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季度纯债基金收益创新高
纯债基金收益创下2020年一季度以来新高。相较事件扰动频繁的三季度,2024年四季度在资金面宽松及降息预期推动下,债市走出快牛行情,纯债基金季度收益中枢由三季度的0.33%快速回升至1.69%,创下2020年一季度避险情绪升温后的新高水平。分基金类别来看,中长债基金季度收益领先,指数型基金、中短债基金、短债基金依次下降。除短债基金外,其余三类债基季度收益中枢同步创下2020年一季度以来的新高水平。
受高回报带动,四季度纯债基金规模环比增长2655亿元,重新回到9.5万亿元的高位。指数型债基贡献主要规模增量,中长债基金次之,短债和中短债基金明显拖累。2024年四季度有79家管理人规模正增长,指数型债基成头部管理人规模扩容的主要驱动力。
指数型债基迎来历史最高涨幅
指数型债基四季度规模大涨2993亿元,达到12874亿元,明显超过历史单季度最高涨幅2424亿元(2023年二季度)。这一现象背后,或反映出指数型债基凭借其明确的持仓结构和较低的费率,已成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债市行情的“高性价比”工具。
政金债类指数基金贡献主要增量,同业存单类环比增幅显著。政金债指数中,5年以下中短期限规模增长较多。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呈现出差异化的配置偏好。收益较高的政金债指数基金更受机构青睐,而个人投资者更偏好业绩稳定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
利率风格中长期纯债基金,收益和规模均占优
四季度,利率风格中长债基收益表现相对突出。在收益排名前列的基金产品中,利率风格基金占据绝大多数。
中长债基金的规模增量也主要落在利率风格和泛金融风格上,其余风格类型规模均下降。分渠道观察,这些中长债基规模的增量主要来自于机构资金,个人资金则呈现流出态势。细化至具体风格,与存量结构相似,机构资金集中流入利率类中长债基;个人资金主要倾向于减持信用、均衡类中长债基,另外小幅增持利率和均衡类债基。
短债与中短债基金规模继续下降
四季度短债及中短债基金规模进一步缩减,环比降1339亿元。其中,短债基金下降604亿元;中短债基金环比降735亿元。分渠道观察,与2022年不同,2024年四季度“个人”渠道成为资金主要流出方向,而其他渠道的流出规模相对较小。
回撤控制或成为四季度短债及中短债基金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在规模降幅排名前10的基金产品中,大多数单季度最大回撤超过同类基金的平均水平,或反映相较于较优的业绩表现,投资者或更偏好稳定的业绩回报。
风险提示: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不构成投资意见等。
01
四季度纯债基金收益创新高
(一)债基收益创新高,中长债基更为突出
纯债基金收益创下2020年一季度以来新高。相较事件扰动频繁的三季度,2024年四季度在资金面宽松及降息预期推动下,债市走出快牛行情,纯债基金季度收益中枢由三季度的0.33%快速回升至1.69%,创下2020年一季度避险情绪升温后的新高水平。分基金类别来看,中长债基金季度收益领先,中枢水平达到1.83%;指数型基金、中短债基金、短债基金的季度收益中枢分别为1.63%、1.12%、0.87%。除短债基金外,其余三类债基季度收益中枢同步创下2020年一季度以来的新高水平。
2025年初以来,资金面持续偏紧,“长久期”+“利率风格”继续领先于其他风格产品。2025年1月,全市场债基区间收益中位数为0.05%,其中利率中长债基、信用中长债基、泛金融中长债基的收益中位数分别为0.10%、0.06%、0.04%,中长期利率风格表现继续占优,信用中长债基尚在等待补涨行情。
(二)四季度纯债基金规模增长2655亿元
受高回报带动,四季度纯债基金规模环比增长2655亿元,重新回到9.5万亿元的高位。9月末因债市回调和权益资产大涨,三季度纯债基金规模下降2854亿元,中断了自2023年一季度以来长达六个季度的增长态势。随着四季度股市步入震荡行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所回落,叠加债市收益创新高,纯债基金规模再次触及二季度末时的历史高位。
