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画院人才培养?

中国艺术报

16小时前

只有在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画家“情”的培养与抒发,方能促使他们创作出契合时代建设脉搏、饱含学术意义且思想深邃的艺术作品。...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上,不仅要注重画家艺术技能的提升、艺术理论的深化,还要强调创新、个性发展、思想修养的淬炼。

人才培养是一切事业的前提和根基。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国家画院以及各级地方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画院人才的遴选标准、选拔机制、评判标准是什么?画院应构建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梯队建设又该如何展开?解决了这些问题,画院方能为国家与社会培育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青年人才,从而推进美术事业不断发展。

建立画院青年人才培养机制

画院在选拔人才时,一方面要制定规范人才选拔的规章制度,确保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另一方面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不拘一格地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在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时,看重青年人才的全面修养及发展潜力。同时,画院还要吸纳各画种的优秀人才,才能在健全各画种的前提下,进而形成各画院的优势和特色。

在健全人才培养规章制度方面,可以由中国国家画院牵头,各省画院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以及考核人才的相应标准,以推动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上,不仅要注重画家艺术技能的提升、艺术理论的深化,还要强调创新、个性发展、思想修养的淬炼。在画院人才考核的具体实施策略中,应从思想修养、创作实践、理论素养等维度切入,围绕作品呈现、项目执行、培训成效、社会活动参与度以及社会影响力等层面拟定人才考核标准。

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时,画院要重视对青年画家的培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机会和创作平台。通过充分调动老一辈优秀艺术家、从画院资深画家和专家中选拔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艺术成就的导师,根据青年人才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导师传帮带的方式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为青年人才提供绘画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的指导。画院要把人才培养重点项目的扶持与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相结合,持续开办美术创作培训班,形成以项目促创作、以培训出人才、以展览树品牌的机制,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此外,画院可组织参与国家艺术基金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成立青年创作中心,为艺术家提供广阔空间,并通过展览项目提供更多的展示交流平台与国际交流合作机会。

搭建画院与高校合作新模式

高校和画院在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共担重任,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两者在人才培养上有不同的侧重点。

高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上有着深厚的积淀,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的“授业解惑”教学模式。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尤为注重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培养,这恰是画院人才培养中较为缺乏的环节。因此,画院和高校可通过战略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实施协同育人策略,互聘名家名师,联合培养青年人才,为画院青年才俊搭建起重返校园、深入深造的优质平台。同时借助进修课程、参与访学交流项目或攻读硕博士学位等途径,助力他们弥补专业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不足,激发他们的实践创作潜能,进而实现创作质量的显著提升与飞跃。

画院可以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优越的实践平台。画院在艺术创作和展览组织方面不仅可以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形式的实践创作机会,还可以通过组织更加宽松、自由的展览让更多优秀的作品得以展现。如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及一系列教学培训活动更为自由、生动,更强调实践与创新的重要性,与高校里传统的教学形成了鲜明差异。这类培训可以邀请高校青年教师加入,为他们搭建展示才华、实现梦想的舞台。画院还可以利用自身平台优势,通过策划活动把青年人才推向国际舞台进行深度文化交流,协同画院系统和艺术高校平台,引领中外美术交流,实现创新性育人。

在国家学科目录中,“美术学”已由突出理论研究的一级学科转变为突出实践技能的“美术与书法”,在这种情况下,画院就可以发挥自身创作、实践方面的突出优势,向有关部门申请增设研究生教学职能部门,系统、专业地培养创作类硕博士高级人才。此外,画院和高校还可通过共同申报国家科研课题,开展主题性美术创作,或者共建院校系列展览,打造主题性创作品牌,建立院校共建机制,共同推进画院与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加强青年人才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的培养

