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这个高速在建项目,让记者直呼“高,实在是高!”丨决战收官年 冲刺一季度⑬

川观新闻

1天前

记者在现场看到,折多山脚下,一间厂房里,数台机械正各司其职,焊接钢管、切割钢板、组装钢网、吊装成品......康新高速隧道所需的所有钢材,在这里都可以由机械进行加工和配送。

川观新闻记者 宁蕖

项目介绍

康新高速是目前省内在建平均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项目,是雅康高速一路向西的延伸,是四川省规划的“十八射九纵九横”高速公路网中对外放射线,也是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线G4218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国家和四川省高速公路网,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并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现场探访

“高,实在是高!”这是2月19日记者探访完康新高速建设现场的第一感受。

首先是海拔高。康新高速平均海拔3526.145米,项目全线里程总长78.5km,共有8座隧道,桥隧比达67%,具有“高海拔、高寒、高地震烈度带、高隧桥比”的“四高”特点,施工难度大。

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为了保证建设进度和质量,项目采用了“机械化换人”的方式,这也带来了第二个“高”——智能化程度高。

记者在现场看到,折多山脚下,一间厂房里,数台机械正各司其职,焊接钢管、切割钢板、组装钢网、吊装成品......康新高速隧道所需的所有钢材,在这里都可以由机械进行加工和配送。

“这是我们的‘智能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全场有6条全自动生产线,服务全线30km长隧道施工用钢材。”蜀道集团藏高康新公司工程师谭友林告诉记者,“这里平均每天要生产1300根左右的超前小导管,2000张左右钢筋网片,按照以往人工加工的方式,至少需要100个工人,现在这里只需要不到10个人。”

环顾整个中心,为数不多的工人都站在操作台前,从容地盯着屏幕上的各项数据。

“除了生产,我们的配送也采用了智能系统,各个隧道每半个月就会通过系统向我们中心报一次钢材需求,我们按需生产,极大提升了效率。”谭友林说。

“不仅是钢材加工,隧道内的很多施工作业也用机械代替了人工,我带你去看看。”跟着谭友林一路向折多山顶前行,路上的积雪越来越厚。

“三臂凿岩机”在洞内作业

抵达“吉托隧道”施工现场,轰鸣声中,一台大型机械挥舞着三只手臂,正“张牙舞爪”地在洞内作业。

“这是三臂凿岩机,两个多小时就能凿开180多个孔洞,下一步就是往这些孔洞里填装炸药,进行爆破。”吉托隧道“洞长”曾忠山告诉记者,如果依靠人工打孔,这项作业至少要花两倍时间。

爆破完成后,隧道内还要进行出渣、排险、立架、喷浆等作业,这些作业也全由机械完成,全“机械化”的施工方式,在降低安全风险的同时能保证隧道完成每日进尺。

最后一个高,反映在现场工人一张张行色匆匆的面孔上——大家抢抓工程进度的热情高

2月的甘孜一片冰天雪地,康新高速6个标段近一千名工人已经全面复工。临近午饭时间,工地逐渐安静,工人们陆续涌向食堂。

“三臂凿岩机”驾驶员彭晓山几乎是跑着冲向了食堂,“得吃快一点,凿洞不完成,下面的作业都无法进行,影响一天的进度。”

“吉托隧道”一轮作业需要约20个小时,凿洞是第一个环节,彭晓山不敢怠慢。

安全员李璇则坚守在一面布满了视频监控的墙壁前,“这里24小时都不能离人,我等同事吃完饭来换班。”

物设部的秦志强因为接受采访,不小心错过了午饭时间,“没事,先吃碗泡面。”面对记者的歉意,他轻描淡写地表示,“习惯了,总有各种事耽误吃饭。”

食堂大厨喻体熟也有自己的“倒排表”,因为各工种下班时间不一样,食堂中午的开放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把所有餐具收进洗碗机后,喻体熟紧接着就要准备晚餐了。

“我们的供货商每隔三天从山下送一次蔬菜上来,一会我还要去验收蔬菜,有点来不及了。”没说上几句话,喻体熟就回到了岗位。

下午一点,食堂逐渐恢复了冷清。各个工地上也鲜见人影,工人们再次钻进了一台台机械中忙碌了起来。

未来期许

蜀道集团藏高康新公司工程师谭友林

过去一段时间,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极高的安全风险,我们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成功攻克了隧道涌突水灾害、软岩变形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确保了隧道掘进工作的安全高效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保持昂扬的斗志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全力推进项目的整体建设。

