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首月金融数据日前出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色”显现。央行2月14日发布的2025年1月金融数据显示,2025年1月,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分别为5.13万亿元和7.06万亿元,同比、环比均实现多增。
“进入2025年,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有所增强,加之基数效应影响,主要金融数据大都同比多增。”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注意到,1月份社会融资分项中,企业债券净融资、政府债券净融资均同比多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提前发力,“1月地方债计划发行和实际发行之差为近年同期最大,主因是无计划省份也发行了较多债券,这与置换债和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有关。”梁斯还发现,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项目均出现增加,这意味着实体经济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
业内人士认为,“十四五”规划收官带来一定的信贷需求,政策支持领域和保障性项目成为“开门红”投放的重点。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专委会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杨赫在此前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召开的全国两会将进一步明确全年经济工作重点,为信贷投放和债券投资指明更加具体的方向。
信贷先行
此次金融数据“开门红”,信贷数据尤为亮眼: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多5833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5.22万亿元,同比多增3793亿元。
“这背后主要有两点驱动,一是从政策端看,信贷政策更加积极;二是从银行端看,在今年银行更加重视‘开门红’的情况下,银行有动力将去年年底的部分信贷项目储备延后至今年年初,或是尽量将后期项目前置。”广发证券宏观分析师钟林楠尤其提到货币金融政策对信贷投放的影响。他认为,在“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范资金空转”的政策陆续落地后,下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信贷方面的政策。
早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四季度例会,就曾在研究下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时建议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在保持流动性充裕方面,该例会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央行2月13日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再次明确下一阶段要落实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即“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到“在防范资金沉淀空转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基于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的要求,在2025年年初实现积极的信贷和社融投放,抓好经济的开局起步应是货币政策当前阶段的主要诉求之一。”钟林楠结合此次发布的金融数据分析,2025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中,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加3.46万亿元,结束连续10个月的同比负增,同比多增1500亿元。“这是建筑业、制造业新增项目年初启动的信号。”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也认为,中央以更大力度支持“两重”(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建设,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即“两新”政策),带动基础设施贷款较快增长,对信贷投放形成重要支撑。在人民币贷款增量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量占93.2%,是信贷增长的“压舱石”。
与此同时,今年春节提前至1月,部分消费信贷需求也提前释放。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国家电、手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6%、182%,其中电视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7%。
“对经济基本面而言,信贷先行。信贷既代表政策资源,又映射微观预期。”在钟林楠看来,1月新增信贷、社融规模保持高位对基本面预期提供了首要支持。多项指标高增与政策供给端的积极态度,有助于打开实体部门的融资约束,推动3-4月份旺季的开工投资。需求端方面,节后各地“新春第一会”呈现稳投资意愿,2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也强调“敢于打破常规,推出可感可及的政策举措”。“下一阶段可进一步观测各地重大项目的开复工、建筑业订单与资金到位情况等。”
新M1亮相 增速连续两个月正增长
作为直观体现市场经济活力的领先指标,此次公布的1月狭义货币(M1)同比增速为0.4%。这也是M1启用新统计口径后的首次发布。
根据央行此前公告,自今年1月起将启用新修订的M1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目前个人活期存款已具备了转账支付功能,大家无须取现便可随时用于支付,与单位活期存款的流动性相似,应将其计入M1。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的备付金,比如微信钱包、支付宝余额等,都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应纳入M1。”央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张文红在此前国新办发布会上谈及修订M1口径时表示,从国际上看,主要经济体M1的统计口径大都包含了个人活期性质的存款以及其他高流动性的支付工具。“我们通过对历史数据测算后发现,修订后的M1数据与经济增长指标的相关性增强,稳定性也有所改善。”张文红说。
业内人士认为,新口径下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一并纳入M1,能更全面反映即时消费能力,能够有效缓解春节前集中发放工资等导致的企业-居民活期存款“跷跷板”效应。以单位向个人发放工资为例,货币从单位活期存款账户转入个人活期存款账户,按修订前口径M1减少,但按修订后口径M1不变。在消费时,个人通过银行卡(个人活期存款)或微信钱包、支付宝(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转账,货币转入商户的单位活期存款账户,按修订前口径M1增加,但按修订后口径M1不变。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月份以来修订后的M1余额以及增长速度也于15日同步公布。按可比口径回溯后,2024年10月起M1增速降幅逐渐收窄,去年12月M1增速已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2%。截至目前,新口径下M1连续两个月正增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18日 06版