画院最核心的工作任务是创作研究,而作品是画家的立身之本。

画院要组织青年画家深入基层,开展丰富的采风写生活动。通过扎根人民、贴近人民、锤炼自己、磨炼自己、阅读生活、捕捉生活,创作出有温度、有情感,符合人民审美的优秀作品。我国的广袤大地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瑰宝与壮丽迷人的自然风光,各地画院应充分挖掘这一优势,积极邀请业界名家前往开展写生创作活动,同时组织青年画家跟班研习,在此过程中搭建起一个近距离、全方位的交流学习平台。这种“请进来”的举措,不仅能让青年画家汲取名家的创作精髓、技艺技巧,更能使其深入领略本土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于实践中升华艺术感悟。青年画家的“走出去”同样不可或缺,他们应积极与其他画院的画家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边界,提升审美眼界与艺术思维的高度。

画院之间还可合力打造写生基地,凭借各地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为画家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源泉。通过定期举办系列性、主题性展览,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汇聚一堂,让多元的艺术思潮相互碰撞、交融,激发画家们的创作热情与创新思维。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主题性美术创作实践活动,围绕特定主题,引导画家们深入挖掘内涵,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技艺与艺术表现力。

美术创作绝非局限于技巧层面的锤炼,更为核心的是画家精神世界的丰盈,以及人格魅力的塑造。当下的青年画家,往往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创作技巧,然而在文化理论知识的储备以及艺术素养的涵养方面却存在明显不足。故而,加强青年画家的文化理论修养就成为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一环。一方面,可以借助诸如“画家主题学术日”“公教课培训”“美术馆美育共建”等途径,提升青年画家的综合素养,为其艺术创作筑牢坚实根基,使其创作更具思想深度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展艺术对话会、举办专家讲座等活动,为青年画家创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契机,助力其在艺术之路上稳步前行。只有在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画家“情”的培养与抒发,方能促使他们创作出契合时代建设脉搏、饱含学术意义且思想深邃的艺术作品。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其践行德艺双馨,使他们在实现个人艺术理想的同时,能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服务于社会、回馈于人民,真正成为时代所需的优秀艺术人才,在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只有在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画家“情”的培养与抒发,方能促使他们创作出契合时代建设脉搏、饱含学术意义且思想深邃的艺术作品。...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上,不仅要注重画家艺术技能的提升、艺术理论的深化,还要强调创新、个性发展、思想修养的淬炼。

人才培养是一切事业的前提和根基。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国家画院以及各级地方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画院人才的遴选标准、选拔机制、评判标准是什么?画院应构建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梯队建设又该如何展开?解决了这些问题,画院方能为国家与社会培育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青年人才,从而推进美术事业不断发展。

建立画院青年人才培养机制

画院在选拔人才时,一方面要制定规范人才选拔的规章制度,确保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另一方面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不拘一格地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在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时,看重青年人才的全面修养及发展潜力。同时,画院还要吸纳各画种的优秀人才,才能在健全各画种的前提下,进而形成各画院的优势和特色。

在健全人才培养规章制度方面,可以由中国国家画院牵头,各省画院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以及考核人才的相应标准,以推动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上,不仅要注重画家艺术技能的提升、艺术理论的深化,还要强调创新、个性发展、思想修养的淬炼。在画院人才考核的具体实施策略中,应从思想修养、创作实践、理论素养等维度切入,围绕作品呈现、项目执行、培训成效、社会活动参与度以及社会影响力等层面拟定人才考核标准。

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时,画院要重视对青年画家的培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机会和创作平台。通过充分调动老一辈优秀艺术家、从画院资深画家和专家中选拔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艺术成就的导师,根据青年人才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导师传帮带的方式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为青年人才提供绘画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的指导。画院要把人才培养重点项目的扶持与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相结合,持续开办美术创作培训班,形成以项目促创作、以培训出人才、以展览树品牌的机制,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此外,画院可组织参与国家艺术基金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成立青年创作中心,为艺术家提供广阔空间,并通过展览项目提供更多的展示交流平台与国际交流合作机会。