指数型债基贡献主要规模增量,中长债基金次之,短债和中短债基金明显拖累。具体来看,2024年四季度期间,指数型债基规模环比增长2993亿元,增幅为30%。中长债基金(包含部分以纯债形式运作的混合基金)规模增加1001亿元,环比涨幅为1%。短债及中短债基合计规模下降1339亿元,其中,中短债基金较上季度降735亿元,降幅为10%,短债基金环比降604亿元,降幅为11%。
在存续规模前20名的债基名单中,指数型债基上榜数量明显增长,主要由机构投资者推动。具体来看,指数型债基上榜数量从三季度的3只跃升至四季度的8只,包括7只利率风格和1只短融指数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在规模增幅超过50亿元的5只指数型债基中,机构投资者的持有比例均超过70%,体现出指数债基受到机构投资者追捧。与此同时,优异的业绩表现也是规模扩张的必备因素。存续规模前20名的债基名单中,四季度规模增长接近百亿的富国7-10年政金债ETF、永赢1-5年国开债指数、天弘优选的单季度收益率分别为4.14%、2.08%、3.53%,均位于同类前30%。
(三)头部管理人规模多缩减,战略布局指数型基金
2024年四季度有79家管理人规模正增长,较三季度的67家小幅提升。其中14家管理人增幅破百亿(三季度2家),38家增幅超50亿元(三季度11家)。规模缩减的91家(三季度103家),并且有25家缩减幅度超30亿元(三季度47家)。我们将四季度纯债基金规模超过1500亿元的基金管理公司定义为头部管理人,共计22家,较三季度增加3家。
指数型债基成头部管理人规模扩容的主要驱动力。四季度规模增长最多的15家机构,7家为头部管理人。富国、永赢、博时基金位列前三,其中富国基金规模增长305亿元,而指数型债基贡献243亿元的增量,占比达到80%;永赢基金规模增长287亿元,指数型、中长债基金分别贡献222和131亿元;博时基金规模增长255亿元,指数型和短债基金分别贡献151亿元和124亿元。
02
指数型债基迎来历史最高涨幅
指数型债基四季度规模大涨2993亿元,达到12874亿元,明显超过历史单季度最高涨幅2424亿元(2023年二季度)。从2019年以来的经验来看,公募基金往往面临年末规模考核压力,低风险且低费率的被动型产品常常成为更合适的冲量工具。不过在债市环境相对乐观的2019年、2021年和2023年,四季度的增幅均未突破两千亿,远低于本次涨幅。这一现象背后,或反映出指数型债基凭借其明确的持仓结构和较低的费率,已成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债市行情的“高性价比”工具。
政金债类指数基金贡献主要增量,同业存单类环比增幅显著。具体来看,政金债类规模增加1937亿元,占全部指数型债基增量的65%,继续贡献主要增量。同业存单类规模增长633亿元至1566亿元,环比增幅达到65pct,存量规模占比由三季度的9.4%提升至12.2%。此外,信用债类、国债/地方债类分别增长211亿元和108亿元。
政金债指数中, 5年以下的中短期限规模增长相对较多。政金债指数基金存续规模仍以0-3年期为主,但整体占比继续下降,四季度环比增长704亿元,存量规模达到4303亿元,占比46.0%(三季度占比为48.6%)。此外,0-5年、3-5年、5-10年、7-10年期政金债指数基金四季度规模分别增长594亿元、393亿元、72亿元、186亿元。
单只产品来看, 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呈现出差异化的配置偏好。收益较高的政金债指数基金更受机构青睐,在规模增长超过50亿元的12只指数型基金中,有8只为政金债产品且机构持有人占比均超过80%。其中,规模增长接近百亿的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永赢中债1-5年国开债指数、交银中债1-3年农发债四季度收益率分别达到4.14%、2.08%和1.95%,位于同类产品的前6%、29%和34%。而个人投资者偏好业绩稳定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在高增长指数基金名单中,天弘同业存单指数、永赢同业存单指数的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均超过90%,且两者的最大回撤均仅为0.04%,在同类产品中位列前23%。
