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券商,官宣新任CIO

东方财富网

1天前

以AI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发展如火如荼,券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紧迫性不言而喻。...2025开年,多家券商首席信息官人选发生变动。

K图 600030_0]

以AI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发展如火如荼,券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紧迫性不言而喻。2月19日,中信证券董事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公司首席信息官变动的议案》,同意聘任于新利担任公司首席信息官。

于新利是中信证券的“老人”,于1999年加入中信证券,现任公司信息技术中心行政负责人,曾任公司金融产品开发小组系统开发项目经理、研究部系统开发岗、研究部B角、经纪业务发展与管理委员会运营管理部负责人、经发管委市场研究部负责人、研究部行政负责人等职务。

2025开年以来,多家券商首席信息官人选发生变动。1月,国元证券聘任张国威为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首席信息官,原CIO周立军到龄退休。同月,华西证券向社会公开选聘首席信息官,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相关日常管理工作,报名时间为2025年2月7日之前。

于新利任中信证券首席信息官

于新利已在中信证券工作长达26年,在任首席信息官之前,他担任公司的信息技术中心行政负责人。

资料显示,于新利1999年加入中信证券,曾任金融产品开发小组系统开发项目经理、研究部系统开发岗、研究部B角、经纪业务发展与管理委员会(后更名为“财富管理委员会”)运营管理部负责人、经发管委市场研究部负责人、研究部行政负责人。

从学术背景看,于新利是工学出身,横跨管理学领域。他于1996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学位,2017年获清华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另外,于新利现在还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对于外界而言,于新利近年来更多以中信证券研究部行政负责人的身份与客户及媒体沟通。作为国内券商行业的重磅活动,中信证券资本市场论坛、资本市场年会参会人数常常多达数千人,于新利作为中信证券研究部领头人,是这些活动背后的重要组织者。

于新利是中信证券第三任首席信息官,在其之前,公司首席信息官先后由宋群力、方兴担任。从履历看,三人均曾在中信证券信息技术中心行政负责人职务任职。

券商CIO人选频频变动

首席信息官是监管明确规定券商应当设置的岗位。

2018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信息技术管理办法》(后于2021年修订),规定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指定一名熟悉证券、基金业务,具有信息技术相关专业背景、任职经历、履职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为首席信息官,由其负责信息技术管理工作。

管理办法还明确,券商首席信息官应具备下列任职条件:(一)从事信息技术相关工作十年以上,或者在证券监管机构、证券基金业自律组织任职八年以上;(二)最近三年未被金融监管机构实施行政处罚或采取重大行政监管措施;(三)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2025开年,多家券商首席信息官人选发生变动。

1月,国元证券公告聘任张国威为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首席信息官,原CIO周立军到龄退休。张国威曾任安徽国投上海证券营业部电脑部经理,安徽国投合肥寿春路证券营业部交易部副主任,国元证券合肥庐江路证券营业部副总经理、总经理,国元证券网络金融部总经理,现任国元证券金融科技部总经理、金融科技部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主任。

同月,华西证券向社会公开选聘首席信息官1名,首席信息官属公司高管,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相关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要求具备10年及以上证券、基金、金融、法律、会计、信息技术、金融科技等工作经历,其中,须从事信息技术相关工作10年以上,或者在证券监管机构、证券基金业自律组织任职8年以上。报名时间为2025年2月7日之前。

“AI+金融”持续创新

2024年10月,时任中信证券首席信息官的方兴在参加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时表示,“AI+金融”不是简单的技术累加,而是深度融合和创新的应用过程。

方兴表示,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中,大模型在实际场景中有四项基础能力比较实用,分别是查(知识检索),抽(知识抽取),写(材料撰写),核(材料审核)。基于这些基础能力组合,可以提升各项业务效率、创造价值。

“我们需要以智能化视角出发,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强化风险管理、增强价值创造为目标,去重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大模型等AI应用从可演示,到可实用,再变得好用,需要一个过程。相信随着底层技术的越来越智能,场景中积累的数据和能力越来越多,应用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AI+金融’应用未来在国内会有很多发展。”方兴说。

方兴还提出了AI在金融领域应用面临的四个挑战:一是算力短缺。国产算力资源需要提升,更重要的是建立应用开发环境和生态。二是模型幻觉。模型无法确保100%准确,需要优化算法和应用限制。三是数据安全。金融数据敏感度高,需要加强数据保护,实现数据处理匿名化和本地化。四是业技融合。模型成功应用需要大量业务经验输入,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以AI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发展如火如荼,券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紧迫性不言而喻。...2025开年,多家券商首席信息官人选发生变动。

