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做越亏”的经销商,问题出在哪?

新经销

3天前

但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另一位经销商李总(化名)却走出了不同的道路。...许多经销商在焦虑中常常会急于“出招”,但向外求的前提是内部管理和运营体系的完善。...案例:某乳品经销商因手工抄单,漏单率高达17%,客诉不断。

作者丨张雨薇
校审丨张雨薇 排版丨汪海
最近一直在一线走访,和许多地区经销商老板都有交流,有一个很深的感触,经销商都非常焦虑,一焦虑就向外求,总之不问成果,先动起来。
今天的文章,从两个令笔者感慨颇深的经销商的故事开始,希望能带给各位些许启发和思考。

2024年底,认识了一位三线城市的经销商王总(化名)。聊起生意,他不住地叹气:“规模是上去了,利润越来越少,很多时候甚至贴钱干。”
过去的一年,为了维持市场竞争力,王总和他的团队可谓“拼尽全力”。
一方面,不断开发新门店、新渠道,希望通过覆盖更多市场来提升业绩。甚至不惜开放账期去拓展原现金结款的渠道如闪电仓、零食店;
另一方面,为满足不同终端的需求,不断扩展SKU,还一度引入了不少低毛利甚至不动销的产品。
起初,这种方式的确缓解了一部分压力,但很快王总便发现了问题:

1. 即便做了多渠道,但也只是做了,多而不精,费用持续上升,现金流越来越紧张;

2. 为了配合终端需求,不断拓品,仓库内SKU数从2000激增至5000个,大量临期货、过期货只能报损处理;

3. 账期的扩大进一步拖累了资金周转,业务规模虽然在增长,但利润却一再被压缩。
但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另一位经销商李总(化名)却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李总的生意规模约5千万,面对业绩下滑的压力,他没有急于扩展SKU和新项目,而是选择“向内求”,把现有生意做扎实。
据了解,李总花了两年时间砍掉70%低效SKU,将SKU从3000个精简到了800个,集中资源打造、推广爆品;在渠道上,不急于拓展新门店,而是通过强化终端服务、提升动销率,求精不求多。此外还借助数字化工具,实时监控,成功将库存周转天数从80天缩短到了50天。
最终即使整体市场环境不佳,但李总的利润率却非常稳定,甚至实现了小幅增长。
面对增长焦虑,王总和李总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个向外求,不断给生意做“加法”,却忽略了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导致“越忙越乱”;

一个向内求,聚焦已有的资源,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和商品结构,稳扎稳打,稳住了生意的根基。
与李总交流时他提到一个观点:“经销商必须在稳住自身生意的前提下再去向外求。自身生意还在流血时,急于开新项目,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当下竞争日益内卷的市场环境中,资源的聚焦和深耕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先“向内求”,夯实基础,才能更好地“向外求”。

许多经销商在焦虑中常常会急于“出招”,但向外求的前提是内部管理和运营体系的完善。如果基础不扎实,即使扩展了新渠道、增加了SKU,也很容易因为资源分散、效率低下而功亏一篑。
基于过往与诸多区域大商的交流,笔者在此分享向内求的五个方向,可供参考。
组织优化

