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市场爆发:MLED如何驱动显示芯片的技术进步与生态重构

CINNO

6天前

预计Hybrid驱动技术与硅基集成方案将主导高端市场,而玻璃基板+COG封装成为中端产品降本主流路径;长期而言,量子点色彩转换与单片集成技术可能彻底重构芯片架构,实现显示与驱动的一体化融合。

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Mini LED电视销量同比激增近7倍,渗透率从年初的不足5%飙升至年末的18%,而新一轮国补政策更将推动2025年渗透率直逼40%。

图片(扫描海报中二维码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报名直播活动)

面对MLED技术爆发带来的千亿级市场,产业链上游的显示驱动芯片企业已展开战略卡位,如新相微近日斥资1.2亿元参设新型显示产业并购基金,剑指芯片设计、巨量转移等关键技术环节。当下新型显示技术的迭代速度远超传统周期,驱动芯片必须同步突破精度、功耗与成本三重极限,才能支撑起从消费电子到车载显示的全面革新。

技术驱动:MLED高精度需求倒逼芯片架构革新

传统显示驱动芯片长期遵循“整合型”与“分离型”的技术分工:整合型芯片以AMOLED为代表,支撑智能穿戴设备的柔性显示需求,例如Apple Watch Ultra通过单芯片集成源极驱动和时序控制功能实现低功耗与小型化;而分离型芯片则在大尺寸场景中采用多芯片组合方案,如三星QD-OLED电视通过16颗驱动芯片协同实现百万级分区控光。

然而,MLED技术对驱动芯片的精度、功耗和集成度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以Micro LED为例,其像素密度可达1800ppi(AR/VR场景),远超传统LCD的300ppi,迫使芯片架构从“功能适配”转向“性能重构”。

在技术突破层面,MLED对刷新率与灰度的极致需求催生了混合驱动技术的工程化应用。传统PWM调光在低灰阶场景下存在严重闪烁问题,而TBSilicon(钛铂锶)的Hybrid PWM+PAM方案通过融合脉宽调制与脉冲幅度调制,在1nit亮度下实现1200Hz刷新率,动态对比度提升至1,000,000:1,有效解决了虚拟拍摄中摄像机与屏幕的同步撕裂问题。

TBSilicon(钛铂锶)这一技术突破在ISE 2025展会上得到验证,其24bit灰阶渐变画面通过逐像素色温调节技术,使星空场景的暗部细节色差控制在ΔE<0.5,达到专业监视器水平。与此同时,明微电子SM6016N芯片引入ASIC架构,将数据处理时间压缩至微秒级,支持4096分区控光,显著降低传统方案的时序延迟。

巨量转移与芯片集成化成为另一大技术攻坚方向。Micro LED量产的核心障碍在于转移良率与驱动集成度,传统弹性印章技术良率仅70%,而Aledia硅基纳米线技术通过垂直集成驱动电路将良率提升至95%。

立琻半导体近期发布的硅基GaN单芯全彩Micro-LED芯片(LEKIN-SiMiP)更是一次颠覆性创新——该技术通过单芯集成红绿蓝三基色像元,规避了巨量转移难题,直通良率提升3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40%,为微间距LED大屏直显提供了高性价比解决方案。这种技术突破与京东方玻璃基MLED采用的主动式AM驱动技术形成互补,后者通过消除传统PM驱动的扫描闪烁问题,显著提升了车载HUD的视觉舒适度。

市场扩容:新兴场景拉动芯片需求爆发

技术突破的浪潮正推动MLED应用场景的快速扩张。随着MLED技术在电视领域的快速渗透(CINNO Resarch数据预测,2025年Mini LED电视销量渗透率预计达40%),其应用场景正加速向车载显示、虚拟拍摄、AR/VR等新兴领域延伸。

车载HUD(抬头显示器)成为MLED技术落地的重要场景。京东方LTPS P0.9玻璃基MLED产品通过AM主动式驱动技术,将功耗降低40%,同时实现7680Hz无频闪显示,适配车载场景的强光环境与震动工况。2024年中国乘用车HUD渗透率已达14.3%,其中30万元以上车型渗透率超36%,驱动芯片需满足AEC-Q100 Grade 2车规认证,在-40℃至105℃极端温度下保持信号稳定性。例如,诺瓦星云MLED显示ASIC芯片通过3D堆叠工艺,将信号传输延迟压缩至5ns,并集成冗余电路设计。