K图 600030_0]

以AI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发展如火如荼,券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紧迫性不言而喻。2月19日,中信证券董事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公司首席信息官变动的议案》,同意聘任于新利担任公司首席信息官。

于新利是中信证券的“老人”,于1999年加入中信证券,现任公司信息技术中心行政负责人,曾任公司金融产品开发小组系统开发项目经理、研究部系统开发岗、研究部B角、经纪业务发展与管理委员会运营管理部负责人、经发管委市场研究部负责人、研究部行政负责人等职务。

2025开年以来,多家券商首席信息官人选发生变动。1月,国元证券聘任张国威为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首席信息官,原CIO周立军到龄退休。同月,华西证券向社会公开选聘首席信息官,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相关日常管理工作,报名时间为2025年2月7日之前。

于新利任中信证券首席信息官

于新利已在中信证券工作长达26年,在任首席信息官之前,他担任公司的信息技术中心行政负责人。

资料显示,于新利1999年加入中信证券,曾任金融产品开发小组系统开发项目经理、研究部系统开发岗、研究部B角、经纪业务发展与管理委员会(后更名为“财富管理委员会”)运营管理部负责人、经发管委市场研究部负责人、研究部行政负责人。

从学术背景看,于新利是工学出身,横跨管理学领域。他于1996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学位,2017年获清华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另外,于新利现在还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对于外界而言,于新利近年来更多以中信证券研究部行政负责人的身份与客户及媒体沟通。作为国内券商行业的重磅活动,中信证券资本市场论坛、资本市场年会参会人数常常多达数千人,于新利作为中信证券研究部领头人,是这些活动背后的重要组织者。

于新利是中信证券第三任首席信息官,在其之前,公司首席信息官先后由宋群力、方兴担任。从履历看,三人均曾在中信证券信息技术中心行政负责人职务任职。

券商CIO人选频频变动

首席信息官是监管明确规定券商应当设置的岗位。

2018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信息技术管理办法》(后于2021年修订),规定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指定一名熟悉证券、基金业务,具有信息技术相关专业背景、任职经历、履职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为首席信息官,由其负责信息技术管理工作。

管理办法还明确,券商首席信息官应具备下列任职条件:(一)从事信息技术相关工作十年以上,或者在证券监管机构、证券基金业自律组织任职八年以上;(二)最近三年未被金融监管机构实施行政处罚或采取重大行政监管措施;(三)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2025开年,多家券商首席信息官人选发生变动。

1月,国元证券公告聘任张国威为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首席信息官,原CIO周立军到龄退休。张国威曾任安徽国投上海证券营业部电脑部经理,安徽国投合肥寿春路证券营业部交易部副主任,国元证券合肥庐江路证券营业部副总经理、总经理,国元证券网络金融部总经理,现任国元证券金融科技部总经理、金融科技部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主任。

同月,华西证券向社会公开选聘首席信息官1名,首席信息官属公司高管,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相关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要求具备10年及以上证券、基金、金融、法律、会计、信息技术、金融科技等工作经历,其中,须从事信息技术相关工作10年以上,或者在证券监管机构、证券基金业自律组织任职8年以上。报名时间为2025年2月7日之前。

“AI+金融”持续创新

2024年10月,时任中信证券首席信息官的方兴在参加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时表示,“AI+金融”不是简单的技术累加,而是深度融合和创新的应用过程。

方兴表示,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中,大模型在实际场景中有四项基础能力比较实用,分别是查(知识检索),抽(知识抽取),写(材料撰写),核(材料审核)。基于这些基础能力组合,可以提升各项业务效率、创造价值。

“我们需要以智能化视角出发,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强化风险管理、增强价值创造为目标,去重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大模型等AI应用从可演示,到可实用,再变得好用,需要一个过程。相信随着底层技术的越来越智能,场景中积累的数据和能力越来越多,应用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AI+金融’应用未来在国内会有很多发展。”方兴说。

方兴还提出了AI在金融领域应用面临的四个挑战:一是算力短缺。国产算力资源需要提升,更重要的是建立应用开发环境和生态。二是模型幻觉。模型无法确保100%准确,需要优化算法和应用限制。三是数据安全。金融数据敏感度高,需要加强数据保护,实现数据处理匿名化和本地化。四是业技融合。模型成功应用需要大量业务经验输入,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