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造车新势力怎么纷纷不行了?

新能源汽车新闻EV

2天前

因赶上美国电动汽车融资热潮而崛起上市,又因融资环境快速恶化且不具备自主“造血”能力而倒下,是在诸多美国造车新势力身上都在上演的情形。...与通用汽车、福特等根基深厚、财力雄厚的传统车企巨头不同,造车新势力在中短期内“造血”能力通常比较弱,需要持续融资。

图片

2025年第一个造车破产案例已经出现。近日,美国造车明星企业Canoo,向该国特拉华州破产法院提交自愿破产申请,根据美国《破产法》第7章寻求法律救济。

无独有偶,昔日被称为“卡车界特斯拉”的美国氢电动卡车制造商尼古拉也濒临破产。据报道,该公司正在与律师事务所合作,探索包括出售公司或破产重组在内的多种选项。至于菲斯克、ELMS、洛兹敦、Proterra等一众美国初创电动车企,在更早之前已经倒下。随着风投热度退去、市场降温,再加上政策风向发生转变,美国造车新势力泡沫开始加速破裂。

01

Canoo、尼古拉危矣

更多美初创车企已倒下

Canoo这家明星企业的倒下令人唏嘘不已。这家由两位前宝马高管创立的造车企业,以其独特的滑板底盘技术和一系列创新车型,一度成为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上的焦点。2020年底借壳上市时,公司市值一度高达21亿美元,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炙手可热的明星。

彼时,业界对Canoo的未来充满希望。不过,短短4年,Canoo却经历合作失败、高管离职、股东撤资、融资受阻等一连串打击,股价从巅峰期的近90美元一路跌至0.1美元左右,过往风光早已烟消云散。就在1月底,Canoo已经停止运营。官网公告显示,该公司无法从美国能源部贷款计划办公室获得财政支持,高管正在与外国资本进行讨论,但鉴于这些努力没有成功,董事会做出了申请破产的艰难决定。

从目前看来,尼古拉似乎也要步上Canoo的后尘,其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研发和生产氢燃料电池卡车、纯电动卡车的公司。近日,尼古拉称正在考虑财务重组,并评估各种方案。尼古拉也曾有过一段高光时刻,2020年上市后,在一辆车都还没造出来的情况下,公司巅峰市值突破300亿美元,一度超越福特。尼古拉还曾吸引了通用汽车豪掷20亿美元入股。不过,之后美国一家做空机构戳穿了其创始人特雷弗·米尔顿的造车骗局,后者以诈骗之名锒铛入狱,该公司与通用汽车的合作也随之泡汤,尼古拉的状况急转直下。

米尔顿也成为全球首个因造车欺诈而被控入狱的造车新势力创始人。虽然尼古拉后来也确实推出了氢燃料电池卡车、纯电动卡车,但由于此前严重的信任危机,尼古拉的销量和业绩始终没能起来。据估计,尼古拉的账面资金很难撑得过今年第一季度。

实际上,Canoo、尼古拉能撑到现在已经算不错的了,更多美国造车新势力已经倒在前面。例如,2022年,美国电动货车制造商ELMS宣布申请破产;2023年,曾与富士康合作的洛兹敦申请启动破产重组程序,被称为“大巴界特斯拉”的Proterra也申请破产保护;2024年,菲斯克申请破产保护。

图片

02

风投退潮、泡沫破裂

融资更是难上加难

Canoo的破产不是个案,更折射出整个行业面临的深刻变革与危机。因赶上美国电动汽车融资热潮而崛起上市,又因融资环境快速恶化且不具备自主“造血”能力而倒下,是在诸多美国造车新势力身上都在上演的情形。

回首2020年初,全球疫情暴发,美联储为了救市,将基准利率下调至0~0.25%,是有史以来最低水平,并启动了规模达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计划,再加上当时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电动汽车发展,电动汽车成为热钱流入最多的领域之一。短短两年间,美国数十家电动汽车相关企业实现借壳上市,包括上文提到的Canoo、尼古拉、洛兹敦等。

借壳上市的热潮在2021年11月Rivian上市时达到顶峰。在战略投资者亚马逊和福特的加持下,Rivian上市首日,市值就超过了福特,短期内更飙升至1500亿美元,当时成为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的全球市值第三大车企。彼时的Rivian对外交付量为零,投资者的疯狂令人瞠目结舌。

