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赋能金融聚力 设备更新“更”出新动能

证券日报

15小时前

浙商银行公司银行部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该行着力落实要素保障,一是配置专项资源,针对设备更新领域的贷款投放,出台差异化支持政策,包括优先配置,确保“能投尽投”,给予定价专项优惠等。

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期,大规模设备更新是现阶段提升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必然要求。

从2024年3月份我国启动 “更新换新”行动至今,经过近一年时间, “大规模设备更新”已从政策蓝图、路线图逐步进化为施工图。

在此过程中,银行业的使命担当也愈发清晰。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末,金融机构与企业(项目)累计签约贷款金额超过9000亿元,有力支持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首贷、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

政策拉动效果明显

我国是机器设备、耐用消费品保有大国。2024年4月份权威部门披露的数据显示,彼时全社会设备存量资产净值约39.3万亿元,其中工业设备存量资产大概为28万亿元。

可以说,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事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既有利于稳增长又能促进转型,既利企业又惠民生,既利当前又利长远。在此背景下,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可谓是一部“节奏紧凑、内容充实、阵容强大”的连续剧。

2024年3月份,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了五方面20项重点任务,这也为各地政府后续具体行动指明了方向。4月份,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信贷支持。7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提出一系列加力支持“两新”工作的政策举措。

在各部门各地方通力合作下,政策加快落地。在全国层面,设备更新项目申报通知,以及工业设备、用能设备、环境基础设施、营运船舶、营运货车、新能源公交车、农业机械、老旧电梯等8个领域设备更新实施细则全部印发实施。在地方层面,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实施方案,印发超过140份配套实施细则。

进入2025年,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强、接续,2025年1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明确“加大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支持力度”“加力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贴息”。

“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是当前推动产业升级和提振内需的重要举措。”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本轮大规模设备更新要求着眼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发挥能耗、排放、技术等标准的牵引作用,推动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推进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有利于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将对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增量支撑,是推动内需回暖、提振市场预期的重要着力点。

从政策落地的效果来看,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效果明显”。具体来看,拉动投资增长效果明显,2024年仅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的4600多个设备更新项目中,工业、用能、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设备更新量就超过了200万台(套)。

“我们初步估算,在‘两新’政策综合带动下,全国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总量可达2000万台(套)以上,有力拉动了相关领域设备工器具的投资。”赵辰昕表示。

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实施对相关领域企业带来实质性利好。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细化与落实,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有更大的需求来更新和升级设备,将有助于公司的业务拓展,为公司提供更多市场机会。同时,政策的落地实施也将给公司带来一定的资金支持,推动公司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确保产品符合市场要求。

“企业更新设备可以直接带来投资需求的增加,还可以提高自身产出效率和质量,最终通过设备更新扩大内需,实现稳增长的目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银行业全力“向新”

根据相关机构测算,我国大规模设备更新需求将是一个年规模达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资金支持必不可少。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发挥金融向“新”力,积极完善工作机制,出台专项举措,创新产品升级服务,将大规模设备更新作为未来重点服务方向。

例如,在对接有关部委推送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再贷款备选项目的过程中,农业银行建立了总分行联动、部门间协同的工作机制,匹配差异化信贷支持政策,创新优化产品和服务模式。截至2024年12月末,农业银行对清单内项目签订贷款合同金额超1300亿元。

除了机制体制外,在确保政策落地的过程中,调动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也同样重要。浙商银行公司银行部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该行着力落实要素保障,一是配置专项资源,针对设备更新领域的贷款投放,出台差异化支持政策,包括优先配置,确保“能投尽投”,给予定价专项优惠等。二是进一步放开专项产品授权范围。针对技术改造项目贷款和设备采购贷款两款专项产品,进一步放开授信授权范围,支持各分行主动作为、积极服务设备更新项目。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企业在面临资金压力时,往往第一时间想到商业银行,对他们而言,商业银行不仅仅是资金的供给者,更是其成长路上的守护者。

位于福建长泰经济开发区的元吉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篮球、排球等体育用品制造近30年的企业,产品畅销海内外。随着产业规模扩大,体育市场对篮球制造技术提出更多创新要求,该公司决定自主研发品牌,但老厂房历时20余年,急需“智改数转”拓宽“新赛道”。