案例:经销商杨总(化名)年销8000万却曾因管理混乱濒临崩盘——业务员既要跑客户又要处理退换货,仓库与配送团队常因责任划分扯皮,员工离职率高达45%。

2023年杨总制定岗位责任表及责任追踪机制,责任到人,明确管理分工;同时改革薪酬绩效,上调基础工资,以结果为导向进行考核,并引入数字化系统。一年时间,员工离职率从45%降至12%,人效提升30%。
小规模可以靠人情,但大规模必须靠制度。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内部管理的复杂度也会增加,老板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明确管理分工。用制度替代口头指令,减少执行偏差;通过利益绑定,激活员工内驱力。
业务优化
案例:某乳品经销商因手工抄单,漏单率高达17%,客诉不断。后强制推行APP订货系统后,订单自动生成、路线智能规划、账款48小时锁定,这套组合拳不仅让差错率归零,更让回款周期缩减到35天。
许多经销商团队还习惯性地依靠“手感”工作,但这显然已不适应今天的市场竞争环境。商贸生意的本质是现金流效率战,而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是提升效率的基础。
从下单、送货、对账到清账,都应制定清晰的流程模板,既能减少信息损耗、提升运营效率,也能让新员工迅速上手。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效率的同时沉淀经验。
仓储优化
案例:某经销商将产品采用销量分级管理,S级商品存放装卸区5米内,长尾品移至高层货架;引入数字化系统,提升找货捡货效率;并实时监控库存状态,建立“30天临期预警”机制,提前捆绑促销。不仅大大提升仓捡效率,还将临期报损率降至3%,释放大量现金流。
仓储管理是经销商运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资金流和利润率的关键环节。如果仓储管理不到位,容易导致库存积压或周转效率低下,从而拖累整个业务体系。
在仓储管理上,空间即成本,货架摆放决定资金周转效率;数据即先知,动态监控优于事后救火;效率即金钱,库存周转每快一天,利润率提升0.5%。
商品优化
案例:经销商李总(化名)两年时间砍掉70%低效SKU,将SKU从3000个精简到了800个,并成功打造3款爆品,利润反增15%。
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关乎经销商的盈利能力。SKU多而不精是许多中小经销商面临的问题,看似增加了选择,实则资源分散、运营负担加重。
在商品管理上,求精不求多,把资源集中在能打胜仗的产品上。不是SKU越多越安全,而是爆品越强越抗风险;定期对SKU进行全盘梳理,筛选出高毛利、高动销的产品进行重点推广;淘汰不赚钱甚至赔钱的SKU,减少资源浪费。
渠道优化
案例:经销商陈总(化名)但因渠道分散、管理粗放等原因,核心客户流失率高达20%。去年陈总与十几家低效、欠款的门店停止合作,将资源聚焦于贡献80%利润的核心渠道,组建专属服务团队。

并配备理货员为重点门店提供“三天一补货、七天一陈列”服务,提升动销率。一年内核心客户流失率降至5%,渠道销量增长20%。

渠道优化的核心在于“聚焦与深耕”。许多经销商在渠道扩展时容易陷入“贪多求全”的误区,认为渠道越多,市场覆盖越广。但并非所有渠道都值得做,而是要做透对的渠道。

“向内求”还是“向外求”?没有绝对的对错。
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并非打击经销商“向外求”的积极性,而是想通过“王总们”的困境与“李总们”的突围告诉大家——向外求本身没有错,但在市场高度内卷的当下,如果自身生意基础还不够稳固,盲目扩张只会适得其反。
通过近几年持续不断地与经销商群体交流,「新经销」发现,那些“向外求”成功的案例,大多数自身生意基本盘已非常稳固,内部组织管理也非常完善,可以说是已经到了自身生意的天花板。
每位经销商的资源、能力和市场环境都不同。盲目模仿别人的成功经验,往往难以奏效。关键在于深度分析自身优势与短板,清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同时,在剖析了数十位优秀大商的生意发展路径后,不难发现一个共性规律:那些活得好的经销商,并不是靠扩张速度取胜,而是在经营质量上做到极致。
在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经销商最大的安全感,其实是来自对自身经营的掌控力:知道每个环节的成本底线,明确每款产品的利润贡献,掌握每个渠道的真实价值。
只有在现有业务健康运转的前提下,新项目的成功率、存活率才会大大提升。
在流血的地方先止血,在健康的地方再造血。先得让自己活下来,才能去想如何活得更好。
经销商“向内求”和“向外求”都是一种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但是透过本质我们要看到的是:当下的市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的传统生意模式在新环境下逐渐失灵。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经销商真的需要认真去思考,未来的生存方向到底是什么样的?自身的企业到底适合哪种发展路径?具体到落地策略上又该如何去实施?
3月17日-19日,第十届中国快消品创新大会将在成都举办,同期将举办【第四届中国快消品经销商大会】。届时将会邀请十多位行业优秀经销商,既有休食、日化、调味等不同品类深度运营的案例,也有转型B2b深耕做小店的标杆,来分享他们是如何把商贸生意做好,如何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凸显自身的行业价值!