细分来看,16家头部管理人指数型债基规模四季度增长超过50亿元,7家超过百亿,其中富国基金和永赢基金单季度规模增长超过200亿元,分别达到243亿元、222亿元,布局重点均落在政金债指数基金。
03
利率风格中长期债基,收益与规模均占优
四季度,利率风格中长债基收益表现相对突出。通过剔除新发基金以及摊余成本法计价基金,同时去掉三、四季度末存续规模小于10亿元以上的基金产品,共筛选出1336只存续规模较大的中长债基。收益排名前15的基金产品中,利率风格基金占据绝大多数,共13只,剩余2只为均衡风格。位于前三的分别是华泰保兴安悦A、天弘兴益一年定开和平安5-10年期政策性金融债A,四季度收益率分别为8.46%、6.43%和6.09%。
四季度,中长债基金的规模增量也落在利率风格和泛金融风格,其余风格类型规模均下降。具体而言,利率风格领涨,环比增2210亿元,增幅为9.1%,泛金融风格也实现了不俗的增幅,环比增1059亿元(其中,信用+金融风格+1327亿、金融风格+563亿、利率+金融风格-832亿),增幅为7.1%。与之相反,信用和均衡风格则分别缩减2152、115亿元,降幅分别为21.4%、0.6%。
这些中长债基规模的增量主要来自于机构资金,个人资金则呈现流出态势。细究具体风格,与存量结构相似,机构资金集中流入利率类中长债基,规模为1855亿元。个人资金主要倾向于减持信用、均衡类中长债基,流出规模分别为300、139亿元,另外小幅增持利率和均衡类债基,不过规模均未超过30亿元。
聚焦单只基金, “高增幅”中长债基产品同样集中在利率风格。四季度规模增幅超过50亿元的13只基金产品中,利率风格基金占据主导,数量达9只;均衡风格次之,数量为2只;信用风格和泛金融风格仅各占1只。
此外,四季度“高降幅”产品数量较三季度也有所回落。以40亿元为分水岭,四季度规模降幅超过40亿元的中长债基有12只,三季度为18只。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高降幅”产品普遍呈现出偏信用风格的特点,12只高降幅的中长债基中有9只持有信用债的仓位在50%以上。
总体来看,规模增长排名前20的基金管理人中,有9家中长债基存量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风格结构上,利率、金融风格是增量布局的主要方向,其他风格增减参半。
04
短债及中短债规模继续缩减
2024年四季度,短债和中短债基金规模延续下降态势。复盘2024年以来短债和中短债基金的规模变动,上半年规模加速抬升,一、二季度分别实现19.3%、24.4%的环比升幅。然而进入三季度,债市阶段性赎回扰动频现,机构资金流出,短债及中短债基金规模也相应出现拐点,三季度降幅达到14.2%。四季度短债及中短债基金规模继续缩减,环比降1339亿元,环比降幅为10.4%。其中,短债基金环比降604亿,降速为10.5%;中短债基金环比降735亿元,降速为10.4%。而回顾历史同期,2021年以来,仅2022年四季度,短债及中短债基金规模因理财赎回潮冲击出现缩减。
短债及中短债基金参与者结构相对均衡,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机构、个人和双渠道类的短债及中短债基金规模分别为4007、3766和3303亿元,分别占比36%、34%和30%。
三类投资者结构下的短债及中短债基金规模均在缩减,“个人”成为资金主要流出渠道。具体来看,2024年四季度“个人”类短债及中短债基金规模环比降幅相对显著,为596亿元,占存量规模的14%,而后是“机构”和“双渠道”,分别减少473和435亿元,占各类存量规模的11%、12%。而2022年四季度则是在机构的集中赎回和个人投资者的抛售下,“机构”和“个人”类短债及中短债基金规模均在大幅下降,环比降幅分别为1191、1021亿元,分别占对应存量规模的34%、33%。
短债及中短债基金头部管理人格局趋于稳定,仅在位次上小幅调整。着眼于四季度,规模排名前20的管理人基本与三季度保持一致,仅浦银安盛基金、财通基金新进入前20名单。这些管理人中仅有四家实现规模正增长,分别为博时基金、浦银安盛基金、财通基金、鹏扬基金。其中博时基金表现亮眼,旗下的短债基金单季度实现303亿元的规模增长,位次从19名跃升至3名。
从单只产品来看,回撤控制或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四季度业绩表现或并非投资者考虑的主要因素,以0.87%(短债)和1.11%(中短债)的同类基金业绩中位数为基准,降幅前十的基金中,短债和中短债基金各有约半数产品位于基准上方。而从规模降幅排名前10的基金产品来看,大多数单季度最大回撤超过同类基金的平均水平(0.09%、0.13%),或反映相较于较优的业绩表现,投资者或更偏好稳定的业绩回报。