2025年首月金融数据日前出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色”显现。央行2月14日发布的2025年1月金融数据显示,2025年1月,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分别为5.13万亿元和7.06万亿元,同比、环比均实现多增。
“进入2025年,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有所增强,加之基数效应影响,主要金融数据大都同比多增。”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注意到,1月份社会融资分项中,企业债券净融资、政府债券净融资均同比多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提前发力,“1月地方债计划发行和实际发行之差为近年同期最大,主因是无计划省份也发行了较多债券,这与置换债和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有关。”梁斯还发现,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项目均出现增加,这意味着实体经济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
业内人士认为,“十四五”规划收官带来一定的信贷需求,政策支持领域和保障性项目成为“开门红”投放的重点。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专委会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杨赫在此前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召开的全国两会将进一步明确全年经济工作重点,为信贷投放和债券投资指明更加具体的方向。
信贷先行
此次金融数据“开门红”,信贷数据尤为亮眼: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多5833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5.22万亿元,同比多增3793亿元。
“这背后主要有两点驱动,一是从政策端看,信贷政策更加积极;二是从银行端看,在今年银行更加重视‘开门红’的情况下,银行有动力将去年年底的部分信贷项目储备延后至今年年初,或是尽量将后期项目前置。”广发证券宏观分析师钟林楠尤其提到货币金融政策对信贷投放的影响。他认为,在“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范资金空转”的政策陆续落地后,下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信贷方面的政策。
早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四季度例会,就曾在研究下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时建议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在保持流动性充裕方面,该例会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央行2月13日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再次明确下一阶段要落实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即“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到“在防范资金沉淀空转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基于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的要求,在2025年年初实现积极的信贷和社融投放,抓好经济的开局起步应是货币政策当前阶段的主要诉求之一。”钟林楠结合此次发布的金融数据分析,2025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中,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加3.46万亿元,结束连续10个月的同比负增,同比多增1500亿元。“这是建筑业、制造业新增项目年初启动的信号。”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也认为,中央以更大力度支持“两重”(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建设,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即“两新”政策),带动基础设施贷款较快增长,对信贷投放形成重要支撑。在人民币贷款增量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量占93.2%,是信贷增长的“压舱石”。
与此同时,今年春节提前至1月,部分消费信贷需求也提前释放。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国家电、手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6%、182%,其中电视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7%。
“对经济基本面而言,信贷先行。信贷既代表政策资源,又映射微观预期。”在钟林楠看来,1月新增信贷、社融规模保持高位对基本面预期提供了首要支持。多项指标高增与政策供给端的积极态度,有助于打开实体部门的融资约束,推动3-4月份旺季的开工投资。需求端方面,节后各地“新春第一会”呈现稳投资意愿,2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也强调“敢于打破常规,推出可感可及的政策举措”。“下一阶段可进一步观测各地重大项目的开复工、建筑业订单与资金到位情况等。”
新M1亮相 增速连续两个月正增长
作为直观体现市场经济活力的领先指标,此次公布的1月狭义货币(M1)同比增速为0.4%。这也是M1启用新统计口径后的首次发布。
根据央行此前公告,自今年1月起将启用新修订的M1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目前个人活期存款已具备了转账支付功能,大家无须取现便可随时用于支付,与单位活期存款的流动性相似,应将其计入M1。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的备付金,比如微信钱包、支付宝余额等,都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应纳入M1。”央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张文红在此前国新办发布会上谈及修订M1口径时表示,从国际上看,主要经济体M1的统计口径大都包含了个人活期性质的存款以及其他高流动性的支付工具。“我们通过对历史数据测算后发现,修订后的M1数据与经济增长指标的相关性增强,稳定性也有所改善。”张文红说。
业内人士认为,新口径下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一并纳入M1,能更全面反映即时消费能力,能够有效缓解春节前集中发放工资等导致的企业-居民活期存款“跷跷板”效应。以单位向个人发放工资为例,货币从单位活期存款账户转入个人活期存款账户,按修订前口径M1减少,但按修订后口径M1不变。在消费时,个人通过银行卡(个人活期存款)或微信钱包、支付宝(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转账,货币转入商户的单位活期存款账户,按修订前口径M1增加,但按修订后口径M1不变。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月份以来修订后的M1余额以及增长速度也于15日同步公布。按可比口径回溯后,2024年10月起M1增速降幅逐渐收窄,去年12月M1增速已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2%。截至目前,新口径下M1连续两个月正增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18日 06版