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关注的民企座谈会,广州为什么缺了张座位?

财经无忌

2天前

全国各地搭台演出的“新春第一会”背后,企业家、乃至于背后城市、产业带在本轮机遇面前的“缺席”,无疑为台前的高亢唱腔,平添了一丝虚浮和落寞。这之中,与北、上、深并列一线城市的广州,尤为明显。

图片

图片

图片

不管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解读,2月17日的这次高规格座谈会,都称得上是“非同寻常”。

从时间节点来看,这是继2018年民企座谈会后,时隔近7年的历史性高规格会议。

从参会企业家代表来看,此次出现在镜头前的民营企业家们,同样是“大咖云集”。很多人甚至从企业家们的座次,分析认为高层的态度倾向非常明显:提振实体经济,聚焦新质生产力。

明面上的趋势之外,随着央视新闻的镜头流转,隐藏的那层含义也呼之欲出——这些列席前排的企业家,就是下一阶段引领实体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这也是为什么,相较于前排企业家里的“谁来了”,“谁没来”同样成为了民众关注的核心议题。

全国各地搭台演出的“新春第一会”背后,企业家、乃至于背后城市、产业带在本轮机遇面前的“缺席”,无疑为台前的高亢唱腔,平添了一丝虚浮和落寞。

这之中,与北、上、深并列一线城市的广州,尤为明显。

从前排企业所分布的城市来看,广州的成绩着实有些尴尬。

不要说4家企业列席前排的北京、杭州,也不要对比咫尺相隔,却入选3家企业的深圳,即便是只有1个前排席位的上海,也靠着代表发言的C位彰显了存在感。

更不要提温州、齐齐哈尔、银川、吴江这些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行政级别,都远不如广州,却收获了前排席位的城市。

作为集经济、文化、交通、对外开放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国“南大门”,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沁润着改革东风的广州,民营经济一直是其对外的一块“金字招牌”。