据悉,该公司于2024年启动建设厂房扩建二期项目,对生产线进行集约化、自动化改良,预计年产值将提升1亿元,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为助力企业迈好设备更新这一步,建设银行漳州长泰支行主动走访对接,执行优惠贷款利率,开通融资绿色通道,为该项目建设提供了3000万元四年期的技术改造贷款,目前已发放贷款1000万元。

“我们和建行是‘雨天送伞’的情谊。”谈及为什么选择与建行合作,福建元吉体育用品公司董事长林世堃表示:“在公司2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从最初的代工生产、拓展海外市场到现在的自创品牌、转型升级,建行总是第一时间给我们提供最优服务。”

在金融支持设备更新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2024年末,金融机构与企业(项目)累计签约贷款金额超过9000亿元,已到期退出的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存量资金继续发挥作用,年末余额分别为685亿元、1292亿元。

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适配

银行全力以赴支持设备更新,数据快速增长所体现的,其实是信贷结构围绕对标对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与经济结构适配性,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领域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明确提到,解决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还需要商业银行更大程度发挥好自主性和前瞻性,不断提升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适配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健康发展。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认为,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提升信贷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适配性,一是要提升投研能力,把握产业的进化方向和地区经济发展导向;二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规划要基于自身战略定位,向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倾斜;三是围绕信贷结构优化,进行产品和业务模式的创新;四是积极对接政府有关部门扶持政策,用好用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解决收益和风险不匹配的问题;五是强化产业金融与数字金融的融合创新,强化绿色金融与数字金融的融合发展。

“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经济发展趋势的研判和市场调研,对未来经济发展结构变化和趋势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按照市场化原则做好贷款投放。”娄飞鹏表示。

多家银行表示,将在以往成效基础上,围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例如,农业银行表示,将用足用好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积极满足重点领域企业融资需求,进一步支持相关政策落地见效。浙商银行将持续加强银企银政联动,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并增进对地方政府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了解,更精准有力地支持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记者 杨洁)

浙商银行公司银行部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该行着力落实要素保障,一是配置专项资源,针对设备更新领域的贷款投放,出台差异化支持政策,包括优先配置,确保“能投尽投”,给予定价专项优惠等。

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期,大规模设备更新是现阶段提升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必然要求。

从2024年3月份我国启动 “更新换新”行动至今,经过近一年时间, “大规模设备更新”已从政策蓝图、路线图逐步进化为施工图。

在此过程中,银行业的使命担当也愈发清晰。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末,金融机构与企业(项目)累计签约贷款金额超过9000亿元,有力支持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首贷、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

政策拉动效果明显

我国是机器设备、耐用消费品保有大国。2024年4月份权威部门披露的数据显示,彼时全社会设备存量资产净值约39.3万亿元,其中工业设备存量资产大概为28万亿元。

可以说,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事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既有利于稳增长又能促进转型,既利企业又惠民生,既利当前又利长远。在此背景下,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可谓是一部“节奏紧凑、内容充实、阵容强大”的连续剧。

2024年3月份,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了五方面20项重点任务,这也为各地政府后续具体行动指明了方向。4月份,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信贷支持。7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提出一系列加力支持“两新”工作的政策举措。

在各部门各地方通力合作下,政策加快落地。在全国层面,设备更新项目申报通知,以及工业设备、用能设备、环境基础设施、营运船舶、营运货车、新能源公交车、农业机械、老旧电梯等8个领域设备更新实施细则全部印发实施。在地方层面,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实施方案,印发超过140份配套实施细则。

进入2025年,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强、接续,2025年1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明确“加大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支持力度”“加力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贴息”。

“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是当前推动产业升级和提振内需的重要举措。”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本轮大规模设备更新要求着眼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发挥能耗、排放、技术等标准的牵引作用,推动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推进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有利于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将对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增量支撑,是推动内需回暖、提振市场预期的重要着力点。

从政策落地的效果来看,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效果明显”。具体来看,拉动投资增长效果明显,2024年仅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的4600多个设备更新项目中,工业、用能、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设备更新量就超过了200万台(套)。

