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度哥
2月13日,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日产、本田以及三菱汽车共同宣布,决定终止此前计划的三方合作谅解备忘录。而在两个月前,本田、日产、三菱汽车签署谅解备忘录,本田与日产开启合并谈判,三菱汽车就参与合并事宜进行探讨。
日产在公告里表示,本田提议将结构从合资控股公司更改为本田作为母公司,日产作为子公司的结构。经过讨论,两家公司得出结论,停止讨论并终止谅解备忘录是最合适的。未来,日产和本田将针对智能和电动车时代的战略合作框架内进行合作。
在宣布停止合并的同一天,日产还发布了2024财年第三季度的业绩,2024财年前三个季度,日产营收9.143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372.28亿元),同比减少28.2%;营业利润64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0.6亿元),同比减少414.4%;净利润5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4亿元),同比减少320.2%。同时,日产下调2024财年的全年展望,其营收预计为12.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978.5亿元),预计净亏损为8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8.26亿元)。在这之前,有媒体报道称,日产正面临破产危机,其现金流仅能维持12-14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日产还宣布推出综合措施,包括裁员、在全球范围内削减产能、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成本。然而,在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与本田合并终止的情况下,有着“破产危机”的日产能否顺利度过危机?
1
要裁员、减产●
控制成本,成为的日产自救的首要选择。
根据日产披露,其计划在2026财年优化成本结构,将固定和可变成本共计减少约4000亿日元,通过此项举措,2026财年的汽车业务收支平衡点将从310万辆降至250万辆,从而使营业利润率稳定在4%。
在固定成本方面,一方面是在全球范围内削减2500名营销岗位的间接员工和6500名整车和动力总成工厂员工,以及采取额外措施来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其中包括在共享服务中心增加1000个岗位以及优先考虑固定营销费用。
通过整合生产线、调整轮班模式以及职责调动来实现约1000亿日元的成本节约,使整车和动力总成工厂的员工数量在2025财年减少5300人,在2026财年减少1200人,总计减少6500人。
在裁员的同时,日产还要削减产能。日产汽车计划到2026财年将全球产能削减20%并优化制造领域的人员。其中包括已在中国实施的从150万辆减至100万辆的减产举措。同时公司正在采取措施将中国以外工厂的产能从350万辆削减至300万辆,并将工厂利用率从2024财年的70%提高至2026财年的85%。总体而言,包括中国工厂在内,日产汽车的目标是到2026财年将全球产能从目前的500万辆削减至400万辆。
此前,日产2024年6月宣布关闭其位于江苏常州、与东风汽车合资的乘用车工厂,其年产能约为13万辆,占日产在华总产量的10%左右,该工厂的生产工作将转移至东风日产的其他工厂。这也是日产首次在中国关闭乘用车工厂。
在扭亏计划中,日产还计划精简管理层,高级管理层将采用单层、不设立执行官的架构,高层管理职位将减少20%。同时简化组织层级,扩大管控跨度,以提高决策效率。此外,在新的全球统一体系下,职务和管理职位将根据业务目标进行评估和重新分类。
同时,日产也宣布了新车型的计划。将在2025财年和2026财年推出全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并对屡获殊荣的微型车和大尺寸厢式车型进行焕新改进。日产汽车还将扩大旗下零排放电动汽车阵容,推出新款日产聆风(LEAF)、全新紧凑型电动车型以及一款针对中国市场的全新新能源汽车。
日产也会将研发重点更多地放到智能汽车上。拟于2026财年推出的车型将采用独特的智能座舱和驾驶辅助功能。未来几年,日产汽车的目标是普及“门到门”自动驾驶,在日本提供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计划于2027财年实现商业化。
2
发力新能源●
在销量上,2024年1月-12月,日产全球销量334.87万辆,同比微降0.8%。其中中国市场销量69.66万辆,同比减少12.2%。
