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科技指数能涨到什么时候?

妙投APP

2天前

为什么恒生科技指数最近表现这么强?无疑是因为产业趋势加信心恢复,恒生科技指数所代表的科技成长风格最为受益。不过科技成长风格的上涨能否持续,关键在于一大“死穴”。投资者不宜过分乐观。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刘国辉

图片来源 | AI制图


春暖花开,行情躁动。


今年A股行情有所恢复,特别是成长股行情更佳。在港股也是如此,代表大盘走势的恒指表现不错,开年以来已经涨了14%,代表成长股行情的恒生科技指数表现更佳,今年以来截至2.18日已经涨了27%左右,突破去年10月5451.53的阶段高点,创2022年2月以来新高。


恒生科技指数这波行情是从2024年2月启动的,当时该指数曾创下2984.9点的阶段性新低。之后开始了复苏,9.24行情启动时实现了脉冲式上涨,10月以后有所调整,今年以来再拾升势。


对比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2.17日,恒生科技指数近一年来已经上涨了64.51%,远高于沪深300同期的17.31%,以及恒生指数的38.41%,与A股代表成长风格的科创50相比也高出不少,科创50近一年涨幅为38.03%。


与恒生科技表现较为接近的指数,是衡量中概互联表现的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该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在成分股上有不少重合,近一年涨幅58.97%。


为什么恒生科技指数最近表现这么强?无疑是因为产业趋势加信心恢复,恒生科技指数所代表的科技成长风格最为受益。不过科技成长风格的上涨能否持续,关键在于一大“死穴”。投资者不宜过分乐观。


#01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别看恒生科技最近这么“猖狂”,历史上有多狼狈,也是很多人记忆犹新的。


恒生科技指数自2020年7月推出,可谓生不逢时、命运多舛。这个指数成分股设计为30个,用来衡量港股30家市值最大的科技主题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在指数设计上,要求成分股与网络、金融科技、云端、电子商务、数码、智能化高度相关。


在刚推出时,成分股包括阿里、腾讯、美团、小米、舜宇光学、中芯国际、阿里健康、京东集团、金蝶国际、平安好医生。可以看到主要以内地互联网、硬件科技为主。此后随着百度、快手等内地互联网公司以及造车新势力相继在港股上市,恒生科技指数的互联网、科技元素越来越浓。截至去年底,前十大成分股,六家互联网巨头,三家造车公司,一家半导体公司。


恒生科技指数前十大成分股(截至2024年底)


众所周知的是,2020年后,互联网公司基本上结束了高增长态势,步入下半场,在业务发展与行业政策上都进入逆风期,因此恒生科技指数只是在刚推出一段时间里有所表现,2021年2月曾突破1万点,创下11001.78点的新高,之后的两年里几乎是直线下跌状态,在2022年10月创下2720.38点的新低,较高点下跌了75%。然后震荡了一年多,在2024年2月低点开始缓慢回升。


恒生科技指数2016-2025年长期走势


自2024年以来的这波行情,马后炮式总结一下,上涨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首先,AI大模型给互联网、科技公司带来新成长动力。截至目前,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前两大行业分别是信息技术和可选消费,信息技术又包括互联网公司和半导体公司,可选消费公司主要是造车新势力。


DeepSeek大模型在推理上取得突破性成绩,降低了算力成本,并进行开源,使得AI产业链的投资重心向应用端倾斜。互联网巨头拥有用户流量优势,有望借助大模型来提升产品竞争力。如微信搜索、百度搜索都已经宣布接入DeepSeek,有望提升产品体验。造车公司也有望受益于大模型的代码生成能力,从而降低智驾开发成本。


其次,这些互联网、科技公司大多有产品层面的创新或业务上的改善,有望改善业绩。


如去年底至今微信的送礼物功能让资本市场增加了想象空间。近年来在多项业务上缺少进展的快手在去年推出文生视频大模型“可灵”,竞争力相对较强,在多模态大模型上总算是扳回一局;

阿里的通义大模型也相对出色,挤掉了百度文心一言,成为苹果在内地AI上的合作伙伴;

小米集团则是在较晚入局造车的情况下,后发制人,成为市场上重要一样,雷军的执行力与带货能力都得到了市场应验;


这些都表明,这些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力还是相对在线的,在行业机会出现时,能靠自己的技术与组织层面的能力抓住机会,并有望最终体现在业绩上。


另外,除了基本上的改善,上涨因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信心恢复带来的价值重估、估值提升。


