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实现新突破!

荣茂观察

1天前

更令人震撼的是团队开发的多色相干泵浦技术,相当于给量子计算机装了"红绿灯系统",让不同频率的光子有序通行,这套交通管理系统正是实现可编程光量子计算的核心。
2025年2月20日,《自然》杂志封面被中国科学家占据。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团队联合山西大学苏晓龙教授团队,成功在全球首次实现,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这则新闻当天就冲上微博热搜前三,评论区里有人调侃"这下打游戏卡顿要成历史了",也有人认真发问:"它比美国快多少倍?"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是荣茂观察。
其实这项技术突破的含金量,远超普通人想象。咱们打个比方,传统计算机就像用算盘做高等数学,光量子计算机相当于直接调用超级计算机。而这次中国团队搞定的连续变量编码技术,相当于给这台"超级计算机"装上了流水线生产设备。
要知道以前科学家制备量子纠缠态,就像手工匠人打造瑞士手表,现在终于能用机械化生产了。这背后藏着个关键转折:过去国际同行都在死磕"离散变量"路线,成功率随着量子比特增加指数级下降,像是往天上扔硬币,扔十个八个还能接住,扔一百个就手忙脚乱。中国团队改走"连续变量"路线,相当于发明了硬币自动收集器,硬是把碰运气变成了稳赚不赔的买卖。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2019年谷歌搞出的大新闻。当时他们用53个量子比特的Sycamore处理器,200秒完成传统超算一万年才能完成的任务,直接引爆"量子霸权"概念。但仔细对比会发现,中美两国的技术路线就像高铁与磁悬浮,谷歌追求量子比特数量,去年推出的Willow芯片已做到105个量子比特,中国则在稳定性和扩展性上突围。这就好比谷歌在拼命盖摩天大楼,咱们在钻研抗震结构和电梯系统,两种思路难分高下,但明显中国方案更适合大规模应用。
王剑威团队这次突破的关键,在于解决了"既要又要还要"的世纪难题。他们研制的芯片上集成了2500多个元器件,比几年前"博雅一号"芯片复杂十倍不止。这种技术跃进让人想起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当时谁也想不到这个小玩意儿能颠覆电子管时代。现在光量子芯片的突破,很可能就是量子时代的"晶体管时刻"。更绝的是,这套系统能在常温下运行,不像谷歌量子芯片非得冻到零下273度不可。
这类突破,中国早就有过,比如2004年中科院实现125公里量子密钥分发。当时国际同行还在实验室里折腾几十米传输距离,中国团队突然把记录提到百公里级,直接推动量子通信从理论走向实用。如今的连续变量技术突破,某种程度上是当年"弯道超车"策略的延续。别看现在微软、IBM还在吹嘘百万量子比特路线,中国这套"精装修"技术路线,很可能像高铁技术那样后来居上。
这项技术的未来想象空间大得吓人。医疗领域可以模拟蛋白质折叠过程,加速抗癌药物研发;金融领域能瞬间破解最复杂的投资模型;甚至天气预报都能精确到分钟级。更令人震撼的是团队开发的多色相干泵浦技术,相当于给量子计算机装了"红绿灯系统",让不同频率的光子有序通行,这套交通管理系统正是实现可编程光量子计算的核心。难怪《自然》杂志审稿人直接定性:这是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的里程碑。
实际上,中国量子科技的爆发绝非偶然。从2023年"博雅一号"芯片首次实现可编程量子计算,到2024年深圳团队刷新硅基量子光源纪录,再到如今连续变量技术突破,这条创新链环环相扣。相比之下,美国量子计算虽然起步早,但受困于技术路线摇摆和资本短期逐利,反而在工程化应用上慢了半拍。就像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押错宝在塞班系统,结果被苹果的iOS生态反超。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当量子计算真正实用化,现在牢不可破的区块链加密可能变得像纸糊的,整个互联网安全体系都要推倒重来。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欧美国家近年疯狂加码量子投入,毕竟谁掌握量子霸权,谁就捏住了数字时代的命门。
当然,量子计算实用化还有五座大山要翻。首当其冲的就是退相干问题,量子态脆弱得就像春雪,稍有干扰就融化了;其次是错误校正,现在量子计算的出错率还是有的,得不断修正;再加上标准化缺失、制造成本高企、环境要求高,这些难关不比芯片光刻机简单。但中国团队这次突破给出新思路:既然追求绝对零度这么烧钱,不如换个能在常温下工作的方案,这招"农村包围城市"玩得漂亮。
总之,如今在量子赛道,咱们终于从跟跑变成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开始领跑。这项突破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给后来者开了条新路。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死局也能变通途。从量子纠缠到浩瀚宇宙,中国人正在书写自己的规则。
------------------------------
觉得不错请分享