2022年3月是一个转折点,从那时起,美联储以近40年来最快的速度加息。当热钱消失,市场回归理性,那些没有实现量产交付的造车新势力苦日子到来。投资者不再被遥远的“大饼”所迷惑,而是回归本质,关注企业的“造血”能力。在这种情况下,Rivian等明星造车企业的股价大幅下跌,开始走下神坛。尤其是Rivian的市值缩水之大,令其投资者亚马逊和福特损失惨重。

与通用汽车、福特等根基深厚、财力雄厚的传统车企巨头不同,造车新势力在中短期内“造血”能力通常比较弱,需要持续融资。融资环境的巨变使得这些新势力举步维艰,“上市即巅峰”成为普遍现象。2022年烧光投资的ELMS率先倒下,开启了美国造车新势力的洗牌之路。

图片

03

电动汽车市场降温

“绿色新政”被废

除此之外,美国造车新势力的困境,与美国电动汽车市场降温、政策风向转变也不无关系。事实上,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已经出现明显降温。尽管电动汽车在美国的销量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低于过去几年,面临增长瓶颈。以特斯拉为例,在美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加州,特斯拉去年第四季度的销量同比下降近8%,全年下滑12%。其中,Model 3的年注册量更是暴跌1/3以上。顺应市场形势变化,通用汽车及福特都在调整电动汽车战略,推迟部分新品发布,减少投资,转而增加燃油车及混动车的生产和投放。

而且,随着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美国电动汽车初创企业未来的日子可能会更加难过。1月20日上任首日,特朗普就密集签署一系列总统行政令,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加大传统能源开采,结束前任拜登的“绿色新政”,撤销电动汽车“强制令”以重振美国传统汽车工业。

所谓“电动汽车强制令”,是前任总统拜登2021年签署的一项行政令,提出到2030年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新车中有50%是电动汽车。尽管这一目标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它和后续出炉的《通胀削减法案》,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而今,特朗普不仅决定撤销拜登的电动汽车“强制令”,还冻结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资金,并考虑取消每辆电动汽车最高7500美元的购车补贴。

这一切,都意味着美国电动汽车产业遭遇重大“逆风”。对于该产业而言,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至关重要,也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风向和投资者的态度。J.D. Power近日发布预测称,由于关税和激励政策的不确定性,2025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增长将陷入停滞。对于新势力而言,今后再想拿到投资势必会更加艰难。

图片

04

自身实力不够

配套产业链不健全

为何除了特斯拉之外,美国一直未能出现其他相对成功的造车新势力?融资环境巨变、电动汽车需求放缓等是它们面临的共性问题,但除此之外,美国造车新势力在运营和战略上也存在各自的问题。一些新势力过于追求技术创新和高端市场定位,忽视了成本控制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与此同时,一些新势力在供应链管理、生产效率和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产品质量和交付能力“掉链子”。

以2022年倒下的ELMS为例,其自身并不具备太多技术实力,作为主打产品的城市货运车并非自主开发,而是基于东风小康的车型打造而成;至于Canoo,以滑板底盘造车模式为卖点,但这一模式对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研发投入要求极高,Canoo力不从心;电动大巴制造商Proterra走高端路线,产品售价高达80万~100万美元,市场对此并不买账;洛兹敦首批500辆电动皮卡交付后就陷入质量风波并停产,鸿海因此中止对其投资;而菲斯克破产前,也曾因种种质量问题不止一次遭到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调查。

尤其是以尼古拉骗局为代表的一系列问题及政府部门的调查,削弱了市场、投资者以及消费者对初创企业的信心。法拉第未来多名高管也曾因涉嫌向投资者发布不准确信息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传唤调查。这些调查令一些投资者不愿继续投资。

而从整个行业来看,美国并没有与之配套的成熟的产业链及供应链。以动力电池为例,美国市场上的电动汽车,主要电池供应商是日本的松下,以及韩国三大电池厂商,美国本土并没有能与之相抗衡的电池厂商。中国“蔚小理”们成功的背后,是因为中国已形成了成熟的电动汽车产业链,涵盖了从上游的原材料与零部件供应,到中游的整车制造,再到下游的汽车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相比之下,美国新势力并没有这样的条件,没有自主可控的电动汽车产业链,使得量产成为摆在这些企业面前最为头疼的问题。

众所周知,造车是个“烧钱”的“游戏”,即便是在中国较为成功的“蔚小理”们也依然面临很多挑战,更不用说尚未站住脚跟的美国新势力。现在的投资人不再相信“PPT造车”,能赚钱才是硬道理。俗话说得好,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当前,尼古拉、法拉第未来、Rivian等还在勉力挣扎,下一个倒下的又会是谁呢?

