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AI公务员”

南方+客户端

20小时前

在不少人眼中,公务员是“铁饭碗”的代名词,从“AI公务员”延伸到“职业地震”,可能隐含着这么一番“潜台词”——连铁饭碗都不稳了,还有什么职业是AI撼动不了的。

政务服务的AI时代要来了?

这几天,各地与DeepSeek“联姻”的消息如纸片般飞来。其中,深圳福田区一口气就推出70名“AI数智员工”,覆盖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等240个场景,引发广泛关注。

一个新词条随即冲上热搜榜——“AI公务员”。

“不领工资、不交社保、不会摸鱼,妥妥天选打工人。”“铁饭碗这回还稳吗?”“考公热会不会降温?”……或带着几分调侃,或透出丝丝不安,或抱着观望态度,这些声音大致都能归结到一点:AI会不会取代公务员。

这当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但首先有必要指出的是,传播甚广的“AI公务员”,其实是一种误读。

(一)

从“AI歌手”,到“AI厨师”,再到“AI播音员”……“AI+职业”的组合并不鲜见。在某些语境下,这样命名没什么歧义。毕竟,在产品的“生成”过程中,AI的确扮演了关键角色。

但“AI公务员”不一样。深圳福田官方就专门回应称,AI数智员工是AI助手,可辅助开展公共管理和服务,并不能单独决策,不能算是“AI公务员”。说得直白一点,就是70个数字智能体的AI账号。目前所覆盖的,大多属于标准化、基础性工作。

在官方语境中,很少用“AI公务员”,一直强调是“AI数智员工”,因为担心被误读。

误读为什么会产生?随着AI的“洪荒之力”越来越具象化,加之人类本能性的焦虑,“人机之争”容易被不断放大。在不少人眼中,公务员是“铁饭碗”的代名词,从“AI公务员”延伸到“职业地震”,可能隐含着这么一番“潜台词”——连铁饭碗都不稳了,还有什么职业是AI撼动不了的?

不得不说,这种担忧实属过虑了。前述回应中,至少传达了两层意思:

其一,引入“数智员工”不是取代人,而是向工具要效率。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人机协同下,他们的整体效率提高了至少20%。

其二,尽管AI在某些领域足够强大,但也存在明显局限,所以“不能单独决策”,指定“监护人”来把关很有必要。

人和AI正好互补,这几乎是共识。比如,AI能快速分析海量数据,却难以洞察复杂人性;能有效地查找错误,却难以应对突发事件;可以一键生成标准回答,却无法深入基层一线……更不必说,政务服务并非一味追求效率至上,还需要有同理心、共情力、人情味等情绪价值,这恰恰是硅基生命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

讨论技术变革之余,也不妨关注背后的制度创新。

综观深圳福田此番动作,还有两点值得一说: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和业务相结合的应用场景,“数智员工”覆盖了政务服务全链条。这也意味着,政务系统的改造,重塑的不只是技术细节,其配套工作也是系统性的,包括强化部门协同、加强数据共享、优化资源分配、调整工作流程等。没有大决心不好落地,也难以保障实际效果。

其次,之所以要纠正“AI公务员”的叫法,强调“智能助手”的属性,相当于侧面回应舆论关切的另一个问题——谁来负责?

理论上说,以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为核心的算法决策,有时并不具备可解释性,“大模型幻觉”、算法偏见等潜在风险,也可能对人造成误导,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防范。

从这个角度来看,深圳出台首部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办法,首创“谁使用谁负责”的监护人机制,其积极拥抱又审慎推进的姿态,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不仅是构筑伦理与安全的“护城河”,也是倒逼干部加强AI素养,更好地“为我所用”。

当然,人工智能的应用边界是长期课题,开发方、使用方、监管方的责任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也有待在实践中全面观察和深入研讨。

(三)

放眼全国各地,政务圈刮起“AI旋风”,一些人可能会觉得是“赶时髦”,甚至认为是“蹭热点”“玩概念”。

但如果将时间线拉长,就不难发现,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从“一网通办”到“一网统管”,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以数字赋能便民利企,以人机协同升级服务,政务系统的转型一直在路上,拥抱AI也是大势所趋。

2024年年底,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印发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就明确提出:“支持各地积极建设政务服务大模型,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况且,DeepSeek的开源模式及低成本部署,也有助于保证数据的安全可控,政务圈的开放态度也是情理之中。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所说:“AI不是工具革命,而是科学革命的工具。”同样的道理,接入大模型不只是变革本身,也是驱动变革的开始。展望未来,“数智员工”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纵向来看,“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AI的知识更新和算法升级,离不开高质量语料的喂养。去年以来,各地纷纷成立数据局,数据的资源属性得到高度重视,大模型与海量政务数据的“双向奔赴”,有望形成良性的创新闭环。

横向来看,无论是优化营商环境,还是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抑或是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精细化,让“经验驱动”走向“数据驱动”,大模型应有“更宽”的打开方式。此外,人工智能的“平权效应”,也为缩小各地城市治理差异提供了契机。

时代的列车呼啸而来,但人总有人的用处。

如果说“数智员工”是“会使用工具的工具”,那么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人生课题,则是做一个“会驾驭工具的人”。

在不少人眼中,公务员是“铁饭碗”的代名词,从“AI公务员”延伸到“职业地震”,可能隐含着这么一番“潜台词”——连铁饭碗都不稳了,还有什么职业是AI撼动不了的。

政务服务的AI时代要来了?