影视虚拟拍摄对MLED显示屏提出24bit色深、HDR 2000nit亮度、7680Hz刷新率的严苛要求。京东方ISE 2025展出的虚拟拍摄解决方案,通过诺瓦星云MLED高速接口芯片实现16bit灰阶与DCI-P3 97%色域覆盖,同步误差控制在0.1ms以内,解决摄像机与屏幕的“撕裂效应”。该技术已应用于《流浪地球3》等科幻电影拍摄,相比传统绿幕制作效率提升3倍,场景切换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

AR眼镜对MLED芯片提出1800ppi像素密度、<1mm³封装体积的极限要求。利亚德与赛富乐斯联合开发的单色mLED微显示屏,采用硅基集成技术将驱动电路嵌入MicroLED晶圆,模组厚度压缩至0.8mm,功耗仅15mW,适配全天候佩戴需求。有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AR/VR用MLED驱动芯片市场规模预计达1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7%,其中主动式矩阵驱动(AM MicroLED)占比将超80%。

尽管新兴场景需求旺盛,MLED驱动芯片仍面临“性能-成本-良率”的三大困境。车载领域:LTPS玻璃基MLED成本较传统PCB方案高30%,需通过8英寸晶圆量产(京东方珠海产线已投产)实现规模降本;AR/VR领域:Micro LED巨量转移良率仅70%,Aledia硅基纳米线技术通过垂直集成将良率提升至95%,但设备投资增加2.5倍;虚拟拍摄:高速接口芯片依赖28nm以下制程,国产化率不足20%,华为与诺瓦星云合作开发的14nm MLED控制芯片预计2026年量产。

产业协同:全链路整合加速国产替代

当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产业链的深度协同成为决胜关键。随着京东方、兆驰股份等企业完成“芯片-封装-检测”全链路布局,MLED技术正从显示革命走向产业生态重构,产业链协同效应在MLED商业化进程中愈发凸显。

中国显示企业正通过垂直整合加速技术落地:京东方收购华灿光电布局Micro LED芯片,结合诺瓦星云的Demura检测系统实现驱动芯片与面板工艺协同优化,综合成本降低20%;兆驰晶显与诺瓦星云的战略合作则聚焦MLED显示控制方案与核心集成电路开发,推动检测装备批量应用。

这种全链路整合模式在成本控制方面成效显著,有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MLED驱动芯片产能预计突破5000KK/月,规模效应下单价或从0.8美元/颗降至0.4美元/颗,为Mini LED电视渗透率突破40%提供关键支撑。不过技术跃进背后仍存隐忧,硅基集成方案虽性能卓越,其设备投资高达传统方案的3倍,短期内仍需依赖政策补贴与产业联合投资。

展望未来,MLED驱动芯片的竞争已进入“性能-成本-生态”三维博弈阶段。短期来看,预计Hybrid驱动技术与硅基集成方案将主导高端市场,而玻璃基板+COG封装成为中端产品降本主流路径;长期而言,量子点色彩转换与单片集成技术可能彻底重构芯片架构,实现显示与驱动的一体化融合。

中国凭借完整的LED产业链与政策扶持,正加速突破纳米级制造设备与材料专利壁垒,有望在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全球竞争中掌握核心话语权。

CINNO 公众号矩阵

图片
图片

更多商务合作,欢迎与小编联络!

扫码请备注:姓名+公司+职位

我是CINNO最强小编, 恭候您多时啦!