附录:基金分类方法
每个季度(以2022年第四季度为例)基金名单的筛选,从Wind一级分类的债券型基金外加二级分类为偏债混合的初始基金开始,剔除成立日在当季度末(2022年9月30日)或者到期日在当季度开始(2022年7月1日)之前的基金,保证基金在当季度有存续时间。然后对基金持仓和风格进行筛选,剔除当季度末或前一季度末股票和可转债持仓占比大于等于1%基金,以保证当季度维持纯债基金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于偏债混合型基金进行特殊处理,考虑到偏债混合自由度较高,当季度新成立的偏债混合型基金由于股票仓位不确定,将被剔除;而对于成立日在当季度之前的偏债混合型基金,仅保留季度末其他资产(含商品、衍生品等)市值占比在10%以下的基金。
中短债与短债基金分类方式,首先根据Wind二级分类的短期纯债基金为基础进行基金产品的全称匹配,包含“中短”字样的为中短债基金,包含“短”且不包含“中短”字样的为短债基金。剩余无法分类的基金将根据其投资范围或投资目标是否包含“中短债”或“短债”投资比例下限分类。然后根据业绩比较基准中占比较大的指数期限确定,一年以下的为短债,1-3年期指数为中短债。最后,参考重仓券加权久期确认余下未分类的短期纯债基金。
由于中长债基金产品普遍具有显著的投资风格,我们根据季报当中所披露的债券持仓情况,将国债、政金债、同业存单以及其他债券(包含地方债)视作利率持仓,将企业债、中票、短融及ABS作为信用类持仓,为各只基金产品贴上风格标签。首先,选出极具券种特色的名单:若利率类持仓比例高于70%,则定义利率风格债基;当信用类持仓比例高于70%,则定义为信用风格债基;当金融类持仓比例高于70%,则定义为金融风格债基。其次,余下名单中再分类,选出两两组合的名单:如果利率+金融债占比大于等于90%,则为“利率+金融风格”;如果信用+金融债占比大于等于90%,则为“信用+金融风格”。最后,其余产品(包括未有信息披露的新发基金)则定义为均衡型基金。另外,“金融风格”、“利率+金融风格”、“信用+金融风格”统称为“泛金融风格”。
摘要
四季度纯债基金收益创新高
纯债基金收益创下2020年一季度以来新高。相较事件扰动频繁的三季度,2024年四季度在资金面宽松及降息预期推动下,债市走出快牛行情,纯债基金季度收益中枢由三季度的0.33%快速回升至1.69%,创下2020年一季度避险情绪升温后的新高水平。分基金类别来看,中长债基金季度收益领先,指数型基金、中短债基金、短债基金依次下降。除短债基金外,其余三类债基季度收益中枢同步创下2020年一季度以来的新高水平。
受高回报带动,四季度纯债基金规模环比增长2655亿元,重新回到9.5万亿元的高位。指数型债基贡献主要规模增量,中长债基金次之,短债和中短债基金明显拖累。2024年四季度有79家管理人规模正增长,指数型债基成头部管理人规模扩容的主要驱动力。
指数型债基迎来历史最高涨幅
指数型债基四季度规模大涨2993亿元,达到12874亿元,明显超过历史单季度最高涨幅2424亿元(2023年二季度)。这一现象背后,或反映出指数型债基凭借其明确的持仓结构和较低的费率,已成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债市行情的“高性价比”工具。
政金债类指数基金贡献主要增量,同业存单类环比增幅显著。政金债指数中,5年以下中短期限规模增长较多。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呈现出差异化的配置偏好。收益较高的政金债指数基金更受机构青睐,而个人投资者更偏好业绩稳定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
利率风格中长期纯债基金,收益和规模均占优
四季度,利率风格中长债基收益表现相对突出。在收益排名前列的基金产品中,利率风格基金占据绝大多数。
中长债基金的规模增量也主要落在利率风格和泛金融风格上,其余风格类型规模均下降。分渠道观察,这些中长债基规模的增量主要来自于机构资金,个人资金则呈现流出态势。细化至具体风格,与存量结构相似,机构资金集中流入利率类中长债基;个人资金主要倾向于减持信用、均衡类中长债基,另外小幅增持利率和均衡类债基。
短债与中短债基金规模继续下降