本地人都很熟悉一串代表民营经济的数字代码:
“45789”
在广州,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40%以上的生产总值和税收,50%以上的进出口额,70%以上的创新成果,80%以上的新增就业,以及90%以上的经营主体。
回首过往,如果说这一长串数字,是民营企业家们昔日对广州营商环境投下的信任票,那么本届座谈会上刺眼的“0”,则在无形中,传递了这座城市在高质量发展时代的短暂“失速”。
伴随着最新一轮年度GDP的出炉,这一现象也已经得到了经济数字的侧面烘托。
作为公认的中国经济第一省,2024年全年,广东仍旧凭借14.16万亿的GDP守住了冠军宝座,但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与第二名江苏的差距,已经从23年的7451亿缩减为4625亿。
两地经济差距快速缩小的背后,首要的归咎,便是省会城市广州的“不够支棱”。
2.1%的GDP实际增速,不仅显著落后于隔壁深圳的5.8%;在反映一座城市实业底色的工业增加值层面,广州-3%的表现,也大幅拖累了深圳9.7%增幅所打下的优势。
更让广州人难以接受的,或许是“渝穗之争”的反转。
作为中国城市的两大翘楚,“渝穗之争”,一直是历年GDP成绩单公布时的看点。
一直以来,二者的成绩虽然紧咬,但广州总能凭借一定优势“险胜”重庆,而在刚刚过去的龙年,重庆则以32193.15亿元的表现,反超了31032.50亿元的广州。
上述种种表现,无疑折射出了广州“发展的阵痛”
尽管有人可以举出广州在市场主体净增、国家科技奖项等细分层面的领先表现,但在更宏观的范围里,“广州更广、深圳更深”这句老话,所蕴含的讽刺意味似乎正在加重。
在举国上下助推民营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向产业纵深求发展的当下,广州会“掉队”吗?
一个细节的字眼,似乎加重了人们的这种焦虑情绪。
国家层面不久前批复的重要城市2035年总体规划里,四大一线城市中,只有广州的定位简介里,模糊了“科创”二字。
“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这样的定位固然气势恢宏,但对比北京、上海title里的“科创中心”,和享有国家创新型城市头衔的深圳,广州似乎在创新底色上,就天然弱了一筹。
这种焦虑情绪,映射着产业侧的何种变化?
微观层面来看,是挤出水分,修复泡沫的转型代价。
一张广东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的迭代,为市场揭示了这份代价的来源——房地产业。
从 2018年到2024年,6年的时间里,广州市上榜的企业从23家变成了22家,数量层面几乎没有变化,但具体到名单和行业层面,广州的头部民营企业,则已是萧瑟风中,换了人间。
2018年上榜的23家广州民营企业里,有6家的主营业务,都是房地产开发,其中不乏富力、雅居乐等全国知名地产品牌。
单从占比来看或许并不突出,但考虑到彼时,整个广东省民营企业百强榜中,也只有11家房企入围,房地产业务对广州经济肌理的浸润,不可谓不显著。
这也注定了,往后日子里,伴随着相关产业的调控着陆,广州势必会付出更大的转型成本。
宏观层面来看,则是这座城市在新能源浪潮面前的踟蹰。
一直以来,电子、石化、汽车都是广州工业的“三驾马车”,三者在本世纪初,曾为这座城市提供源源不绝的发展动能。而在当下,一边是亟待转型的石化产业,另一边则是受制于芯片落后,无法分享上游红利的电子制造,汽车产业的进退,几乎直接决定了这座城市发展的晴雨表现。
油车时代,行业有句老话:中国每制造十辆车,就有一辆是广州造。
而在过去一年里,这句话的主语被替换成了上海。在连续五年夺冠后,广州在2024年痛失“中国汽车第一城”的桂冠,这背后所反映的,便是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直接竞争。
回到“渝穗之争”的故事主线,事实上,决定二者竞争最大的“胜负手”,同样是汽车产业。
两地均以汽车产业为支柱,但2024年广州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2%,重庆则同比增长26.7%。
具体到新能源车上,差距更为直观。2024年全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95.32万辆,同比增长90.5%,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则仅为50万辆。
在即将到来的新质生产力革命里,新能源制造到底有多重要,这一点,已经由座谈会上,王传福和曾毓群两位大咖的座次,为市场深刻揭示了。
与此同时,当前汽车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这轮变化中,无论是产业竞争力源泉,还是参与者的角色关系都可能面临翻天覆地的重塑。
对此,前工信部部长苗圩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汽车产业分工正由行业自成体系向跨行业的开放合作演进,专业化分工体系正在重塑,网状生态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未来席位的城市来说,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窗口。
而坦白来说,至少在这一点上,广州做的远远不够。
传统产业需要升级,新兴产业需要培育。
站在浩荡大国工程收官与新作的交汇点,留给广州的难题,确实不少。
但严峻的挑战之外,这座城市通向未来的大门,依然大方敞开着。
对内,确立新一年5%经济增速的广州,正在奋起直追,火力全开。
2025年一季度,广州就有145个产业项目开工,总投资1124亿元,涵盖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商业航天等领域。
这一个个项目就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传递着这座城市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心。
对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动力之核,2025年,广州也将进一步链接港澳,深化合作,建设科技创新轴。
而在那之外,一个鲜有人知的秘密是,广州,仍是国内一众一线中心中,最年轻的城市。
15-59岁人口占比74.72%,户籍人口出生率10.71%,这一串傲视全国,甚至把上海甩在身后的人口红利数据,支撑着这座城市不断试错,不断向新的底色。
“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
这是1000年前,贬谪广州的苏轼,在人生最低谷中,写出的开阔意境。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产业、一座城,历史的轨迹,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直线。
往前数十年,上海仍旧躺在油车的功劳簿上酣睡,杭州也依旧在电商的浪潮中挣扎。
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也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未来,唯一值得关注的是,属于广州的这份“峥嵘剑气”,不该再让人们等待太久。