信心的逐步恢复,一方面来自于政策层面对于经济增长更加积极,对于互联网公司的治理趋于缓和,以及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态度;另一方面来自于产业层面的进展。


去年至今,科技成长方向上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包括:黑神话实现国内3A游戏的突破,六代机体现了军工科技的新成就,DeepSeek表明依靠国内的人才团队与组织能力,照样可以取得世界认可的科技成就,《哪吒2》的火爆代表着国内动画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这一系列都表明一个很重要的现实,即我国的工程师红利是实实在在地有国际竞争力的。这对于市场信心的恢复是有很大帮助的。


市场期盼经济能有较强复苏,但实际上现在的经济体量,能有5%的经济增长已属不易。往后可能很难看到超预期的经济总量增长,但科技层面的进展,有望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


最后是指数编制上的因素。恒生科技指数涨幅高,之前跌幅也大,其实涨跌同源,都跟指数的行业分布集中、个股占比集中有很大关系。


与其他指数相比,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高度集中在互联网科技,且前十大权重股占比很高,在整体指数中合计占比达65%左右,相比之下科创50指数前十大成分股的占比在55%左右。很多持股比较集中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在前十大重仓的占比上也是50%-60%居多。


也就是说,恒生科技指数是一个不那么分散化的指数,弹性较高。这就好比一个基金经理单押某个行业,且前十大权重占比更高,自然会弹性大。


综合各类因素,基本面的改善,情绪上的恢复,都主导了恒生科技指数近一年来的大幅上涨。


#02大涨虽好,不要贪杯


经过一年的上涨,恒生科技指数已经到了相对于2021年2月高点的半山腰位置。还能接着涨吗?这无疑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基本上来看,AI对于产业的改造刚刚开始,从长期来看可能是一轮产业周期的早期阶段,对于各大行业的影响也是刚刚开始,不可能行情匆匆结束。这一轮AI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做实一个判断,即AI不是当年稍纵即逝的元宇宙,而是一个至少可以和移动互联网等价齐观的大级别产业机会。


而且现在的产业变革不仅体现在AI上,机器人产业在软硬件层面也都有较多的进展,从AI到机器人,都是供给可以创造需求的行业,只要产品和技术足够过硬,能以合适性价比解决问题,需求启动不成问题。另外新能源的产业趋势仍在持续中,半导体的国产替代也是长期趋势。在这一过程中,科技龙头公司基于自身的技术积累、组织能力,有望有所作为。


当然每一个产业趋势中胜出的不一定是现在的龙头公司,但指数是不断焕新的,如果现在的龙头被市场大趋势淘汰,也会被剔除出指数,或者降低权重。例如百度曾经是前十大成分股,如今权重下降,已经被其他公司取代了。成分股也是变化的。恒生科技指数每季度进行成分股方面的评估,从2024年来看,进行了三次调整,剔除了万国数据、平安好医生、微博,纳入了同程旅行、美的集团以及半导体封装测试龙头ASMPT。


估值上,有了较快的提升。Wind数据显示,截至2.17日,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市盈率TTM为25.78倍,处在近两年估值分位点的77.66%位置,有一定的调整压力。当然这也是因为近两年里指数多数时间处在低位。从更长期角度看,因为指数曾经达到万点,当前处在近三年估值分位点的52.23%位置,近五年的34.45%位置,因此相对来说估值又不是很高。


综合各种因素判断,在当前宏观与产业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恒生科技指数短期有调整压力,特别是在当下,随着涨幅较大,乐观者与悲观者对于科技成长行情的持续性正在发生分歧,可能会带来调整。但长期来看,只要大环境没有改变,有望继续反弹。


行情的最大变数,或者行情的终结因素,可能仍是大国博弈因素。今年以来,科技成长行情大涨,好于红利板块的表现。从公募基金表现来看,领先的主动权益基金已经实现50%左右的涨幅,都是因为重仓了机器人、AI等科技成长板块。


科技成长风格的高光表现,一大重要因素是特朗普上台后的政策并没有非常激进,导致前期过于悲观的预期被修复。因为特朗普要兑现承诺,解决美国当下的通胀问题,以及解决俄乌冲突等问题,因此目前还没有一步到位的高关税等情况出现,市场情绪也逐渐恢复。在信心恢复的过程中,科技成长资产无疑是涨幅更高的。