文:张冬梅 编辑:万莹 版式:王琨

因赶上美国电动汽车融资热潮而崛起上市,又因融资环境快速恶化且不具备自主“造血”能力而倒下,是在诸多美国造车新势力身上都在上演的情形。...与通用汽车、福特等根基深厚、财力雄厚的传统车企巨头不同,造车新势力在中短期内“造血”能力通常比较弱,需要持续融资。

图片

2025年第一个造车破产案例已经出现。近日,美国造车明星企业Canoo,向该国特拉华州破产法院提交自愿破产申请,根据美国《破产法》第7章寻求法律救济。

无独有偶,昔日被称为“卡车界特斯拉”的美国氢电动卡车制造商尼古拉也濒临破产。据报道,该公司正在与律师事务所合作,探索包括出售公司或破产重组在内的多种选项。至于菲斯克、ELMS、洛兹敦、Proterra等一众美国初创电动车企,在更早之前已经倒下。随着风投热度退去、市场降温,再加上政策风向发生转变,美国造车新势力泡沫开始加速破裂。

01

Canoo、尼古拉危矣

更多美初创车企已倒下

Canoo这家明星企业的倒下令人唏嘘不已。这家由两位前宝马高管创立的造车企业,以其独特的滑板底盘技术和一系列创新车型,一度成为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上的焦点。2020年底借壳上市时,公司市值一度高达21亿美元,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炙手可热的明星。

彼时,业界对Canoo的未来充满希望。不过,短短4年,Canoo却经历合作失败、高管离职、股东撤资、融资受阻等一连串打击,股价从巅峰期的近90美元一路跌至0.1美元左右,过往风光早已烟消云散。就在1月底,Canoo已经停止运营。官网公告显示,该公司无法从美国能源部贷款计划办公室获得财政支持,高管正在与外国资本进行讨论,但鉴于这些努力没有成功,董事会做出了申请破产的艰难决定。

从目前看来,尼古拉似乎也要步上Canoo的后尘,其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研发和生产氢燃料电池卡车、纯电动卡车的公司。近日,尼古拉称正在考虑财务重组,并评估各种方案。尼古拉也曾有过一段高光时刻,2020年上市后,在一辆车都还没造出来的情况下,公司巅峰市值突破300亿美元,一度超越福特。尼古拉还曾吸引了通用汽车豪掷20亿美元入股。不过,之后美国一家做空机构戳穿了其创始人特雷弗·米尔顿的造车骗局,后者以诈骗之名锒铛入狱,该公司与通用汽车的合作也随之泡汤,尼古拉的状况急转直下。

米尔顿也成为全球首个因造车欺诈而被控入狱的造车新势力创始人。虽然尼古拉后来也确实推出了氢燃料电池卡车、纯电动卡车,但由于此前严重的信任危机,尼古拉的销量和业绩始终没能起来。据估计,尼古拉的账面资金很难撑得过今年第一季度。

实际上,Canoo、尼古拉能撑到现在已经算不错的了,更多美国造车新势力已经倒在前面。例如,2022年,美国电动货车制造商ELMS宣布申请破产;2023年,曾与富士康合作的洛兹敦申请启动破产重组程序,被称为“大巴界特斯拉”的Proterra也申请破产保护;2024年,菲斯克申请破产保护。

图片

02

风投退潮、泡沫破裂

融资更是难上加难

Canoo的破产不是个案,更折射出整个行业面临的深刻变革与危机。因赶上美国电动汽车融资热潮而崛起上市,又因融资环境快速恶化且不具备自主“造血”能力而倒下,是在诸多美国造车新势力身上都在上演的情形。

回首2020年初,全球疫情暴发,美联储为了救市,将基准利率下调至0~0.25%,是有史以来最低水平,并启动了规模达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计划,再加上当时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电动汽车发展,电动汽车成为热钱流入最多的领域之一。短短两年间,美国数十家电动汽车相关企业实现借壳上市,包括上文提到的Canoo、尼古拉、洛兹敦等。

借壳上市的热潮在2021年11月Rivian上市时达到顶峰。在战略投资者亚马逊和福特的加持下,Rivian上市首日,市值就超过了福特,短期内更飙升至1500亿美元,当时成为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的全球市值第三大车企。彼时的Rivian对外交付量为零,投资者的疯狂令人瞠目结舌。