更令人震撼的是团队开发的多色相干泵浦技术,相当于给量子计算机装了"红绿灯系统",让不同频率的光子有序通行,这套交通管理系统正是实现可编程光量子计算的核心。
2025年2月20日,《自然》杂志封面被中国科学家占据。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团队联合山西大学苏晓龙教授团队,成功在全球首次实现,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这则新闻当天就冲上微博热搜前三,评论区里有人调侃"这下打游戏卡顿要成历史了",也有人认真发问:"它比美国快多少倍?"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是荣茂观察。
其实这项技术突破的含金量,远超普通人想象。咱们打个比方,传统计算机就像用算盘做高等数学,光量子计算机相当于直接调用超级计算机。而这次中国团队搞定的连续变量编码技术,相当于给这台"超级计算机"装上了流水线生产设备。
要知道以前科学家制备量子纠缠态,就像手工匠人打造瑞士手表,现在终于能用机械化生产了。这背后藏着个关键转折:过去国际同行都在死磕"离散变量"路线,成功率随着量子比特增加指数级下降,像是往天上扔硬币,扔十个八个还能接住,扔一百个就手忙脚乱。中国团队改走"连续变量"路线,相当于发明了硬币自动收集器,硬是把碰运气变成了稳赚不赔的买卖。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2019年谷歌搞出的大新闻。当时他们用53个量子比特的Sycamore处理器,200秒完成传统超算一万年才能完成的任务,直接引爆"量子霸权"概念。但仔细对比会发现,中美两国的技术路线就像高铁与磁悬浮,谷歌追求量子比特数量,去年推出的Willow芯片已做到105个量子比特,中国则在稳定性和扩展性上突围。这就好比谷歌在拼命盖摩天大楼,咱们在钻研抗震结构和电梯系统,两种思路难分高下,但明显中国方案更适合大规模应用。
王剑威团队这次突破的关键,在于解决了"既要又要还要"的世纪难题。他们研制的芯片上集成了2500多个元器件,比几年前"博雅一号"芯片复杂十倍不止。这种技术跃进让人想起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当时谁也想不到这个小玩意儿能颠覆电子管时代。现在光量子芯片的突破,很可能就是量子时代的"晶体管时刻"。更绝的是,这套系统能在常温下运行,不像谷歌量子芯片非得冻到零下273度不可。
这类突破,中国早就有过,比如2004年中科院实现125公里量子密钥分发。当时国际同行还在实验室里折腾几十米传输距离,中国团队突然把记录提到百公里级,直接推动量子通信从理论走向实用。如今的连续变量技术突破,某种程度上是当年"弯道超车"策略的延续。别看现在微软、IBM还在吹嘘百万量子比特路线,中国这套"精装修"技术路线,很可能像高铁技术那样后来居上。
这项技术的未来想象空间大得吓人。医疗领域可以模拟蛋白质折叠过程,加速抗癌药物研发;金融领域能瞬间破解最复杂的投资模型;甚至天气预报都能精确到分钟级。更令人震撼的是团队开发的多色相干泵浦技术,相当于给量子计算机装了"红绿灯系统",让不同频率的光子有序通行,这套交通管理系统正是实现可编程光量子计算的核心。难怪《自然》杂志审稿人直接定性:这是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的里程碑。
实际上,中国量子科技的爆发绝非偶然。从2023年"博雅一号"芯片首次实现可编程量子计算,到2024年深圳团队刷新硅基量子光源纪录,再到如今连续变量技术突破,这条创新链环环相扣。相比之下,美国量子计算虽然起步早,但受困于技术路线摇摆和资本短期逐利,反而在工程化应用上慢了半拍。就像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押错宝在塞班系统,结果被苹果的iOS生态反超。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当量子计算真正实用化,现在牢不可破的区块链加密可能变得像纸糊的,整个互联网安全体系都要推倒重来。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欧美国家近年疯狂加码量子投入,毕竟谁掌握量子霸权,谁就捏住了数字时代的命门。
当然,量子计算实用化还有五座大山要翻。首当其冲的就是退相干问题,量子态脆弱得就像春雪,稍有干扰就融化了;其次是错误校正,现在量子计算的出错率还是有的,得不断修正;再加上标准化缺失、制造成本高企、环境要求高,这些难关不比芯片光刻机简单。但中国团队这次突破给出新思路:既然追求绝对零度这么烧钱,不如换个能在常温下工作的方案,这招"农村包围城市"玩得漂亮。
总之,如今在量子赛道,咱们终于从跟跑变成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开始领跑。这项突破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给后来者开了条新路。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死局也能变通途。从量子纠缠到浩瀚宇宙,中国人正在书写自己的规则。
------------------------------
觉得不错请分享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