但这需要谨防后续特朗普政策的变化。如果大国博弈继续深化,市场情绪从乐观到谨慎乃至悲观,行情变盘就可能悄然而至,科技成长重回跌势,红利板块重新坚挺起来。


*以上分析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为什么恒生科技指数最近表现这么强?无疑是因为产业趋势加信心恢复,恒生科技指数所代表的科技成长风格最为受益。不过科技成长风格的上涨能否持续,关键在于一大“死穴”。投资者不宜过分乐观。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刘国辉

图片来源 | AI制图


春暖花开,行情躁动。


今年A股行情有所恢复,特别是成长股行情更佳。在港股也是如此,代表大盘走势的恒指表现不错,开年以来已经涨了14%,代表成长股行情的恒生科技指数表现更佳,今年以来截至2.18日已经涨了27%左右,突破去年10月5451.53的阶段高点,创2022年2月以来新高。


恒生科技指数这波行情是从2024年2月启动的,当时该指数曾创下2984.9点的阶段性新低。之后开始了复苏,9.24行情启动时实现了脉冲式上涨,10月以后有所调整,今年以来再拾升势。


对比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2.17日,恒生科技指数近一年来已经上涨了64.51%,远高于沪深300同期的17.31%,以及恒生指数的38.41%,与A股代表成长风格的科创50相比也高出不少,科创50近一年涨幅为38.03%。


与恒生科技表现较为接近的指数,是衡量中概互联表现的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该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在成分股上有不少重合,近一年涨幅58.97%。


为什么恒生科技指数最近表现这么强?无疑是因为产业趋势加信心恢复,恒生科技指数所代表的科技成长风格最为受益。不过科技成长风格的上涨能否持续,关键在于一大“死穴”。投资者不宜过分乐观。


#01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别看恒生科技最近这么“猖狂”,历史上有多狼狈,也是很多人记忆犹新的。


恒生科技指数自2020年7月推出,可谓生不逢时、命运多舛。这个指数成分股设计为30个,用来衡量港股30家市值最大的科技主题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在指数设计上,要求成分股与网络、金融科技、云端、电子商务、数码、智能化高度相关。


在刚推出时,成分股包括阿里、腾讯、美团、小米、舜宇光学、中芯国际、阿里健康、京东集团、金蝶国际、平安好医生。可以看到主要以内地互联网、硬件科技为主。此后随着百度、快手等内地互联网公司以及造车新势力相继在港股上市,恒生科技指数的互联网、科技元素越来越浓。截至去年底,前十大成分股,六家互联网巨头,三家造车公司,一家半导体公司。


恒生科技指数前十大成分股(截至2024年底)


众所周知的是,2020年后,互联网公司基本上结束了高增长态势,步入下半场,在业务发展与行业政策上都进入逆风期,因此恒生科技指数只是在刚推出一段时间里有所表现,2021年2月曾突破1万点,创下11001.78点的新高,之后的两年里几乎是直线下跌状态,在2022年10月创下2720.38点的新低,较高点下跌了75%。然后震荡了一年多,在2024年2月低点开始缓慢回升。


恒生科技指数2016-2025年长期走势


自2024年以来的这波行情,马后炮式总结一下,上涨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首先,AI大模型给互联网、科技公司带来新成长动力。截至目前,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前两大行业分别是信息技术和可选消费,信息技术又包括互联网公司和半导体公司,可选消费公司主要是造车新势力。


DeepSeek大模型在推理上取得突破性成绩,降低了算力成本,并进行开源,使得AI产业链的投资重心向应用端倾斜。互联网巨头拥有用户流量优势,有望借助大模型来提升产品竞争力。如微信搜索、百度搜索都已经宣布接入DeepSeek,有望提升产品体验。造车公司也有望受益于大模型的代码生成能力,从而降低智驾开发成本。


其次,这些互联网、科技公司大多有产品层面的创新或业务上的改善,有望改善业绩。


如去年底至今微信的送礼物功能让资本市场增加了想象空间。近年来在多项业务上缺少进展的快手在去年推出文生视频大模型“可灵”,竞争力相对较强,在多模态大模型上总算是扳回一局;

阿里的通义大模型也相对出色,挤掉了百度文心一言,成为苹果在内地AI上的合作伙伴;

小米集团则是在较晚入局造车的情况下,后发制人,成为市场上重要一样,雷军的执行力与带货能力都得到了市场应验;


这些都表明,这些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力还是相对在线的,在行业机会出现时,能靠自己的技术与组织层面的能力抓住机会,并有望最终体现在业绩上。


另外,除了基本上的改善,上涨因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信心恢复带来的价值重估、估值提升。


