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模仿TikTok失败,AI购物引领未来电商趋势
近日,亚马逊宣布关闭其短视频功能“Inspire”,这一类似TikTok的功能最初于2022年底推出,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可通过短视频和照片发现商品的购物体验。然而,随着亚马逊重心转向人工智能和社交平台的深度合作,这一功能也成为了被淘汰的一项尝试。
Inspire:一个未能走红的短视频购物平台
“Inspire”功能类似于TikTok的短视频流,用户可以浏览由品牌、网红和其他用户上传的产品推荐、测评以及使用演示。推出初衷是希望通过短视频来吸引年轻消费者,并为他们提供灵感,直接推动购买行为。这个功能允许用户在浏览短视频时,随时购买看到的产品,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电商购物体验。
图片来源:Amazon
然而,尽管“Inspire”功能在2023年开始就对美国市场的用户开放,但其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用户和内容创作者的参与度不足。为了吸引创作者上传视频,亚马逊曾提出支付补贴的计划,每条视频支付25美元的报酬,但这一做法未能得到足够的内容创作者支持。相比之下,创作者在其他平台(如TikTok和Instagram)上所能获得的收入更为丰厚。因此,虽然Inspire功能吸引了部分内容创作者参与,但始终未能达到预期的用户粘性和购物转化率。
关闭“Inspire”的背后原因
亚马逊方面表示,关闭“Inspire”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的评估和反馈。“我们定期评估各种功能,以便更好地与顾客需求对接,”亚马逊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作为这一评估的一部分,Inspire将不再提供。”这意味着,尽管社交电商的趋势仍在增长,但亚马逊认为这一功能并未完全契合其平台的发展方向。
另外,亚马逊还指出,用户仍然可以通过其创作者店铺、策划的购物合集以及越来越多的AI功能来获得灵感。新的AI助手“Rufus”便是其中之一,它为用户提供智能的购物建议和产品推荐,提升了购物体验。
图片来源:Amazon
AI与社交平台合作:亚马逊的新方向
关闭“Inspire”并非意味着亚马逊放弃社交电商的尝试,而是转向与外部社交平台的深度合作。事实上,亚马逊早在2023年11月便与Instagram达成了合作协议,允许用户在Meta的应用内直接购买亚马逊上的商品。同年,亚马逊还与Snapchat合作,使得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社交广告购买亚马逊商品。
此外,亚马逊还通过与TikTok的合作,使得用户能够直接从TikTok广告中购买亚马逊的商品。这些举措表明,亚马逊的策略是通过整合主流社交平台来提升其零售媒体业务,而不是试图在自己的平台上建立社交网络。
亚马逊的AI投资:转型的核心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亚马逊的重心已经转向人工智能。公司已经在AI领域加大了投资,包括其AWS云计算服务的扩展以及在消费端推出的AI购物助手“Rufus”。Rufus能够帮助用户解决具体的购物问题,例如“这款夹克能机洗吗?”或者“购买新笔记本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种智能助手不仅能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购物建议,还能提高用户的购物效率。
亚马逊CEO安迪·贾西(Andy Jassy)也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中透露,公司计划在2025年将1000亿美元用于资本投资,其中大部分将用于AI领域。
亚马逊的“短视频购物”战略失利:未来何去何从?
分析师表示,关闭“Inspire”反映出亚马逊尚未能够成功复制TikTok等平台的短视频购物模式。CIT的零售战略总监Melissa Minkow指出:“亚马逊非常注重实验,快速推出各种零售创新。然而,亚马逊也不怕在回报不佳的情况下迅速停止这些项目。”
eMarketer的零售分析师Sky Canaves则表示:“消费者不会将亚马逊视为寻找娱乐性内容的平台,这正是TikTok等平台吸引用户的原因之一。亚马逊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更倾向于通过与社交平台的合作来推动销售,而不是试图单独打造一个社交平台。”
结语:走向更智能的购物体验
虽然亚马逊关闭了“Inspire”这一短视频购物功能,但这并不代表其放弃了社交电商。相反,亚马逊正通过与主流社交平台的合作以及自身AI技术的发展,重新调整其战略,确保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购物体验。未来,亚马逊将通过更加深入的AI应用和更流畅的社交平台整合,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购物需求。
对于跨境卖家而言,虽然亚马逊的短视频购物的模式未能完全成功,但其与Instagram、Snapchat和TikTok等平台的合作,依然为跨境卖家提供了新机遇。通过这些平台,卖家可以直接触达全球消费者,提升品牌曝光与销售转化。同时,亚马逊对AI的投入将助力卖家通过个性化推荐和智能助手提升购物体验。跨境卖家需紧跟亚马逊的AI与社交电商趋势,利用平台新功能优化产品展示和广告,抓住全球电商新机遇。
(来源: Bakers出海观察员)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