中国作为日产重要的市场,其销量下滑主要来源于新能源汽车。以日产的合资企业东风日产为例。2024年,东风日产(含东风英菲尼迪、启辰)销量63.12万辆,同比减少12.7%。
资料显示,启辰品牌被东风日产规划为“东风日产新能源化与智能化、年轻化的尖刀利刃”。然而数据显示,启辰2024年销量为49032辆,占东风日产整体销量不足10%。
2020年7月15日,日产汽车公司发布了纯电动跨界SUV车——日产Ariya。彼时,日产汽车计划在未来18个月内推出12款新车型。2022年9月,ARIYA艾睿雅在中国市场正式上市。而在2024年,其销量仅2114辆。
新能源的“落后”,也导致日产在中国销量连连败退。2018年,日产汽车在华销量达到156.4万辆,超越丰田和本田,夺得日系品牌在中国的年度销量冠军。但后一年,日产汽车在中国的销量便下滑了,其销量为154.69万辆,同比减少1.1%,其销量至今未出现好转,2024年日产在中国市场再度减少12.2%。
由于销量持续下滑,日产在中国的产能也过剩了。资料显示,日产在广州花都有四个工厂,两个整车生产工厂产能接近80万辆,另外两个则是发动机与零部件工厂。此外,在襄阳、郑州和大连也均有工厂分布,襄阳工厂产能25万辆;郑州工厂产能35万辆;大连工厂一期产能15万辆,二期产能30万辆。加上此前关闭的常州工厂,日产在中国的产能利用率已经不足50%。而在此次日产公布的计划中,其在中国的产能将从150万降至100万辆。
而日产也在加快电动化转型。2024年3月,日产汽车公司发布了为期四年的全新战略规划——“The Arc日产电弧计划”,聚焦于全方位的新产品规划、推进电驱化、创新的研发和生产方式、应用数字化新技术以及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提升全球销量并提高盈利能力。同时,日产汽车还计划未来三年推出30款新车型,其中16款电动车型,14款内燃机车型,满足电气化转型进程中不同市场的多样化客户需求。
而在此次的扭亏计划中,日产也提到了更多的新能源车型。但在亏损和销量下滑下,日产能否靠降本尽快赶上新能源进度,也是未知数。
作者丨卫河
来源丨车圈能见度(CarVisibility)
END
❖
回顾过往
……
本号致力于分享更多车圈知识,供读者参考交流,不构成对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投资建议。
请勿依照本公众号文章中的信息自行进行投资操作,若不当使用相关信息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需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文为车圈能见度原创文章,版权归车圈能见度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开白。
图片来源:度哥
2月13日,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日产、本田以及三菱汽车共同宣布,决定终止此前计划的三方合作谅解备忘录。而在两个月前,本田、日产、三菱汽车签署谅解备忘录,本田与日产开启合并谈判,三菱汽车就参与合并事宜进行探讨。
日产在公告里表示,本田提议将结构从合资控股公司更改为本田作为母公司,日产作为子公司的结构。经过讨论,两家公司得出结论,停止讨论并终止谅解备忘录是最合适的。未来,日产和本田将针对智能和电动车时代的战略合作框架内进行合作。
在宣布停止合并的同一天,日产还发布了2024财年第三季度的业绩,2024财年前三个季度,日产营收9.143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372.28亿元),同比减少28.2%;营业利润64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0.6亿元),同比减少414.4%;净利润5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4亿元),同比减少320.2%。同时,日产下调2024财年的全年展望,其营收预计为12.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978.5亿元),预计净亏损为8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8.26亿元)。在这之前,有媒体报道称,日产正面临破产危机,其现金流仅能维持12-14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日产还宣布推出综合措施,包括裁员、在全球范围内削减产能、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成本。然而,在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与本田合并终止的情况下,有着“破产危机”的日产能否顺利度过危机?