四季度短债及中短债基金规模进一步缩减,环比降1339亿元。其中,短债基金下降604亿元;中短债基金环比降735亿元。分渠道观察,与2022年不同,2024年四季度“个人”渠道成为资金主要流出方向,而其他渠道的流出规模相对较小。
回撤控制或成为四季度短债及中短债基金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在规模降幅排名前10的基金产品中,大多数单季度最大回撤超过同类基金的平均水平,或反映相较于较优的业绩表现,投资者或更偏好稳定的业绩回报。
风险提示: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不构成投资意见等。
01
四季度纯债基金收益创新高
(一)债基收益创新高,中长债基更为突出
纯债基金收益创下2020年一季度以来新高。相较事件扰动频繁的三季度,2024年四季度在资金面宽松及降息预期推动下,债市走出快牛行情,纯债基金季度收益中枢由三季度的0.33%快速回升至1.69%,创下2020年一季度避险情绪升温后的新高水平。分基金类别来看,中长债基金季度收益领先,中枢水平达到1.83%;指数型基金、中短债基金、短债基金的季度收益中枢分别为1.63%、1.12%、0.87%。除短债基金外,其余三类债基季度收益中枢同步创下2020年一季度以来的新高水平。
2025年初以来,资金面持续偏紧,“长久期”+“利率风格”继续领先于其他风格产品。2025年1月,全市场债基区间收益中位数为0.05%,其中利率中长债基、信用中长债基、泛金融中长债基的收益中位数分别为0.10%、0.06%、0.04%,中长期利率风格表现继续占优,信用中长债基尚在等待补涨行情。
(二)四季度纯债基金规模增长2655亿元
受高回报带动,四季度纯债基金规模环比增长2655亿元,重新回到9.5万亿元的高位。9月末因债市回调和权益资产大涨,三季度纯债基金规模下降2854亿元,中断了自2023年一季度以来长达六个季度的增长态势。随着四季度股市步入震荡行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所回落,叠加债市收益创新高,纯债基金规模再次触及二季度末时的历史高位。
指数型债基贡献主要规模增量,中长债基金次之,短债和中短债基金明显拖累。具体来看,2024年四季度期间,指数型债基规模环比增长2993亿元,增幅为30%。中长债基金(包含部分以纯债形式运作的混合基金)规模增加1001亿元,环比涨幅为1%。短债及中短债基合计规模下降1339亿元,其中,中短债基金较上季度降735亿元,降幅为10%,短债基金环比降604亿元,降幅为11%。
在存续规模前20名的债基名单中,指数型债基上榜数量明显增长,主要由机构投资者推动。具体来看,指数型债基上榜数量从三季度的3只跃升至四季度的8只,包括7只利率风格和1只短融指数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在规模增幅超过50亿元的5只指数型债基中,机构投资者的持有比例均超过70%,体现出指数债基受到机构投资者追捧。与此同时,优异的业绩表现也是规模扩张的必备因素。存续规模前20名的债基名单中,四季度规模增长接近百亿的富国7-10年政金债ETF、永赢1-5年国开债指数、天弘优选的单季度收益率分别为4.14%、2.08%、3.53%,均位于同类前30%。
(三)头部管理人规模多缩减,战略布局指数型基金
2024年四季度有79家管理人规模正增长,较三季度的67家小幅提升。其中14家管理人增幅破百亿(三季度2家),38家增幅超50亿元(三季度11家)。规模缩减的91家(三季度103家),并且有25家缩减幅度超30亿元(三季度47家)。我们将四季度纯债基金规模超过1500亿元的基金管理公司定义为头部管理人,共计22家,较三季度增加3家。
指数型债基成头部管理人规模扩容的主要驱动力。四季度规模增长最多的15家机构,7家为头部管理人。富国、永赢、博时基金位列前三,其中富国基金规模增长305亿元,而指数型债基贡献243亿元的增量,占比达到80%;永赢基金规模增长287亿元,指数型、中长债基金分别贡献222和131亿元;博时基金规模增长255亿元,指数型和短债基金分别贡献151亿元和124亿元。
02
指数型债基迎来历史最高涨幅
指数型债基四季度规模大涨2993亿元,达到12874亿元,明显超过历史单季度最高涨幅2424亿元(2023年二季度)。从2019年以来的经验来看,公募基金往往面临年末规模考核压力,低风险且低费率的被动型产品常常成为更合适的冲量工具。不过在债市环境相对乐观的2019年、2021年和2023年,四季度的增幅均未突破两千亿,远低于本次涨幅。这一现象背后,或反映出指数型债基凭借其明确的持仓结构和较低的费率,已成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债市行情的“高性价比”工具。