亚马逊模仿TikTok失败,AI购物引领未来电商趋势
近日,亚马逊宣布关闭其短视频功能“Inspire”,这一类似TikTok的功能最初于2022年底推出,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可通过短视频和照片发现商品的购物体验。然而,随着亚马逊重心转向人工智能和社交平台的深度合作,这一功能也成为了被淘汰的一项尝试。
Inspire:一个未能走红的短视频购物平台
“Inspire”功能类似于TikTok的短视频流,用户可以浏览由品牌、网红和其他用户上传的产品推荐、测评以及使用演示。推出初衷是希望通过短视频来吸引年轻消费者,并为他们提供灵感,直接推动购买行为。这个功能允许用户在浏览短视频时,随时购买看到的产品,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电商购物体验。
图片来源:Amazon
然而,尽管“Inspire”功能在2023年开始就对美国市场的用户开放,但其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用户和内容创作者的参与度不足。为了吸引创作者上传视频,亚马逊曾提出支付补贴的计划,每条视频支付25美元的报酬,但这一做法未能得到足够的内容创作者支持。相比之下,创作者在其他平台(如TikTok和Instagram)上所能获得的收入更为丰厚。因此,虽然Inspire功能吸引了部分内容创作者参与,但始终未能达到预期的用户粘性和购物转化率。
关闭“Inspire”的背后原因
亚马逊方面表示,关闭“Inspire”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的评估和反馈。“我们定期评估各种功能,以便更好地与顾客需求对接,”亚马逊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作为这一评估的一部分,Inspire将不再提供。”这意味着,尽管社交电商的趋势仍在增长,但亚马逊认为这一功能并未完全契合其平台的发展方向。
另外,亚马逊还指出,用户仍然可以通过其创作者店铺、策划的购物合集以及越来越多的AI功能来获得灵感。新的AI助手“Rufus”便是其中之一,它为用户提供智能的购物建议和产品推荐,提升了购物体验。
图片来源:Amazon
AI与社交平台合作:亚马逊的新方向
关闭“Inspire”并非意味着亚马逊放弃社交电商的尝试,而是转向与外部社交平台的深度合作。事实上,亚马逊早在2023年11月便与Instagram达成了合作协议,允许用户在Meta的应用内直接购买亚马逊上的商品。同年,亚马逊还与Snapchat合作,使得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社交广告购买亚马逊商品。
此外,亚马逊还通过与TikTok的合作,使得用户能够直接从TikTok广告中购买亚马逊的商品。这些举措表明,亚马逊的策略是通过整合主流社交平台来提升其零售媒体业务,而不是试图在自己的平台上建立社交网络。
亚马逊的AI投资:转型的核心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亚马逊的重心已经转向人工智能。公司已经在AI领域加大了投资,包括其AWS云计算服务的扩展以及在消费端推出的AI购物助手“Rufus”。Rufus能够帮助用户解决具体的购物问题,例如“这款夹克能机洗吗?”或者“购买新笔记本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种智能助手不仅能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购物建议,还能提高用户的购物效率。
亚马逊CEO安迪·贾西(Andy Jassy)也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中透露,公司计划在2025年将1000亿美元用于资本投资,其中大部分将用于AI领域。
亚马逊的“短视频购物”战略失利:未来何去何从?
分析师表示,关闭“Inspire”反映出亚马逊尚未能够成功复制TikTok等平台的短视频购物模式。CIT的零售战略总监Melissa Minkow指出:“亚马逊非常注重实验,快速推出各种零售创新。然而,亚马逊也不怕在回报不佳的情况下迅速停止这些项目。”
eMarketer的零售分析师Sky Canaves则表示:“消费者不会将亚马逊视为寻找娱乐性内容的平台,这正是TikTok等平台吸引用户的原因之一。亚马逊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更倾向于通过与社交平台的合作来推动销售,而不是试图单独打造一个社交平台。”
结语:走向更智能的购物体验
虽然亚马逊关闭了“Inspire”这一短视频购物功能,但这并不代表其放弃了社交电商。相反,亚马逊正通过与主流社交平台的合作以及自身AI技术的发展,重新调整其战略,确保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购物体验。未来,亚马逊将通过更加深入的AI应用和更流畅的社交平台整合,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购物需求。
对于跨境卖家而言,虽然亚马逊的短视频购物的模式未能完全成功,但其与Instagram、Snapchat和TikTok等平台的合作,依然为跨境卖家提供了新机遇。通过这些平台,卖家可以直接触达全球消费者,提升品牌曝光与销售转化。同时,亚马逊对AI的投入将助力卖家通过个性化推荐和智能助手提升购物体验。跨境卖家需紧跟亚马逊的AI与社交电商趋势,利用平台新功能优化产品展示和广告,抓住全球电商新机遇。
(来源: Bakers出海观察员)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