【新秩序·共生】

第十届中国快消品创新大会

时间:2025年3月17日-19日

地点:中国·成都

扫码咨询票务详情

图片
庄女士:19910792075

图片

向下滑动查看【大会议程】

向下滑动查看【参会嘉宾】

大会商务合作:冯女士 17600401279(微信同号)
END

新经销 100人 赵波专辑陈思廷专辑

新经销新爆品文青专辑袁来看经销

行业报告专辑周群专辑经销商B2b

广告/会展/培训/咨询

商务合作:冯女士 17600401279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们

但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另一位经销商李总(化名)却走出了不同的道路。...许多经销商在焦虑中常常会急于“出招”,但向外求的前提是内部管理和运营体系的完善。...案例:某乳品经销商因手工抄单,漏单率高达17%,客诉不断。

作者丨张雨薇
校审丨张雨薇 排版丨汪海
最近一直在一线走访,和许多地区经销商老板都有交流,有一个很深的感触,经销商都非常焦虑,一焦虑就向外求,总之不问成果,先动起来。
今天的文章,从两个令笔者感慨颇深的经销商的故事开始,希望能带给各位些许启发和思考。

2024年底,认识了一位三线城市的经销商王总(化名)。聊起生意,他不住地叹气:“规模是上去了,利润越来越少,很多时候甚至贴钱干。”
过去的一年,为了维持市场竞争力,王总和他的团队可谓“拼尽全力”。
一方面,不断开发新门店、新渠道,希望通过覆盖更多市场来提升业绩。甚至不惜开放账期去拓展原现金结款的渠道如闪电仓、零食店;
另一方面,为满足不同终端的需求,不断扩展SKU,还一度引入了不少低毛利甚至不动销的产品。
起初,这种方式的确缓解了一部分压力,但很快王总便发现了问题:

1. 即便做了多渠道,但也只是做了,多而不精,费用持续上升,现金流越来越紧张;

2. 为了配合终端需求,不断拓品,仓库内SKU数从2000激增至5000个,大量临期货、过期货只能报损处理;

3. 账期的扩大进一步拖累了资金周转,业务规模虽然在增长,但利润却一再被压缩。
但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另一位经销商李总(化名)却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李总的生意规模约5千万,面对业绩下滑的压力,他没有急于扩展SKU和新项目,而是选择“向内求”,把现有生意做扎实。
据了解,李总花了两年时间砍掉70%低效SKU,将SKU从3000个精简到了800个,集中资源打造、推广爆品;在渠道上,不急于拓展新门店,而是通过强化终端服务、提升动销率,求精不求多。此外还借助数字化工具,实时监控,成功将库存周转天数从80天缩短到了50天。
最终即使整体市场环境不佳,但李总的利润率却非常稳定,甚至实现了小幅增长。
面对增长焦虑,王总和李总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个向外求,不断给生意做“加法”,却忽略了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导致“越忙越乱”;

一个向内求,聚焦已有的资源,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和商品结构,稳扎稳打,稳住了生意的根基。
与李总交流时他提到一个观点:“经销商必须在稳住自身生意的前提下再去向外求。自身生意还在流血时,急于开新项目,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当下竞争日益内卷的市场环境中,资源的聚焦和深耕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先“向内求”,夯实基础,才能更好地“向外求”。

许多经销商在焦虑中常常会急于“出招”,但向外求的前提是内部管理和运营体系的完善。如果基础不扎实,即使扩展了新渠道、增加了SKU,也很容易因为资源分散、效率低下而功亏一篑。
基于过往与诸多区域大商的交流,笔者在此分享向内求的五个方向,可供参考。
组织优化