记者在现场看到,折多山脚下,一间厂房里,数台机械正各司其职,焊接钢管、切割钢板、组装钢网、吊装成品......康新高速隧道所需的所有钢材,在这里都可以由机械进行加工和配送。

川观新闻记者 宁蕖

项目介绍

康新高速是目前省内在建平均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项目,是雅康高速一路向西的延伸,是四川省规划的“十八射九纵九横”高速公路网中对外放射线,也是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线G4218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国家和四川省高速公路网,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并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现场探访

“高,实在是高!”这是2月19日记者探访完康新高速建设现场的第一感受。

首先是海拔高。康新高速平均海拔3526.145米,项目全线里程总长78.5km,共有8座隧道,桥隧比达67%,具有“高海拔、高寒、高地震烈度带、高隧桥比”的“四高”特点,施工难度大。

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为了保证建设进度和质量,项目采用了“机械化换人”的方式,这也带来了第二个“高”——智能化程度高。

记者在现场看到,折多山脚下,一间厂房里,数台机械正各司其职,焊接钢管、切割钢板、组装钢网、吊装成品......康新高速隧道所需的所有钢材,在这里都可以由机械进行加工和配送。

“这是我们的‘智能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全场有6条全自动生产线,服务全线30km长隧道施工用钢材。”蜀道集团藏高康新公司工程师谭友林告诉记者,“这里平均每天要生产1300根左右的超前小导管,2000张左右钢筋网片,按照以往人工加工的方式,至少需要100个工人,现在这里只需要不到10个人。”

环顾整个中心,为数不多的工人都站在操作台前,从容地盯着屏幕上的各项数据。

“除了生产,我们的配送也采用了智能系统,各个隧道每半个月就会通过系统向我们中心报一次钢材需求,我们按需生产,极大提升了效率。”谭友林说。

“不仅是钢材加工,隧道内的很多施工作业也用机械代替了人工,我带你去看看。”跟着谭友林一路向折多山顶前行,路上的积雪越来越厚。

“三臂凿岩机”在洞内作业

抵达“吉托隧道”施工现场,轰鸣声中,一台大型机械挥舞着三只手臂,正“张牙舞爪”地在洞内作业。

“这是三臂凿岩机,两个多小时就能凿开180多个孔洞,下一步就是往这些孔洞里填装炸药,进行爆破。”吉托隧道“洞长”曾忠山告诉记者,如果依靠人工打孔,这项作业至少要花两倍时间。

爆破完成后,隧道内还要进行出渣、排险、立架、喷浆等作业,这些作业也全由机械完成,全“机械化”的施工方式,在降低安全风险的同时能保证隧道完成每日进尺。

最后一个高,反映在现场工人一张张行色匆匆的面孔上——大家抢抓工程进度的热情高

2月的甘孜一片冰天雪地,康新高速6个标段近一千名工人已经全面复工。临近午饭时间,工地逐渐安静,工人们陆续涌向食堂。

“三臂凿岩机”驾驶员彭晓山几乎是跑着冲向了食堂,“得吃快一点,凿洞不完成,下面的作业都无法进行,影响一天的进度。”

“吉托隧道”一轮作业需要约20个小时,凿洞是第一个环节,彭晓山不敢怠慢。

安全员李璇则坚守在一面布满了视频监控的墙壁前,“这里24小时都不能离人,我等同事吃完饭来换班。”

物设部的秦志强因为接受采访,不小心错过了午饭时间,“没事,先吃碗泡面。”面对记者的歉意,他轻描淡写地表示,“习惯了,总有各种事耽误吃饭。”

食堂大厨喻体熟也有自己的“倒排表”,因为各工种下班时间不一样,食堂中午的开放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把所有餐具收进洗碗机后,喻体熟紧接着就要准备晚餐了。

“我们的供货商每隔三天从山下送一次蔬菜上来,一会我还要去验收蔬菜,有点来不及了。”没说上几句话,喻体熟就回到了岗位。

下午一点,食堂逐渐恢复了冷清。各个工地上也鲜见人影,工人们再次钻进了一台台机械中忙碌了起来。

未来期许

蜀道集团藏高康新公司工程师谭友林

过去一段时间,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极高的安全风险,我们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成功攻克了隧道涌突水灾害、软岩变形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确保了隧道掘进工作的安全高效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保持昂扬的斗志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全力推进项目的整体建设。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