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对美术史论研究的冲击

美术报

14小时前

DeepSeek优势所在的视野广度,研究者要赋予其对话成果以思维深度、解释准确、丰富细致。

近期,DeepSeek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也成为微信朋友圈最闪亮的新事物。网友纷纷尝试与DeepSeek展开对话,并就对话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毫无疑问,作为可以解决诸多问题的高阶AI工具,它带给世人的震撼是超出预料的。笔者以所从事的中国美术史论的专业研究为题,不断与基础版的DeepSeek对话,大致对其有了一定的认识。

博采众长的解读分析颇具优势

相较于个人的研究,DeepSeek最大的优势是多视角的综合例证分析与条分缕析地快速生成文本的能力。推测其先进之处的基础是整合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各种资源,尤其是那些易为人关注的成果,包括艺术作品及其阐释的视角、解读的成果,也就是说基于大众的认知以满足基本使用的要求,包括简单的艺术创作。

就当下DeepSeek的成果来说,它所显示出的视野广度已经具有大家气象。从这一层次来说,它是集众多专家之长、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巨人”。此前各种工具的辅助功能,如今已经升级为能够创造性产出的智慧才能。

就具体的美术方向而言,似乎DeepSeek在美术批评中更具优势,因为美术批评的门槛模糊,既有非专业的、从鉴赏到观感表达的低层次认识,也有专业的、兼具史论术的专门批评,还有可能是不同专业的、多视角的分析。可以判断,在越是综合性的分析中,DeepSeek的优势越强,给出的解读越出众。

数据库受限下的专业度有待提升

DeepSeek的对话成果,包括原始成果作者、工程师作者、指令作者三类,故而对已有成果消化、吸收、整合与再创造的过程,受制于三者的深度融合程度。既需要对已有成果的分解、消化、吸收能力与不断更新的速度,又要工程师般有效的思维观念,还要给出清晰明确的指令。就与DeepSeek作专业美术史研究的对话来说,似乎各种数据库的接入还非常有限,直接影响了回答的专业性。

更因为美术的独特属性,画学文献与画论画评是否可以准确解读,图形图像与艺术语言、艺术思维能否被有效认知并理性表达,这些问题在专业人员那里尚且存在较多认识的差异,更遑论偏工具属性的AI。相较于视角、观点的整合,艺术本体语言与思维的理解程度更存在严重不足,艺术的创造也存在机械性。

在美术史论研究的运用中问题明显

DeepSeek在具体美术史论研究中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第一,多学科视角给出的看似条分缕析的文字,更像是要点式的答案回答,显得简略而粗疏。第二,多学科视角的分析,看似宏观全面,却因为超出了指令者的知识背景与认识范围以致于难以消化吸收,成果中的庞杂勾连与无效部分占比较大。第三,机械化的语言表述与要点罗列,缺乏语言文字应有的温度,显得颇为冰冷而无趣,与人文学科的属性多有背离。第四,看似合理的解释却可能是错误的,这既因为其模式研究的模板化,又因为或是捏造文献、或是胡乱解读;同时,造成侵权、学术规范的缺失,且不能还原研究路径、核覆引用文献。这些模板化的研究,容易出现雷同的成果,也就是说缺少了研究中人的存在感(哪怕是偏差与错误)。

具备专业辨别能力后,以其辅助研究

使用DeepSeek,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研究能力,以及基于大量、深度研究形成的经验总结与专业判断能力。无论DeepSeek多么智能,它都需要在人不断发现问题、纠正回答的前提下用来辅助研究,而不是替代研究。这就要求,第一,作为研究者,已经具备了论证选题价值、研究现状、研究出发点的深度思考,DeepSeek可以用来查缺补漏。第二,DeepSeek优势所在的视野广度,研究者要赋予其对话成果以思维深度、解释准确、丰富细致。第三,研究者应该做大量DeepSeek还不能有效使用的基础研究,丰富原始数据库,即三类作者中第一类作者的成果,用更为清晰、易懂、逻辑、理性的语言表达,这才是原创性的、根基性的创新所在。

DeepSeek对学术研究的冲击是毋庸置疑的,完全不使用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创造新时代,首先要拥抱新时代,努力赶上时代的步伐。既要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以无愧于时代的进步;同时,还要认清工具的优势、劣势、问题,以合理利用;更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新的视角和方法。有效利用好工具,以做出新时代的学问。

