当特斯拉(Tesla)在电动汽车市场掀起一阵风潮时,德国汽车制造商做出了两个致命的假设:他们在传统汽车制造方面的专长可以延续到电动汽车领域,而中国将继续大量购买奥迪和大众的燃油车。

然而,后来他们发现,制造电动汽车的核心在于电池和软件,这些领域并非他们擅长的汽缸和燃油阀门。继特斯拉之后,中国汽车制造商已在电动汽车技术上超越了德国同行,蚕食了德国企业的市场份额。

“如果你已经在高端市场上主宰了40年……重新从零开始思考问题的意愿就不大,”独立汽车分析师于尔根·皮珀(Jürgen Pieper)说。

对于穆恩肖来说,这揭示了德国经济的一个核心弱点:依赖模拟技术——机械工程、化学工业——它靠着小幅调整和一些运气存活下来,从欧盟扩展到中国崛起,打开了新的市场和低成本的生产基地。

但这一模式正在落后。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2023年德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为13.3万件,不到韩国和日本的一半。德国的专利大多集中在机械和工业应用领域,而美国和中国则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即使到今天,辩论仍然围绕着如何让制造业恢复元气,延续这一模式10年,”穆恩肖说。“人们谈论的是竞争力,而美国人则讨论的是增长。”

转变局面

德国并非一直如此保守,不敢变革。二战后,创新和企业精神席卷了德国,到1950年代,其经济已超越法国和英国。

德国的领导人曾抓住机遇并敢于冒险。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在法国和英国的反对声中推动了统一进程。面对创纪录的失业率,总理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提出了不受欢迎的劳动市场和福利改革,带领经济走上了20年的增长轨道。

然而今天,“多重利益的积累,如同船壳上的海生物,已经把平衡推得太远,改变变得越来越困难,”加尔顿·阿什说。“但这完全取决于总理个人的领导素质。你永远不知道,直到那个人真正上任。”(WSJ)

共识社会的问题在于,有时共识是错的,而当共识出错时,却没有纠错机制,”《Kaput——德国奇迹的终结》一书的作者沃尔夫冈·穆恩肖(WolfgangMünchau)说。

导语:偏爱维持现状而非变革,偏好反应而非行动,谨慎而非冒险。


十年前,德国被视为全球经济的典范。

当时,德国的经济不仅成功抵御了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反而在这一过程中蓬勃发展。它的公共财政保持平衡,远超全球其他国家的巨额政府债务。而在英国和美国的政客沉浸于文化战争时,德国的政治家们依然秉持妥协的艺术。

然而今天,德国已从一个典范变成了“弃儿”。

其经济模式已遭遇崩溃,民众自信心被摧毁,政治格局四分五裂。

欧洲曾经的经济引擎已经连续两年萎缩,抹去了自新冠疫情以来的任何复苏迹象。其制造业产出在同期下降了约10%,而企业在成本上升与出口下降之间的夹击下,每个月都在裁员数千人。

免费 德国国旗在楼前 素材图片

当选民在周日选举新一届议会时,极右翼党派极有可能将议席数量翻倍,四分五裂的中间派可能会很难组建一个稳定的政府。

这一切的背后,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乌克兰战争到美国的保护主义,再到中国经济放缓。

然而,一些分析人士、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柏林的应对措施存在管理失误。原因正是“保守主义”——这种保守主义并非指政治意识形态,而是指偏爱维持现状而非变革,偏好反应而非行动,谨慎而非冒险。

这种现象部分源自德国的成功。正如历史学家蒂莫西·加尔顿·阿什(Timothy Garton Ash)在其著作《家园:过去50年欧洲的历史》中所指出的,只要德国经济处于增长状态,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欧元区债务危机都未能对其构成重大威胁,德国就没有面临调整方向的压力。

“德国是最后一个觉醒的,因为他们做得最好,”他说。“这是对政治、商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分子精英的批评,因为他们本应该预见到即将到来的挑战。”

能源危机的根源

德国曾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先行者。25年前,它通过了首部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法,并计划到2045年实现温室气体中和,比大多数国家都早。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德国在这一领域的成功程度相对有限。根据政府数据,2023年德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了60%,但这一年大幅下降的原因是经济衰退。

如今,德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全球及欧盟的平均水平,甚至高于英国和法国,仅略低于中国。与此同时,根据欧盟官方统计数据,2024年上半年,德国家庭的电费是欧盟最高的。

这一成效不显著的原因之一,正是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2011年做出的决定,在福岛核灾后加速淘汰核能。为了弥补核能的缺失,德国不得不依赖更多化石燃料,包括煤炭和俄罗斯天然气,同时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资。