1
要裁员、减产●
控制成本,成为的日产自救的首要选择。
根据日产披露,其计划在2026财年优化成本结构,将固定和可变成本共计减少约4000亿日元,通过此项举措,2026财年的汽车业务收支平衡点将从310万辆降至250万辆,从而使营业利润率稳定在4%。
在固定成本方面,一方面是在全球范围内削减2500名营销岗位的间接员工和6500名整车和动力总成工厂员工,以及采取额外措施来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其中包括在共享服务中心增加1000个岗位以及优先考虑固定营销费用。
通过整合生产线、调整轮班模式以及职责调动来实现约1000亿日元的成本节约,使整车和动力总成工厂的员工数量在2025财年减少5300人,在2026财年减少1200人,总计减少6500人。
在裁员的同时,日产还要削减产能。日产汽车计划到2026财年将全球产能削减20%并优化制造领域的人员。其中包括已在中国实施的从150万辆减至100万辆的减产举措。同时公司正在采取措施将中国以外工厂的产能从350万辆削减至300万辆,并将工厂利用率从2024财年的70%提高至2026财年的85%。总体而言,包括中国工厂在内,日产汽车的目标是到2026财年将全球产能从目前的500万辆削减至400万辆。
此前,日产2024年6月宣布关闭其位于江苏常州、与东风汽车合资的乘用车工厂,其年产能约为13万辆,占日产在华总产量的10%左右,该工厂的生产工作将转移至东风日产的其他工厂。这也是日产首次在中国关闭乘用车工厂。
在扭亏计划中,日产还计划精简管理层,高级管理层将采用单层、不设立执行官的架构,高层管理职位将减少20%。同时简化组织层级,扩大管控跨度,以提高决策效率。此外,在新的全球统一体系下,职务和管理职位将根据业务目标进行评估和重新分类。
同时,日产也宣布了新车型的计划。将在2025财年和2026财年推出全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并对屡获殊荣的微型车和大尺寸厢式车型进行焕新改进。日产汽车还将扩大旗下零排放电动汽车阵容,推出新款日产聆风(LEAF)、全新紧凑型电动车型以及一款针对中国市场的全新新能源汽车。
日产也会将研发重点更多地放到智能汽车上。拟于2026财年推出的车型将采用独特的智能座舱和驾驶辅助功能。未来几年,日产汽车的目标是普及“门到门”自动驾驶,在日本提供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计划于2027财年实现商业化。
2
发力新能源●
在销量上,2024年1月-12月,日产全球销量334.87万辆,同比微降0.8%。其中中国市场销量69.66万辆,同比减少12.2%。
中国作为日产重要的市场,其销量下滑主要来源于新能源汽车。以日产的合资企业东风日产为例。2024年,东风日产(含东风英菲尼迪、启辰)销量63.12万辆,同比减少12.7%。
资料显示,启辰品牌被东风日产规划为“东风日产新能源化与智能化、年轻化的尖刀利刃”。然而数据显示,启辰2024年销量为49032辆,占东风日产整体销量不足10%。
2020年7月15日,日产汽车公司发布了纯电动跨界SUV车——日产Ariya。彼时,日产汽车计划在未来18个月内推出12款新车型。2022年9月,ARIYA艾睿雅在中国市场正式上市。而在2024年,其销量仅2114辆。
新能源的“落后”,也导致日产在中国销量连连败退。2018年,日产汽车在华销量达到156.4万辆,超越丰田和本田,夺得日系品牌在中国的年度销量冠军。但后一年,日产汽车在中国的销量便下滑了,其销量为154.69万辆,同比减少1.1%,其销量至今未出现好转,2024年日产在中国市场再度减少12.2%。
由于销量持续下滑,日产在中国的产能也过剩了。资料显示,日产在广州花都有四个工厂,两个整车生产工厂产能接近80万辆,另外两个则是发动机与零部件工厂。此外,在襄阳、郑州和大连也均有工厂分布,襄阳工厂产能25万辆;郑州工厂产能35万辆;大连工厂一期产能15万辆,二期产能30万辆。加上此前关闭的常州工厂,日产在中国的产能利用率已经不足50%。而在此次日产公布的计划中,其在中国的产能将从150万降至100万辆。
而日产也在加快电动化转型。2024年3月,日产汽车公司发布了为期四年的全新战略规划——“The Arc日产电弧计划”,聚焦于全方位的新产品规划、推进电驱化、创新的研发和生产方式、应用数字化新技术以及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提升全球销量并提高盈利能力。同时,日产汽车还计划未来三年推出30款新车型,其中16款电动车型,14款内燃机车型,满足电气化转型进程中不同市场的多样化客户需求。
而在此次的扭亏计划中,日产也提到了更多的新能源车型。但在亏损和销量下滑下,日产能否靠降本尽快赶上新能源进度,也是未知数。
作者丨卫河
来源丨车圈能见度(CarVisibility)
END
❖
回顾过往
……
本号致力于分享更多车圈知识,供读者参考交流,不构成对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投资建议。
请勿依照本公众号文章中的信息自行进行投资操作,若不当使用相关信息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需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文为车圈能见度原创文章,版权归车圈能见度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