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应用。
科技板块大爆发
人形机器人拔得头筹
2月19日,A股主要指数全线飘红,上证指数收盘涨0.81%,科创50指数、创业板指分别上涨2.31%、2.03%。科技题材全线爆发,人形机器人、PEEK材料、工业母机、存储芯片、飞行汽车、华为算力、智谱AI等题材大面积上涨。
人形机器人题材表现最火爆,截至收盘,板块指数涨幅8.35%,高居题材之首。北交所的骏创科技、万达轴承收获“30cm”涨停板。三丰智能、平治信息、丰立智能、双林股份、汉威科技、长盛轴承录得“20cm”的涨停板。
长盛轴承是近期的大热门个股,今日收盘价再创历史新高,逼近百元大关,A股市值接近300亿元。近2个月以来,该股区间最大涨幅达到433.89%,是同期人形机器人概念涨幅最高的股票,可谓板块中的核心龙头。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除长盛轴承外,人形机器人概念股中,还有18股今日盘中股价创历史新高。
人形机器人全球百强登场
中国上榜企业数量全球第一
近日,摩根士丹利发布研报《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简称《图谱》),称具身智能潜在市场总规模可达60万亿美元,并梳理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百强上市公司,包括82家已参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和18家被认为有潜力参与的企业。
在这份《图谱》中,摩根士丹利首次系统梳理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100家核心上市公司,使产业链清晰呈现。
在百强公司中,中国占35家,美国和加拿大占35家,亚太其他地区占18家(主要为韩国和日本企业),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占12家(主要为欧洲企业)。
根据大摩的报告,最明显的结论是:中美两国领跑整个行业,为主要参与者,中国强在硬件供应,美国强在软件技术;韩国、日本皆有机器人技术积淀,但近年发展势头明显不及中美;欧洲则较为迟钝和冷淡。
从上榜企业来看,中国无疑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佼佼者。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44万亿元。在各式各样智能机器人蓬勃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乐聚机器人的“夸父”、扭秧歌出圈的宇树科技、优必选进厂打工的Walker S。
《图谱》提到,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应用场景、政策支持有力,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脱颖而出;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元人民币,销量达150万台;205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人民币,销量达5900万台。
人形机器人产业
有望进入量产元年
今年以来,国内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陆续官宣了各自的量产消息。
2025年1月17日,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在北汽越野车公司举行了乐聚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仪式。该公司表示,乐聚人形机器人已迈入批量交付新阶段。
2025年1月6日,智元机器人量产的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下线,其中,双足人形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731台。
中国信通院研报称,人形机器人未来有望成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新终端,形成新的万亿元级别市场。
国金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成为未来最为确定的方向之一,获得了国内外顶级政策、政企资金以及科技龙头的全方位加持,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从产业发展节奏看,人形机器人产业2025年有望进入量产元年,2026年则迎来商业化爆发。
机构高频调研相关概念股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涉及环节众多,主要包括电机、减速器、丝杠、传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操作系统、运动控制软件、系统集成、本体制造等环节。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相关股票获机构频繁关注。据数据宝统计,截至2月19日,年内合计有41只概念股获机构调研。其中机构调研2次及以上的有19股,调研次数靠前的是安培龙、长盛轴承、卧龙电驱、汇川技术、中控技术、步科股份、沃尔德、瑞迪智驱等。
机构调研最频繁的是安培龙,年内已获机构调研22次。公司在最近的1次调研中透露,公司用于机器人领域的单向力传感器及力矩传感器在与多家客户进行送样以及技术交流中;六维力传感器目前正在研发过程中,尚未实现正式交样。
卧龙电驱、长盛轴承年内均获调研7次,并列第二。卧龙电驱在机构调研中表示,公司布局开发了高爆发关节模组、伺服驱动器、无框力矩电机等人形机器人关键组部件,以极致的性价比助力仿生机器人的产业化推广应用。
长盛轴承与宇树科技的合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已签订合作协议并取得了订单,合作的产品主要为应用于机器人关节处的自润滑轴承,该类产品已实现小批量的生产销售。
据数据宝统计,上述机构调研达2次以上的概念股中,获得机构“积极型”评级(含买入、增持、强烈推荐等)最多的是汇川技术,共27家机构的研报提及该股。
浙商证券认为,汇川技术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和电机领域的技术积累,可以直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关节驱动、运动控制和动力系统;同时凭借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有望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成本控制中占据优势。
机构给予评级次数较多的还有中控技术、贝斯特、兆威机电、卧龙电驱、震裕科技等。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人形机器人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应用。