这几天,各地与DeepSeek“联姻”的消息如纸片般飞来。其中,深圳福田区一口气就推出70名“AI数智员工”,覆盖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等240个场景,引发广泛关注。

一个新词条随即冲上热搜榜——“AI公务员”。

“不领工资、不交社保、不会摸鱼,妥妥天选打工人。”“铁饭碗这回还稳吗?”“考公热会不会降温?”……或带着几分调侃,或透出丝丝不安,或抱着观望态度,这些声音大致都能归结到一点:AI会不会取代公务员。

这当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但首先有必要指出的是,传播甚广的“AI公务员”,其实是一种误读。

(一)

从“AI歌手”,到“AI厨师”,再到“AI播音员”……“AI+职业”的组合并不鲜见。在某些语境下,这样命名没什么歧义。毕竟,在产品的“生成”过程中,AI的确扮演了关键角色。

但“AI公务员”不一样。深圳福田官方就专门回应称,AI数智员工是AI助手,可辅助开展公共管理和服务,并不能单独决策,不能算是“AI公务员”。说得直白一点,就是70个数字智能体的AI账号。目前所覆盖的,大多属于标准化、基础性工作。

在官方语境中,很少用“AI公务员”,一直强调是“AI数智员工”,因为担心被误读。

误读为什么会产生?随着AI的“洪荒之力”越来越具象化,加之人类本能性的焦虑,“人机之争”容易被不断放大。在不少人眼中,公务员是“铁饭碗”的代名词,从“AI公务员”延伸到“职业地震”,可能隐含着这么一番“潜台词”——连铁饭碗都不稳了,还有什么职业是AI撼动不了的?

不得不说,这种担忧实属过虑了。前述回应中,至少传达了两层意思:

其一,引入“数智员工”不是取代人,而是向工具要效率。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人机协同下,他们的整体效率提高了至少20%。

其二,尽管AI在某些领域足够强大,但也存在明显局限,所以“不能单独决策”,指定“监护人”来把关很有必要。

人和AI正好互补,这几乎是共识。比如,AI能快速分析海量数据,却难以洞察复杂人性;能有效地查找错误,却难以应对突发事件;可以一键生成标准回答,却无法深入基层一线……更不必说,政务服务并非一味追求效率至上,还需要有同理心、共情力、人情味等情绪价值,这恰恰是硅基生命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

讨论技术变革之余,也不妨关注背后的制度创新。

综观深圳福田此番动作,还有两点值得一说: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和业务相结合的应用场景,“数智员工”覆盖了政务服务全链条。这也意味着,政务系统的改造,重塑的不只是技术细节,其配套工作也是系统性的,包括强化部门协同、加强数据共享、优化资源分配、调整工作流程等。没有大决心不好落地,也难以保障实际效果。

其次,之所以要纠正“AI公务员”的叫法,强调“智能助手”的属性,相当于侧面回应舆论关切的另一个问题——谁来负责?

理论上说,以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为核心的算法决策,有时并不具备可解释性,“大模型幻觉”、算法偏见等潜在风险,也可能对人造成误导,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防范。

从这个角度来看,深圳出台首部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办法,首创“谁使用谁负责”的监护人机制,其积极拥抱又审慎推进的姿态,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不仅是构筑伦理与安全的“护城河”,也是倒逼干部加强AI素养,更好地“为我所用”。

当然,人工智能的应用边界是长期课题,开发方、使用方、监管方的责任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也有待在实践中全面观察和深入研讨。

(三)

放眼全国各地,政务圈刮起“AI旋风”,一些人可能会觉得是“赶时髦”,甚至认为是“蹭热点”“玩概念”。

但如果将时间线拉长,就不难发现,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从“一网通办”到“一网统管”,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以数字赋能便民利企,以人机协同升级服务,政务系统的转型一直在路上,拥抱AI也是大势所趋。

2024年年底,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印发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就明确提出:“支持各地积极建设政务服务大模型,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况且,DeepSeek的开源模式及低成本部署,也有助于保证数据的安全可控,政务圈的开放态度也是情理之中。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所说:“AI不是工具革命,而是科学革命的工具。”同样的道理,接入大模型不只是变革本身,也是驱动变革的开始。展望未来,“数智员工”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纵向来看,“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AI的知识更新和算法升级,离不开高质量语料的喂养。去年以来,各地纷纷成立数据局,数据的资源属性得到高度重视,大模型与海量政务数据的“双向奔赴”,有望形成良性的创新闭环。

横向来看,无论是优化营商环境,还是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抑或是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精细化,让“经验驱动”走向“数据驱动”,大模型应有“更宽”的打开方式。此外,人工智能的“平权效应”,也为缩小各地城市治理差异提供了契机。

时代的列车呼啸而来,但人总有人的用处。

如果说“数智员工”是“会使用工具的工具”,那么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人生课题,则是做一个“会驾驭工具的人”。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