全国各地搭台演出的“新春第一会”背后,企业家、乃至于背后城市、产业带在本轮机遇面前的“缺席”,无疑为台前的高亢唱腔,平添了一丝虚浮和落寞。这之中,与北、上、深并列一线城市的广州,尤为明显。

图片

图片

图片

不管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解读,2月17日的这次高规格座谈会,都称得上是“非同寻常”。

从时间节点来看,这是继2018年民企座谈会后,时隔近7年的历史性高规格会议。

从参会企业家代表来看,此次出现在镜头前的民营企业家们,同样是“大咖云集”。很多人甚至从企业家们的座次,分析认为高层的态度倾向非常明显:提振实体经济,聚焦新质生产力。

明面上的趋势之外,随着央视新闻的镜头流转,隐藏的那层含义也呼之欲出——这些列席前排的企业家,就是下一阶段引领实体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这也是为什么,相较于前排企业家里的“谁来了”,“谁没来”同样成为了民众关注的核心议题。

全国各地搭台演出的“新春第一会”背后,企业家、乃至于背后城市、产业带在本轮机遇面前的“缺席”,无疑为台前的高亢唱腔,平添了一丝虚浮和落寞。

这之中,与北、上、深并列一线城市的广州,尤为明显。

从前排企业所分布的城市来看,广州的成绩着实有些尴尬。

不要说4家企业列席前排的北京、杭州,也不要对比咫尺相隔,却入选3家企业的深圳,即便是只有1个前排席位的上海,也靠着代表发言的C位彰显了存在感。

更不要提温州、齐齐哈尔、银川、吴江这些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行政级别,都远不如广州,却收获了前排席位的城市。

作为集经济、文化、交通、对外开放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国“南大门”,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沁润着改革东风的广州,民营经济一直是其对外的一块“金字招牌”。

