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 Lead
智电时代的到来,不仅引发整车企业洗牌,也引发零部件企业重塑。作为全球零部件巨头的大陆集团,一时未跟上汽车行业变革的步伐,计划2026年在全球减少约10%的研发岗位。
本文出品|禾颜阅车工作室
撰文|郭 梓
编辑|禾 子
全文2046字
阅读需4分钟
汽车行业巨变的压力,不仅传导到传统车企巨头身上,也传导到跨国零部件巨头身上。
近日,德国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大陆集团宣布,计划在2026年年底前再裁减约3000个工作岗位,这些岗位集中在研发部门,其中德国本土岗位占比将低于一半。大陆集团还表示,计划在2027年前将研发投入占比降至10%以内。
为何裁减研发岗位?
该集团表示,这些措施是公司在面对行业转型和市场挑战时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聚焦于客户感兴趣的未来技术的研发,并确保其在安全、愉悦、互联及自动驾驶等出行关键的研发活动保持竞争力。在此过程中,该公司专注于持续优化全球研发网络,同时简化流程,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
“未来几年内,我们将持续在新产品和系统研发上大力投资,同时不断提升我们的竞争力,以确保我们在市场持续取得成功。”大陆集团执行董事会成员兼汽车子公司负责人冯贺飞如是说。
大陆集团拥有 20万多名员工,遍及全球 57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产品为轮胎、制动系统、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发动机喷射系统、转速表,以及其他汽车和运输行业零部件。近年来,随着全球智能化、电动化快速发展,汽车行业正经历深刻的变革,零部件企业也在经历洗牌,依赖内燃机技术的企业和产业链面临市场萎缩,供应链处于重构中。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整车企业为了掌控核心技术而采取垂直整合,自研关键零部件,例如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亚军的比亚迪和特斯拉,都自研电池和芯片等零部件,削弱了传统供应商的地位。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造车新势力以及一些向智电转型的传统车企纷纷打造新的供应链,与新兴科技公司或初创企业协同创新,而这种新趋势对传统零部件巨头也构成不小的冲击。
在此次裁员之前,大陆集团在去年曾宣布裁员超过7000人。目前,大陆集团汽车部门拥有约9.2万名员工,其中约3.1万人从事研发工作,这次再裁掉10%的研发岗位,即约3000个研发岗位受到波及。
不仅是大陆集团,博世、采埃孚等多个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都已相继宣布裁员或调整业务结构。受全球需求波动以及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巨大压力影响,德国汽车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连大众这样整车巨头也都进行裁员和调整业务结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据德国权威部门统计,2024年上半年,德国有20家年营收在1000万欧元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破产,同比暴增60%。
面对汽车行业加速向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时,德国众多汽车企业以及相关产业链企业步伐相对缓慢,这让其当下甚至未来几年的前景都不容乐观。部分企业为了突围纷纷采取瘦身策略,并且更聚焦于下一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传统零部件企业突围之道在哪?
对于大陆集团以及其他传统零部件企业而言,当下汽车行业的技术和产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电池、电机、电控、传感器、芯片技术逐渐成为核心竞争战地,与此同时,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到来,车企以及零部件企业比拼的不仅仅是硬件技术,还有软件技术等。自动驾驶、AI等技术正在大规模入侵汽车领域,科技公司、初创企业凭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优势,进入汽车供应链并引发竞争加剧,例如最近大火的Deep Seek就是以新型“供应商”的模式,在汽车行业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零部件巨头将何去何从?当下,零部件企业也并非一片哀鸿,舍弗勒已通过收购来寻求突围,去年溢价收购纬湃科技,纬湃科技目前为主机厂提供适用于电动、混动及内燃机驱动系统的关键部件和智能系统解决方案。随着全球范围内电动车销量的持续增加,特别是800V高压超充技术以及SiC技术成为各方公认的解决电动车续航里程焦虑的核心技术,纬湃科技未来前景因此被看好。通过并购或收购零部件企业或科技公司来获取新技术并增强竞争力,这成为一些传统零部件巨头所采取的策略之一。
此外,部分跨国零部件企业根据消费者对智能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而加快技术创新,朝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技术发力,寄望通过转型来顺应市场需求和提升用户体验。在电动化、智能化的赛道上,中国车企无疑已冲到前面,部分跨国零部件企业正积极地与中国车企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共同推动技术的进步,而一些技术落后或转型失败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行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
在智电时代下,全球零部件企业面临着技术、供应链等多重挑战,未来几年竞争加剧,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合作、并购等方式,才能在新格局中立足。作为上游的零部件企业往往需要在技术创新方面比整车企业跑得更快,这样才能摆脱被他人选择,这样命运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点评
大陆集团等传统跨国零部件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其加速朝智能、互联的驾乘世界前进,但当前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的路径存在分歧,一旦押注的方向不对,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这些零部件企业亟需对全球市场的客户、渠道、产业链、工厂以及品牌等进行多方面调整和变革。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文标题 : 大陆集团再裁减三千个岗位,零部件研发未踩准节奏
导语 | Lead
智电时代的到来,不仅引发整车企业洗牌,也引发零部件企业重塑。作为全球零部件巨头的大陆集团,一时未跟上汽车行业变革的步伐,计划2026年在全球减少约10%的研发岗位。
本文出品|禾颜阅车工作室
撰文|郭 梓
编辑|禾 子
全文2046字
阅读需4分钟
汽车行业巨变的压力,不仅传导到传统车企巨头身上,也传导到跨国零部件巨头身上。
近日,德国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大陆集团宣布,计划在2026年年底前再裁减约3000个工作岗位,这些岗位集中在研发部门,其中德国本土岗位占比将低于一半。大陆集团还表示,计划在2027年前将研发投入占比降至10%以内。
为何裁减研发岗位?