“我们初步估算,在‘两新’政策综合带动下,全国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总量可达2000万台(套)以上,有力拉动了相关领域设备工器具的投资。”赵辰昕表示。

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实施对相关领域企业带来实质性利好。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细化与落实,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有更大的需求来更新和升级设备,将有助于公司的业务拓展,为公司提供更多市场机会。同时,政策的落地实施也将给公司带来一定的资金支持,推动公司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确保产品符合市场要求。

“企业更新设备可以直接带来投资需求的增加,还可以提高自身产出效率和质量,最终通过设备更新扩大内需,实现稳增长的目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银行业全力“向新”

根据相关机构测算,我国大规模设备更新需求将是一个年规模达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资金支持必不可少。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发挥金融向“新”力,积极完善工作机制,出台专项举措,创新产品升级服务,将大规模设备更新作为未来重点服务方向。

例如,在对接有关部委推送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再贷款备选项目的过程中,农业银行建立了总分行联动、部门间协同的工作机制,匹配差异化信贷支持政策,创新优化产品和服务模式。截至2024年12月末,农业银行对清单内项目签订贷款合同金额超1300亿元。

除了机制体制外,在确保政策落地的过程中,调动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也同样重要。浙商银行公司银行部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该行着力落实要素保障,一是配置专项资源,针对设备更新领域的贷款投放,出台差异化支持政策,包括优先配置,确保“能投尽投”,给予定价专项优惠等。二是进一步放开专项产品授权范围。针对技术改造项目贷款和设备采购贷款两款专项产品,进一步放开授信授权范围,支持各分行主动作为、积极服务设备更新项目。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企业在面临资金压力时,往往第一时间想到商业银行,对他们而言,商业银行不仅仅是资金的供给者,更是其成长路上的守护者。

位于福建长泰经济开发区的元吉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篮球、排球等体育用品制造近30年的企业,产品畅销海内外。随着产业规模扩大,体育市场对篮球制造技术提出更多创新要求,该公司决定自主研发品牌,但老厂房历时20余年,急需“智改数转”拓宽“新赛道”。

据悉,该公司于2024年启动建设厂房扩建二期项目,对生产线进行集约化、自动化改良,预计年产值将提升1亿元,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为助力企业迈好设备更新这一步,建设银行漳州长泰支行主动走访对接,执行优惠贷款利率,开通融资绿色通道,为该项目建设提供了3000万元四年期的技术改造贷款,目前已发放贷款1000万元。

“我们和建行是‘雨天送伞’的情谊。”谈及为什么选择与建行合作,福建元吉体育用品公司董事长林世堃表示:“在公司2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从最初的代工生产、拓展海外市场到现在的自创品牌、转型升级,建行总是第一时间给我们提供最优服务。”

在金融支持设备更新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2024年末,金融机构与企业(项目)累计签约贷款金额超过9000亿元,已到期退出的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存量资金继续发挥作用,年末余额分别为685亿元、1292亿元。

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适配

银行全力以赴支持设备更新,数据快速增长所体现的,其实是信贷结构围绕对标对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与经济结构适配性,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领域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明确提到,解决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还需要商业银行更大程度发挥好自主性和前瞻性,不断提升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适配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健康发展。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认为,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提升信贷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适配性,一是要提升投研能力,把握产业的进化方向和地区经济发展导向;二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规划要基于自身战略定位,向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倾斜;三是围绕信贷结构优化,进行产品和业务模式的创新;四是积极对接政府有关部门扶持政策,用好用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解决收益和风险不匹配的问题;五是强化产业金融与数字金融的融合创新,强化绿色金融与数字金融的融合发展。

“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经济发展趋势的研判和市场调研,对未来经济发展结构变化和趋势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按照市场化原则做好贷款投放。”娄飞鹏表示。

多家银行表示,将在以往成效基础上,围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例如,农业银行表示,将用足用好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积极满足重点领域企业融资需求,进一步支持相关政策落地见效。浙商银行将持续加强银企银政联动,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并增进对地方政府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了解,更精准有力地支持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记者 杨洁)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