本地人都很熟悉一串代表民营经济的数字代码:
“45789”
在广州,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40%以上的生产总值和税收,50%以上的进出口额,70%以上的创新成果,80%以上的新增就业,以及90%以上的经营主体。
回首过往,如果说这一长串数字,是民营企业家们昔日对广州营商环境投下的信任票,那么本届座谈会上刺眼的“0”,则在无形中,传递了这座城市在高质量发展时代的短暂“失速”。
伴随着最新一轮年度GDP的出炉,这一现象也已经得到了经济数字的侧面烘托。
作为公认的中国经济第一省,2024年全年,广东仍旧凭借14.16万亿的GDP守住了冠军宝座,但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与第二名江苏的差距,已经从23年的7451亿缩减为4625亿。
两地经济差距快速缩小的背后,首要的归咎,便是省会城市广州的“不够支棱”。
2.1%的GDP实际增速,不仅显著落后于隔壁深圳的5.8%;在反映一座城市实业底色的工业增加值层面,广州-3%的表现,也大幅拖累了深圳9.7%增幅所打下的优势。
更让广州人难以接受的,或许是“渝穗之争”的反转。
作为中国城市的两大翘楚,“渝穗之争”,一直是历年GDP成绩单公布时的看点。
一直以来,二者的成绩虽然紧咬,但广州总能凭借一定优势“险胜”重庆,而在刚刚过去的龙年,重庆则以32193.15亿元的表现,反超了31032.50亿元的广州。
上述种种表现,无疑折射出了广州“发展的阵痛”
尽管有人可以举出广州在市场主体净增、国家科技奖项等细分层面的领先表现,但在更宏观的范围里,“广州更广、深圳更深”这句老话,所蕴含的讽刺意味似乎正在加重。
在举国上下助推民营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向产业纵深求发展的当下,广州会“掉队”吗?
一个细节的字眼,似乎加重了人们的这种焦虑情绪。
国家层面不久前批复的重要城市2035年总体规划里,四大一线城市中,只有广州的定位简介里,模糊了“科创”二字。
“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这样的定位固然气势恢宏,但对比北京、上海title里的“科创中心”,和享有国家创新型城市头衔的深圳,广州似乎在创新底色上,就天然弱了一筹。
这种焦虑情绪,映射着产业侧的何种变化?
微观层面来看,是挤出水分,修复泡沫的转型代价。
一张广东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的迭代,为市场揭示了这份代价的来源——房地产业。
从 2018年到2024年,6年的时间里,广州市上榜的企业从23家变成了22家,数量层面几乎没有变化,但具体到名单和行业层面,广州的头部民营企业,则已是萧瑟风中,换了人间。
2018年上榜的23家广州民营企业里,有6家的主营业务,都是房地产开发,其中不乏富力、雅居乐等全国知名地产品牌。
单从占比来看或许并不突出,但考虑到彼时,整个广东省民营企业百强榜中,也只有11家房企入围,房地产业务对广州经济肌理的浸润,不可谓不显著。
这也注定了,往后日子里,伴随着相关产业的调控着陆,广州势必会付出更大的转型成本。
宏观层面来看,则是这座城市在新能源浪潮面前的踟蹰。
一直以来,电子、石化、汽车都是广州工业的“三驾马车”,三者在本世纪初,曾为这座城市提供源源不绝的发展动能。而在当下,一边是亟待转型的石化产业,另一边则是受制于芯片落后,无法分享上游红利的电子制造,汽车产业的进退,几乎直接决定了这座城市发展的晴雨表现。
油车时代,行业有句老话:中国每制造十辆车,就有一辆是广州造。
而在过去一年里,这句话的主语被替换成了上海。在连续五年夺冠后,广州在2024年痛失“中国汽车第一城”的桂冠,这背后所反映的,便是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直接竞争。
回到“渝穗之争”的故事主线,事实上,决定二者竞争最大的“胜负手”,同样是汽车产业。
两地均以汽车产业为支柱,但2024年广州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2%,重庆则同比增长26.7%。
具体到新能源车上,差距更为直观。2024年全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95.32万辆,同比增长90.5%,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则仅为50万辆。
在即将到来的新质生产力革命里,新能源制造到底有多重要,这一点,已经由座谈会上,王传福和曾毓群两位大咖的座次,为市场深刻揭示了。
与此同时,当前汽车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这轮变化中,无论是产业竞争力源泉,还是参与者的角色关系都可能面临翻天覆地的重塑。
对此,前工信部部长苗圩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汽车产业分工正由行业自成体系向跨行业的开放合作演进,专业化分工体系正在重塑,网状生态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未来席位的城市来说,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窗口。
而坦白来说,至少在这一点上,广州做的远远不够。
传统产业需要升级,新兴产业需要培育。
站在浩荡大国工程收官与新作的交汇点,留给广州的难题,确实不少。
但严峻的挑战之外,这座城市通向未来的大门,依然大方敞开着。
对内,确立新一年5%经济增速的广州,正在奋起直追,火力全开。
2025年一季度,广州就有145个产业项目开工,总投资1124亿元,涵盖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商业航天等领域。
这一个个项目就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传递着这座城市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心。
对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动力之核,2025年,广州也将进一步链接港澳,深化合作,建设科技创新轴。
而在那之外,一个鲜有人知的秘密是,广州,仍是国内一众一线中心中,最年轻的城市。
15-59岁人口占比74.72%,户籍人口出生率10.71%,这一串傲视全国,甚至把上海甩在身后的人口红利数据,支撑着这座城市不断试错,不断向新的底色。
“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
这是1000年前,贬谪广州的苏轼,在人生最低谷中,写出的开阔意境。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产业、一座城,历史的轨迹,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直线。
往前数十年,上海仍旧躺在油车的功劳簿上酣睡,杭州也依旧在电商的浪潮中挣扎。
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也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未来,唯一值得关注的是,属于广州的这份“峥嵘剑气”,不该再让人们等待太久。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