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再“进化”!这届年轻人想要的,终于要实现了?

来源:理财周刊

21小时前

有网友吐槽:“公积金就像被封印的存钱罐,看得见摸不着”;也有网友算了一笔账:“我工资1.5万元,个人和公司每个月都要缴7%的公积金,算下来每月总共2100元,每年超过2.5万元,这笔钱我自己取出来理财、买房难道不‘香’吗。
日前,多个城市相继出台住房公积金优化调整政策的消息再次占据社交平台热搜,此次优化涉及提高贷款额度、支持异地购房、优化租房提取等调整,虽然不少人为此点赞,但也有网友吐槽,感觉现在的公积金“不好用”了。作为一笔“为了帮助员工解决住房问题”而诞生的储备金,相较以前,公积金对于买房的助力作用似乎变得越来越小。

时代变了,公积金“老玩法”不够用了

“公积金只能贷65万?!65万到底能干嘛?!”在一线城市,这样的吐槽随处可见。10年前能买下一整套房的公积金贷款额度,现在连首付都凑不够。

以上海为例,在购买首套住房的情况下,个人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为65万元,以家庭为单位最高也只能贷款130万元,即便缴纳了交补充公积金,个人与家庭最高贷款额度也只分别增加了15万元与30万元。这个贷款额度,与动辄600万-700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房价相比,有点“杯水车薪”的意思,更别说更低的二套房贷款额度了。

不过,更扎心的是,随着去年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的积极优化和LPR的全面降息,如今的商业贷款利率已大幅下降。北京、上海目前首套房商贷利率可低至3.15%,而公积金贷款利率虽也已有所下调,但仍在2.85%。0.3个百分点的差距尽管不能说没有,但明显优势遽减,让不少人感觉也没大所谓,对从前人人夸赞的公积金好处也有些“不屑一顾”。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由于公积金使用的种种限制,让部分购房者真的想使用公积金时,却根本派不上用场。例如,异地购房可能会受到户籍地或工作地的限制等。

有网友吐槽:“公积金就像被封印的存钱罐,看得见摸不着”;也有网友算了一笔账:“我工资1.5万元,个人和公司每个月都要缴7%的公积金,算下来每月总共2100元,每年超过2.5万元,这笔钱我自己取出来理财、买房难道不‘香’吗?还没有限制、更加随心所欲!”

部分城市开始给公积金“打补丁”

不过,话虽如此,但时至今日,公积金依旧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优势:由于住房公积金不计入纳税基数,因此,缴存、提取公积金都是免征个人所得税的,可以说也是一种节税的方式。 

此外,随着更多房地产福利政策的出台,有许多城市开始在公积金上“卷”了起来,为公积金打起了“优化补丁”。例如,不少地区打破了公积金的地域“封印”:深圳、梅州、惠州、汕尾、东莞推出公积金异地贷款互通互认;厦门市民若在省内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可取消户籍或工作证明;北京则开始试点“公积金直付房租”,省去提取环节;也有部分城市开始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龄期限等等,提升公积金的“存在感”与“功能性”。

未来还能如何“进化”?

不过归根结底,大家对于公积金的祈愿,主要还是落在“与时俱进”上,就像智能手机,光有硬件不够,系统也得持续更新。例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让公积金贷款额度与当地房价挂钩;打通全国公积金系统,累计缴存年限全国通用;开发更“实用”的功能,如开通“公积金亲情号”,用爸妈的公积金余额一起还贷等等,更好地为员工解决住房问题提供实际助力。

有网友吐槽:“公积金就像被封印的存钱罐,看得见摸不着”;也有网友算了一笔账:“我工资1.5万元,个人和公司每个月都要缴7%的公积金,算下来每月总共2100元,每年超过2.5万元,这笔钱我自己取出来理财、买房难道不‘香’吗。
日前,多个城市相继出台住房公积金优化调整政策的消息再次占据社交平台热搜,此次优化涉及提高贷款额度、支持异地购房、优化租房提取等调整,虽然不少人为此点赞,但也有网友吐槽,感觉现在的公积金“不好用”了。作为一笔“为了帮助员工解决住房问题”而诞生的储备金,相较以前,公积金对于买房的助力作用似乎变得越来越小。

时代变了,公积金“老玩法”不够用了

“公积金只能贷65万?!65万到底能干嘛?!”在一线城市,这样的吐槽随处可见。10年前能买下一整套房的公积金贷款额度,现在连首付都凑不够。

以上海为例,在购买首套住房的情况下,个人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为65万元,以家庭为单位最高也只能贷款130万元,即便缴纳了交补充公积金,个人与家庭最高贷款额度也只分别增加了15万元与30万元。这个贷款额度,与动辄600万-700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房价相比,有点“杯水车薪”的意思,更别说更低的二套房贷款额度了。

不过,更扎心的是,随着去年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的积极优化和LPR的全面降息,如今的商业贷款利率已大幅下降。北京、上海目前首套房商贷利率可低至3.15%,而公积金贷款利率虽也已有所下调,但仍在2.85%。0.3个百分点的差距尽管不能说没有,但明显优势遽减,让不少人感觉也没大所谓,对从前人人夸赞的公积金好处也有些“不屑一顾”。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由于公积金使用的种种限制,让部分购房者真的想使用公积金时,却根本派不上用场。例如,异地购房可能会受到户籍地或工作地的限制等。

有网友吐槽:“公积金就像被封印的存钱罐,看得见摸不着”;也有网友算了一笔账:“我工资1.5万元,个人和公司每个月都要缴7%的公积金,算下来每月总共2100元,每年超过2.5万元,这笔钱我自己取出来理财、买房难道不‘香’吗?还没有限制、更加随心所欲!”

部分城市开始给公积金“打补丁”

不过,话虽如此,但时至今日,公积金依旧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优势:由于住房公积金不计入纳税基数,因此,缴存、提取公积金都是免征个人所得税的,可以说也是一种节税的方式。 

此外,随着更多房地产福利政策的出台,有许多城市开始在公积金上“卷”了起来,为公积金打起了“优化补丁”。例如,不少地区打破了公积金的地域“封印”:深圳、梅州、惠州、汕尾、东莞推出公积金异地贷款互通互认;厦门市民若在省内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可取消户籍或工作证明;北京则开始试点“公积金直付房租”,省去提取环节;也有部分城市开始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龄期限等等,提升公积金的“存在感”与“功能性”。

未来还能如何“进化”?

不过归根结底,大家对于公积金的祈愿,主要还是落在“与时俱进”上,就像智能手机,光有硬件不够,系统也得持续更新。例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让公积金贷款额度与当地房价挂钩;打通全国公积金系统,累计缴存年限全国通用;开发更“实用”的功能,如开通“公积金亲情号”,用爸妈的公积金余额一起还贷等等,更好地为员工解决住房问题提供实际助力。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