搭建画院与高校合作新模式

高校和画院在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共担重任,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两者在人才培养上有不同的侧重点。

高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上有着深厚的积淀,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的“授业解惑”教学模式。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尤为注重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培养,这恰是画院人才培养中较为缺乏的环节。因此,画院和高校可通过战略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实施协同育人策略,互聘名家名师,联合培养青年人才,为画院青年才俊搭建起重返校园、深入深造的优质平台。同时借助进修课程、参与访学交流项目或攻读硕博士学位等途径,助力他们弥补专业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不足,激发他们的实践创作潜能,进而实现创作质量的显著提升与飞跃。

画院可以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优越的实践平台。画院在艺术创作和展览组织方面不仅可以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形式的实践创作机会,还可以通过组织更加宽松、自由的展览让更多优秀的作品得以展现。如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及一系列教学培训活动更为自由、生动,更强调实践与创新的重要性,与高校里传统的教学形成了鲜明差异。这类培训可以邀请高校青年教师加入,为他们搭建展示才华、实现梦想的舞台。画院还可以利用自身平台优势,通过策划活动把青年人才推向国际舞台进行深度文化交流,协同画院系统和艺术高校平台,引领中外美术交流,实现创新性育人。

在国家学科目录中,“美术学”已由突出理论研究的一级学科转变为突出实践技能的“美术与书法”,在这种情况下,画院就可以发挥自身创作、实践方面的突出优势,向有关部门申请增设研究生教学职能部门,系统、专业地培养创作类硕博士高级人才。此外,画院和高校还可通过共同申报国家科研课题,开展主题性美术创作,或者共建院校系列展览,打造主题性创作品牌,建立院校共建机制,共同推进画院与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加强青年人才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的培养

画院最核心的工作任务是创作研究,而作品是画家的立身之本。

画院要组织青年画家深入基层,开展丰富的采风写生活动。通过扎根人民、贴近人民、锤炼自己、磨炼自己、阅读生活、捕捉生活,创作出有温度、有情感,符合人民审美的优秀作品。我国的广袤大地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瑰宝与壮丽迷人的自然风光,各地画院应充分挖掘这一优势,积极邀请业界名家前往开展写生创作活动,同时组织青年画家跟班研习,在此过程中搭建起一个近距离、全方位的交流学习平台。这种“请进来”的举措,不仅能让青年画家汲取名家的创作精髓、技艺技巧,更能使其深入领略本土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于实践中升华艺术感悟。青年画家的“走出去”同样不可或缺,他们应积极与其他画院的画家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边界,提升审美眼界与艺术思维的高度。

画院之间还可合力打造写生基地,凭借各地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为画家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源泉。通过定期举办系列性、主题性展览,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汇聚一堂,让多元的艺术思潮相互碰撞、交融,激发画家们的创作热情与创新思维。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主题性美术创作实践活动,围绕特定主题,引导画家们深入挖掘内涵,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技艺与艺术表现力。

美术创作绝非局限于技巧层面的锤炼,更为核心的是画家精神世界的丰盈,以及人格魅力的塑造。当下的青年画家,往往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创作技巧,然而在文化理论知识的储备以及艺术素养的涵养方面却存在明显不足。故而,加强青年画家的文化理论修养就成为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一环。一方面,可以借助诸如“画家主题学术日”“公教课培训”“美术馆美育共建”等途径,提升青年画家的综合素养,为其艺术创作筑牢坚实根基,使其创作更具思想深度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展艺术对话会、举办专家讲座等活动,为青年画家创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契机,助力其在艺术之路上稳步前行。只有在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画家“情”的培养与抒发,方能促使他们创作出契合时代建设脉搏、饱含学术意义且思想深邃的艺术作品。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其践行德艺双馨,使他们在实现个人艺术理想的同时,能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服务于社会、回馈于人民,真正成为时代所需的优秀艺术人才,在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