科技板块大爆发
人形机器人拔得头筹
2月19日,A股主要指数全线飘红,上证指数收盘涨0.81%,科创50指数、创业板指分别上涨2.31%、2.03%。科技题材全线爆发,人形机器人、PEEK材料、工业母机、存储芯片、飞行汽车、华为算力、智谱AI等题材大面积上涨。
人形机器人题材表现最火爆,截至收盘,板块指数涨幅8.35%,高居题材之首。北交所的骏创科技、万达轴承收获“30cm”涨停板。三丰智能、平治信息、丰立智能、双林股份、汉威科技、长盛轴承录得“20cm”的涨停板。
长盛轴承是近期的大热门个股,今日收盘价再创历史新高,逼近百元大关,A股市值接近300亿元。近2个月以来,该股区间最大涨幅达到433.89%,是同期人形机器人概念涨幅最高的股票,可谓板块中的核心龙头。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除长盛轴承外,人形机器人概念股中,还有18股今日盘中股价创历史新高。
人形机器人全球百强登场
中国上榜企业数量全球第一
近日,摩根士丹利发布研报《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简称《图谱》),称具身智能潜在市场总规模可达60万亿美元,并梳理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百强上市公司,包括82家已参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和18家被认为有潜力参与的企业。
在这份《图谱》中,摩根士丹利首次系统梳理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100家核心上市公司,使产业链清晰呈现。
在百强公司中,中国占35家,美国和加拿大占35家,亚太其他地区占18家(主要为韩国和日本企业),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占12家(主要为欧洲企业)。
根据大摩的报告,最明显的结论是:中美两国领跑整个行业,为主要参与者,中国强在硬件供应,美国强在软件技术;韩国、日本皆有机器人技术积淀,但近年发展势头明显不及中美;欧洲则较为迟钝和冷淡。
从上榜企业来看,中国无疑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佼佼者。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44万亿元。在各式各样智能机器人蓬勃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乐聚机器人的“夸父”、扭秧歌出圈的宇树科技、优必选进厂打工的Walker S。
《图谱》提到,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应用场景、政策支持有力,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脱颖而出;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元人民币,销量达150万台;205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人民币,销量达5900万台。
人形机器人产业
有望进入量产元年
今年以来,国内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陆续官宣了各自的量产消息。
2025年1月17日,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在北汽越野车公司举行了乐聚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仪式。该公司表示,乐聚人形机器人已迈入批量交付新阶段。
2025年1月6日,智元机器人量产的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下线,其中,双足人形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731台。
中国信通院研报称,人形机器人未来有望成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新终端,形成新的万亿元级别市场。
国金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成为未来最为确定的方向之一,获得了国内外顶级政策、政企资金以及科技龙头的全方位加持,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从产业发展节奏看,人形机器人产业2025年有望进入量产元年,2026年则迎来商业化爆发。
机构高频调研相关概念股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涉及环节众多,主要包括电机、减速器、丝杠、传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操作系统、运动控制软件、系统集成、本体制造等环节。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相关股票获机构频繁关注。据数据宝统计,截至2月19日,年内合计有41只概念股获机构调研。其中机构调研2次及以上的有19股,调研次数靠前的是安培龙、长盛轴承、卧龙电驱、汇川技术、中控技术、步科股份、沃尔德、瑞迪智驱等。
机构调研最频繁的是安培龙,年内已获机构调研22次。公司在最近的1次调研中透露,公司用于机器人领域的单向力传感器及力矩传感器在与多家客户进行送样以及技术交流中;六维力传感器目前正在研发过程中,尚未实现正式交样。
卧龙电驱、长盛轴承年内均获调研7次,并列第二。卧龙电驱在机构调研中表示,公司布局开发了高爆发关节模组、伺服驱动器、无框力矩电机等人形机器人关键组部件,以极致的性价比助力仿生机器人的产业化推广应用。
长盛轴承与宇树科技的合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已签订合作协议并取得了订单,合作的产品主要为应用于机器人关节处的自润滑轴承,该类产品已实现小批量的生产销售。
据数据宝统计,上述机构调研达2次以上的概念股中,获得机构“积极型”评级(含买入、增持、强烈推荐等)最多的是汇川技术,共27家机构的研报提及该股。
浙商证券认为,汇川技术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和电机领域的技术积累,可以直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关节驱动、运动控制和动力系统;同时凭借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有望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成本控制中占据优势。
机构给予评级次数较多的还有中控技术、贝斯特、兆威机电、卧龙电驱、震裕科技等。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