美国和欧洲盟友曾警告德国过度依赖俄罗斯。然而,默克尔在2014年并未改变立场,即便在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时,她依然保持不变。而她的继任者奥拉夫·肖尔茨(Olaf Scholz)也同样没有采取行动,直到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并开始减少天然气供应,迫使柏林重新启动闲置的燃煤电厂。

“共识社会的问题在于,有时共识是错的,而当共识出错时,却没有纠错机制,”《Kaput——德国奇迹的终结》一书的作者沃尔夫冈·穆恩肖(Wolfgang Münchau)说。“这正好与举报者文化相反。”

2023年4月,在德国能源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德国的最后三座核电站停运,进一步加剧了危机。

优柔寡断导致大规模移民潮

当默克尔在2015年让数十万中东、中央亚洲和非洲的难民涌入时,许多德国人热烈欢迎这些新来者,纷纷涌向火车站接待他们。

这一波移民潮是二战后德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源自一个“非决定”——正如《世界报》副主编罗宾·亚历山大(Robin Alexander)在其2017年出版的《被驱赶的人》(Die Getriebenen)一书中所描述,德国的边界本来就在《申根协议》下开放。当难民接近时,默克尔选择不关闭边界。

为什么?因为她担心关闭边界会面临法院的挑战,且边境警察可能需要使用武力来维护边界安全。

“边界没有关闭,并不是因为默克尔故意决定这么做,也不是因为联邦政府中的其他人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亚历山大写道。“在关键时刻,根本没有人愿意承担关闭边界的责任。”

免费 比利时国旗在建筑物的顶部 素材图片

对于历史学家兼柏林保守派智库Republik21的负责人安德烈亚斯·罗德(Andreas Rödder)来说,“默克尔总是擅长分析事情为什么行不通,为什么不可能,但却很少找到如何让事情变得可能的办法。这是德国人的态度,但也是欧洲人的态度。美国人更擅长尝试新事物,看看结果如何。”

随着公众情绪对移民的反感加剧,极右翼党派德国选择党(AfD)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历届政府虽做出了一些微小的移民法改革,但效果甚微。

去年,德国接到超过25万份庇护申请,虽然比2023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自2016年以来的任何一年。如今,移民的就业率远低于德国人,且犯罪率更高。联邦政府每年仅在难民和庇护申请者的福利上就花费了300亿欧元,相当于315亿美元,超过了德国国防预算的一半。

对于罗德来说,德国未能在形势变化时做出应对,无论是在核能还是移民政策方面,都暴露出一种“静态的世界观”,这自统一以来已成为德国的固有思维。

德国汽车产业的落后

十年前,当特斯拉(Tesla)在电动汽车市场掀起一阵风潮时,德国汽车制造商做出了两个致命的假设:他们在传统汽车制造方面的专长可以延续到电动汽车领域,而中国将继续大量购买奥迪和大众的燃油车。

然而,后来他们发现,制造电动汽车的核心在于电池和软件,这些领域并非他们擅长的汽缸和燃油阀门。继特斯拉之后,中国汽车制造商已在电动汽车技术上超越了德国同行,蚕食了德国企业的市场份额。

“如果你已经在高端市场上主宰了40年……重新从零开始思考问题的意愿就不大,”独立汽车分析师于尔根·皮珀(Jürgen Pieper)说。

对于穆恩肖来说,这揭示了德国经济的一个核心弱点:依赖模拟技术——机械工程、化学工业——它靠着小幅调整和一些运气存活下来,从欧盟扩展到中国崛起,打开了新的市场和低成本的生产基地。

但这一模式正在落后。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2023年德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为13.3万件,不到韩国和日本的一半。德国的专利大多集中在机械和工业应用领域,而美国和中国则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即使到今天,辩论仍然围绕着如何让制造业恢复元气,延续这一模式10年,”穆恩肖说。“人们谈论的是竞争力,而美国人则讨论的是增长。”

转变局面

德国并非一直如此保守,不敢变革。二战后,创新和企业精神席卷了德国,到1950年代,其经济已超越法国和英国。

德国的领导人曾抓住机遇并敢于冒险。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在法国和英国的反对声中推动了统一进程。面对创纪录的失业率,总理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提出了不受欢迎的劳动市场和福利改革,带领经济走上了20年的增长轨道。

然而今天,“多重利益的积累,如同船壳上的海生物,已经把平衡推得太远,改变变得越来越困难,”加尔顿·阿什说。“但这完全取决于总理个人的领导素质。你永远不知道,直到那个人真正上任。”(WSJ)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