CINNO于2012年底创立于上海,是致力于推动国内电子信息与科技产业发展的国内独立第三方专业产业咨询服务平台。公司创办十二年来,始终围绕泛半导体产业链,在多维度为企业、政府、投资者提供权威而专业的咨询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产业资讯、市场咨询、尽职调查、项目可研、管理咨询、投融资等方面,覆盖企业成长周期各阶段核心利益诉求点,在显示、半导体、消费电子、智能制造及关键零组件等细分领域,积累了数百家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欧美等高科技核心优质企业客户。

预计Hybrid驱动技术与硅基集成方案将主导高端市场,而玻璃基板+COG封装成为中端产品降本主流路径;长期而言,量子点色彩转换与单片集成技术可能彻底重构芯片架构,实现显示与驱动的一体化融合。

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Mini LED电视销量同比激增近7倍,渗透率从年初的不足5%飙升至年末的18%,而新一轮国补政策更将推动2025年渗透率直逼40%。

图片(扫描海报中二维码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报名直播活动)

面对MLED技术爆发带来的千亿级市场,产业链上游的显示驱动芯片企业已展开战略卡位,如新相微近日斥资1.2亿元参设新型显示产业并购基金,剑指芯片设计、巨量转移等关键技术环节。当下新型显示技术的迭代速度远超传统周期,驱动芯片必须同步突破精度、功耗与成本三重极限,才能支撑起从消费电子到车载显示的全面革新。

技术驱动:MLED高精度需求倒逼芯片架构革新

传统显示驱动芯片长期遵循“整合型”与“分离型”的技术分工:整合型芯片以AMOLED为代表,支撑智能穿戴设备的柔性显示需求,例如Apple Watch Ultra通过单芯片集成源极驱动和时序控制功能实现低功耗与小型化;而分离型芯片则在大尺寸场景中采用多芯片组合方案,如三星QD-OLED电视通过16颗驱动芯片协同实现百万级分区控光。

然而,MLED技术对驱动芯片的精度、功耗和集成度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以Micro LED为例,其像素密度可达1800ppi(AR/VR场景),远超传统LCD的300ppi,迫使芯片架构从“功能适配”转向“性能重构”。

在技术突破层面,MLED对刷新率与灰度的极致需求催生了混合驱动技术的工程化应用。传统PWM调光在低灰阶场景下存在严重闪烁问题,而TBSilicon(钛铂锶)的Hybrid PWM+PAM方案通过融合脉宽调制与脉冲幅度调制,在1nit亮度下实现1200Hz刷新率,动态对比度提升至1,000,000:1,有效解决了虚拟拍摄中摄像机与屏幕的同步撕裂问题。

TBSilicon(钛铂锶)这一技术突破在ISE 2025展会上得到验证,其24bit灰阶渐变画面通过逐像素色温调节技术,使星空场景的暗部细节色差控制在ΔE<0.5,达到专业监视器水平。与此同时,明微电子SM6016N芯片引入ASIC架构,将数据处理时间压缩至微秒级,支持4096分区控光,显著降低传统方案的时序延迟。

巨量转移与芯片集成化成为另一大技术攻坚方向。Micro LED量产的核心障碍在于转移良率与驱动集成度,传统弹性印章技术良率仅70%,而Aledia硅基纳米线技术通过垂直集成驱动电路将良率提升至95%。

立琻半导体近期发布的硅基GaN单芯全彩Micro-LED芯片(LEKIN-SiMiP)更是一次颠覆性创新——该技术通过单芯集成红绿蓝三基色像元,规避了巨量转移难题,直通良率提升3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40%,为微间距LED大屏直显提供了高性价比解决方案。这种技术突破与京东方玻璃基MLED采用的主动式AM驱动技术形成互补,后者通过消除传统PM驱动的扫描闪烁问题,显著提升了车载HUD的视觉舒适度。

市场扩容:新兴场景拉动芯片需求爆发

技术突破的浪潮正推动MLED应用场景的快速扩张。随着MLED技术在电视领域的快速渗透(CINNO Resarch数据预测,2025年Mini LED电视销量渗透率预计达40%),其应用场景正加速向车载显示、虚拟拍摄、AR/VR等新兴领域延伸。

车载HUD(抬头显示器)成为MLED技术落地的重要场景。京东方LTPS P0.9玻璃基MLED产品通过AM主动式驱动技术,将功耗降低40%,同时实现7680Hz无频闪显示,适配车载场景的强光环境与震动工况。2024年中国乘用车HUD渗透率已达14.3%,其中30万元以上车型渗透率超36%,驱动芯片需满足AEC-Q100 Grade 2车规认证,在-40℃至105℃极端温度下保持信号稳定性。例如,诺瓦星云MLED显示ASIC芯片通过3D堆叠工艺,将信号传输延迟压缩至5ns,并集成冗余电路设计。