(作者系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教授)

DeepSeek优势所在的视野广度,研究者要赋予其对话成果以思维深度、解释准确、丰富细致。

近期,DeepSeek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也成为微信朋友圈最闪亮的新事物。网友纷纷尝试与DeepSeek展开对话,并就对话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毫无疑问,作为可以解决诸多问题的高阶AI工具,它带给世人的震撼是超出预料的。笔者以所从事的中国美术史论的专业研究为题,不断与基础版的DeepSeek对话,大致对其有了一定的认识。

博采众长的解读分析颇具优势

相较于个人的研究,DeepSeek最大的优势是多视角的综合例证分析与条分缕析地快速生成文本的能力。推测其先进之处的基础是整合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各种资源,尤其是那些易为人关注的成果,包括艺术作品及其阐释的视角、解读的成果,也就是说基于大众的认知以满足基本使用的要求,包括简单的艺术创作。

就当下DeepSeek的成果来说,它所显示出的视野广度已经具有大家气象。从这一层次来说,它是集众多专家之长、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巨人”。此前各种工具的辅助功能,如今已经升级为能够创造性产出的智慧才能。

就具体的美术方向而言,似乎DeepSeek在美术批评中更具优势,因为美术批评的门槛模糊,既有非专业的、从鉴赏到观感表达的低层次认识,也有专业的、兼具史论术的专门批评,还有可能是不同专业的、多视角的分析。可以判断,在越是综合性的分析中,DeepSeek的优势越强,给出的解读越出众。

数据库受限下的专业度有待提升

DeepSeek的对话成果,包括原始成果作者、工程师作者、指令作者三类,故而对已有成果消化、吸收、整合与再创造的过程,受制于三者的深度融合程度。既需要对已有成果的分解、消化、吸收能力与不断更新的速度,又要工程师般有效的思维观念,还要给出清晰明确的指令。就与DeepSeek作专业美术史研究的对话来说,似乎各种数据库的接入还非常有限,直接影响了回答的专业性。

更因为美术的独特属性,画学文献与画论画评是否可以准确解读,图形图像与艺术语言、艺术思维能否被有效认知并理性表达,这些问题在专业人员那里尚且存在较多认识的差异,更遑论偏工具属性的AI。相较于视角、观点的整合,艺术本体语言与思维的理解程度更存在严重不足,艺术的创造也存在机械性。

在美术史论研究的运用中问题明显

DeepSeek在具体美术史论研究中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第一,多学科视角给出的看似条分缕析的文字,更像是要点式的答案回答,显得简略而粗疏。第二,多学科视角的分析,看似宏观全面,却因为超出了指令者的知识背景与认识范围以致于难以消化吸收,成果中的庞杂勾连与无效部分占比较大。第三,机械化的语言表述与要点罗列,缺乏语言文字应有的温度,显得颇为冰冷而无趣,与人文学科的属性多有背离。第四,看似合理的解释却可能是错误的,这既因为其模式研究的模板化,又因为或是捏造文献、或是胡乱解读;同时,造成侵权、学术规范的缺失,且不能还原研究路径、核覆引用文献。这些模板化的研究,容易出现雷同的成果,也就是说缺少了研究中人的存在感(哪怕是偏差与错误)。

具备专业辨别能力后,以其辅助研究

使用DeepSeek,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研究能力,以及基于大量、深度研究形成的经验总结与专业判断能力。无论DeepSeek多么智能,它都需要在人不断发现问题、纠正回答的前提下用来辅助研究,而不是替代研究。这就要求,第一,作为研究者,已经具备了论证选题价值、研究现状、研究出发点的深度思考,DeepSeek可以用来查缺补漏。第二,DeepSeek优势所在的视野广度,研究者要赋予其对话成果以思维深度、解释准确、丰富细致。第三,研究者应该做大量DeepSeek还不能有效使用的基础研究,丰富原始数据库,即三类作者中第一类作者的成果,用更为清晰、易懂、逻辑、理性的语言表达,这才是原创性的、根基性的创新所在。

DeepSeek对学术研究的冲击是毋庸置疑的,完全不使用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创造新时代,首先要拥抱新时代,努力赶上时代的步伐。既要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以无愧于时代的进步;同时,还要认清工具的优势、劣势、问题,以合理利用;更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新的视角和方法。有效利用好工具,以做出新时代的学问。

(作者系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教授)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