该集团表示,这些措施是公司在面对行业转型和市场挑战时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聚焦于客户感兴趣的未来技术的研发,并确保其在安全、愉悦、互联及自动驾驶等出行关键的研发活动保持竞争力。在此过程中,该公司专注于持续优化全球研发网络,同时简化流程,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
“未来几年内,我们将持续在新产品和系统研发上大力投资,同时不断提升我们的竞争力,以确保我们在市场持续取得成功。”大陆集团执行董事会成员兼汽车子公司负责人冯贺飞如是说。
大陆集团拥有 20万多名员工,遍及全球 57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产品为轮胎、制动系统、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发动机喷射系统、转速表,以及其他汽车和运输行业零部件。近年来,随着全球智能化、电动化快速发展,汽车行业正经历深刻的变革,零部件企业也在经历洗牌,依赖内燃机技术的企业和产业链面临市场萎缩,供应链处于重构中。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整车企业为了掌控核心技术而采取垂直整合,自研关键零部件,例如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亚军的比亚迪和特斯拉,都自研电池和芯片等零部件,削弱了传统供应商的地位。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造车新势力以及一些向智电转型的传统车企纷纷打造新的供应链,与新兴科技公司或初创企业协同创新,而这种新趋势对传统零部件巨头也构成不小的冲击。
在此次裁员之前,大陆集团在去年曾宣布裁员超过7000人。目前,大陆集团汽车部门拥有约9.2万名员工,其中约3.1万人从事研发工作,这次再裁掉10%的研发岗位,即约3000个研发岗位受到波及。
不仅是大陆集团,博世、采埃孚等多个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都已相继宣布裁员或调整业务结构。受全球需求波动以及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巨大压力影响,德国汽车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连大众这样整车巨头也都进行裁员和调整业务结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据德国权威部门统计,2024年上半年,德国有20家年营收在1000万欧元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破产,同比暴增60%。
面对汽车行业加速向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时,德国众多汽车企业以及相关产业链企业步伐相对缓慢,这让其当下甚至未来几年的前景都不容乐观。部分企业为了突围纷纷采取瘦身策略,并且更聚焦于下一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传统零部件企业突围之道在哪?
对于大陆集团以及其他传统零部件企业而言,当下汽车行业的技术和产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电池、电机、电控、传感器、芯片技术逐渐成为核心竞争战地,与此同时,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到来,车企以及零部件企业比拼的不仅仅是硬件技术,还有软件技术等。自动驾驶、AI等技术正在大规模入侵汽车领域,科技公司、初创企业凭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优势,进入汽车供应链并引发竞争加剧,例如最近大火的Deep Seek就是以新型“供应商”的模式,在汽车行业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零部件巨头将何去何从?当下,零部件企业也并非一片哀鸿,舍弗勒已通过收购来寻求突围,去年溢价收购纬湃科技,纬湃科技目前为主机厂提供适用于电动、混动及内燃机驱动系统的关键部件和智能系统解决方案。随着全球范围内电动车销量的持续增加,特别是800V高压超充技术以及SiC技术成为各方公认的解决电动车续航里程焦虑的核心技术,纬湃科技未来前景因此被看好。通过并购或收购零部件企业或科技公司来获取新技术并增强竞争力,这成为一些传统零部件巨头所采取的策略之一。
此外,部分跨国零部件企业根据消费者对智能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而加快技术创新,朝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技术发力,寄望通过转型来顺应市场需求和提升用户体验。在电动化、智能化的赛道上,中国车企无疑已冲到前面,部分跨国零部件企业正积极地与中国车企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共同推动技术的进步,而一些技术落后或转型失败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行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
在智电时代下,全球零部件企业面临着技术、供应链等多重挑战,未来几年竞争加剧,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合作、并购等方式,才能在新格局中立足。作为上游的零部件企业往往需要在技术创新方面比整车企业跑得更快,这样才能摆脱被他人选择,这样命运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点评
大陆集团等传统跨国零部件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其加速朝智能、互联的驾乘世界前进,但当前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的路径存在分歧,一旦押注的方向不对,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这些零部件企业亟需对全球市场的客户、渠道、产业链、工厂以及品牌等进行多方面调整和变革。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文标题 : 大陆集团再裁减三千个岗位,零部件研发未踩准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