政金债类指数基金贡献主要增量,同业存单类环比增幅显著。具体来看,政金债类规模增加1937亿元,占全部指数型债基增量的65%,继续贡献主要增量。同业存单类规模增长633亿元至1566亿元,环比增幅达到65pct,存量规模占比由三季度的9.4%提升至12.2%。此外,信用债类、国债/地方债类分别增长211亿元和108亿元。
政金债指数中, 5年以下的中短期限规模增长相对较多。政金债指数基金存续规模仍以0-3年期为主,但整体占比继续下降,四季度环比增长704亿元,存量规模达到4303亿元,占比46.0%(三季度占比为48.6%)。此外,0-5年、3-5年、5-10年、7-10年期政金债指数基金四季度规模分别增长594亿元、393亿元、72亿元、186亿元。
单只产品来看, 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呈现出差异化的配置偏好。收益较高的政金债指数基金更受机构青睐,在规模增长超过50亿元的12只指数型基金中,有8只为政金债产品且机构持有人占比均超过80%。其中,规模增长接近百亿的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永赢中债1-5年国开债指数、交银中债1-3年农发债四季度收益率分别达到4.14%、2.08%和1.95%,位于同类产品的前6%、29%和34%。而个人投资者偏好业绩稳定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在高增长指数基金名单中,天弘同业存单指数、永赢同业存单指数的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均超过90%,且两者的最大回撤均仅为0.04%,在同类产品中位列前23%。
细分来看,16家头部管理人指数型债基规模四季度增长超过50亿元,7家超过百亿,其中富国基金和永赢基金单季度规模增长超过200亿元,分别达到243亿元、222亿元,布局重点均落在政金债指数基金。
03
利率风格中长期债基,收益与规模均占优
四季度,利率风格中长债基收益表现相对突出。通过剔除新发基金以及摊余成本法计价基金,同时去掉三、四季度末存续规模小于10亿元以上的基金产品,共筛选出1336只存续规模较大的中长债基。收益排名前15的基金产品中,利率风格基金占据绝大多数,共13只,剩余2只为均衡风格。位于前三的分别是华泰保兴安悦A、天弘兴益一年定开和平安5-10年期政策性金融债A,四季度收益率分别为8.46%、6.43%和6.09%。
四季度,中长债基金的规模增量也落在利率风格和泛金融风格,其余风格类型规模均下降。具体而言,利率风格领涨,环比增2210亿元,增幅为9.1%,泛金融风格也实现了不俗的增幅,环比增1059亿元(其中,信用+金融风格+1327亿、金融风格+563亿、利率+金融风格-832亿),增幅为7.1%。与之相反,信用和均衡风格则分别缩减2152、115亿元,降幅分别为21.4%、0.6%。
这些中长债基规模的增量主要来自于机构资金,个人资金则呈现流出态势。细究具体风格,与存量结构相似,机构资金集中流入利率类中长债基,规模为1855亿元。个人资金主要倾向于减持信用、均衡类中长债基,流出规模分别为300、139亿元,另外小幅增持利率和均衡类债基,不过规模均未超过30亿元。
聚焦单只基金, “高增幅”中长债基产品同样集中在利率风格。四季度规模增幅超过50亿元的13只基金产品中,利率风格基金占据主导,数量达9只;均衡风格次之,数量为2只;信用风格和泛金融风格仅各占1只。
此外,四季度“高降幅”产品数量较三季度也有所回落。以40亿元为分水岭,四季度规模降幅超过40亿元的中长债基有12只,三季度为18只。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高降幅”产品普遍呈现出偏信用风格的特点,12只高降幅的中长债基中有9只持有信用债的仓位在50%以上。
总体来看,规模增长排名前20的基金管理人中,有9家中长债基存量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风格结构上,利率、金融风格是增量布局的主要方向,其他风格增减参半。
04
短债及中短债规模继续缩减