案例:经销商杨总(化名)年销8000万却曾因管理混乱濒临崩盘——业务员既要跑客户又要处理退换货,仓库与配送团队常因责任划分扯皮,员工离职率高达45%。

2023年杨总制定岗位责任表及责任追踪机制,责任到人,明确管理分工;同时改革薪酬绩效,上调基础工资,以结果为导向进行考核,并引入数字化系统。一年时间,员工离职率从45%降至12%,人效提升30%。
小规模可以靠人情,但大规模必须靠制度。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内部管理的复杂度也会增加,老板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明确管理分工。用制度替代口头指令,减少执行偏差;通过利益绑定,激活员工内驱力。
业务优化
案例:某乳品经销商因手工抄单,漏单率高达17%,客诉不断。后强制推行APP订货系统后,订单自动生成、路线智能规划、账款48小时锁定,这套组合拳不仅让差错率归零,更让回款周期缩减到35天。
许多经销商团队还习惯性地依靠“手感”工作,但这显然已不适应今天的市场竞争环境。商贸生意的本质是现金流效率战,而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是提升效率的基础。
从下单、送货、对账到清账,都应制定清晰的流程模板,既能减少信息损耗、提升运营效率,也能让新员工迅速上手。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效率的同时沉淀经验。
仓储优化
案例:某经销商将产品采用销量分级管理,S级商品存放装卸区5米内,长尾品移至高层货架;引入数字化系统,提升找货捡货效率;并实时监控库存状态,建立“30天临期预警”机制,提前捆绑促销。不仅大大提升仓捡效率,还将临期报损率降至3%,释放大量现金流。
仓储管理是经销商运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资金流和利润率的关键环节。如果仓储管理不到位,容易导致库存积压或周转效率低下,从而拖累整个业务体系。
在仓储管理上,空间即成本,货架摆放决定资金周转效率;数据即先知,动态监控优于事后救火;效率即金钱,库存周转每快一天,利润率提升0.5%。
商品优化
案例:经销商李总(化名)两年时间砍掉70%低效SKU,将SKU从3000个精简到了800个,并成功打造3款爆品,利润反增15%。
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关乎经销商的盈利能力。SKU多而不精是许多中小经销商面临的问题,看似增加了选择,实则资源分散、运营负担加重。
在商品管理上,求精不求多,把资源集中在能打胜仗的产品上。不是SKU越多越安全,而是爆品越强越抗风险;定期对SKU进行全盘梳理,筛选出高毛利、高动销的产品进行重点推广;淘汰不赚钱甚至赔钱的SKU,减少资源浪费。
渠道优化
案例:经销商陈总(化名)但因渠道分散、管理粗放等原因,核心客户流失率高达20%。去年陈总与十几家低效、欠款的门店停止合作,将资源聚焦于贡献80%利润的核心渠道,组建专属服务团队。

并配备理货员为重点门店提供“三天一补货、七天一陈列”服务,提升动销率。一年内核心客户流失率降至5%,渠道销量增长20%。

渠道优化的核心在于“聚焦与深耕”。许多经销商在渠道扩展时容易陷入“贪多求全”的误区,认为渠道越多,市场覆盖越广。但并非所有渠道都值得做,而是要做透对的渠道。

“向内求”还是“向外求”?没有绝对的对错。
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并非打击经销商“向外求”的积极性,而是想通过“王总们”的困境与“李总们”的突围告诉大家——向外求本身没有错,但在市场高度内卷的当下,如果自身生意基础还不够稳固,盲目扩张只会适得其反。
通过近几年持续不断地与经销商群体交流,「新经销」发现,那些“向外求”成功的案例,大多数自身生意基本盘已非常稳固,内部组织管理也非常完善,可以说是已经到了自身生意的天花板。
每位经销商的资源、能力和市场环境都不同。盲目模仿别人的成功经验,往往难以奏效。关键在于深度分析自身优势与短板,清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同时,在剖析了数十位优秀大商的生意发展路径后,不难发现一个共性规律:那些活得好的经销商,并不是靠扩张速度取胜,而是在经营质量上做到极致。
在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经销商最大的安全感,其实是来自对自身经营的掌控力:知道每个环节的成本底线,明确每款产品的利润贡献,掌握每个渠道的真实价值。
只有在现有业务健康运转的前提下,新项目的成功率、存活率才会大大提升。
在流血的地方先止血,在健康的地方再造血。先得让自己活下来,才能去想如何活得更好。
经销商“向内求”和“向外求”都是一种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但是透过本质我们要看到的是:当下的市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的传统生意模式在新环境下逐渐失灵。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经销商真的需要认真去思考,未来的生存方向到底是什么样的?自身的企业到底适合哪种发展路径?具体到落地策略上又该如何去实施?
3月17日-19日,第十届中国快消品创新大会将在成都举办,同期将举办【第四届中国快消品经销商大会】。届时将会邀请十多位行业优秀经销商,既有休食、日化、调味等不同品类深度运营的案例,也有转型B2b深耕做小店的标杆,来分享他们是如何把商贸生意做好,如何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凸显自身的行业价值!


【新秩序·共生】

第十届中国快消品创新大会

时间:2025年3月17日-19日

地点:中国·成都

扫码咨询票务详情

图片
庄女士:19910792075

图片

向下滑动查看【大会议程】

向下滑动查看【参会嘉宾】

大会商务合作:冯女士 17600401279(微信同号)
END

新经销 100人 赵波专辑陈思廷专辑

新经销新爆品文青专辑袁来看经销

行业报告专辑周群专辑经销商B2b

广告/会展/培训/咨询

商务合作:冯女士 17600401279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们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