2022年3月是一个转折点,从那时起,美联储以近40年来最快的速度加息。当热钱消失,市场回归理性,那些没有实现量产交付的造车新势力苦日子到来。投资者不再被遥远的“大饼”所迷惑,而是回归本质,关注企业的“造血”能力。在这种情况下,Rivian等明星造车企业的股价大幅下跌,开始走下神坛。尤其是Rivian的市值缩水之大,令其投资者亚马逊和福特损失惨重。

与通用汽车、福特等根基深厚、财力雄厚的传统车企巨头不同,造车新势力在中短期内“造血”能力通常比较弱,需要持续融资。融资环境的巨变使得这些新势力举步维艰,“上市即巅峰”成为普遍现象。2022年烧光投资的ELMS率先倒下,开启了美国造车新势力的洗牌之路。

图片

03

电动汽车市场降温

“绿色新政”被废

除此之外,美国造车新势力的困境,与美国电动汽车市场降温、政策风向转变也不无关系。事实上,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已经出现明显降温。尽管电动汽车在美国的销量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低于过去几年,面临增长瓶颈。以特斯拉为例,在美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加州,特斯拉去年第四季度的销量同比下降近8%,全年下滑12%。其中,Model 3的年注册量更是暴跌1/3以上。顺应市场形势变化,通用汽车及福特都在调整电动汽车战略,推迟部分新品发布,减少投资,转而增加燃油车及混动车的生产和投放。

而且,随着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美国电动汽车初创企业未来的日子可能会更加难过。1月20日上任首日,特朗普就密集签署一系列总统行政令,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加大传统能源开采,结束前任拜登的“绿色新政”,撤销电动汽车“强制令”以重振美国传统汽车工业。

所谓“电动汽车强制令”,是前任总统拜登2021年签署的一项行政令,提出到2030年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新车中有50%是电动汽车。尽管这一目标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它和后续出炉的《通胀削减法案》,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而今,特朗普不仅决定撤销拜登的电动汽车“强制令”,还冻结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资金,并考虑取消每辆电动汽车最高7500美元的购车补贴。

这一切,都意味着美国电动汽车产业遭遇重大“逆风”。对于该产业而言,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至关重要,也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风向和投资者的态度。J.D. Power近日发布预测称,由于关税和激励政策的不确定性,2025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增长将陷入停滞。对于新势力而言,今后再想拿到投资势必会更加艰难。

图片

04

自身实力不够

配套产业链不健全

为何除了特斯拉之外,美国一直未能出现其他相对成功的造车新势力?融资环境巨变、电动汽车需求放缓等是它们面临的共性问题,但除此之外,美国造车新势力在运营和战略上也存在各自的问题。一些新势力过于追求技术创新和高端市场定位,忽视了成本控制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与此同时,一些新势力在供应链管理、生产效率和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产品质量和交付能力“掉链子”。

以2022年倒下的ELMS为例,其自身并不具备太多技术实力,作为主打产品的城市货运车并非自主开发,而是基于东风小康的车型打造而成;至于Canoo,以滑板底盘造车模式为卖点,但这一模式对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研发投入要求极高,Canoo力不从心;电动大巴制造商Proterra走高端路线,产品售价高达80万~100万美元,市场对此并不买账;洛兹敦首批500辆电动皮卡交付后就陷入质量风波并停产,鸿海因此中止对其投资;而菲斯克破产前,也曾因种种质量问题不止一次遭到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调查。

尤其是以尼古拉骗局为代表的一系列问题及政府部门的调查,削弱了市场、投资者以及消费者对初创企业的信心。法拉第未来多名高管也曾因涉嫌向投资者发布不准确信息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传唤调查。这些调查令一些投资者不愿继续投资。

而从整个行业来看,美国并没有与之配套的成熟的产业链及供应链。以动力电池为例,美国市场上的电动汽车,主要电池供应商是日本的松下,以及韩国三大电池厂商,美国本土并没有能与之相抗衡的电池厂商。中国“蔚小理”们成功的背后,是因为中国已形成了成熟的电动汽车产业链,涵盖了从上游的原材料与零部件供应,到中游的整车制造,再到下游的汽车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相比之下,美国新势力并没有这样的条件,没有自主可控的电动汽车产业链,使得量产成为摆在这些企业面前最为头疼的问题。

众所周知,造车是个“烧钱”的“游戏”,即便是在中国较为成功的“蔚小理”们也依然面临很多挑战,更不用说尚未站住脚跟的美国新势力。现在的投资人不再相信“PPT造车”,能赚钱才是硬道理。俗话说得好,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当前,尼古拉、法拉第未来、Rivian等还在勉力挣扎,下一个倒下的又会是谁呢?

文:张冬梅 编辑:万莹 版式:王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