影视虚拟拍摄对MLED显示屏提出24bit色深、HDR 2000nit亮度、7680Hz刷新率的严苛要求。京东方ISE 2025展出的虚拟拍摄解决方案,通过诺瓦星云MLED高速接口芯片实现16bit灰阶与DCI-P3 97%色域覆盖,同步误差控制在0.1ms以内,解决摄像机与屏幕的“撕裂效应”。该技术已应用于《流浪地球3》等科幻电影拍摄,相比传统绿幕制作效率提升3倍,场景切换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

AR眼镜对MLED芯片提出1800ppi像素密度、<1mm³封装体积的极限要求。利亚德与赛富乐斯联合开发的单色mLED微显示屏,采用硅基集成技术将驱动电路嵌入MicroLED晶圆,模组厚度压缩至0.8mm,功耗仅15mW,适配全天候佩戴需求。有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AR/VR用MLED驱动芯片市场规模预计达1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7%,其中主动式矩阵驱动(AM MicroLED)占比将超80%。

尽管新兴场景需求旺盛,MLED驱动芯片仍面临“性能-成本-良率”的三大困境。车载领域:LTPS玻璃基MLED成本较传统PCB方案高30%,需通过8英寸晶圆量产(京东方珠海产线已投产)实现规模降本;AR/VR领域:Micro LED巨量转移良率仅70%,Aledia硅基纳米线技术通过垂直集成将良率提升至95%,但设备投资增加2.5倍;虚拟拍摄:高速接口芯片依赖28nm以下制程,国产化率不足20%,华为与诺瓦星云合作开发的14nm MLED控制芯片预计2026年量产。

产业协同:全链路整合加速国产替代

当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产业链的深度协同成为决胜关键。随着京东方、兆驰股份等企业完成“芯片-封装-检测”全链路布局,MLED技术正从显示革命走向产业生态重构,产业链协同效应在MLED商业化进程中愈发凸显。

中国显示企业正通过垂直整合加速技术落地:京东方收购华灿光电布局Micro LED芯片,结合诺瓦星云的Demura检测系统实现驱动芯片与面板工艺协同优化,综合成本降低20%;兆驰晶显与诺瓦星云的战略合作则聚焦MLED显示控制方案与核心集成电路开发,推动检测装备批量应用。

这种全链路整合模式在成本控制方面成效显著,有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MLED驱动芯片产能预计突破5000KK/月,规模效应下单价或从0.8美元/颗降至0.4美元/颗,为Mini LED电视渗透率突破40%提供关键支撑。不过技术跃进背后仍存隐忧,硅基集成方案虽性能卓越,其设备投资高达传统方案的3倍,短期内仍需依赖政策补贴与产业联合投资。

展望未来,MLED驱动芯片的竞争已进入“性能-成本-生态”三维博弈阶段。短期来看,预计Hybrid驱动技术与硅基集成方案将主导高端市场,而玻璃基板+COG封装成为中端产品降本主流路径;长期而言,量子点色彩转换与单片集成技术可能彻底重构芯片架构,实现显示与驱动的一体化融合。

中国凭借完整的LED产业链与政策扶持,正加速突破纳米级制造设备与材料专利壁垒,有望在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全球竞争中掌握核心话语权。

CINNO 公众号矩阵

图片
图片

更多商务合作,欢迎与小编联络!

扫码请备注:姓名+公司+职位

我是CINNO最强小编, 恭候您多时啦!

CINNO于2012年底创立于上海,是致力于推动国内电子信息与科技产业发展的国内独立第三方专业产业咨询服务平台。公司创办十二年来,始终围绕泛半导体产业链,在多维度为企业、政府、投资者提供权威而专业的咨询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产业资讯、市场咨询、尽职调查、项目可研、管理咨询、投融资等方面,覆盖企业成长周期各阶段核心利益诉求点,在显示、半导体、消费电子、智能制造及关键零组件等细分领域,积累了数百家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欧美等高科技核心优质企业客户。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