2024年四季度,短债和中短债基金规模延续下降态势。复盘2024年以来短债和中短债基金的规模变动,上半年规模加速抬升,一、二季度分别实现19.3%、24.4%的环比升幅。然而进入三季度,债市阶段性赎回扰动频现,机构资金流出,短债及中短债基金规模也相应出现拐点,三季度降幅达到14.2%。四季度短债及中短债基金规模继续缩减,环比降1339亿元,环比降幅为10.4%。其中,短债基金环比降604亿,降速为10.5%;中短债基金环比降735亿元,降速为10.4%。而回顾历史同期,2021年以来,仅2022年四季度,短债及中短债基金规模因理财赎回潮冲击出现缩减。
短债及中短债基金参与者结构相对均衡,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机构、个人和双渠道类的短债及中短债基金规模分别为4007、3766和3303亿元,分别占比36%、34%和30%。
三类投资者结构下的短债及中短债基金规模均在缩减,“个人”成为资金主要流出渠道。具体来看,2024年四季度“个人”类短债及中短债基金规模环比降幅相对显著,为596亿元,占存量规模的14%,而后是“机构”和“双渠道”,分别减少473和435亿元,占各类存量规模的11%、12%。而2022年四季度则是在机构的集中赎回和个人投资者的抛售下,“机构”和“个人”类短债及中短债基金规模均在大幅下降,环比降幅分别为1191、1021亿元,分别占对应存量规模的34%、33%。
短债及中短债基金头部管理人格局趋于稳定,仅在位次上小幅调整。着眼于四季度,规模排名前20的管理人基本与三季度保持一致,仅浦银安盛基金、财通基金新进入前20名单。这些管理人中仅有四家实现规模正增长,分别为博时基金、浦银安盛基金、财通基金、鹏扬基金。其中博时基金表现亮眼,旗下的短债基金单季度实现303亿元的规模增长,位次从19名跃升至3名。
从单只产品来看,回撤控制或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四季度业绩表现或并非投资者考虑的主要因素,以0.87%(短债)和1.11%(中短债)的同类基金业绩中位数为基准,降幅前十的基金中,短债和中短债基金各有约半数产品位于基准上方。而从规模降幅排名前10的基金产品来看,大多数单季度最大回撤超过同类基金的平均水平(0.09%、0.13%),或反映相较于较优的业绩表现,投资者或更偏好稳定的业绩回报。
附录:基金分类方法
每个季度(以2022年第四季度为例)基金名单的筛选,从Wind一级分类的债券型基金外加二级分类为偏债混合的初始基金开始,剔除成立日在当季度末(2022年9月30日)或者到期日在当季度开始(2022年7月1日)之前的基金,保证基金在当季度有存续时间。然后对基金持仓和风格进行筛选,剔除当季度末或前一季度末股票和可转债持仓占比大于等于1%基金,以保证当季度维持纯债基金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于偏债混合型基金进行特殊处理,考虑到偏债混合自由度较高,当季度新成立的偏债混合型基金由于股票仓位不确定,将被剔除;而对于成立日在当季度之前的偏债混合型基金,仅保留季度末其他资产(含商品、衍生品等)市值占比在10%以下的基金。
中短债与短债基金分类方式,首先根据Wind二级分类的短期纯债基金为基础进行基金产品的全称匹配,包含“中短”字样的为中短债基金,包含“短”且不包含“中短”字样的为短债基金。剩余无法分类的基金将根据其投资范围或投资目标是否包含“中短债”或“短债”投资比例下限分类。然后根据业绩比较基准中占比较大的指数期限确定,一年以下的为短债,1-3年期指数为中短债。最后,参考重仓券加权久期确认余下未分类的短期纯债基金。
由于中长债基金产品普遍具有显著的投资风格,我们根据季报当中所披露的债券持仓情况,将国债、政金债、同业存单以及其他债券(包含地方债)视作利率持仓,将企业债、中票、短融及ABS作为信用类持仓,为各只基金产品贴上风格标签。首先,选出极具券种特色的名单:若利率类持仓比例高于70%,则定义利率风格债基;当信用类持仓比例高于70%,则定义为信用风格债基;当金融类持仓比例高于70%,则定义为金融风格债基。其次,余下名单中再分类,选出两两组合的名单:如果利率+金融债占比大于等于90%,则为“利率+金融风格”;如果信用+金融债占比大于等于90%,则为“信用+金融风格”。最后,其余产品(包括未有信息披露的新发基金)则定义为均衡型基金。另外,“金融风格”、“利率+金融风格”、“信用+金融风格”统称为“泛金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