信心的逐步恢复,一方面来自于政策层面对于经济增长更加积极,对于互联网公司的治理趋于缓和,以及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态度;另一方面来自于产业层面的进展。


去年至今,科技成长方向上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包括:黑神话实现国内3A游戏的突破,六代机体现了军工科技的新成就,DeepSeek表明依靠国内的人才团队与组织能力,照样可以取得世界认可的科技成就,《哪吒2》的火爆代表着国内动画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这一系列都表明一个很重要的现实,即我国的工程师红利是实实在在地有国际竞争力的。这对于市场信心的恢复是有很大帮助的。


市场期盼经济能有较强复苏,但实际上现在的经济体量,能有5%的经济增长已属不易。往后可能很难看到超预期的经济总量增长,但科技层面的进展,有望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


最后是指数编制上的因素。恒生科技指数涨幅高,之前跌幅也大,其实涨跌同源,都跟指数的行业分布集中、个股占比集中有很大关系。


与其他指数相比,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高度集中在互联网科技,且前十大权重股占比很高,在整体指数中合计占比达65%左右,相比之下科创50指数前十大成分股的占比在55%左右。很多持股比较集中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在前十大重仓的占比上也是50%-60%居多。


也就是说,恒生科技指数是一个不那么分散化的指数,弹性较高。这就好比一个基金经理单押某个行业,且前十大权重占比更高,自然会弹性大。


综合各类因素,基本面的改善,情绪上的恢复,都主导了恒生科技指数近一年来的大幅上涨。


#02大涨虽好,不要贪杯


经过一年的上涨,恒生科技指数已经到了相对于2021年2月高点的半山腰位置。还能接着涨吗?这无疑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基本上来看,AI对于产业的改造刚刚开始,从长期来看可能是一轮产业周期的早期阶段,对于各大行业的影响也是刚刚开始,不可能行情匆匆结束。这一轮AI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做实一个判断,即AI不是当年稍纵即逝的元宇宙,而是一个至少可以和移动互联网等价齐观的大级别产业机会。


而且现在的产业变革不仅体现在AI上,机器人产业在软硬件层面也都有较多的进展,从AI到机器人,都是供给可以创造需求的行业,只要产品和技术足够过硬,能以合适性价比解决问题,需求启动不成问题。另外新能源的产业趋势仍在持续中,半导体的国产替代也是长期趋势。在这一过程中,科技龙头公司基于自身的技术积累、组织能力,有望有所作为。


当然每一个产业趋势中胜出的不一定是现在的龙头公司,但指数是不断焕新的,如果现在的龙头被市场大趋势淘汰,也会被剔除出指数,或者降低权重。例如百度曾经是前十大成分股,如今权重下降,已经被其他公司取代了。成分股也是变化的。恒生科技指数每季度进行成分股方面的评估,从2024年来看,进行了三次调整,剔除了万国数据、平安好医生、微博,纳入了同程旅行、美的集团以及半导体封装测试龙头ASMPT。


估值上,有了较快的提升。Wind数据显示,截至2.17日,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市盈率TTM为25.78倍,处在近两年估值分位点的77.66%位置,有一定的调整压力。当然这也是因为近两年里指数多数时间处在低位。从更长期角度看,因为指数曾经达到万点,当前处在近三年估值分位点的52.23%位置,近五年的34.45%位置,因此相对来说估值又不是很高。


综合各种因素判断,在当前宏观与产业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恒生科技指数短期有调整压力,特别是在当下,随着涨幅较大,乐观者与悲观者对于科技成长行情的持续性正在发生分歧,可能会带来调整。但长期来看,只要大环境没有改变,有望继续反弹。


行情的最大变数,或者行情的终结因素,可能仍是大国博弈因素。今年以来,科技成长行情大涨,好于红利板块的表现。从公募基金表现来看,领先的主动权益基金已经实现50%左右的涨幅,都是因为重仓了机器人、AI等科技成长板块。


科技成长风格的高光表现,一大重要因素是特朗普上台后的政策并没有非常激进,导致前期过于悲观的预期被修复。因为特朗普要兑现承诺,解决美国当下的通胀问题,以及解决俄乌冲突等问题,因此目前还没有一步到位的高关税等情况出现,市场情绪也逐渐恢复。在信心恢复的过程中,科技成长资产无疑是涨幅更高的。


但这需要谨防后续特朗普政策的变化。如果大国博弈继续深化,市场情绪从乐观到谨慎乃至悲观,行情变盘就可能悄然而至,科技成长重回跌势,红利板块重新坚挺起来。


*以上分析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